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55

      如何為孩子開啟成功幸福大門     —從中國文化傳統論人才培養之要

                             

                             演講/高瑋謙教授     整理/曾慈惠       

                       

 感謝崇義文教基金會舉這個親子座談會,邀請我來與和位家長分享個人小小心得,本人深感榮幸。也非常感 謝徐 老師對我個人的謬讚,實在愧不敢當,在這裡我要做一個小小的澄清,事實上我有四個孩子,都申請在家自學,最小的才兩歲半,也在讀經學園讀經了。老大是兒子,今年國三,照理講要考基測,但我沒有讓孩子參加,學校深怕我反悔,造成行政上的困擾,要我寫切結書,我當然沒問題。

 

 過去我曾在台北師大附中任教,因此,孩子有資格隨就讀師大附中國中部。師大附中是人人擠破頭的明星國中、明星高中,但我仍然讓孩子在家自學,放棄讓孩子直升高中的機會,也不考慮讓孩子與現在的教育體制接軌,因為我對孩子另有安排。為什麼我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心?等會兒我會與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我家老二是女孩,今年小五;老三今年小三,從小一起就申請在家自學;老四今年才二歲半。廣義的說,我家四個孩子統統在家自學,老二、老三從沒進過學校。因為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三日,立法院才通過「國民教育法增修條文」,擬訂確立「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法條,各地方政府於八十九年才開始了這個實施辦法。九十一年我才讓老大申請在家自學,他小學三年級上學期以前都在一般小學就讀,到了小三下學期才正式申請在家自學。

 今天我要與各位分享的不全然是讀經教育,正確的說,是與讀經有關的品格教育,主題為「為孩子開啟成功幸福的大門--從中國文化傳統論人才培養之要」。

 

大綱: 一、您的價值觀決定您的教育觀 二、從中國文化傳統汲取聖賢智慧 三、論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法 四、如何為孩子開啟成功幸福的大門

 

 首先,您的價值觀決定您的教育觀:一個人要成德成才,價值要先釐清,若父母的價值觀不清楚,很難為孩子找到通往成功幸福的康大道。

其次,從中國文化傳統汲取聖賢智慧:現代人太過於忙碌,忘了停下腳想一想,所以要藉助聖人的智慧,提供我們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前程。

 第三,論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法:這個部分我會分四個階段來論述,從幼兒、兒童、少年到成人,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次第和方法。

 

 最後,如何為孩子開啟成功幸福的大門:每個人都想成功,但誰能找到那把鑰匙?這才是關鍵,我希望今天的演講,能為各位家長找到這把鑰匙。

 

一、    您的價值觀決定您的教育觀

 

 在未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先為各位講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美國商人,站在墨西哥的一個小漁村碼頭上,正好一個漁夫駕著他的小船經過碼頭,船上裝載著好幾尾又肥又大的黃鰭鮪魚,美國適商人嘖嘖稱奇道:「這鮪魚的品質真好!」

 

 他詢問漁夫:「你花了多少時間,才釣到這些鮪魚?」

 漁夫:「我只花一點點時間。」

 美國商人又問:「你為何不在海上多待一會兒?你可以捕到更多肥美的鮪魚!」

 漁夫:「我捕獲的這些魚,已經足夠全家所需。」

 美國商人:「那你用剩下的時間做什麼呢?」

 漁夫:「我睡得很晚;和我的孩子玩要; 和我的 太太瑪麗亞睡個午睡;每天晚上我會散步到村子裡去,和我的好朋友喝酒彈吉他。我的生活過得相當充實而忙碌。」

 美國商人嘲笑他:「我是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我想幫助你。你應該花更多時間捕魚,用得來的利潤去買一條大船,靠著大船捕魚得來的利潤,你就可以多買幾條大船,最後你可以擁有自己的捕魚船隊,你不必將捕來的魚賣給中間商,而是直接賣給製造商,最後你可以開設自己的罐頭加工廠,同時可以生產、加工和銷售。你就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去,再搬到美國洛杉磯,最後搬到美國紐約,你可以在那裡經營擴大自己的事業。」

