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才藝,聰明與讀經的關係

 

問:老師,《禮記》裡有一句,不學其藝,則不能興能學,請問是什麼意思?

 

答:讀經教育的課程安排是,讀經、體能、閱讀、才藝、功課。

 

    其實有些地方條件夠,有些地方條件不夠,都沒有關係。讀經,如果條件都不夠,只要讀經就好,那麼體能呢,假如沒有好的體能教育,只是跑跑跳跳就夠了,如果有,那體能最好比較好的設計,如果沒有也比較沒有關係,因為這是額外的。但是身體活動一定是要的,至於用什麼身體活動讓它更好,有就好,沒有也沒關係;十三歲以後再訓練還可以;或者說,讀完相當的經典以後再說,還來得及。

 

    那麼再來是閱讀。那現在閱讀也可以,但現在閱讀會妨礙讀經,不僅會妨礙讀經的時間,會妨礙讀經的心。因為他喜歡閱讀嘛,他喜歡“馳聘”嘛,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不僅是現實的馳聘,你在心裡也在馳聘。那也是令人發狂。

   

(才藝如果去學也比較會分心。)

 

是的,會分心。所以說不要占太多的時間;假如有,不要占太多的時間。那沒有,也沒有關係。為什麼呢?因為飽讀詩書之後再來學,他也很快會進步,所以條件也可以,不禁止,但是不可以過度,不能超過。閱讀課外讀物會進步,他知識量很快會進步。一個人就很高興很高興。人是求學的,人是讀書的。因為人是喜歡滿足他的好奇心的。他的好奇心的無窮無盡的,所以他追求無窮無盡,照老莊來講這就是向外“追逐”,所以要虛其心嘛,要實其腹嘛,“實其腹”就是你的心靈不要有那麼多的東西,要去掉,那麼實其腹就務了本。那這樣都是一種警告。

 

佛教有所謂的知識障。其實知識不應該障,但是一個心靈要有主從本末,教育要有本末先後,什麼先教什麼後教,什麼為本什麼為末,那這樣排好了,你隨時要觀察孩子,看看有沒有因為別種學習而心神動盪,因為他的本還沒有固住以前,就象一顆樹種下去,他的根還沒有生長很好以前,你就搖一搖,它就死掉了,不生長了。所以樹根都長得很好了,樹幹長粗了,然後開花結果了,然後到處生枝都沒有關係,風吹雨打也沒關係,所以本先固住。

 

因為一個孩子,他自己不知道他的心靈怎麼去把握。這就要我們來保護他的心靈,往一個地方去深入,那麼將來要發展出來這些所謂的知識是很容易的。所以第一個,知識是令人很有感覺的,會產生很大興趣的,會想要去追求的,因為它會讓人得到很大的滿足,會很快樂,所以讀書變得很快樂,所以他就天天想去讀書。

 

所以有些人說,唉喲,我的孩子不喜歡讀經,他喜歡聽故事,他喜歡閱讀故事書,哇,這個很好啊,這個孩子知識量大,這個孩子會講很多的東西,我們家長老師都不如他,那家長和老師也都很滿意,結果他的心靈的深度就停留在那個地方了。最怕這個。所以不可以去一直開一直開,如果有的話也要濃縮,也要縮緊,甚至完全拒絕,完全斷絕,因為我們很難把握這個心會不會跑出去,很難把握的,它跑出去了,你很難抓回來。

 

然後呢,才藝也是這樣。才藝的學習會使人很快進步,比如他會彈琴,不管彈什麼琴,彈鋼琴,彈小提琴啊,他只要彈個三五天,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他進步很快,本來123都不會彈,現在KIKIKAKA他會彈了,他高興了。就好象一個孩子,去學騎腳蹋車,他一學會了,就想天天騎給大家看,騎腳蹋車有什麼好表現的?但是他就想表現出來,以為他得到一個人類最高的技術了。其實他很容易得到。所以,知識與技能,很容易讓人進步,為什麼?因為它們是累積型的。我今天讀一本書,明天讀一本書,明天總比今天認識多一點,日知其所無嘛,我是累積的嘛。去學彈琴,我越學越會進步,只有進步不會退步的嘛,而讀經呢,雖然也只有進步不會退步,但是,讀經的時候他往往覺察不到自己在進步,去讀很多的課外書他自己知道自己在進步的,我昨天不懂今天懂了;那讀經只有,這本書我本來不會背,現在會背了,但是這種他比較不容易知道自己在進步。所以讀經是很難引導的,但是一個聰明而好學的孩子要指導他閱讀是很容易引導的,幾乎不用指導,一個聰明而好學的孩子要引導他學習各種才藝技能也是很快的。

