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唐僧的真實故事(圖)
2012-03-08 作者:柳东缘
 

《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經重重磨難西天取經,最後終成正果。而對於真實的唐僧玄奘法師的一生人們所知道的卻不是太多。他自幼聰慧穎悟,13歲正式出家,29歲踏上西行之路,穿越茫茫沙漠、巍巍雪山,長途跋涉五萬餘里,途徑108個國家,18年後,他載譽歸來,回到長安,爾後又夜以繼日,翻譯佛經。兌現了他「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宏願。


童年
玄奘,俗名陳褘,生年不詳,有說生於隋開皇二十年(600年),有說生於隋仁壽二年(602年)。河南洛洲緱氏縣人(今偃師)人。曾祖陳欽,在南北朝時後魏的上黨太守。祖父陳康,齊朝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潛心儒學。玄奘法師是他的第四個兒子。

到陳褘父親時家道中衰。陳褘5歲時,母親去世。10歲,父親又去世,陳褘進了凈土寺。他的二哥陳素,法名長捷,在洛陽凈土寺出家。平時他這位哥哥對他的學業極為關心,經常把玄奘帶到洛陽前去聽高僧們講經。久而久之,玄奘遂萌發了出家為僧的想法。父母去世后,他跟著哥哥住在凈土寺,學習佛經。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大、小乘佛教許多經典。


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但應試者必須年滿18歲。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剛進凈土寺的小沙彌陳褘卻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門外。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當時就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話從陳褘嘴裡脫口而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本來欣賞他的端麗的相貌,又驚佩他的浩壯志氣,就破例讓他參加了考試,最終被破格錄取。鄭善果向同僚表示:「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風骨,將來必能成為佛門偉大的人才。」就這樣玄奘法師在凈土寺出家了。從此他擁有了一個法號「玄奘」。公元622年,22歲的玄奘受具足戒,這個儀式意味著受戒人已經成為真正的僧人,從此以後,要遵守多達250條的戒律。


西天取經
617年,玄奘與哥哥離開洛陽,先後遊歷四川、湖北、長安等地10餘年,遍訪名山大寺,質疑問難,尋求佛學真諦。在他發現各種佛學流派中所存在的對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深感中國佛經由於翻譯有誤,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眾說紛紜。玄奘於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高僧戒賢的弟子。玄奘聽他說戒賢在那爛陀寺講《喻迦師地論》,非常嚮往,從此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627)玄奘上表,請允西行求法。但由於當時唐王朝剛剛建立,面臨著西突厥入侵的威脅,因此限制私人西行,朝廷沒有批准玄奘西行的請求。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也就是「偷渡」。他的西行之路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里。《西遊記》描述唐僧出發時,是皇帝派遣的使者,而真實的情況是玄奘當時的身份卻是一個「私度關」的偷渡者。


玄奘於唐貞觀三年(629年)出發,當時有個秦州(今日甘肅省天水縣)僧孝達,在長安學《涅盤經》,要回秦州,玄奘與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結伴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玄奘在此應邀講解佛經,使他名揚西域。


當地有個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涼州。


玄奘到達唐朝西部邊境城市涼州時,就無法繼續向前了。涼州就在今天甘肅的武威一帶。因為玄奘沒有所謂的「過關文牒」,依照大唐律令,私自渡關被逮捕者,至少判處一年徒刑。


玄奘迫切需要找到一位認識路的嚮導,正巧,有個叫石盤陀的胡人(有人認為此人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他非常仰慕三藏法師,請玄奘為他受五戒,而他自願擔當嚮導。第二天,石盤陀又找來一匹又瘦又小的棗紅色老馬。晚上,玄奘牽著這匹不起眼的瘦馬,在石盤陀的引導下開始偷渡。師徒二人繞過重兵日夜把守的邊關,來到一條水流湍急的大河邊,並順利過了河。


第二天,石盤陀告訴玄奘,前面的道路太危險了,中途只有烽火台下有水,只能夜裡偷偷取水,如果被守衛發現,就會被亂箭射死,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跟著師傅冒這麼大的風險。至此石盤陀一去不復返了。


從此,玄奘孤身一人了,而他的前方卻是茫茫戈壁,以及五座由唐朝官兵把守的烽火台,甚至還有沙漠里的迷路......