 漁夫問:「這中間大概要花多少時間?」

 美國商人:「大概要花十五至二十年。到了那個時候,就是你人生當中最美好的時候,你可公開出售自己公司的股份,你會變得很富有,你將會變成百萬富翁。」

 漁夫問:「那,之後又會如何?」

 美國商人:「之後,你就可以退休,你可以搬到小漁村去。在那兒,你可以睡得很晚;你醒來時可以和你的孫子玩要;和你的妻子瑪麗亞睡個午覺;然後晚上散步到村子裡去,和你的朋友聊聊天、喝喝酒、彈吉他。」

 故事到此結束,很多人聽了不免會心一笑,原來我們一生所要追求的,就在眼前,只是沒發現而已。所以,首先與各位分享的是「活在每一個當下,不要盲目去追求」。幸福其實就在你身邊,有時你花了一輩子時間追求,最後發現原來幸福就在眼前,偶而應停下腳步想想:「我到底在追求什麼?」我們常常為了賺錢而失去健康,又花了許多金錢買回健康,事實上花錢不見得能買回已經失去的健康。又努力了一輩子,只為了買一棟房子,房貸的壓力,使得夫妻常常吵架,我們是否回頭想想,你要的是這個「房子」?還是這個「家」?有一個房子不等於有一個家,為了買房子,而失去一個溫馨的家,實在得不償失。

 人生過程當中,我們常常為了社會的期許盲目的追趕著,忘了停下腳步思考:我們的生活是否陷入空轉?每天睜開睛就為了三餐忙碌不止,是否停下腳步思考:這樣的生活是否與自己的期許成正比?

 我要與大家分享的第二個價值觀是-「認清人生的目標,採取適當的手段」

千萬別將「手段」當「目的」經營。買房子是「手段」,經營一個家是「目的」,可是我們常常將「目的」遺忘。賺錢是「手段」,讓自己健康快樂才是「目的」,手段和目的之間是否產生衝突?是否有合理關係?

 人生的道路要通往哪裡?人生的價值主要在追求什麼?若這些都不清楚,又如何帶著我們的子女通往人生美好的未來?美好的桃花?若你的價值觀模糊,可能將女子帶往錯誤的路。「具備正確的價值觀,才有正確的教育觀」,因為你的價值才是人生的座標,依此才能規劃人生通往的方向,問題釐清了,人生才不會走冤枉路。

 

 二、從中國文化傳統汲取聖賢智慧

 若人生的目標在追求成功和幸福,問題在對於「成功」和「幸福」的定義,每個人都不一樣,一般世俗會將成功界定在「成大功、立大業」;把幸福功界定在「榮華和富貴」。

 若成功真是與權位成正比,那麼全台灣最幸福的人,應該就是剛卸任的前總統陳水扁,和現任的總統馬英九了;而全世界最成功的人,應該就是剛卸任的小布希和剛上任的歐巴馬了。這樣的定義,你同意嗎?若幸福和財富擁有的多寡成正比,全台最幸福的人應該就王永慶、郭台銘、蔡宏圖了;全世界最幸福的人應該就是比爾蓋茲了!各位,你認同這樣的定義嗎?成功是否真正和權位大小成正比?幸福是否和財富擁有的多寡成正比?可能你會說「我不認同」!可是卻不知不覺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是否幸福?

 我們遇到久未謀面的朋友,常會問:「你在哪兒高就?」彷彿認為當董事長、總經理的,比一個當小職員的成功,我們不自覺的認為擁有千萬億萬財產、座擁豪宅、開進口轎車,他的人生會比較幸福快樂。若一個人家境清貧,吃粗茶淡飯,會認為他大概不太幸福快樂。

 我們常會被社會既有的思維牽著鼻子走,表層和深層意思常不協調,此時就需要藉由古人的智慧來幫我們釐清,才比較容易進入深層思維。什麼才是「成功」和「幸福」的真諦?若不能釐清,可能你還是期許你的孩子,將來無論如何都得過關斬將,進明星高中、明星大學;畢了業,找到好工作、有優渥薪水、組織幸福家庭、衣食無缺、常到世界各地旅遊。

 父母很辛苦,栽培子女念明星高中、大學,再到哈拿博士學位,畢了業在美國工作,娶了外國老婆,因此夫妻老來涼,兩老獨自留在台灣生活,才恍然大悟:「為誰辛苦為誰忙」!難道這是我要的嗎?做牛做馬為子女忙累一輩子,臨老病痛時還得靠鄰居幫忙。

