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經典教育分享群組 2019/02/17共學筆記
主題:讀經、自學、修行,我在二十五歲的初步體悟。
主講人:賴信榮老師 主持人:黃臻霖老師 記錄:陳昱樺
**特別感謝樺樺老師辛苦整理文字稿**
賴信榮老師簡介:
桃園鹿鳴書院楊秋寶老師的兒子賴信榮老師,目前在文禮書院學習,從小讀經的他從中學開始自主英文讀經、大量閱讀英文經典並練習寫作,中英日文功力深厚,透過讀經方式練就好功夫,在年紀輕輕的二十歲之際便出版了處女作《三到五年成就的英語學習法》、成為了讀經界的暢銷書,在部落格上也勤於筆耕,發表許多關於自學的心得歷程。
影片 https://m.youtube.com/watch?v=yDfSzw3lOFY
部落格:
http://dailyenglishdigest.org/ 信鴿樂自學
賴信榮老師自述
在賴信榮老師八歲的時候父母在華山學院聽到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讀經理論,於是小學二年級要升三年級之際父母做了第一個重大的決定——讓孩子從小在家自學,於是便開啟了賴信榮老師與弟弟一起在家讀經自學的路。賴老師便一路從小學到國中三年都是自學,到了國中畢業前因為申請在家自學所需的手續太過繁瑣,父母便又做了第二個重大的決定—以出國留學為名義除去學籍,免去學校老師固定訪視、審核的要求,從此賴老師兄弟更能自己掌握學習的安排,也因此沒有國中畢業證書。雖說在家自學,但賴老師並非只關在家中封閉自我讀經,一路上遇到很多不同領域的老師指點。十三歲開始跟杜忠誥老師學習書法,一直學到現在,已經16年;後來遇到魏邦老師開啟了對英文的興趣,便對英文學習有了方向,知道如何用功,也開展出英文的能力;還有跟著高瑋謙教授解經、讀論語解大學;和東吳大學物理系主任任慶運教授以英文原文學數學;此外音樂方面還有拉二胡、彈鋼琴;和台中教育大學施枝芳教授學吟誦;大約四、五年前遇到打坐的指導老師洪文亮老師是南懷瑾先生的弟子等等,受到很多老師的指引,大約在一年半前進到文禮書院學習,正式成為王財貴教授的學生。
除了各位老師的指導之外,賴信榮老師也特別感謝以及佩服父母親當年的勇氣及堅持,在華山書院聽了王財貴教授的講座後,義無反顧地排除萬難,勇敢地為自己與弟弟做了很不一樣的決定。當時讀經自學風氣還未興起,不論親朋好友的反對與議論,因為是經過深思熟慮過後的決定,父母親從兄弟倆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都一路堅持。此外父母親身教也為賴老師與弟弟設立良好的榜樣,在開始決定自學後,一改以往的習慣家裡不再看電視了,且不僅要求孩子不看、父母由自己先做起,包括後來賴老師全家自覺受益良多的打坐習慣,也是由父母親先開始並帶著賴老師與弟弟一起,以身作則讓孩子心服口服,自然跟進。除此之外,當年接觸讀經理論的機緣其實是源自於爸爸自己想要讀經,報名後到了華山書院聽了一天後才明白是推廣兒童讀經,所以也是從父母親自己想要學習開始的出發心,來帶動全家的改變。最後賴信榮老師認為能從這麼多老師那裡學習並成長不是偶然,父母親強調尊師重道,因為老師自己才有今天,父母給予生命、老師給予慧命,因此要感恩、尊敬老師,也是父母親強調這樣的學習基本態度,自己才有機會上進、受教。
再來賴信榮老師要來談談幾位對自己影響特別深刻的老師,首先第一位是指導賴老師寫書法十多年的杜忠誥老師。杜老師真性情且正直,對待他非常嚴格,要得到老師的稱讚是非常不容易的,且若有做得不對、不夠、不足之處會直接點出來。賴信榮老師曾有一回被老師嚴厲地指正過,承受不住老師的棒喝,回家與爸媽訴苦,但父母親卻說杜老師是因為覺得你是可造之材才這般提醒你,若是路人甲乙老師便不會費心,你再回去吧,回去繼續學習。這次的經驗不僅讓杜老師驚訝,本以為賴老師可能不會再回去了,也為賴老師自己樹立一輩子學習的基礎態度。杜老師的指點與批評能夠照見自己的不足之處,要認清自己的水平,要面對真實的自己,弱則補強、不足的地方要繼續學習。為了能繼續成長及進步,不斷給自己找渣、也不怕別人給自己找渣。骨子裡自己幾斤幾兩都要清清楚楚、不做表面功夫。
第二位則可說是賴老師英文學習的啟蒙:魏邦老師。透過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的魏老師介紹,賴老師開始接觸很多令人開眼界、增廣見聞的英文著作,並大量閱讀原文書。老師說學語文就是浸泡而已、反覆地用,多聽多讀多說多學,不懂的地方反覆練習,讀久了、聽久了便自然會懂。因為魏老師這個關鍵的浸泡式學習觀念,賴老師開始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英文,一天平均有五、六個小時,最瘋狂的時候曾有一天九個小時的時間都在學英文。在這樣自學幾年後去參加仿間有名的英文檢定考試(例如:托福、雅思、多益等),也得到了不錯的成績。之後自學日文也是同樣依照英文學習的方式、浸泡式的學習。此外講究實際並且對人類社會脈動頗有心得的魏老師,考量到從小自學的賴老師並沒有學歷,時常幫賴老師出謀劃策、規劃要如何才能在現實的社會中立有一席之地,並為賴老師指出一條未來的道路—從事口譯員。在成為口譯員的學習、規劃進行以及實際口譯經驗的累積上都受到魏邦老師很多的幫助。