玄奘在離第一烽火台不遠的地方取水之時,不小心被守城的官兵發現了,他們把玄奘捆綁起來,帶到守衛要塞的最高長官校尉王祥那裡。令人驚訝的是,王祥並沒有按照私自渡關追捕令的指示,把玄奘押回京城。也許王祥被玄奘的執著所感動,居然違命送玄奘出了關。


對於玄奘來說,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這個考驗就來自他眼前的這片大戈壁———莫賀延磧,也叫大流沙。


自從在校尉王祥的幫助下過了第一個烽火台以後,玄奘為躲避搜索和追捕,放棄沿烽火台的指示繼續前進,轉而進入了茫茫戈壁深處。這樣,玄奘也就失去了補充水源的機會。在尋找水源時,玄奘迷路了,走了4夜5天後,最終因缺水昏倒在大漠中。


真正幫助他走出困境的是那匹棗紅色的瘦馬。這是一匹具有豐富旅行經驗的識途老馬,它把玄奘帶到了一眼泉水旁邊。


他備歷艱辛,經九死一生,橫越玉門關外的莫賀延磧,終於到達伊吾國境,又過數日,到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


途經高昌國
高昌國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國王由侍人陪同,親自迎接玄奘入後院,住一重閣寶賬之中,王妃與數十名侍女皆來禮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國統王法師規勸玄奘留住,但玄奘沒有同意,說:「我來到此地是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礙,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屍骨,我求法的意志和決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後便絕食三天以示抗議。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所感動,只好放他西行。


高昌國王與玄奘在王母面前結為兄弟。麴文泰還要求玄奘從印返國路過高昌國時,留住三年,受王供養。還要求現在講經一個月,玄奘一一答應。玄奘開講時,太妃以下國王、大臣等三百餘人前來聽講,國王麴文泰親執香爐並低跪為蹬,請玄奘法師踏著上去,天天如此。


講完佛經以後,他替玄奘法師剃度了四個沙彌,以便路上服侍。並制衣服三十套,因西方寒冷,又厚備金錢等途中所需之物,以充往返二十年的費用。此外還有馬三十匹,腳夫二十五人,護送至出名的葉護可汗處。又寫了二十四封信,給經過的屈支等二十四國,托他們代為照料。玄奘離開高昌國,又踏上了萬里征途,歷歷艱辛,經過二十多個國家,歷時一年多,公元630年夏末,到達北印的濫波國。


那爛陀寺
玄奘從濫波國向南行,經那揭羅喝國到達無著、世親等佛教大師的出生地犍陀羅國,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給他的金、銀等物分送給各大寺院。他從犍陀羅國往東南行,經咀叉始羅等國,到達迦濕彌羅國,玄奘在這裡停留兩年,把第四次佛教結集的三十萬經論全部學完。


玄奘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於貞觀五年(631年)來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典。對玄奘影響最大的是那爛陀寺,他在此拜年過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為師。向他學習唯識教義。


那爛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為主。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大學。容納一萬名學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師,其中學問最高的是玄奘仰慕已久的戒賢法師,也是寺院的主持,據說已經100多歲了。玄奘入寺后,正式拜戒賢為師。


當時在那爛陀寺,通二十部經論者共一千餘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稱為「三藏法師」,包括玄奘在內,共十名。他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以後,又到處去遊學,遊歷數十個國家,虛心向名師請教。然後又回到那爛陀寺,向他的老師戒賢彙報他的學習情況,受到戒賢的贊嘗。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行了佛學辯論大會,請玄奘為論主,有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按照古印度辯論規矩,玄奘寫下論題,如果有人挑出一個字的錯誤來,玄奘就要被砍頭。18天過去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獲得佛教兩個派別的最高榮譽,即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大法會,會後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來到玄奘面前,戒日王邀請玄奘坐上。但玄奘一再拒絕,最後,戒日王只好讓人捧著玄奘的袈裟,一路歌頌他的成就。自此,玄奘聲名遠播,無人能及。