 究竟什麼樣的路,才是通往成功幸福的路?古人這麼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任何事都有本末先後,把它弄清楚,才能明白什麼是「道」。「道」就是永遠不變的真理,沒有將「本末」、「先後」搞懂,所以就遠離了「道」,遠離了「真理」。

 竹科的電子新貴一直是人們欣羨的對象,每年年終所領的獎金和股票,有時比一般上班族工作一整年,甚至一輩子所領的薪水還多。去年金融海嘯,竹科人被裁員的、放無薪假的多如過江之鯽,因而竹科人過了一個沒有聖誕禮物的聖誕節。我認為:「沒有聖誕禮物的聖誕節,就是聖誕老公公送給竹科人最好的聖誕節禮物」,此話怎講?因為竹科人平常養尊處優慣了,不曾思考過自己的價值在哪裡?自己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哪裡?陷入了「我所擁有的都是天經地義的,都是我應得的」慣性迷思當中,直到有一天發現狀況不如預期,他才會去反省、去充電。天下雜誌曾做過調查,這些竹科電子新貴,固然有令人欣羨的財富,但有40%家庭不幸福。為什麼?因為忙於工作沒時間陪自己的妻小,所以有財富,不代代表人生全方位的成功。

 另一個令人欣羨的是中樂透的億萬富翁。根據報導,美國人中了樂透後,大都宣佈從此辭去工作,開始過不一樣的人生,買豪宅、開高級轎車、到世界各地旅遊….。媒體曾做過調查,這些中樂透的人,有90%平均只須五年時間,生活水平就會回到過去,甚至更糟。或許你會認為不可思議,其實道理很簡單:小時候我們曾讀過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其中有句名言「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當一夕之間得到「天上掉下來的」財富,又沒有足夠的智慧理財時,親朋全都跑來向你借錢;身邊的朋友開始慫恿你投資,若不具備這種能力,有可能一夕之間賠光;那些黑道兄弟也一定會聞風而來「拜訪」一下,所以財富在某些時候不是幸福的開始,而是災難的開始。

 我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觀念是:「事業的成功,不代表人生全面的成功;一時的財富,不代表人生恒久的幸福」。人生不只事業這個舞台,還有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過度重視事業,忽略家庭的經營,你和另一半的關係、子女的關係、父母的關係,這些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偏廢或只照顧某一部分,這不代表你人生全方位的成功。

 一夕之間得到的財富,不能代表人生恒久的幸福。去年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因為新政府上台,馬總統推荐張俊彥(前交通大學校長),出任考試院院長,在高道德標準檢驗下,意外扯出了當年白文正曾捐一億元給交大,張俊彥就頒給他一個「 榮譽 博士」學位。白文正是非常好勝且愛惜自己羽毛的人,他受不了社會對他懷疑的眼光,於是選擇回到他出生地--澎湖跳海自殺,結束他的生命。試想,一個人白手起家,做了集團總裁,事業如日中天,人生的成功幸福正等著他,一個結打不開,就以死明志,一個過了半百之人,就沒有任何方法,好好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嗎?這是案例之一。

 我們再回想更早一些的例子。一個電視名人倪敏然,紅極一時,六十幾歲了,還能創造另一個人生的巔峰,實屬不易,卻也在此時扯出另一段婚外情,賠上性命。他的事業不夠成功嗎?財富不夠多嗎?人生不夠精彩嗎?夠了吧!但他選擇自殺一途,令人不甚唏噓。

