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中獨一無二的中國家訓文化

2012-10-27 14:10
作者: 孔愛群

                       教子圖

                                             教子圖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既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的人物。他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後的理學大師與一代大儒。除卻政治上功過是非的爭議不談,曾國藩有一點卻是大家極為推崇的,這就是他的家訓智慧。那麼,何謂家訓?

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人的家訓智慧,自古及今,源遠流長。家訓,又稱家誡、家范、庭訓等,指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更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後輩的家庭教育讀物。其內容之豐富、涉及面之廣博、影響之深刻是世界各國文化所不具備的。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美華看來,流傳至今的家訓都屬於名人家訓,均為歷代的優秀之作。其核心是圍繞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開,其實質是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訓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歷代帝王將相對此都很重視。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家訓堪稱是先人留下的為人處世寶典。

周公首開仕宦家訓先河

家訓是隨着家庭的產生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形式,它隨着家庭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與社會制度有着密切的聯繫。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美華說,先秦是中國傳統家訓產生時期,形成了家、家門、家長、家道等概念。家的本意是人的居室,這裡的人首先指的是夫婦,家是夫婦共居的屋室。家既指個人家庭也指同姓親屬,合稱家門。有了家就有了家長,家長治理家庭之道,稱為家道。家道初見於《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意思是父子兄弟夫婦各守其位,各盡其責,是治家之正道。

先秦家訓大體上包括帝王家訓、貴族家訓和自由民家訓。王美華說,先秦家訓是中國家訓的“原點”,處於產生階段,有些方面還沒有展開,如對子女的教育等。但周初王室家訓,特別是周公訓誡子侄一事在家訓歷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周成王曾與小弟一起站在樹下,他拿了一片桐葉給小弟說:“我封你。”周公聽見了,便拜見成王說:“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說:“我不過是與他開個玩笑而已。”周公嚴肅地說:“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意思是,君王的言行舉止不應有過失,不應有開玩笑的話,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於是,成王封小弟為應侯。這件事使成王沒齒難忘,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戲言,言必行之”。這就是著名的典故“桐葉封弟”。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嚴。他首開了帝王家訓與仕宦家訓的先河,把訓誡子侄提到“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在帝王家訓形成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周公還規定了中國傳統家訓的基本定勢,成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開創者。

孔子思想影響早期家訓

“中國古代的家訓萌芽於五帝時代,產生於西周,成形於兩漢,成熟於隋唐,繁榮於宋元,明清達到鼎盛,至清末傳統家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遼寧大學古代文學講師劉磊這樣向記者描述家訓的千年流變。那麼古代早期的家訓是什麼樣?對此,王美華說,古代家訓是有階層性的,直到孔子打破教育界限,提出有教無類這一觀點。孔子創辦私學,招生授徒,建立了儒家學派,並以詩禮名揚四方。孔子曾兩次在庭中教育兒子孔鯉既要學《詩》又要學《禮》,因此後人稱父親的教誨為庭訓。在《論語·季氏》篇中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雖然這是教育家孔子對孔鯉的教育,但也是一個普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所以這段記載被視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典範之一,而“不學詩無以言”和“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孔門家訓也由此開始形成。王美華說,孔門家訓主要是指孔子及其後代親自對子弟進行教導,也包括孔子儒家思想對子弟所作的訓誡。

孟子的母親是先秦孔門家訓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國乃至世界家訓史上也享有盛譽。孟母訓子始於胎教,她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意思是說,“我在懷孩子時,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對孩子實行胎教。”而《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為教子而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努力學習,就生氣地剪斷正在紡織的布,以此教育孟子好好學習。

孟子能成為“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益於他的母親。劉磊說,孟母作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範,其創造性的家訓方法為後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啟示,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

秦漢以後大量家訓出現

秦漢以後,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多位專家表示,這時儒學逐漸佔據獨尊地位,封建禮教得到重視,家訓中的許多基本概念也產生了。而從東漢末年至兩晉南北朝時期,隨着戰亂出現和朝代的更迭,對子弟教育任務逐漸由家庭承擔,仕宦家訓開始形成體系,《顏氏家訓》就是仕宦家訓的集大成者。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北齊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顏氏家訓》被後人譽為家教典範,影響很大。此後,家訓開始正式得名。而此前大量的家誡、家范與誡子書等文體也是標準的家訓文獻。三國時期的嵇康、杜預等人著有《家誡》,東晉陶淵明著有《責子》,都屬家訓一類,但其卷帙都很小,影響不大。而在《顏氏家訓》之後,家訓之說盛行。像司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雖然不是以家訓為名,卻都是標準的家訓作品。甚至像成冊成卷的家書、家信,只要有教育意義,在古時也一概被稱之為家訓。

明清兩代家訓盛極而衰

隨着歷史的不斷演變,家訓內容開始變得十分寬泛,既包括家庭生活、個體修身、交友處世,也包括出仕從政、建功立業等。這些內容中的精華被行之於文、傳於後世,便形成了一貫千年的家訓文化。兩晉隋唐時期是家訓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訓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後,家庭禮制不斷加強,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家法。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名臣都有家訓傳世,司馬光、范仲淹、包拯、蘇軾等都留有家訓。南宋學者袁採的《袁氏世范》,在中國的家訓史上更是可以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陸遊的詩訓和《放翁家訓》也比較有名。