 

為什麼現在很多家長的孩子才藝一般,孩子也很不喜歡學,學得很痛苦呢?那是因為,第一,他不夠聰明,第二,他不好學,所以最重要是培養聰明和好學,而不是培養他去學什麼。問題在這個。培養聰明和好學你就按最好的辦法。因為有一句話說,學音樂的孩子都變聰明,這句話是對的,所以很多家長就讓孩子去音樂,果然比較聰明。但是很少家長知道,讀經的孩子也會聰明而且比彈琴的孩子更聰明。還有,彈琴彈好的,孩子他幾乎不可能讀經了,但是讀經讀得很好的孩子,他很容易就會彈好鋼琴,你想一想,這個是算盤可以打出來的。你只要想一想就可以想出來的,但是很多家長都想不到,而且你跟他這樣講,他說我的孩子學鋼琴學了幾年了,不能不學啊,大家都在學鋼琴啊,現在不學怎麼辦,可他不知道,你三年五年之後再學,很快就超過,這個速度很快。

 

    所以知識技能,這是西方的學問,總之,因為西方人是以人類的認識心為主所開發出來的學問,這個認識心簡稱識心,那麼認識心在佛家來說呢是錯誤的心,是污染的心,是煩惱的心,是假的心,它必須轉的,所以說轉識才能成智,所以修行的最重要的一個目的,一個要領,就是你的識心轉掉了沒有。而西方人呢,這幾千年來一直發展識心的能力,所以如果用釋迦牟尼佛的眼光,西方是要走向毀滅的,西方人的學問是沒有意義的,叫做戲論。但是西方的學問你不能說完全沒有用,因為人活在現實中,這個識心就是現實的心,那活在現實中你沒有識心你變成呆子嘛,你的識心發展不好,你的科技發展杯好,你落後,這是人類的命運啊,所以人類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我發展識心但是不被識心所淹沒,我還能夠掌握這個識心,這個識心只是幫助我們現實生活的方便,但是我們生活方便的目的是要我來認識智慧。

 

但是現在孩子呢,你如果開發他的識心呢,他智慧的基礎就太少,結果是發展了識心,浪費了智慧心,你這種教育叫做得不償失啊。何況你發展識心他也不讓你發展,他不喜歡讀書,他不喜歡思考,那你更糟糕。所以我們用智慧的教育,不僅是儲藏了智慧的基礎,而在儲藏智慧基礎的時候,他又累積增進了識心的能力。所以將來是智慧的能力跟認知的能力,是同時並進,同時作用,而到最後,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一定能夠掌握他認知心的運用,所以他也會很有才華,但是這個才華歸智慧所用,這是我們所要培養的人才。

 

這個很簡單啊,我們應該把整個教育整個人性,全部講清楚了,然後我們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尤其是一個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或者說不要說一個孩子,一個人在還沒累積材料的時候,你去做那些認知心的發展,第一個,你發展得不好,第二個,你發展以後啊可能也會給世界帶來禍害,何況如果是一個兒童的話,你的認知的能力,他是有關於你聰明不聰明的,聰明不聰明是有關於腦神經的發展不發展,而你的認識的能力是要運用於腦神經去運作,而腦神經怎麼運作,腦神經發展好,運作得快,腦神經發展得不好,運作得慢。而你去發展認知心,它不能夠增加腦神經的發展,不過你去誦讀,是可以增加腦神經的發展。所以讀經可以讓一個孩子聰明,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能夠讓他聰明的時間只有十三年,以後就不能再增加聰明了。那老是這樣講,講多了,於是瞭解的人都知道,十三歲之前,就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提升一個孩子將來認知的能力,就是聰明。那麼你知道聰明之上還有一種智慧,那麼讓他聰明又有智慧的方法,就是用經典來涵養他的智慧,用讀誦的方法增加他的聰明,而且只有讀誦的方法,它的智慧的語言才能深深地埋在心靈裡面,他將來才有醞釀、成熟的可能,就這樣子。所以講來講去,就一定,這條路只有這樣走,人人只有這樣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