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4/05/31   發言人:  夢鴻

外國人心目中的中華文化   齊克靖(摘自老古《人文世界》雜誌)

為了推廣兒童中國文化導讀,希望我就“外國人心目中的中華文化”表示一些看法。各位都看到我黑頭發黃皮膚,是地道的炎黃子孫。為什麼這個華夏子民要以外國人的眼光看中華文化呢?我想應該略作說明。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N
外國背景的我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8!?`yz
首先,我在美國住了十九年。在這期間,從一文不名到掌控四千萬美金的Project Manager (項目經理),從學生到UCSD(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特約講席,從nobody(默默無聞)到主要報紙的頭版人特,甚至到世界名人錄;我確實深入參與了美國的主流社會。TeLB/
其次,我來自一個深具西方文化色彩的家庭。我的祖父輩在光緒年間就到歐洲留學,我父親那一代,幾乎全都擁有歐洲的博士學位。我的伯母、嬸嬸都是德國人,我的成長過程受到濃厚的歐風浸潤。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探討中華文化的動機,是由外國人身上而起。剛到美國的那幾年,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Prof. Kent Keegan(奇根)。他是地道的Caucasian(高加索人種),祖先來自英國與愛爾蘭。這個白人不但對中華文化充滿尊重與好奇,而且還有相當的認識。他問我,中國人是不是以同一個字表達crisis(危機)與opportunity(機會)?我想了好一會兒,才明白他說的是危機與機會共用一個“機”字。這個小典故現在經常被引用,兩岸歐美皆然。但奇根教授遠在一九七七就與我討論此事,那是二十一年之前。

奇根教授引導

當時我主修建築,奇根教授要求我把太極陰陽的哲理轉化為設計概念。那時我才二十出頭,對於陰陽的全部認識,祇有朦朧的一幅太極圖。但是,身上流著來自黃土高原的血液,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怎麼能遜于一個白人?所以,一九七八暑假回國,我買了一整套三民書局出的古籍今注新譯。那時候這套叢書只包括《四書》、《老子》、《莊子》、《唐詩》、《古今文選》等幾部書。如果像現在這樣浩瀚,我是不可能買得全的。

不過,買書可比讀書容易多了!我大學時學的是物理,全部的文言文程度,就靠高中教科書裏的幾篇文章。說老實話,那時修我寧願讀英文書,因為祇要翻翻字典就可以讀懂。至於《老子》《莊子》呢,大多數的字都認識,卻沒有一句話能懂,真是比無字天書還要命!幸好,奇根教授很有耐心,他並沒有逼我短短幾學期內把中國古書讀通。似乎,他希望的,祇是要我在接觸中華文化後逐漸認識自己、昇華自己,進而在建築設計上能夠有所創造、有所突破。這一點,我相信自己沒有令他失望。

誰尊重中國文化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l
當時系裏絕大多數的教授,包括一位不諳中文的華裔教授,都對中華文化極有興趣。我原本以為這與Frank Lloyd Wright(賴特)有關。賴特是一位建築師,他在近代美國建築界的重要性,決不亞于胡適之于近代中國文學界。賴特之所以有如此傑出的成就。得力于他居住在日本時所受到的文化薰陶。美國人認為賴特的設計極有創意,而他的創意中絕對看得出東洋風味。所有人,包括大和民族本身,都知道日本文化源自中國。更何況,賴特平生引以為傲的有機建築理念,可以直接與老莊的道家學說掛鈎。如此,怎能不令這些美國的建築學者醉心於陰陽玄機?&HU3^"
後來,我認識的外國人愈來愈多,也愈來愈瞭解,愈是有思想、有學養的外國人,愈尊重東方文化。他們並不認為東方文化優於西方文化,而深刻的體驗到,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輔相成的事實。在宇宙的大洪流裏,人類在地球上創造出東西方兩種差異性相當大,而共通性又顯然的文化,這本身就像陰陽兩儀,如一體之兩面,缺一不可。在這兩種文化交流的當兒,由衝突發展為競爭,又因競爭激發出改變。無論這些改變被認定是正確還是錯誤,是進步還是倒退,這本身都是由危機到機會的轉化。©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hBjUQ~
才華出眾的米勒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8]z
就這樣,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在西方的土地上讀古書,雖然愈來愈清楚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卻也沒能讀通多少。直到一九八四,我遇到了一位才華橫溢的上司,Poy Miller(米勒)。米勒的父親是美國空軍軍官,越戰時期在越南殉職。此事雖然令他一生排斥飛行,卻沒有讓他憎惡東方。那時我驚訝的發現,同事中有好幾個都是越戰遺孤,有些到現在都不知道父親是陣亡還是在集中營裏苟延殘喘,但他們都沒有因此而遷怒于東方文化。大多數的美國人都有這樣的胸襟,我不得不衷心敬服。米勒的文化素養非常高。為了增進自己的西方文化水準,我以他為師,讀起Olympus(奧林伯斯)山上那些希臘的古老神話,以及埃及與羅馬之間的史詩。他也喜歡與我談東方哲學,所以互相成為亦師友的知交。不過,我能用西方的文字讀西方的書,他卻無法用東方的文字讀東方的書,我不免有些矜矜自喜。