 真的成功幸福要如何獲得?我認為真正的成功是-「具備永遠不怕失敗的心」;真正的幸福是「隨時擁有知足常樂的心」。有足夠的智慧面對失敗,才算成功;沒有足夠的智慧處理成功,就叫失敗。白文正、倪敏然都沒有足夠的智慧處理成功,所以他們失敗了。可是有一個人叫謝坤山,是個口足畫家,十六歲時工作誤觸高壓電,換來截肢命運,他的兩隻手和一條腿都遭到截肢。後來找到人生目標方向學畫畫,在一次不小心的意外中,又瞎了一隻眼睛。失去兩隻手、一條腿、一個眼睛,人生夠悲慘吧!可是他卻活得很陽光,又娶妻生子,人生過程坎坷,充滿挑戰。他為了拜吳炫三為師,連跑三次吳家,出門公車又轉好幾趟車,出去多久都無法上厠所,最後又付出慘痛代價。他求知的慾望,和自我挑戰的毅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想,上天發給他的牌,絕對是一副爛牌,可是他將手上的這副牌打贏了,還娶妻生子,過著美滿幸福的人生。至於白文正和倪敏然,我們為他們感到惋惜,如果他轉個念頭,或許不會用這種悲劇的方式來做為人生的結束,他們的人生還大有可為,不是嗎?真正的成功是「具有一顆永遠不怕失敗的心」,真正的幸福是「隨時擁有知足常樂的心」,這才是成功幸福的根本。我們一般世俗所定義的成功幸福如同建築在沙灘上的城堡,蓋得再漂亮,一個浪打來,一切化為烏有,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成功,才不會捨本逐末。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仰仗的一個人就是李斯,最後李斯的下場被腰斬於街巿,被株滅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他自己推行嚴刑峻法,碰到像趙高這樣的小人,會給胡二世一些諂言,自己也落得如此的下場。另一個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當漢朝江山都打下來了後,有一天劉邦和韓信閒聊,韓信問劉邦:

 「你可以帶多少兵?」

 劉邦回答:「不過十萬。」

 此時換劉邦問韓信:「那可以帶多少兵?

 韓信回答劉邦:「多多益善!」

 劉邦又問韓信:「既然你可以帶這麼多兵,為何要在我的帳下為將軍?」

 此時韓信講出一段既狗腿又真實的話:「我雖然有帶兵的能力,但主公您有帶大將的能力,主公您真是雍容大肚、知人善任。想當年我韓信在項羽帳下,項羽這個人是婦人之仁,士兵作戰受傷,他可以為士兵療傷,陪著士兵承受痛苦,士兵沒吃飯,他陪著不吃飯,但等到他的大將幫他建立豐功偉業後,他要將印信傳授下去時,非常捨不得,緊緊抱在胸前,最後連印信的四個角都被磨得不見了,才很不捨的傳授下去。

 項羽一直到臨終前都還認為自己時運不濟,是老爺有意滅他。可是司馬遷認為是項羽自己個性使然,劉邦固然草出身,但心胸開,具有英雄氣慨,所以韓信能為他所用。相反的,項羽有人才卻不能用,鴻門宴時,項羽的軍師范增強力建言絕不能放走劉邦,可是項羽的婦人之仁,不聽范增建言,還是將劉邦放走。

 我們說韓信這麼一個會帶兵打仗的人,當年項羽和劉邦對峙時,只要韓信向誰靠攏,誰就一定得勝,最後劉邦聽從蕭何建議,重用韓信,將帶兵印信透過「登壇拜將」的隆重儀式,傳給韓信。韓信得到劉邦重用,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之後,因功高震主,常常有些耳語提醒劉邦,表示韓信有意謀反,就把韓信召回京城。有一次韓信真的想謀反,呂后發現後找蕭何商量,設計韓信,將他誘騙到宮中,事先埋下劊子手,把韓信給殺了。有個典故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自於此。

 韓信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若不具備智慧,不懂在人生高峰時急流勇退,縱然擁有再大的功業,有可能一夕之間慘遭滅頂。故財富、權位有可能是幸福的開始,也有可能是災難的開始。

 台灣人的傳統父母,大部分都為子女生活認真工作打拼,五、六十歲了還在賣老命,一直到油盡燈枯,希望為子孫攢下全世界的錢財,他才能安心離開這個世界。但很多例子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子女知道兩老有為數不小的動產、不動產時,子女間常常為了爭產而兄弟鬩牆,也有為了財產分配不公,乾脆將兩老棄養。「千金難買早知道」,若早知道留下財產會讓子孫對薄公堂、反目成仇,你寧可不要那些財富。

