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教育“包本”的幸福

時間:2016-11-15 10:15 | 來源:蓁謙學堂| 作者: 空山

 


讀經
 
  摘:一個人小時候就把幾本經書如此完整、徹底、乾淨地背過,是多麽幸福的事情。什麽叫滿腹經綸,什麽叫胸有成竹,什麽叫飽讀詩書,這就是!

       一、
 
    “包本”對孩子是一個很好的磨煉,看上去挺厚的一本書,一章章、一篇篇地背下來,最後終于一氣呵成地背過,孩子體會到只要努力,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通過包本背誦的孩子,明顯增加了自信。幾部“最難”的經書都從頭到尾幾乎一字不差地背過了,還有什麽書不能背,什麽書不能讀?這是培養自信、改變性格的最好方法!
 
       不包本,不管自以爲多熟,總還是浮淺的。泛讀與熟讀不一樣,熟讀與背會不一樣,背會與包本背不一樣。當你把一本書完整地背下來,你就對它了如指掌,對這本書的感悟與理解,一定更全面深入。我們現在不要求孩子理解經典,但要爲他今後更好的理解打下紮實的基礎。讀經如果不熟練、不包本,将會對以後理解造成障礙。
 
   一個人小時候就把幾本經書如此完整、徹底、幹淨地背過,是多麽幸福的事情。什麽叫滿腹經綸,什麽叫胸有成竹,什麽叫飽讀詩書,這就是!
 
        二、
 
       這是××同學通過的第三部經典。昨天錄像完成,晚上又看了一遍背誦的錄像,清楚流暢,幾乎沒有錯誤,偶爾想不起來或背錯,他會往回背一段然後就能接上。我用了一個多小時完整地看了一遍,十分感動,幾次停下來感歎,覺得在孩子如此優秀的表現面前,太多對于讀經的質疑都很蒼白無聊,都沒有意義。一個不到八歲的孩子,把二萬多字的《易經》一字不差地背下來,當今之世能有幾人?王教授說一個孩子讀經三年,超過大學中文系本科水平,有人以爲是誇大,看了孩子背誦的錄像,我認爲一點都不誇大,而是講得還太保守。在孩子把大量經典爛熟于胸的基礎上,有老師稍加指點,即可成就其大學問,此種學問是普通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一輩子也難以企及的。有人擔心讀經孩子的出路,如此大量讀經的孩子,要成爲一個學者太容易了,如果一個孩子會背《詩經》,寫一篇關于《詩經》的論文還不是信手拈來?愚以爲,真正老實大量讀經的孩子,最不濟也可以做一個學者。   
            
         有人說你只是會背還沒有理解,算不得什麽。這種人要麽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要麽頭腦太簡單僵化,把人的心靈看成機械死闆的東西,他不知道,人的心靈是活的,包含無限奧秘的,一件事物,一段話,只要進入人的頭腦心靈,自然包含着感悟與理解!人的心靈絕不像一個容器,只會被動地接受外來的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讀得多就理解得多,讀得熟就理解得深!那些大師級的學者,哪一個不是對經典了如指掌信手拈來,出口成章如數家珍,上講台都不用帶書,隻有今天的平庸學者,頭腦空空,上課離不開電腦多媒體,離開電腦即頭腦空空,卻天天喊着“創造”!不過是無知妄作而已。唉,還是老老實實讀幾年經吧,不讀經的人,永遠不會理解經典的益處,永遠不會理解讓兒童讀經的重要!
 
       三、
 
       包本背誦,是檢驗孩子讀經程度的一個有效手段,看着孩子把一本經書滔滔不絕行雲流水般背誦下來,不能不令人欣喜贊歎。不過,確實也有些孩子包不下來,對這些還不能包本的孩子,老師家長要有一個正确的態度,不然,可能會影響孩子讀經,甚至斷送孩子讀經的前程。    
 
       一個孩子要能夠包本,需要他的整體心智達到一定的成熟度,如果他的心智還沒達到相應的成熟度,包本是比較困難的。比如《論語》中“聞斯行諸”、《孟子》中“不違農時”等章,經文相似,小孩子容易背串,因爲他的心智還沒有達到可以分辨細微差别的程度。所以對于八歲以下的孩子,可以鼓勵包本,但不要硬性規定。八歲以上,可以要求包本,但也不要搞人人過關,因爲孩子心智發展的差異很大,程度不到硬要他包本,孩子痛苦,老師也痛苦,孩子也可能因此對讀經産生畏懼。    
 
       有的孩子心智成熟早,背得就比較快;有的孩子心智成熟晚,就背得慢。但心智成熟的早晚,不代表心智成就的大小,有的孩子成熟得晚,同樣可以有大成就。就背書而言,有的孩子一時包不了本,但只要一本本讀下去,積累多了,到一定時候,往往突然間就能背了,而且背得很快,好像一下子“開了竅”,這是他的整體心智不知不覺中提升上來的緣故。水漲船高,水漲起來了,船就好開了。早包本固然可喜,一時不能包本也不必太過失望,只要老實大量讀經,包本是遲早的事。    
 
