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養生祕笈
五行學說始見於夏商時期,於春秋戰國得以完善,直至今日仍深深影響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道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説:「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
養生是指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風水是指傳統的位理學和命理學説,它們與人的延年益壽息息相關。命理學的五行學説出發論述風水與養生之密切關係。
一、萬事萬物由五行構成
中國傳統的位理五行説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而成。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五臟之間就是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共同維持整體的內環境穩定狀態,五行説以相生相剋論述五臟之間相互聯繫和協調平衡關係。當五臟之間正常的生克制化調節受到破壞,就會出現相乘相侮的現象,就是病理狀態。在臨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規律不僅能説明疾病的傳變,瞭解病情的預後;而且能調理各臟腑功能,做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傳統命理學不僅認為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小宇宙,它還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應的關係,這樣就把人體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反映了人體與宇宙之間的相互收受通應關係,恰好體現了“天人合一”觀。如春應于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陽氣生發,萬物滋生,人體之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於春。
《尚書洪範》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墻;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墻作甘」的記載。
二、「五行」和「五味」存在密切關係
「五行」和「五味」(鹹、苦、酸、辛、甘)之間相互的內在的聯繫。
人的五臟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可以通過五行來描述。如:
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其特點是喜條達而惡抑鬱,並有疏泄之功能;
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其特點是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於上炎;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其特點是有消化水穀,運輸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
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其特點是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
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其特點是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
三、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
位理學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即相互制約和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係,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於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幹,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
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注意:相生相剋的關係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於解釋五臟之間的關係,臟腑間的病理影響,和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四、五行闡述五臟之間相互資生關係
五臟之間相互資生的關係,可用五行相生來闡明。
1、腎(水)藏精,肝(木)藏血,腎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
2、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
3、心(火)主血脈,又主神志,脾(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脾土,即火生土;
4、脾(土)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金),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
5、肺(土)主氣,職司清肅,腎(水)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於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五、五行闡述五臟之間相互制約關係
1、肺(金)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木)陽上亢,此即金克木;
2、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滯,此即木克土;
3、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
4、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此即火克金;
5、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氾濫,此即土克水。
六、五行闡述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1、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
2、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
3、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
4、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
5、影響肺,為木侮金;
6、影響腎,為子病及母。
其他臟腑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係,説明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七、五行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1、木克土,聯繫五臟,肝屬木,脾屬土,那麼肝就可以抑制脾,治脾往往肝脾共治,因而有「扶土抑木」的原則。
2、肝色屬青,味屬酸,如有面色發青,喜食酸味等見症,一般可診斷肝經受病,等等。
八、五行可調整情志
五行生克關係,也用於精神對五臟功能的影響。《素問》説:「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剋關係來調整情志,從而治療精神性病症。
九、根據五行與四季不同來養生
冬季——冬季五行屬水,人體五臟中屬水的為腎。因此,冬季養生應重視補腎,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黑色屬腎,多吃黑色食物對補腎很有好處,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黑色的衣服能更多地吸收太陽光的紫外線,有保暖作用,因此,冬季穿黑色衣服是適合的,但由於黑色色調偏暗,容易使人心情變得沉靜,而冬季又是抑鬱症的多發季節,因此,有抑鬱傾向的人最好不要在冬季穿黑色衣服。
春季——春季五行屬木,人體五臟中屬木的為肝。因此,春季養生應重視補肝。綠色屬肝,春季可適量多吃黃瓜、菠菜等綠色蔬菜和瓜果。五味中,酸味入肝,因此肝血虛的人春季還可適量吃些酸味食物,如做涼菜時,適量放些醋。肝氣太旺,表現為脾氣不好,所以常愛生氣的人,則應少吃酸味。
夏季——夏季五行屬火,人體五臟中屬火的為心。紅色屬心,但夏季養生卻不可盲目進補紅色食品,應根據個人體質情況來定。如心血虛,表現為心神不寧的人吃紅棗、桂圓會有良好效果;但如果心火旺,表現為口舌生瘡的人吃了紅棗不僅沒有好處,還會加重病情。五味中,苦入心,因此心火旺的人可多吃些苦食,如苦瓜、苦丁茶等,以瀉心火。
長夏——傳統中醫學理論是將一年分五季,即在夏末秋初劃分出來一個“長夏”季節。長夏季節五行屬土,人體五臟中屬土的為脾,黃色食品對脾會比較有利,所以長夏可多吃甘薯、玉米等,健脾利濕。五味中,甜味入脾,但是,多吃甘甜的食物也會釀濕生痰,長夏季節氣候濕熱,因此,不可機械地按照五行歸屬而多食甜味食物。
秋季——秋季五行屬金,人體五臟中屬金的為肺。五色中白色屬金,可適當多吃白蘿蔔、白木耳、大白菜、冬筍、百合等,它們性情偏平涼滋潤,能健肺爽聲,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強化新陳代謝,讓肌膚充滿彈性與光澤。五味中,辛味入肺,但秋季氣候乾燥,因而不能機械地按五行歸屬而多食辛辣食物。
風水中國圈子裏有一篇農夫山莊的文章《人體五臟五官與五色五味五行的關係》
五臟 五官 五色 五味 五情 五行 職務 功能 表裏關係
肺 鼻 白 辛 憂 金 丞相 主氣 大腸
腎 耳 黑 鹹 恐 水 作強 藏精 膀胱
肝 目 綠 酸 青 木 將軍 藏血 膽
心 舌 紅 苦 赤 火 君主 主神明 小腸
脾 口 黃 甘 甘 土 倉廩 統血運化 胃
五色與五臟
以豆為例,白豆含有較多的鈣質,入肺經屬金性;黑豆治消脹,下氣,性寒,入腎經屬水性。綠豆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入肝經為木性;紅豆有補血、利尿、促進心臟活動的功效,入心經為火性;黃豆益氣補脾,入脾經為土性;再如:一個五行缺木的人,應多吃綠色的食物,多穿戴綠色的衣服飾品,甚至多些接近綠色的東西。
五味與五臟
《黃帝內經》中有記載:辛味與肺相應,可增強肺的功能;鹹味與腎相應,可增強腎的功能;食物的酸味與肝相應,有增強肝臟的功能;苦味與心相應,可增強心的功能;甘味與脾相應,可增強脾的功能;
但是,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於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如:酸味太過容易造成肝氣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過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氣(火克金);甘味太過很容易造成脾胃過旺而克制腎氣(土克水);辛味太過容易造成肺氣過盛而克制肝氣(金克木);鹹味過多很容易造成腎氣過盛而克制心氣(水克火)。
五行:金、水、木、火、土(順位生,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隔位克,意即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五臟與五官
人的五官與五臟也有直接聯繫:
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黃,眼澀,畏光,流淚;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乾裂;肺有病者,會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紅,或舌頭轉動不靈,吐字不清;腎有病者,耳中蟬鳴,或癢,或背,或聾。凡五官之病,中醫不僅治五官,更兼治五臟。
附:各類食物與五臟滋補關係
1 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烏梅、山萸肉、石榴、番茄、山楂、柳丁、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 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説,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治療各種瘡症。
3 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擇。
4 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薑、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5 鹹入腎: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
簡單的五官的養生方法:常閉眼,養神;少説話,養心;平穩呼吸,養肺;多食美味,養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