 若依一般人認定的成功和財富的條件,那麼歷朝歷代的一 國之 君,生下數十個皇子,為了傳問題,多少宮廷內鬥、骨肉相殘例子,在史冊上留下斑斑血漬,最後他們都希望生在尋常百姓家,過著平凡人的生活。讀歷史能讓我看透人生,你想要追求的,歷史都會演給你看,幾千年來,歷史上的皇帝沒有財富、權位嗎?終了,哪個真正得到幸福快樂?我們都羨慕那些皇帝擁有享用不盡的財富,事事順自己的心,如自己的意,可是一切順心如意並非好事,人生若沒有挫折,就無法產生抗壓能力,若你一直把孩子養在溫室裡,一路過關斬將,他就像草莓一樣脆弱,將來面對人生挫敗時就會一蹶不振。成功固然可喜,失敗跌跤也未嘗不好,可增長心靈的養份,在邁在成功前讓自己有足夠的能量。

 故,「德行」與「智慧」是根本;「權位」與「財富」是枝末。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每個人都想追求成功幸福,但大都沒有經過深層的思考成功幸福的本質是什麼?不是財富和權位! 

 清代有位名人曾國藩,他是一介文人書生,卻可以帶兵打敗太平天國,他當到兩江總督時,有人勸他謀反,可曾國藩居安思危,給子弟寫家書時這樣寫:「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綿延十代八代。……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這真是個有智慧的讀書人。他告誡子女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幸福。

 常云:「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一個含金湯匙出世,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人間疾苦者,他不會知道付出一分勞力才能獲得一分報酬;若一個從小在逆境中長大的人,他可以創造出成功的條件。曾國藩有一個書齋叫「求缺齋」,意思是:隨時要留一點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人不能太圓滿,太圓滿了;老天爺會嫉妒,當你人生的目標都達到了,就要小心「蒙主寵召」,人生走到巔峰時,就要小心隨時有走下坡的時候,當你到廟裡抽到上上籤,別高興得太早,盛極必衰;當抽到下下籤時,也別太難過,人生再差也不過如此,就要往上走了。老祖宗的智慧告訴我們「物極必反」的真理,易經六十四卦叫「未濟」卦(「濟」為渡河之意),是一個未完成的狀態;六十三卦叫「既濟」卦,已經過河了。天地間道理就是一個循環,人生就是一個「盛極必衰,物極必返」道理

  美國是個大國,在歷經金融海嘯後正在積極調整體質,很多專家預估,要再度翻身有點困難,廿一世紀有可能被中國取代!各位別太相信一時的榮華,紅樓夢裡有一句名言:「眼見他起樓,眼見他樓塌了,告誡世人「盛極必衰」的道理。什麼是成功和幸福的根本,絕對是「德行」和「智慧」,不是外在一時的財富和權位。

 「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講這句話,很多人都認為好高遠、好迂腐,一般人哪能做得到!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什麼叫「謀道」?「謀」者,求也,「道」者,真理也,真理展現在人身上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道德,一個是智慧,孔夫子要我們「謀道不謀食」,就是要我們走一條「道德智慧」的路,不鼓勵我們走一條追求「功名利祿」的路。走謀食的路(耕種),尚且不免挨餓受凍,古代農業社會,90%農人靠天吃飯,一會兒旱,一會兒澇,不是你耕種就一定有收穫,雖不一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不耕耘就一定不會有收穫。

 「耕也,餒在其中」,一個人想盡辦法追求溫飽、追求功名利祿還不一定成功,但認真學道德作學問,功名利祿自然在其中了。學,在孔門中即是「學道」,學「道德智慧」的意思。古代有「察舉孝廉」制度,若你是孝子,地方官就會把你推舉給中央政府,把你拔擢出來當官;或在地方很有道德學問,受到景仰愛戴,名聲也會流傳出去,有才德的人不會被埋沒,一定有機會被延攬當官。「學也,祿在其中」,你在根本上下工夫,定有機會;你在枝微末節上下工夫,不一定會成功,故一個有德行的君子,應該「憂道不憂貧」。家長們!你們要擔憂的是你有沒有「道」,你的孩子有沒有「道」,不是擔憂有沒有錢!  

