659分  13歲少年孫天昌高考寫神奇 

                

出身書香門第,但只上過3天幼兒園,5天初中。從小在家自學,10歲時透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只是一年前才來到太原五中高三班備戰高考


  新聞前綴


  6月27日 ,山西省本科A類第一志願錄取分數線公佈,“國內頂尖”的清華大學理科錄取分數線為654分,而太原市13歲少年孫天昌考出了659分的高分,高出理工類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數線87分。
  在太原五中校園的林陰道上,257班班主 任王彩鳳 老師興奮地撥通了天昌家的電話︰“您好,我是天昌的班主任,祝賀你們的孩子考出高分。  
不過志願應該報清華,有點虧了。”這時,電話裡傳出了爽朗的笑聲,接電話的是天昌的爺爺,“不虧不虧,我們昌昌要上的正是中國科技大學,孩子年齡小,報中國科技大學就是為了接受該校少年管理委員會的管理,只有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中學課本只是“課外書”
  6月27日 下午,記者來到孫天昌的家,這是位于省城雙塔西街的一處普通民宅,天昌和媽媽不在家,他們應杭州教育部門的邀請做早期教育報告去了。爺爺、奶奶和爸爸淺淺地笑著,沒有任何驚喜,流露出的是“一切在意料之中”的平靜和輕鬆。
  1993年母親崔書雲懷孕期間,得到了一套《0歲方案》,認真讀過后,崔書雲將早期教育的理念講給了丈夫和公公婆婆,全家人對此高度認同。
  1994年3月,小天昌出生了,媽媽將漢字貼在牆上,讓孩子認物與認字同步進行;孩子會走路了,透過每天上下樓梯,學會了數數和加減法;孩子會說話了,家人給他一把尺子,他在家裡到處量,給他一個彈簧秤,他在家裡到處稱,由此懂得了度量;飄在臉盆中的紙船讓他了解了什麼是浮力;下雨時打傘,他知道了傘還有另一種說法叫“umbrella”;生病住院時,認識了“兒科”、“眼科”、“急診科”;家裡喝完的飲料桶變成了他認識圓柱體的教具;家中四壁貼滿了詩詞歌賦,包裝盒、硬紙片全做成了識字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了天昌知識累積的源泉。
  教者有意,學人無心,孩子居然在不經意間就學到了很多,到2歲時,天昌能認識2000多個漢字,並開始自主閱讀。天昌的房間裡,爺爺指著整整一牆壁的書說,“這些書天昌都讀過,大概有4000多冊”。這些書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軍事、文學、音樂、書法、繪畫、棋類、手工、電腦等,隨手拿來,竟是《時間簡史》《論語》《資治通鑑》《打開原子大門》《中國歷代書法》……
  有趣的是,初高中的課本,天昌都是當成課外書來讀的,他一下午能讀一本幾何書,且讀得津津有味。中國小課程的學習僅占他生活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時間是在家裡廣泛閱讀,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下棋、畫畫、打球、滑旱冰都是他的最愛,他可以兩分鐘勾勒一幅速寫,10分鐘畫出一幅水墨畫,圍棋下得好,桌球打得也好,親手種的玉米斬獲了好幾茬……
  他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沒有上過任何特長班或業餘班,不需要完成作業,沒有考試名次的壓力,一路走來,獲得了比學校教育更豐碩的成果︰6歲,獲得太原市首屆少兒英語口語大賽國中組一等獎;9歲,在全國首屆少年物理化學大賽中獲二等獎,得到著名科學家何祚庥的賞識;10歲,透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他將《論語》《大學》《孟子》《道德經》等經典名著爛熟于心;12歲,首次參加高考取得594分,13歲再次參加高考取得659分的好成績……
  天昌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即使在備戰高考的日子裡,籃球場上仍活躍著他的身影,博客中留下了他幽默的文字︰“排名迅猛下跌,也不覺得擔心,只是一種坐山觀虎斗的超然……”
  家長︰走另類之路是對現行教育的反思
  有的人認為,天昌是神童,是天才,可遇而不可求;有的人認為他的家庭特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四個人教一個人,一般家庭沒法比。
  而天昌的家人認為,孩子出生時與別的嬰兒沒有區別,只是后天的教育使他早慧,寬鬆的成長環境使他生命中蘊涵的巨大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管幾個人教,是孩子一個人學”,所有的知識是孩子自己學會的,不是大人教會的,關鍵在方法和堅持。
  他們認為人生中,至要莫如教子,至善莫如讀書。而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以工作忙為由,將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管束過嚴,方法不當,造成孩子逆反、厭學。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理念,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同時培養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當學習成為快樂,成為需要時,就不可能不成材。