物理學之道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W
因為我同時具有物理方面的知識與東方文化的背景,米勒介紹我讀The Tao of Physics(物理學之道)。這本書主要在討論物理學與道家學說的共通處,作者是一位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家。書裏有一段話,大意是說,大家都知道《老子》描述的“道”很vague(模糊),也就是恍兮惚兮。但是這位作者,一位頂尖物理學家,在全世界最先進的物理實驗室裏,親眼觀察到的微粒子現象,與《老子》所描述的微粒子現象,與《老子》所描述的情況竟然一模一樣!他甚至說,無法以更exact(確切)也就是明確辭彙,來形容或記錄這些現象。

與米勒同時的另一位同事Kirk Kawsinski(考辛斯基),也熱愛東方文化。由他的姓氏可以看出來,他的祖先來自東歐,事實上他是波蘭後裔。有文化的美國人,相當重視自己的根源,所以當他們知道我也重視自己祖先的文化時,他們便也尊重我,同時尊重我的文化。h|C1fM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8;S
接受東方文化的外國人

考辛斯基曾與我談論輪回,他說他希望下輩子做一個水泡,由海底生命的呼吸而生成,逐漸浮向海面,壓力愈來愈小,體積愈來愈大,最後因為壓力太小、體積太大而幻滅。我聽得瞠目結舌。短短一段話裏,包涵了多少東方哲學?他的輪回竟也賦與水泡這樣的空,這樣的無機物以生命!而他自己非常明白,他受東方哲學影響甚深。

閨中密友Dr. Judith King(金)是一位心理醫生。她本是外科醫生,二十一歲由醫學院畢業,二十四歲成為主治醫生,二十七歲因為意外而失去右手的兩個手指,從此不能操刀;最失意的時候又與丈夫離異。這段痛不欲生的時期,她周遊世界,在印度找到生機,於是在那兒住了四年,接觸東方文化。其後到美國,重新讀書、實習、考試,如今兼具Physician(醫師)與phychiatrist(精神科醫師)的身份。

和金醫師討論東西方文化,我們發現,西方哲學是先理解再體驗,然後才談接受;而東方哲學是先接受現體驗,然後才能理解。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讀中國古書,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了。因為我們這一代受的教育,是以理解代替傳統的背誦,那是西方的思維方式。想要先理解東方哲學,再決定是否接受,就如同《物理學之道》的作者,必須先成為頂尖的物理學家,觀察微粒子現象之後再接受《老子》。這,太奢侈了,也太遙不可及了。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A~_Eo
從英譯本學中國文化

當時我想,奇根教授、米勒和金醫師都是西方人,但他們都對東方哲學有所認識。似乎,英文翻譯的中國古書,為他們開啟了一扇東方之窗。那麼,我為什麼不能也從這扇窗中,窺中華文化的堂奧,甚至進而登堂入室?於是,我開始讀英文本的《老子》《莊子》《易經》。啊,原來,西方的作者知道東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寫書的時候,就以引導的方式帶領讀者“接受”東方的思想,使讀者容易入門。!E>
後來才知道,我的姑父、前中研院副院長李崇道博士,以及他的弟弟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博士,也都是由英文版本進入中國的古書境界。幸好,入門之後,我們都再回到中文版本,以傳統的方式,由古書中汲取更多中華文化的智慧。