 如果有一天你的女兒長大了,有兩個選擇的對象:一個公子哥兒,家裡非常富有,但我們前面所講的盛極必衰,一個大環境的改變,有可能一夕間化為烏有;另一個家庭清貧,但很有志氣,懂得上進,可能是值得你投資的優股喔!孔子講「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看似好高遠,但是一聖人看透人生的本和末,對後人的啟示,也是一個人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根本之道。

 中庸有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素者,平常也,意指一個有德的君子,是依照平常所處的分位做事,不要去羨慕超乎本分之外的東西,好好站在自己的崗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處在富貴,就用富而不驕傲的態度面對生活;處在貧賤,就用貧而不諂媚之道面對生活。

 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

 人窮志不窮固然很好,若還能安貧樂道,那就更了不起了。處在每一狀況,都有每一個狀況的對應智慧,處在不開化的地方,你有教化夷的方法,孔子不是說:「九夷雖陋,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個有德行的君子,會用德行去感化他,善化他;處在患難時,要有處患難之道,孔子帶弟子週遊列國,在陳國、蔡國間絕糧斷炊,挨餓受凍,子路受不了,跑來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一個有德行的君子,也會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回答:「君子固窮,小窮斯濫矣!」一個無德的小人遇到困厄的環境,一定會胡做非為;可是一個有德的君子,處在困厄的環境,會固守節操。君子小人的差別就在這裡。「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亦即一個有德行的君子,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都會很自在自得。

 隨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叫做「成功」,不用去垂涎別人的乳酪就是「幸福」。

「乳酪」就是你心中所羨慕的東西,不去羨慕別人的乳酪,應該去找尋自己的孔酪,這叫「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雖然你不能改變人生的陰晴圓缺,但是你可以活出生命的亮麗光采。」「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就是人生最究竟的成功和幸福! 

 你的子女擁有高官厚祿,固然值得慶幸,更重要的是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和智慧,有朝一日不幸跌到人生谷底時,還可以爬來,再創人生另一個高峰,不會一蹶不振,但願不要步上前面所舉的那些名人的後塵,走上自殺之途。

 有個真實的例子:有對父母栽培自己的子女讀到哈佛醫學博士,但這一直不是這孩子的興趣,畢業禮當天,告訴父母:「這是你們所要的結果,我只不過照你們的意思,繳出我的成績單。」最後在父母面前舉槍自盡。為人父母者應好好想想,我們一輩子辛辛苦苦為孩所鋪的這條路,是一條通往成功幸福的道路?或是一個痛苦的窄門?

 以上我花了很多時間與各位談「成功幸福之道」,「無常」的人生,要用「真常」的智慧去面對它,「多變」的世間,要用不變的「德行」去應對,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一路走來都有貴人相助?如何讓我們的孩子產生源源不絕的智慧,去面對人生的起伏?父母若沒有高遠的眼光,就無法帶領我們的子女,如大鵬般一飛九萬里。以上,在在都考驗為人父母的智慧!

 

三、論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法

 既然知道「德行」和「智慧」對一個孩子成德成材、成功幸福非常重要,要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找到真實的成功和幸福。有一個總目標:「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夫子所提出來的教育目標及理想。何謂「志於道」?心中有目標、有理想,心之所至,心裡所嚮往的稱為「志」;「道」就是真理,一條通往真理的路,一條光明的大路(大道),不要走旁門左道、邪魔歪道,那是不歸路!如何讓人生活得正大光明?如何走出人生的大道?要「據於德」,依據內在的德行,「德」者「得」也,一個人對天地間的正道有所得,所有體悟,於行、住、坐、臥中實踐出來,謂之「德行」,也即「德」必藉由「行」(實踐)的工夫做出來。

 「德」是佷抽象的東西,孔子指點我們一個具體的內容:「仁」,「仁」從「人」、從「二」,也就是「兩個人」。這個世界是你和我共同構成的世界,人不能離群索居,必要活在人群中,所以有了「人倫」的關係,儒家講「五倫」(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關係,就是一個社會的結構關係,既然是人與人所構成的社會,那麼人與人間能不能感通?