       不管孩子能不能包本,一個透徹了解讀經教育的人,都應該對讀經充滿信心,對孩子充滿信心。包本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讀經主要是讀,一遍遍熟悉經典的句子,每讀一遍,經典就在心中加深了一層,人性的某個部分就被喚醒,人文教養的醞釀就在其中。不管會不會背,這已經是最好的教育了。讀經不像其它教育,如果沒達到最後的結果可能全盤烏有,讀經是讀一句就有一句的好處,永遠不會浪費,永遠不會前功盡棄,而且,只要堅持下去,就有可能趕上别人,甚至後來居上。    
 
        不過,父母也要反省,是不是自己身上有些因素妨礙了孩子,拖了孩子的後腿。比如夫妻雙方對孩子讀經態度是否一致?是否不敢嚴格管教導緻孩子自由散漫?是否過度呵護緻使孩子性格柔弱?是否過多關注生活而沒有把讀經放在第一位?乃至于家庭文化氛圍,家庭和諧程度,父母道德人格狀況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讀經的心態和效果。孩子不能包本,除了心智發展的個體差異之外,家庭的影響絕對不能忽視。    
 
       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包本,無論老師或父母,應進一步了解讀經教育的真理性,相信孩子只要讀下去,一定越來越好。老師不要急于求成或歧視孩子,而要以最大的耐心教下去;家長不要對讀經或對孩子失望,要認準方向,堅定信心,配合學堂,盡量創造有利于孩子讀經的氛圍和條件。我們要從根本上、大方向上把握孩子,不在意一時的得失,“綿綿密密用功,輕輕鬆鬆期待”。如此,我們可以确信,孩子終有破繭而出翩翩飛翔的一刻。

 
                                                     王财貴教授談包本背誦 

  
    一、

   真了不起,贊歎!    
       
        何以能如此呢?乃因有長者善加引導,始能盡其性也。    

        蓋人皆有是性,性者質也,在活着的生命裏,有其質必有是能,故亦可謂性者能也。
 
       人固皆有性是能,然天地所予之發用時機,似有明顯之界限,如不善于引導,則其性能将日漸消退。人見其消退也,而謂其不能,何以異于旦旦伐之之後而謂牛山無木也哉?  
  
       一個孩子四、五歲,或五六歲或已能包本背誦學庸論語,或已能背誦詩經,或已能背誦易經,或已能背完幾部經典。如四五歲五六歲來不及,七歲八歲猶有機會,如又來不及,九歲十歲猶有機會,如又來不及,十一十二歲,猶有機會,如又來不及,十三十四十五六,當然都還有機會,只是其天機越來越弱,人力越來需要越多,若十五六還來不及,當然十七八十八九,二十來歲,三五十歲均無不可,然已如登天之難。且孔子雲: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爲人父師者,何不讓兒童四五歲,五六歲,開始包本背誦耶?   
 
       其性其能,天機尚在,故背誦包本,順理而成章,自然而易成也。且一成則永成,終身受用有不盡者矣,豈不快慰人生欤?   
 
       父師所能給予子弟,過化存神而可稱功德者,惟此爲深廣,惟此爲久遠。故讀經教學,導引子弟包本背誦,誠千秋萬世可大可久之業也。
 
       二、
 
     一個學堂如果堂主和老師不認同包本的價值,沒想要教包本,則學生幾乎不可能包本。如果堂主和老師雖然想教包本,但又覺得很難,則學生包起來就真的很難。如果堂主和老師想要教而不以自己的無能限制孩子的潛力,則學生包本起來似乎不難。 
 
    如果學堂内有一兩個學生包本了,它好像會形成一個能量場,不僅護佑了包本的學生自己能繼續包下去,而且也會護佑其他同學開始包本。如果包本的學生愈多,則能量愈大,整個學堂春氣盎然,生機勃發,有蒸蒸向上之勢。誰到了那裏,都可以感受到一股朝氣,一股清氣,一股充實飽滿的愉悅之氣撲面而來,彷彿進入一團天光的籠罩之中,受其洗禮。
 
      所以我每到老實大量讀經的學堂,一進門就感到一種莫名的安定詳和。與進一般學校的感覺截然不同。我想這裏的堂主、老師和學生是何等幸福啊!
 
      現在我常在書院,每天偶爾進教室去看學生,如果學生狀态好,就給人一種清新厚實之感,如果學生狀态不好,我似乎也跟著煩躁起來,有一種深深的不安。  
 
      我因此想到學堂堂主和老師,長年和學生在一起,如果沒有把積極光明的氛圍培養起來,就會代之以一種頹敗散亂的氛圍,迷漫不去。如果學生還不知道他的生命正在被浪費,還可以無憂無慮,但堂主和老師整天在煩悶焦慮的不安中,不知堂主和老師怎麽忍受得了?
 
      所以,老師要幸福,請老實大量包本。要給學生真工夫,要給學生深度的幸福,給家長安心,也請老實大量包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