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禮書院學生歐陽潇逸:自從讀經,我的一切選擇都是明白的,不空虛的

時間:2017-04-27 10:50 | 來源:文禮書院| 作者: 歐陽潇逸

 
       編者按:2017年4月7日-9日,“文禮書院第一屆讀經教育高端研討會”舉行,本次研討會是“文禮書院培訓部”正式成立以來,在泰順竹里文禮書院本部舉辦的第一場培訓,除了季謙先生親自主講,還延請了樂謙學堂堂主方哲萱老師、牛津讀經女孩歐陽潇逸及其母親周曉菲女士、文禮書院培訓部部長趙伯毅老師、文禮國際學校校長楊嵋老師、文禮師範學校校長張麗華老師、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教授趙延風老師等名師。100名搶先報名者,獲得了此次研討會學習機會。本文根據歐陽潇逸的演講摘錄整理而成:
 
研讨會現場,潇逸分享自己的讀經經歷
 
姥姥帶我的方式暗合讀經教育理論
 
讀經給我帶來的啓發和幫助,有一些是可以看得見的,說得出來的,有更深的層面是無法言表的。
 
我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差不多兩歲左右,是姥姥帶我。那時候我姥姥帶我的方式,其實有一些暗合讀經育之處。我記事特别早,我最早記得的一件事發生在一歲半,那時候我姥姥是如何教育我的,我記得很清楚。
 
當然,我那時候跟現在學堂的孩子是遠遠沒法比的,跟從小胎教的讀經寶寶更是沒法比的。我姥姥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女性,喜歡詩詞,非常重視早教。我兩三歲,我姥姥教我讀很多詩詞。她帶我的時候,常常非常激情澎湃地讀誦詩詞。她沒有強迫我背,但我小時候記性特别好,也都能記得非常清楚。乘法口訣也是我兩三歲的時候會的,那時候還開始閱讀和識字。
 
各位家長有可能會覺得先生說的讀經胎教、早教是一件很玄的事情,因爲你覺得孩子好像什麽也不懂,但是以我的記憶,我可以非常自信地告訴大家:其實孩子的心靈和我們所謂的成年人的心靈是一樣的,你的各種發心,各種生活習氣,總是在感染着他,他是懂的。
 
我記得我那時候我聽姥姥讀毛澤東詩詞: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當時也是一知半解,我知道什麽叫打魚,知道什麽叫漁船,但什麽叫打魚船呢?我想的是,打魚是下網撈魚,打魚船就是船沉了,下網撈船呗。總之各種腦洞,各種幻想。但,雖然是一知半解,還是暗暗地有所琢磨,有所思考。而且小孩子的思考反而會讓這些東西深深地進入到生命裏去。
 
上小學,我的同學們才開始背乘法口訣表,我兩歲的時候就已經搞掂了,所以乘法這些都毫無問題,這些都歸于我姥姥在我很幼小的時候就教了我。我之所以能記得這麽早的事情,可能也是因爲我那時候背過一些東西帶來的功底。
 
潇逸在書院向季謙先生請益
 
小孩子讀經其實是有所感的
 
在我差不多九歲的時候,我媽媽也說了,她辦過讀經班。那時候讀的是《老子》。我那時候,比較喜歡思考,思考各種奇葩問題,思想也不是很受限制。我現在經常形容我的小學生活,覺得我那時候的生活就像那些魏晉名士,比如阮籍他們一樣,很玩世不恭的感覺。讀《老子》,别人覺得小孩子懂什麽?其實,隻言片語,你還是能有所揣摩的。比如說,小學的時候黑闆上有“不寫作業榜”,我的名字挺長,每次值日生都知道,把我這名兒留下,因爲他知道擦完了再寫太麻煩了,他知道我第二天肯定又不交作業。小學一直是這樣一個狀态。我也不能說這樣一個狀态好,那時候其實是有所感的,會思考這個世界爲什麽存在這樣的奇葩問題。我覺得思考這樣的問題比老師講要更有意思些。那時候也是直覺好像我這樣動一下腦筋或者放縱一下自己似乎是更有意義。
 