 有一天孔夫子在授課時,對弟子們說:「吾道一以貫之」,全體木然,只有曾子以心印心,回答:「!」下課時弟子們都跑來問曾子:「老師所講的『一貫之道』是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恕」就是「仁」的體現。凡事盡心盡力就叫「忠」,將好的事情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叫「恕」,已立立人已逹達人,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就是「忠恕」,就是「仁」。「仁」者愛人,透過「忠恕」二字來解釋,自然能與人感通。為人子女者能與父母感通,就是能體會父母的辛勞,體覺父母的心情,必定是父母的好兒女。

 我在南華大學任教時,常對學生講,父母栽培你、撫育你長大,應該隨時站在父母的角度設想,應該如何過好大學生活?照顧好自己的健康,讓父母放心,就是好兒女;站在老師的立場,體會老師的心情,照顧好自己的課業,就是好學生。做父母的、師長的也要有通達的智慧,體會行行出狀元,讓子弟走自己的路,培養自己的興趣,別將子弟逼向升學死角,就是好父母、好師長….

 人與人間,做父母的、子女的、師長的互相體恤彼此的心情,就是仁愛的社會,事事都依此而行,還會有壞人去做壞事嗎?有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是行仁的根本,若一個人隨時設身處地,與週遭的人有種存在的共感,就是「仁」的表現,乃至於在社會上,也不會胡作非為,凡事以「仁」為前提,做任何事都要先問自己的良知:「這樣做我安心嗎?」不安的事絕不做。「仁」是孔老夫子最核心的思想,凡事「於依仁」,就會將內在的「德行」實踐出來,實踐出來了,就能體現「道」是什麼了。

 生活在台灣,你就與二千三百萬人產生命運共同體,及至於全球六十三億人類共存共榮,與有緣無緣的遠方兄弟姐妹,產生「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感同身受,心量就就擴大了,格局就更寬了。孔夫子所講的「仁」,就是一個人內在真實的生命,只要能活在與人感通之中,你的生命就擴大了,展現了一個最偉大的心量,如同地藏王菩隡所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能與現在、過去、未來一切有情無情眾生同體共,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們的心就隨之豁達了,孔夫子所講的「仁」,可以深廣到如此境界,這就合乎「仁」,合乎「道」了。

 要站在以上這些基礎上,才能談接下來的「游於藝」,「游」者,悠遊也;「藝」者,古代曰「禮、樂、射、御、書、術」六藝也現代的父母都會給孩子學各種才藝,畫畫、音樂、圍棋等,有些父母著於功利,在多元入學的今天若有才藝表現優異,都可以列入加分參考,父母又期望孩拿溜冰比賽冠軍、鋼琴比賽冠軍,把學才藝變成一種手段。讀書作學問,在古代也將之列入「藝」的範疇,孔夫子認為,讀書或學任何才藝要先有「德」,才不會心高氣傲、不可一世,於是將「藝」排在最後,先「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修養基礎,才能真正「游於藝」。

 現代人認為要過好的精神生活,必先有好的物質條件,故選填志願時,醫師、律師、會計師,這三師是很紅的科系,也是賺錢最快的職業,但願五十歲時,就能過著退休生活,從此環遊世界,遊戲人間。而這三個科系恰恰最需要「道德」為職業基礎。

 若從孩子小時候便培養「志於道」的理想,又有「據於德」智慧,「依於仁」的忠恕之道表現,他的人生內在有德,外在又能揮灑他的才藝,能將悠遊人生的分寸拿捏得宜,不是很美嗎?我們與經典隔閡太久了,所以很難體會先人的智慧,事實上聖人的智慧遺產,才是我們應為的孩子建構的成功幸福大道。

 要培養孩子成德成材,可分成四個階段來談:

(一)、幼兒養性奠定優美的人格(零到三歲)

  階段目標:存養善性

  具體方法:

1、多講讚美的話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孩子還小的時候,還未被社會習染, 要好好存養孩子的先天善性。古人又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是一生人格基礎的養成,孩子從小生長在一個和諧美滿、父母感情融洽的家庭長大,長大後他對婚姻不會恐懼,他的生命背景是一個和諧狀態。若他從小看見父母吵吵鬧鬧,將來面對婚姻是有所畏懼的,他的生命底層是一個複雜混亂的背景,別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孩子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不只有眼睛和耳朶,他是四面八方全面吸納的,故古人教育子弟除了言教之外,還強調身教和境教(環境的教育),若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身、口、意,和家庭氣的營造,這對孩子生命背景,對他將來的成功幸福的基礎奠定,是非常不利的。