回國
公元643年,玄奘辭別戒日王準備回國。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為他造一百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以兌現他「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願望。


出發時,戒日王和鳩摩羅王贈送大量珍寶,玄奘法師一概辭謝,僅接受鳩摩羅王一件曷刺厘披皮,用作途中防雨。至於路上實際需要,則有戒日王送的大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一萬。戒日王除與鳩摩羅王,跋吒王等相送甚遠外,並遣達官四人,帶著寫在素氈上由紅泥封印的文書送給經過各國,叫他們發騎遞送,直到中國邊境。


玄奘赴印時,曾答應高昌國王麴文泰,返國時留住三年,但此時高昌國已被唐所滅,麴文泰已病故,玄奘無須履行自己的諾言,歸途並未循著原路。


到達于闐(和闐)后,玄奘給大唐太宗皇帝寫了一道表章,委婉表達了14年前自己違禁出國的理由,講述了往返印度5萬里的艱苦路途,說明自己現在身在於闐,身上帶有數量巨大的經卷和佛像,而運載用的大象已經溺水死亡,無法搬運,請求聖上的原諒和幫助。使高昌國人隨中國商人入朝,代為呈上,自己在於闐待命。


唐太宗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他得知玄奘法師載譽而歸,非常高興,立即寫了一封言辭熱情的回信 「可即速來,與朕相見。」並馬上派人到于闐迎接,並叫懂得梵語和經義的僧人同來,另給於闐王一信,托為照料,並還派有官員在路上迎候。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師等一行,由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等迎接到京城長安。計從他出發到歸來,已整整一十八年了。帶回來的東西計有:如來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銀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經典,計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由二十匹馬馱來。


流芳千古的譯經事業
玄奘法師回來后,除奉命口述,由辯機筆錄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本書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詳細敘述西域和印度各國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等況外,便擺脫了一切俗務,專心於翻譯事業。他先後住在長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從事翻譯工作。唐朝為提倡這件大事,曾命各地舉薦通達經典的人,作他的助手。此外還有擔任抄寫事務等,計共五十餘人。後來唐太宗又派于志寧、許敬宗、薛元超等潤色譯文,范義碩、郭瑜、高若思等幫助翻譯,由玄奘法師主持這一個規模宏大的翻譯機構。


玄奘法師在先後十九年間(645-664年),一直在努力作翻譯的工作,直到死前不久才停止。共譯出菩薩藏經及《瑜伽師地論》等經典七十五部,計一千三百三十卷。


在這期間,唐太宗看了他的部分譯稿后,特地做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唐高宗作太子時,亦為他做了一篇《述聖記文》,表示皇家對翻譯事業的重視和對玄奘法師的崇敬。


玄奘法師不僅把佛經譯成中文,還把中國老子的著作,部分譯成了梵文。他不僅是古代中國最優秀的翻譯家,更是古代中國第一個把中文著作介紹到外國去的。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法師示寂於長安的西明寺,享壽六十九歲。他的一生,恭謹好學,專心學術,不驕不諂,行藏合時,深受到那時一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敬仰。所以當他的示寂消息傳出后,震動了全國。高宗為示悲悼,特為輟朝五天,認為他的示寂是「失去一件國寶」。當出殯時,四方送葬的據說多達百萬餘人,盛況空前。事實上像玄奘法師這樣一個人,無論就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還是他的勇於進取,不畏艱難,為弘揚佛法嘔心瀝血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人物中,實在找不到第二個,至於名揚國外的榮耀,在歷史人物中更可是絕無僅有。


玄奘法師示寂后,他弟子慧立為作《大慈思寺三藏法師傳》,長達十卷,是古代中國空前的傳記巨著。根據現代考古學家在新疆的實地考察,這書首卷所載沙州,伊吾間的行程與現在由西安到哈密的地勢,完全相符,足能證明慧立的書確系根據玄奘法師口述所作的忠實記錄,是有其千古不磨的價值的。由於印度缺乏歷史著述,這本傳記和《大唐西域記》,成了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