 

先接受再體驗

我剛還自豪,自己能用西方的文字讀西方的書,現在怎麼必須用西方的文字讀東方的收了?豈不是一個絕大的諷刺!現在既然知道,東方文化必須先接受、再體驗,背誦就成了必要的方式。目前大家提倡的兒童“讀經”,無疑便是認識東方文化的不二法門。Yf9R
西方的古文化,以兩河文化與埃及文化為主,創造這兩種文化的民族都早已滅亡。至於東方文化,則有中華文化與印度文化兩大主流。印度受英國統治多年,印度文化早已名存實亡。所以,全世界所有的古文化中,現在祇有中華文化還在孕育這種文化的土地上,由創造這種文化的民族傳承。無論這個文化被認定是寶藏還是包袱、是倫理還是迂腐,都不能掩蓋這個“五千年傳承”的本身,就是一個令外國人羡慕讚歎的奇跡。\

讀經撒種3

生長在中華文化的大環境之下,很難察覺到“五千年傳承”有什麼驚世駭俗。但祇要想想,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將近兩千年來,光是曆法就更改了幾次?如今東正教的復活節、耶誕節等重要節日,與天主教、新教都相隔一兩個禮拜。反觀我們的干支記年,也就是甲子、乙丑等等,經歷了將近五千年的世代交替,竟然連一天的誤差都沒有,那是怎樣的一個傳承?而我們所傳承的,也是我們所背負的,卻是世界上唯一仍有生命的古文化!我們最有資格,也最有責任延續這個古文化的生命。

西風東漸以來,我們的古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滲透、侵蝕,甚至逐漸被掩埋了。不過,我想,中華文化的種籽被西方文化掩埋,被埋在土裏的種籽正好從中吸收營養,將來必能發芽、茁壯,孕育出更輝煌燦爛的新生命。現在我們該做的是,多撒一些種籽。推行兒童“讀經”,正是在做這種撒種籽的工作,這是為延續世界上唯一還有生命力的古文化而撒種籽。

 

-----------------------------------------------------------------------------------

 

給王教授的一封信

東海大學附設小學家長
齊克靖

 

  王教授:

 

  您好!我是東大附小的一個家長,昨晚聽您演講中途,曾忍不住掩面飲泣,因為,您說了我極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您說「我們中國人」、「我們中國文化」……等語時,我偷瞄旁邊那些我熱稔的家長。您說到「將來二十一世紀的大陸」時,我連偷瞄都不敢了!如此關係民族命脈的重大話題,我卻連聽都覺得恐懼!我究竟是一個怎樣無勇的人?看來孔老夫子還是對的,我畢竟不過是一介「為難養也」!

 

  我是那種「得天獨厚」的人,從小得祖父輩口耳相傳,背了幾首古詩,聽了幾篇經典。十歲時,學校的音樂老師教我們唱「赤壁懷古」;十一歲時,國語老師和音樂老師聯手教我們唱「木蘭詞」、與我一同學會這些詞典的同班同學,包括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的王德威所長,台北Lee和Lee的負責人李念祖律師,龍口粉絲的負責人張中伍先生等。如果認真蒐集同學資料,「師」字輩的同學應佔一半以上。

 

  王教授,相信您能瞭解,我寫這些絕不是自詡自誇。我希望作一個見證,我們這些不過讀了幾篇經典的人,都一生受用無窮,何況熟讀儒、釋、道三家大道?所以,我在未曾徵得小學同學的同意之下,甚至擅用了他們的大名。

 

  至於我自己,大學唸的是物理,研究所唸的是建築。因為全美國有執照的女性建築師估計不超過一千人,所以我的名字被收入某「Who's Who」,我的彩色照片曾登上聖地牙哥第一大報企業版的頭版,當然還得過其他的榮譽。然而,今天,我唯一的「工作」是在晨光時間到東大附小教孩子們讀古文。回台將近五年,從未向人提過這些輝煌的過去。今天如此「伐善」,不過是希望增加您一些「吾道不孤」的信念。

 