  爺爺孫建榮是一名高中 國文 老師,奶奶梁彩鳳是一名 國小 老師。爺爺直言不諱︰“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對人的束縛,那種一個字、一段文章抄寫幾遍乃至幾十遍的做法,根本無法讓孩子感覺到快樂,說得嚴重些是對人的摧殘,一考定終身的考試評價體制,把多少孩子帶向了為考試而學習的境地,學習只為考試而不是生活需要,如此,孩子哪能不累?怎么能不厭學?”奶奶則說︰“人們的定式思惟是,孩子3歲上幼稚園,7歲上國小,真正學了多少東西,生活得是否快樂,卻很少去考慮,而學校教育大多很難做到因材施教。
  天昌曾經上過3天幼稚園,5天國中。3歲時天昌被送進陽泉一家幼稚園,入園第三天尿了褲子,老師居然將孩子晾在太陽下,褲子晒干了,孩子也晒蔫了。7歲時,天昌到了太原一所國中,僅僅因為早晨遲到,老師讓他在樓道裡站了30分鐘───走另類之路完全基于家人對現行教育的深刻反思。天昌一直在家裡學習,直到高三才到太原五中按部就班地接受學校教育。
  13年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陪著孩子成長。1999年,爺爺奶奶退休,爸爸媽媽放棄了原來的機關工作,全家到太原宏昌學校,專職從事孩子的教育。該校倒閉后,全家人干脆回家教子,爸爸陪著孩子跑步、打球、下圍棋,媽媽和孩子一起說英語,爺爺奶奶將家中的包裝箱等硬紙片全製作成識字卡。孫天昌書桌下堆著一尺多高的“廢紙”,拿出來一看,“廢紙”上抄寫著《資治通鑒》《史記》中的精彩篇章。天昌八九歲時,這些文章就貼在他床頭。在經典教育還沒有流行的時候,家人已經認識到從小讓孩子誦讀經典的益處,《論語》《大學》《孟子》《道德經》《弟子規》等天昌早已爛熟于心。
  孫家生活很簡樸,除了必備的生活用具外,沒有一件像樣的電器和家具,四壁除了滿滿的中英文經典文章外,沒有任何裝飾。然而,他們的家庭又很和睦,爺爺孫建榮患尿毒症已多年,老伴每頓飯前都要把藥遞到他手中,看著他喝下去。父親孫兵出門總是用單車帶著妻子,夫妻相依相偎,恩愛得讓人羨慕。一家人三代同堂,公公婆婆總是夸兒子兒媳︰“他們有才華、有耐心。”兒子兒媳也常夸公公婆婆︰“家中能有這樣的知識型老人,非常難得。”
  潛移默化,言傳身教中孫天昌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去年冬天,孫天昌穿著一雙很老舊的棉鞋去上學,同學們笑問︰“小朋友,這是你爸爸的鞋還是你爺爺的鞋?”天昌笑答︰“反正是祖上傳下來的。”他上學這一年裡,騎的那輛單車已是破舊不堪,高考那兩天,天昌照樣騎著單車去考試,來回從不要家長接送。
  我是個普通人不是什麼神童
  6月28日 ,天昌和媽媽從南方回來了,他一臉陽光,笑容燦爛︰“媽媽演講,我旅遊,很開心啊﹗”與往年相比,今年天昌明顯長高了,個頭躥到了1.70米 ,粗看儼然一個高中生,但那張稚嫩的臉蛋仍脫不出少年的天真。他與記者的對話風趣機敏───
  記者︰“得知分數的那一瞬間什麼感覺?”
  天昌︰“當然是高興了﹗”
  記者︰“挺成功的吧?”
  天昌︰“我還沒成功呢,未來路還長呢﹗”
  記者︰“你的同學比你大五六歲,和他們在一起有障礙嗎?”
  天昌︰“打球當然有障礙,交流基本沒障礙,班裡的同學叫我小鬼,基本上都是我的好朋友。”
  記者︰“你的成長伴隨著鮮花和掌聲,你怎么看待自己?”
  天昌︰“我就是個普通人,不是什麼神童,人們不了解我走過的路,很難得出準確的判斷。”
  記者︰“你認為你成長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天昌︰“這個不好說,但早期教育和在家自學值得推展。”
  記者︰“上大學后有什麼計畫?”
  天昌︰“好好學習,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至於過得很不爽就行,至於未來嘛,可能會去走研究的路子。”
  天昌書桌的窗台上堆著 一米 多高的習題集,這些涉及各門學科的習題,天昌全都做過。記者隨手抽取了一份天昌做過的國文類比試卷,作文題目是“人要豁達”,天昌在文中寫道︰
  豁達,是楚莊王絕纓之宴上的寬宏大量;是韓信被辱后的揮之而去和衣錦還鄉之后的寬容忍讓;是勾踐降吳為奴之后的坦然自若;是一位老者在傳家之寶被鑑定為贗品之后的淡然一笑。這是一種胸襟、一種氣度,更是一種修養……
  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面對無關原則的小事小非時,不妨讓一讓;當你遇見總想占你便宜的人時,不妨退一退;當你遇到別人無端指責時,不妨忍一忍,這就是一種豁達……
  出身書香門第,但只上過3天幼稚園,5天國中。從小在家自學,10歲時透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只是一年前才來到太原五中高三班備戰高考
  新聞前綴
  6月27日 ,山西省本科A類第一志願錄取分數線公佈,“國內頂尖”的清華大學理科錄取分數線為654分,而太原市13歲少年孫天昌考出了659分的高分,高出理工類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數線87分。
  在太原五中校園的林陰道上,257班班主 任王彩鳳 老師興奮地撥通了天昌家的電話︰“您好,我是天昌的班主任,祝賀你們的孩子考出高分。  
不過志願應該報清華,有點虧了。”這時,電話裡傳出了爽朗的笑聲,接電話的是天昌的爺爺,“不虧不虧,我們昌昌要上的正是中國科技大學,孩子年齡小,報中國科技大學就是為了接受該校少年管理委員會的管理,只有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中學課本只是“課外書
  6月27日 下午,記者來到孫天昌的家,這是位于省城雙塔西街的一處普通民宅,天昌和媽媽不在家,他們應杭州教育部門的邀請做早期教育報告去了。爺爺、奶奶和爸爸淺淺地笑著,沒有任何驚喜,流露出的是“一切在意料之中”的平靜和輕鬆。