記得我們院裏有一個小孩,我們玩得特别好,每次上學放學都一起走,我考試是班上的中不溜,偶爾排名往前竄一竄,我的同學就說,你知道嗎,我媽又罵我了,說,你看人家歐陽潇逸,下次你必須考得比她好。她說,我頭都大了。我就跟我這位發小說,你這麽告訴你媽,歐陽潇逸她媽媽呀,從來就不在考試上要求她。你媽媽要像讓你變成我這樣,你媽媽首先要變成我媽媽這樣。她說,我要說這話,我媽非得罵死我。
 
那時候是這樣一種狀態。我讀《老子》的時候,就覺得說得太對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所以,歪頭歪腦吧,還是懂一點的。那時候讀書不像在學堂裏讀得那麽專注,但還是有所感。
 
到我13歲那年,才正經八百地開始我的讀經學習
 
非常幸運,遇到了伯毅老師。我當時很小,但是冥冥之中,我這麽一個狂玩的人……我記得在學堂讀經的第一堂課,就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當時我們那個班是齊讀《大學》《中庸》,我坐在教室裏跟大家讀的時候,感覺我們就像一群大雁一起在往前飛,領頭的大雁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這些跟着讀的人覺得我們飛得非常輕松。你打開書,好像什麽都不用想,這就好像我在小學的時候,盯着一顆大樹、望着一切發呆一小時的那種感覺。你可以把雜念都忘掉,也把自己忘掉,你就跟着老師讀,老師讀什麽,你就讀什麽,大家一起讀,拍着節奏。裏面的意思你也不用管,沒有人要求你懂還是不懂,你就跟着大家一起這樣朗朗地讀,當你的嘴、眼睛這些感官都被調動起來的時候,你就感覺其他的念頭不知哪裏去了,整個人投入到一種沉靜的、很定的狀态之中。讀了一節課下來,爽啊,陶醉啊!這是難以言表的。只有體驗過的人才能夠感受這種很深很深的靜的感覺。
 
我那時候非常享受,下課也不願意停下來,一直在讀一直在讀,就好像進入到那個狀态就不想再出來了。我就這麽讀了8天,給我的心靈有一個很深的啓發。《大學》《中庸》的文句也不是很淺顯易懂,但是,我還是能從字裏行間冥冥地感受到一種力量,就是,我所讀的這些東西,它是非常廣大,非常高明,非常深遠的,它似乎可以從靈魂上給我一種振拔。我那時候根本就沒有看過任何解經的書,但還是能冥冥地有這樣一種感受。
 
後來決定退出學校,去參加讀經學堂長期班的時候,我也是抱着這樣一種心态,這樣一種想法,就是我一定要守住這樣一種感覺,一定要讓這樣一種感覺在我心裏延續下去,我一定要多讀這些書。這就是我爲什麽要留在長期班的原因。
 
2016年春節,潇逸組織一場中國風音樂會在牛津敬老院演出。圖爲她在介紹中國曲目《十面埋伏》的曆史背景
 
在學堂我有一種如饑似渴的感受
 
我的同學們大都比我小。我是有一種如饑似渴的感受的。我第一年從《論語》開始讀,然後讀《孟子》。尤其是在讀到《孟子》的時候——可能因爲《孟子》的篇幅比較長,又是比較大的、連續性的故事或理論,對于13歲的而言,特别容易理解,特别容易啓發到我心裏去——用“理解”這種詞去描述讀經是不大恰當的,這種感覺其實是從心裏面迸發出來的,你不讀到一定的遍數可能很難很難去體會。我讀《孟子》的時候,心裏面就是一種“沛然”的感受,感覺自己心裏那種久違的善性一下被啓發開來,就會被孟子的這種宏願影響,感動得非常深刻。再加上現實中遇到一些事情,有的時候《孟子》的哪一句話突然間就點醒了我,我覺得,嗯,就應該這樣。那時候我就會有一種迫切之感,因爲我知道我馬上就要長大了,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更多的事情,有更多的境遇我需要去明白,去面對。
 
如果沒有這些經典,我真的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我也不知道該從何摸索。幸好我讀了像《大學》《中庸》《孟子》這樣的書,在事情的關頭會立刻給我指一條明路,做人及處事的風格會馬上有一個積極的轉變。所以說人的修養和境界也是,這種關頭,不知哪一句話,你已經背了很久了,在你心底深處沉澱已久,會突然間冒出來,你就感覺你的整個人生似乎都被這句話照亮了。對此我是非常有切身的感受的。
 
如果不是用讀經的方式,我還會對孟子有這麽大的熱愛嗎?
 