  我在美國居住超過十五年。第一年暑假回台灣抱了整套的老子、莊子、四書、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回美國。(當時到文化圖書公司買書,該書店的負責人之一,徐立,也是與我同背赤壁、木蘭詞的小學同班同學)我精讀的第一本經典是老子,因為我的指導教授,一位雙眸犀利鶴髮童顏的純白種人,天天用他那灰藍色的眼神緊盯著我,用不標準的腔調努力唸出陰、陽、乾、坤的字音,要我對談。昨晚您談到外國人因為我們不重視自己的文化而看輕我們時,我回憶身受、緬懷恩師,再度痛哭失聲。走筆至此,又不禁落淚。我的恩師,他那樣敬重我們的文化,卻也毫不掩飾,用輕蔑的語調說:「台灣製造會生銹的紋針。」我被他的敬重與輕蔑所震撼,震撼於他的誠實,我至今學不到那樣勇敢的誠實。

 

  可笑的是,問卷試圖精讀老子的十年之後,我竟是由一位外國人寫的英文版老子開始入門;中文的版本竟全部將我擋在門外。幸好,入門之後我能夠回到中文版文,吸收更多的精萃。南懷瑾教授在「易經系傳別講」中曾大事抨擊讚揚老外及英文版的中國古書等事。我很同意南教授的看法,可惜,我們這些讀白話文長大的所謂高級知識份子,面對古書其實無異於文盲。我讀三玄是由英文版本入門。我的姑父李崇道博士,以及他的弟弟李政道博士,同樣也是由英文版本入門。

 

  您提到胡適先生的一段話,我不惴淺陋,想加一些贅述。「將文言文扔進茅坑三十年」這句話,困撓了我有記憶以來的一生。當然,近人引述這句話時,都忘了「三十年」那三個字。不過,就算記得那三個字,三十年之後想在茅坑裏拾回扔進去的東西,何異於刻舟求劍?可笑的是,胡適先生自己訂了一個「必修」的書單,如果我沒記錯,包括四書五經,以及老、莊、文、尹、公孫龍子、文中子等二十二子,今天卻沒有人記得這個「必修」書單。(中研院胡適研究所可能例外)

 

  值得慶幸的是,至今健在的老作家巴金,對自己在「五四」激流中所作的否定文化傳統之舉進行了反思。他在「病中集」中說:「我們有了那麼多文化遺產,誰也無權把它們拋在垃圾箱裏。」我寫信告訴朋友,我讀這話時心在滴血。朋友回信:「你我若略有文化程度,豈非皆因做了半輩子的『酒酣淌潑墨』?」

 

  是的「酒酣淌潑墨」造就了我,而我的閩南語程度也僅止於此。這樣的翻譯,是否讓人憶起胡適當年的「德莫克拉西」、「因思普理醇」(inspiration)。唉!我是個標籤明確的外省人,又沒有君子的修養,非但做不到「勇者不懼」,也做不到「行直言孫」。我不知道您背負著怎樣的標籤,只知道您比我接近君子。滿紙荒唐言,只希望讓您知道,有一個小女子真心誠意的支持您「讀經」的理念。雖然沒有勇氣像您那般如淵停嶽峙的矗立,卻願意盡自己的半分心力。

 

  謝謝您! 敬祝

 

  健康愉快

 

  後學 齊克靖 敬上

 

  一九九七年十月八日

-------------------------------------------------------------------------------------------   pj&TtN
日期:  2004/05/31   發言人:  王財貴

內文:/

每到五月,總更覺得胡適與五四的影子揮之難去。十年來,我的所有有關讀經理論的文章及讀經本的出版,皆儘量署名於五月四日,為的就是要哀憫這個大敗民族的日子。


而在此五月之末,能讀到這種實情實感的文章,令人感慨萬千——為什麼數十年來,中國那麼多的留學之士,卻沒有多些這樣的人物和文章,讓國人一直被五四蒙在鼓裏自我摧殘?讓國家的教育政策一直還以洋人之馬首是瞻?齊克靖女士于七八年前,大概她的子女在東海大學附設小學讀書,在該校的親師研習會上曾聽過我演講,後來寫了一封信給我,真情流露,甚為感人,我把它登在通訊上。

事隔多年了,讀經的發展,她不知知道否?誰能把我們的訊息告訴她?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