 有個個案是這樣的:一個小女孩,成長過程中一直感覺有人要殺害她,她長期活在被追殺的陰影當中,經過心理醫生指點,慢慢回溯到胎兒時期,母親一直不想生下她,一直存有墮胎的想法。事實上胎兒在子宮內,母親的思維已經進到滲透到孩子的潛意識裡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耳朶聽不到的深層的部分,才是父母真正要謹慎的。 王財貴 教授在演講時,非強調胎教的重要,胎教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聽中西古典音樂;多講讚美的話。有一個家長在聽完 王 教授的演講後,告訴 王 教授:「我太慢聽到您的演講了,當我懷孕心情不好時,就與朋友打麻將,現在我的孩子脾氣一來時,用什麼安撫都沒效,只有聽到麻將聲才會安靜下來。」除了以上兩點外,夫妻和諧的對話,對幼兒從小人格的奠定,也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本書叫《生命的答案-水》,日本江本勝博士做了兩組水的實驗:一組對水發出讚美的聲音,水產生晶瑩剔透的六角形;另一組對水詛咒謾罵,水呈現出臭的味道,水尚且可以紀錄、接收人的訊息,何況萬物之靈的人呢?孩從始身那一刻起就開始紀錄週遭環境的一切,父母能不謹慎嗎?

 

2、多播放優美的中西古典音樂

 日本有一個熟成音樂協會,前幾年到台灣來與全球讀經教育協會交流,那是由一群音樂家所組成的協會,他們多年來一直在做一個研究,研究音樂和人類大腦的關係,他們發現天才莫扎特的音樂很特別,他們把莫扎特的音樂播放給稻穀聽,產量倍增;放給蕃茄聽,產量提升三倍;放給雞聽,本來主人要餵食時,雞會搶食,相互啄身上的羽毛,聽了莫扎特的音樂後,雞就變得有教養多了,雞蛋的產量也倍增了。好的音樂對動植物都有效的話,給我們家的寶貝聽是不是更有效?

 動、植物尚且有如此靈敏的接器,何況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為人父母者從今以後要更加小心自己的身口意,為孩打下一生幸福快樂的基礎。以上為幼兒養性的階段。

 

 

(二)童蒙養正——陶冶聖賢的智慧(四到十三歲)

 階段目標:端正言行

 具體方法:

1、落實《弟子規》教育

 孩子一出生到呀呀學語,三歲以後幾乎具備語言溝通能力,不是會講話才開始教育,很多職業婦女在孩子三歲前幾乎都交給褓姆,或交給奶奶帶,但你有沒有考慮到褓姆的身口意?或者你的孩子成天與奶奶看連續劇?果真如此,你錯過孩子三歲前的黃金教育時機了!這段時間的孩子,你處在什麼環境,就塑造出什麼樣子出來,你教他什麼,他全盤吸收。三至六歲幼稚園階段,開始學會自己的語言來表自己的思想,父母應特別謹慎,是非對錯的釐清,此時最適合用《弟子規》教來育孩子。

 《弟子規》的道理淺白易懂,我在讀經班的做法是要孩子先將《弟子規》背下來,《弟子規》不僅是讀經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當孩子把《弟子規》熟背之後,就成為父母、老師和孩子之間共同的語言。例如很多父母的惡夢就是孩子叫半天,怎麼都叫不動,或者父母說一句,孩子頂十句。此時就可以將《弟子規》內容搬出,告訴孩子《弟子規》不是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嗎?孩子頂嘴了,就告誡他「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師、生間會有共同教化的語言。我們須具備一共同信念,並且要有信心:「人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想當好孩子,每個學生都想當好學生」,當孩子表現不理想時,隨時提點。

 很多父母、師長說:「一再提醒都沒效!」舉一個例子好了,若你有一天到超商想買洗髮精,但不知要買哪一種品牌,此時躍入腦際的是曾在電視廣告中出現的某某牌子。電視廣告推銷產品給觀眾,好比經典輸入孩孩子大腦,一時間沒做出來,不表示沒效果,事實上早已產生潛移默化作用,總有一天會做出來。父母師長盡管正確輸入,不必擔憂孩子不會正確輸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