  1993年母親崔書雲懷孕期間,得到了一套《0歲方案》,認真讀過后,崔書雲將早期教育的理念講給了丈夫和公公婆婆,全家人對此高度認同。
  1994年3月,小天昌出生了,媽媽將漢字貼在牆上,讓孩子認物與認字同步進行;孩子會走路了,透過每天上下樓梯,學會了數數和加減法;孩子會說話了,家人給他一把尺子,他在家裡到處量,給他一個彈簧秤,他在家裡到處稱,由此懂得了度量;飄在臉盆中的紙船讓他了解了什麼是浮力;下雨時打傘,他知道了傘還有另一種說法叫“umbrella”;生病住院時,認識了“兒科”、“眼科”、“急診科”;家裡喝完的飲料桶變成了他認識圓柱體的教具;家中四壁貼滿了詩詞歌賦,包裝盒、硬紙片全做成了識字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了天昌知識累積的源泉。
  教者有意,學人無心,孩子居然在不經意間就學到了很多,到2歲時,天昌能認識2000多個漢字,並開始自主閱讀。天昌的房間裡,爺爺指著整整一牆壁的書說,“這些書天昌都讀過,大概有4000多冊”。這些書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軍事、文學、音樂、書法、繪畫、棋類、手工、電腦等,隨手拿來,竟是《時間簡史》《論語》《資治通鑒》《打開原子大門》《中國歷代書法》……
  有趣的是,初高中的課本,天昌都是當成課外書來讀的,他一下午能讀一本幾何書,且讀得津津有味。中國小課程的學習僅占他生活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時間是在家裡廣泛閱讀,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下棋、畫畫、打球、滑旱冰都是他的最愛,他可以兩分鐘勾勒一幅速寫,10分鐘畫出一幅水墨畫,圍棋下得好,桌球打得也好,親手種的玉米斬獲了好幾茬……
  他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沒有上過任何特長班或業餘班,不需要完成作業,沒有考試名次的壓力,一路走來,獲得了比學校教育更豐碩的成果︰6歲,獲得太原市首屆少兒英語口語大賽國中組一等獎;9歲,在全國首屆少年物理化學大賽中獲二等獎,得到著名科學家何祚庥的賞識;10歲,透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他將《論語》《大學》《孟子》《道德經》等經典名著爛熟于心;12歲,首次參加高考取得594分,13歲再次參加高考取得659分的好成績
……
  天昌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即使在備戰高考的日子裡,籃球場上仍活躍著他的身影,博客中留下了他幽默的文字︰“排名迅猛下跌,也不覺得擔心,只是一種坐山觀虎斗的超然
……”
  家長︰走另類之路是對現行教育的反思