讀經對于人格的完善、品格的培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前幾天,我們書院的四書讨論課上,元澍學長引用了一位古人的話,說,不是我注六經,而是六經注我。我覺得這句話非常精辟。似乎很多人都認爲,我們讀經是在學一些很刻闆的教條,其實不然,如果你不把這些智慧熟悉到深入心靈的程度的話,你很難真正進入到聖賢所說的這種感受、聖賢所描繪的這種境界裏面。
 
比如說,很多人都說,讀經只讀不解怎麽辦?我自己很清楚的,我也走過小學,我也走過初一,小學和初中也不是說不學古文的,那時候學古文咋就沒這麽暢快,沒這麽通達呢?一個是它的古文是節選的。比如以前也背過《孟子》裏弈秋的故事,那時候怎麽就對《孟子》沒感覺呢?因爲它就只把一段給節出來了,變成了下棋的這麽一個故事,最後的标準答案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專心。完事了。它把《孟子》斷開讓你去讀,你怎麽能知道孟子整個人的思想、孟子整個人這種志願呢?你怎麽能感知到孟子這一切話語背後那種仁愛、正義的發心呢?這是其一。其二,我們小學的時候,讀書都是爲了考試,背下來,是因爲明天要默寫,而且你還得把那個注給背下來,你還得背得跟那個标準答案一模一樣。等等。每次一學,大家怨聲載道:這玩意兒這麽難。但是我讀經的時候,我就從來沒有這種隔閡感。
 
我現在說我是孟子的超粉,對孟子的思想有一種心靈深處的認同感和共鳴,我在想,如果我那時候沒有用讀經的方式讀《孟子》,只是讀一句,背一句,解一句,考試一句,我還會對孟子有這麽大的熱愛嗎?
 
歐陽潇逸在書院教室自習
 
假設不是用讀經的方式,我還會有這種好奇嗎?
 
我記得讀經的時候,一開始什麽都不懂,但讀了五六十遍之後,其中的一些東西或許就會從書中浮現出來。我那時候是非常享受這種感覺的,那種一拍大腿“哦,原來這句話是這樣的,哇,太棒了,我居然琢磨出這句話了”的感覺。或者,一句話突然點醒我了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正是因爲不懂,我對我面前的這本書,又是很熟悉,又是一種新鮮的好奇。現在書院在解經,解的這些書都是我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但背了那麽多年,你也沒有從頭到尾去解過,解的時候就會特别好奇:哎呀這句話已經熟得閑着沒事吃飯的時候都會冒出來了,好奇了已經好幾年了,我趕緊解……就是這種感受。假設我是被逼着去考試的,我還會有這種好奇嗎?我還會有這種恍然大悟的快感嗎?
 
讀經就是力行,讀經的時候就已經在下工夫了
 
伯毅老師說過一句話,作爲一個實踐者,我是非常認同的:人們說讀經教育好像只是學文,沒有力行,但是其實你沒有體驗過讀經的孩子們需要面對的考驗。讀經就是力行。齊讀的時候,可能是頭雁帶着後面的雁飛,但如果你讀書讀得久一些,你會進入自讀班,自讀的時候,你要自己規劃你自己的功課,沒有人管你,每天都要有這種克己的工夫在裏面。這個是需要體會的。你每次一有雜念的時候,要很快地意識到。就是,才動即覺,才覺即化,馬上就要把自己讀書的心拿出來,把這些雜念給克制住。就是說,你讀書的時候就已經在下工夫了。通過這樣一種自讀的考驗,我慢慢地學會了如何規劃自己的學習,不管是以後在英國,現在在書院,我在學習的時候,就覺得暢通無阻,我知道這時候我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會很專注地把其他事情抛掉,這就是讀經訓練出來的一種定力。
 
自從讀經以後,我的一切選擇都是明白的,不空虛的

 
不管是我選擇讀經,還是選擇去留學,還是選擇我的科目、專業,等等,我發現,自從我讀了經以後,我的一切選擇都是明白的,不空虛的。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做一件事情,你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僅僅要把這件事情做好,而且要明白你爲什麽要做這件事情。你心中有一個源泉滾滾,有源頭活水,你就有非常充沛的動力去做它,而不是爲一些外在的、表面的,或者是爲了别人的價值觀去做一些事情。
 