明清兩代撰寫家訓的風氣更濃盛,家訓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以往,內容也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領域更為擴大。既有一般的家訓,也有專門訓誡商賈的家訓;作者既有帝王顯宦、學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長篇鴻作,也有箴言、歌訣、訓詞、銘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誘的說理激勵,也有家規族法的懲罰條文,可考者有60餘種。劉磊介紹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龐尚鵬的《龐氏家訓》、袁黃的《訓子言》、姚舜牧的《葯言》、楊繼盛的《楊忠愍公集》,還有《朱柏廬治家格言》等。此外,鄭板橋、林則徐等人寫的家訓在歷史上更是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然而從清代後期家訓文化開始衰落,不過也出現過局部開新的情況。例如洋務派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能夠睜眼看世界的人。他們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的一些新思想、新觀念,表現在對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導上,從而為中國傳統家訓文化帶來一股“新風”。王美華告訴記者,近代以來,家族傳統觀念被看成是一種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現代文化的衝擊,家訓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古人智慧  帝王將相爭寫家訓

“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出自《尚書》中最有名的篇章《無逸》中的這句話,是周公輔政時教導侄子成王如何勤儉執政時說的。後來,這句話進而成為諸多帝王教育後代不要貪圖安逸奢華生活的名訓。遼寧大學古代文學講師劉磊說,古代帝王家訓始於周公,周公訓誡子侄的《姬旦家訓》,是我國最早的帝王家訓。古代的帝王將相也十分重視撰寫家訓,目前可見的就有200多部,劉邦、曹操、劉備、諸葛亮、李世民、司馬光、康熙、曾國藩等都留有家訓,而且在歷史上影響較大,其中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帝王家訓光彩奪目

帝王家訓是中國歷代皇族啟蒙時期的必修課,絕大部分內容都凝聚着整個中華民族的人生智慧。劉磊說,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次新朝建立時,開國之君都重視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以家訓教導子孫勵精圖治,不要重蹈覆轍。有些帝王的家訓是親自撰寫的,像李世民的《帝范》,康熙的《庭訓格言》、《聖諭十六條》,雍正的《聖諭廣訓》等。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總結了自己的諸多經歷之後,寫出了流傳至今仍有重要教育意義的《手敕太子文》,這是劉邦臨終前諭告太子劉盈的遺囑,他還告訴太子要讀書練字。

劉備從做好帝王的細節入手,給皇室子孫留下了諄諄教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於人。”勸勉兒子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一代梟雄曹操雖未稱帝,但其家訓中呈現出的帝王風範光彩奪目,他以法治家訓子,對兒子要求嚴格,重視實踐鍛煉,教子任賢用法。著有《諸兒令》、《內戒令》、《遺令》。

李世民撰寫了論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內容涉及了君體、納諫、求賢、賞罰等諸多方面,在古代家訓史上佔據着重要地位。清聖祖康熙的《庭訓格言》更是將中國帝王家訓推向了頂峰。康熙帝在位61年,他對皇室家教問題相當重視,平時在宮中經常給皇子皇孫以教誨。所實行的辦法也比較成功,《庭訓格言》中的家教思想在雍正、乾隆等後世優秀帝王身上都有所展現。

自周至清,光是帝王之家的家訓就有十餘種。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清太宗……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踏下堅實腳印的帝王都用家訓為後人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教育思想,正是這些閃耀着智慧光輝的家訓,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會精英。

將相家訓積極向上

古代仕宦涉世頗深,深知個人之功名和家庭之興盛得來實在不易,怕子孫後代在複雜險惡的社會環境中招致傾覆之災,因而對於家庭教育問題一般都看得很重。一些有識之士的家訓,更是留下了許多情深意切的訓導之言,內容多是要求子孫後代刻苦學習、安分知足、節儉持家、孝順父母和友愛兄長、謹慎處世、善養身心等等。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從多方面逐漸形成的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謙虛謹慎、團結友愛、淡泊名利等可貴精神。

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之譽的《顏氏家訓》,強調對子女的教育要趕早,提出“教兒嬰孩”,鼓勵子女靠勤學自立於世,而不要靠祖上的庇蔭養尊處優。司馬光自己說,《家范》比《資治通鑒》更重要,他說,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借鑒。他對兒子說,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寇準生活豪侈冠於一時,“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美華說,包拯的家訓只有數十個字,“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意思是說,後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中。不順從我的志願的,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王美華說,“包拯還希望兒子包珙把家訓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牆壁旁,用來告誡後代子孫。”包拯的家訓雖然沒有形成專門的著作,但其精神感人,這些憂國憂民之士的家訓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

劉磊說,帝王家訓以外,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將相家訓主要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光的《家范》、《居家雜儀》和《訓儉示康》,諸葛亮的《誡子書》,嵇康的《家誡》,蔣伊的《蔣氏家訓》等,此外林則徐、曾國藩等的家訓也很有影響。

清康濤《賢母圖》。從此圖的題款“臨民聽獄,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則忠”可以推知,此為賢母向即將離家赴任的兒子所作的教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