  有的人認為,天昌是神童,是天才,可遇而不可求;有的人認為他的家庭特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四個人教一個人,一般家庭沒法比。
  而天昌的家人認為,孩子出生時與別的嬰兒沒有區別,只是后天的教育使他早慧,寬鬆的成長環境使他生命中蘊涵的巨大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管幾個人教,是孩子一個人學”,所有的知識是孩子自己學會的,不是大人教會的,關鍵在方法和堅持。
  他們認為人生中,至要莫如教子,至善莫如讀書。而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以工作忙為由,將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管束過嚴,方法不當,造成孩子逆反、厭學。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理念,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同時培養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當學習成為快樂,成為需要時,就不可能不成材。
  爺爺孫建榮是一名高中 國文 老師,奶奶梁彩鳳是一名 國小 老師。爺爺直言不諱︰“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對人的束縛,那種一個字、一段文章抄寫幾遍乃至幾十遍的做法,根本無法讓孩子感覺到快樂,說得嚴重些是對人的摧殘,一考定終身的考試評價體制,把多少孩子帶向了為考試而學習的境地,學習只為考試而不是生活需要,如此,孩子哪能不累?怎么能不厭學?”奶奶則說︰“人們的定式思惟是,孩子3歲上幼稚園,7歲上國小,真正學了多少東西,生活得是否快樂,卻很少去考慮,而學校教育大多很難做到因材施教。
  天昌曾經上過3天幼稚園,5天國中。3歲時天昌被送進陽泉一家幼稚園,入園第三天尿了褲子,老師居然將孩子晾在太陽下,褲子晒干了,孩子也晒蔫了。7歲時,天昌到了太原一所國中,僅僅因為早晨遲到,老師讓他在樓道裡站了30分鐘───走另類之路完全基于家人對現行教育的深刻反思。天昌一直在家裡學習,直到高三才到太原五中按部就班地接受學校教育。
  13年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陪著孩子成長。1999年,爺爺奶奶退休,爸爸媽媽放棄了原來的機關工作,全家到太原宏昌學校,專職從事孩子的教育。該校倒閉后,全家人干脆回家教子,爸爸陪著孩子跑步、打球、下圍棋,媽媽和孩子一起說英語,爺爺奶奶將家中的包裝箱等硬紙片全製作成識字卡。孫天昌書桌下堆著一尺多高的“廢紙”,拿出來一看,“廢紙”上抄寫著《資治通鑒》《史記》中的精彩篇章。天昌八九歲時,這些文章就貼在他床頭。在經典教育還沒有流行的時候,家人已經認識到從小讓孩子誦讀經典的益處,《論語》《大學》《孟子》《道德經》《弟子規》等天昌早已爛熟于心。
  孫家生活很簡朴,除了必備的生活用具外,沒有一件像樣的電器和家具,四壁除了滿滿的中英文經典文章外,沒有任何裝飾。然而,他們的家庭又很和睦,爺爺孫建榮患尿毒症已多年,老伴每頓飯前都要把藥遞到他手中,看著他喝下去。父親孫兵出門總是用單車帶著妻子,夫妻相依相偎,恩愛得讓人羨慕。一家人三代同堂,公公婆婆總是夸兒子兒媳︰“他們有才華、有耐心。”兒子兒媳也常夸公公婆婆︰“家中能有這樣的知識型老人,非常難得。
  潛移默化,言傳身教中孫天昌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去年冬天,孫天昌穿著一雙很老舊的棉鞋去上學,同學們笑問︰“小朋友,這是你爸爸的鞋還是你爺爺的鞋?”天昌笑答︰“反正是祖上傳下來的。”他上學這一年裡,騎的那輛單車已是破舊不堪,高考那兩天,天昌照樣騎著單車去考試,來回從不要家長接送。