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我在讀經之後,似乎在思考問題或作出選擇的時候,會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清楚明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确不能人雲亦雲。我們可以去選擇放下,那種了無牽挂的感覺,不必爲了世俗的看法而勉強自己去做任何事情或者任何選擇,你做任何事情都明白它背後的意義。比如說,我當時在英國讀高中的時候,面臨一個選課的問題,英國的教育體制,專業是分得比較早的,初中雖然有必修課,但已經有所選擇,高中的時候就完全是選修的狀态,你隻需要學習三門課程,也就是,高中就已經大緻明白以後的方向。所以這是一個選課的關頭。我那時候就幹了一件不管是讓中國人還是英國人都大跌眼鏡的事情,我說我想選音樂、曆史、宗教哲學、古典文明,我老師一聽,說,這有點奇怪,中國人一來我們學校,清一色數理化,或者經濟、商學,你一個中國人,一上來就文科,而且你選的這些科目,本地的學生也都是很謹慎的,你一個老外你行不行啊?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必要去跟着潮流去走。
 
讓我在世界面前挺直腰闆的,是我背過的那二十多萬字的智慧
 
我有的時候我會聽到人們說:這個就是歐陽潇逸,就是在英國留學的那位,是最近考上什麽什麽大學的那位!經常這樣在我身上貼一個留學生的标簽。我想,這個标簽的色彩似乎有點太濃重了。如果讓我自我介紹的話,我肯定不會說我在英國讀了幾年書,我一定會先說,我是在謙學堂的學生,我在在謙讀了四年的書,這些書影響了我一輩子。
 
我之所以似乎在學校裏有一些小成績,在跟人相處的時候也比較幸運——很多人都遇到種族歧視的現象等等,但是我在英國兩年來,沒有遇到一件,甚至連最微小的這種歧視都沒有遇到過。爲什麽?我好好地想了想,讓我在世界面前挺直腰闆的,就是我之前背過的那二十多萬字的智慧,那些中國的經典。
 
我在學校,有時候會遇到可與言深的朋友、老師。我發現我跟老師們都很談得來,有時候老師們甚至把我當作一個朋友或者是當作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一樣和我交談。同學之間也是這樣。他尤其是在希臘語、拉丁語的夏令營,我會遇到一些比較有文化有胸懷的英國的仁人志士,我跟他們交談的時候,他們都會非常向往,有人說,我之前也讀過《莊子》的翻譯本,我知道那翻譯本跟原文比是弱爆了,然後就來跟我讨論一些問題。不管是中國的哲學還是西方的哲學,我雖然解經的工夫下得還非常非常少,但畢竟這些書在我的心裏面醞釀了這麽久,我還是能夠從一個切實的角度上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他們覺得很受益,有些甚至把自己人生遇到的一些困惑跟我說。我有一種很被他們尊重的感受。這一切都是經典帶給我的,都是中國五千多年來博大精深的文化,讓我站在世界的平台上時有這樣的際遇和心中的安定。
 
先生從來不這樣衡量人
 
大家了解我好像都是因爲我是一個留學生,或者我在現實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其實不管是我自己,還是我母親,還是先生,還是伯毅老師,他們給我的教導,給我的關注點,一直都不是放在這裏。我想講一講我的真實感受。
 
先生一直以來推廣讀經,或者在書院教導我們,從來不是以你現實上有多大的功業、能耐,你肚子裏有多少知識、學問來衡量一個人。2010年左右,我聽到先生的一句話:你只管讓你的孩子讀,一遍一遍地讀,一百遍兩百遍這樣地讀,至于他讀到什麽時候能背下來,這不是你需要操心的。先生從來不是以背書的多少、快慢,以你外在的成績去衡量一個人。這是先生非常核心的一點,是需要注意的一點。
 
先生在書院教學也是,從來不因爲誰解經解得快、誰概念理解得快、誰學習學得好、誰特别聰明就表揚誰。先生從來不這樣來衡量人,先生只看一個學生是否有道心,是否肯下工夫,是否能在生命中體現他的修養,是否明白他自己所學究竟是爲什麽。我媽媽一直以來也是這樣。也許正因此,我對這些東西毫無恐懼之感。重要的是我是否有愧于自己。能做到内省不疚,才能不憂不懼。各位家長千萬不要以别人家的孩子作爲榜樣。我媽媽就從來不拿别人家的孩子來做我的榜樣。每一次家長拿我做别人榜樣的時候,我心裏都是有愧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