  我是個普通人不是什麼神童
  6月28日 ,天昌和媽媽從南方回來了,他一臉陽光,笑容燦爛︰“媽媽演講,我旅遊,很開心啊﹗”與往年相比,今年天昌明顯長高了,個頭躥到了1.70米 ,粗看儼然一個高中生,但那張稚嫩的臉蛋仍脫不出少年的天真。他與記者的對話風趣機敏───
  記者︰“得知分數的那一瞬間什麼感覺?
  天昌︰“當然是高興了﹗

  記者︰“挺成功的吧?

  天昌︰“我還沒成功呢,未來路還長呢﹗

  記者︰“你的同學比你大五六歲,和他們在一起有障礙嗎?

  天昌︰“打球當然有障礙,交流基本沒障礙,班裡的同學叫我小鬼,基本上都是我的好朋友。

  記者︰“你的成長伴隨著鮮花和掌聲,你怎么看待自己?

  天昌︰“我就是個普通人,不是什麼神童,人們不了解我走過的路,很難得出準確的判斷。

  記者︰“你認為你成長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天昌︰“這個不好說,但早期教育和在家自學值得推展。

  記者︰“上大學后有什麼計畫?

  天昌︰“好好學習,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至於過得很不爽就行,至於未來嘛,可能會去走研究的路子。

  天昌書桌的窗台上堆著 一米 多高的習題集,這些涉及各門學科的習題,天昌全都做過。記者隨手抽取了一份天昌做過的國文類比試卷,作文題目是“人要豁達”,天昌在文中寫道︰

  豁達,是楚莊王絕纓之宴上的寬宏大量;是韓信被辱后的揮之而去和衣錦還鄉之后的寬容忍讓;是勾踐降吳為奴之后的坦然自若;是一位老者在傳家之寶被監定為贗品之后的淡然一笑。這是一種胸襟、一種氣度,更是一種修養……
  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面對無關原則的小事小非時,不妨讓一讓;當你遇見總想占你便宜的人時,不妨退一退;當你遇到別人無端指責時,不妨忍一忍,這就是一種豁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