第三位恩師便是文禮書院的王財貴教授。賴老師在一年半前(二十三歲左右)開始到文禮書院學習,文禮書院的學生大約只有十多位來自台灣,以大陸的同學居多,而且是來自中國全國各省,因為這樣的環境賴老師一改從前在家自己學習、自己寫作的方式,多了很多跟同學切磋交流的機會,在與同學交流想法、心得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見解不足、片面之處,進而培養多方角度的思考方式,提供了賴老師更寬闊的眼界。王財貴教授平常講課也十分強調清明的思考,能夠跳脫自己主觀的思維,以多方角度看待事情。賴老師在文禮書院學習的另一收穫便是解經,目前已經解到易經的賴老師深深地感受到從小背誦的經典內含豐富的智慧,每句話都是指引人生的一盞明燈。一方面也是現階段自己的理解能力已成熟,自己小學、國中、乃至高中時理解能力可能還沒有這麼強、但是背書的能力比較好,所以當時下了比較多功夫在背誦上面,現階段則是理解的功夫要下的多些,所以讀經是有階段的、有層次的,應該先讀經、再解經。而從小百遍熟頌的經典在現在解經時不僅倍感親切,且在解過、明瞭了意思後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不時浮上心頭,因為熟悉且理解,聲音與意思兩相融合,更加融會貫通。賴老師深感讀經的孩子很幸福,前期讀經是涵養、是裝入,後期解經則是開發運用並內化,讓每句話都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老師。因此讀經與解經缺一不可,有些孩子小時候讀經,長大了些回到體制讀書,或是因為其他的事情分了心,沒有做後面解經的功夫,不能領會這些經典的寶貴智慧便有些可惜了。
總而言之,父母親以及老師們是賴老師一路走來至今天的關鍵、一輩子的良師益友,更是一盞讓自己看到不足的明燈。現今才二十五歲的賴老師讀經的經歷已有十六年,是由渾沌、愚昧慢慢到光明的一段路程,今天所明瞭的事情在小時候是不明白的,好在有父母的堅定、與老師們的指點,回想起來真慶幸有父母親及老師們幫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除此之外還有自己對學習的堅持。自學最關鍵的是要自己發自內心、有動力學習,杜老師曾說:『年輕人就要吃苦,吃苦才能成就』,而玩樂絕非吃苦,因此賴老師開始懂得收斂玩樂的心,做該做的事、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目標。回想過去,讀經、自學以及修行這三件事讓賴老師在二十五歲的年紀便有了體悟,若沒有經典的浸潤、主動為自己而學的上進心以及不斷看到自己不足之處、並且改進便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Q&A
1Q: 賴老師剛才有提到口譯工作,請問以後是否還有其他的規劃?也可讓孩子自學但難免擔心學歷的家長們作為未來規劃的一個參考。
1A: 在還未到文禮書院學習前,便有幾次在台灣擔任同步及逐步口譯員的工作,到了文禮書院後也有兩三次在梵文課程上幫外籍老師逐步口譯的機會,雖然經驗還不算豐富,但幾次的經驗讓自己對口譯工作更加了解也有些掌握了,因為非常有興趣,希望以後可以往這個領域發展。
2Q: 請問賴老師是否有推薦的解經參考書目?
2A: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主要參考書目有: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老子的部分則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莊子則是郭象的《莊子注》。以上是文禮書院使用的解經書目,供大家參考。
3Q: 請問賴老師是否可分享解易經的方法?
3A: 一樣是參考註解,推薦參考書目為程頤的《易程傳》、又稱《周易程氏傳》以及朱熹的《周易本義》。
4Q: .請問讀經到什麼程度可開始解經?
4A: 以自己的例子來分享,小時候讀經很純粹沒有太多的雜務,到了自主英文讀經、讀原文書也是很純粹地大量閱讀,一直到文理書院才開始正式的、在書本上的解經。在到文禮書院前,杜忠誥老師曾說:『你是一個會走路的書櫥;就像是一個冰箱,買了很多魚、很多菜卻不會煮;就像是一個不會用鈔票的大富翁』。所以當時時常被杜老師在做人處事上指點、棒喝,對賴老師來說這也是一種解經、是在生活上廣義的解經,能讓生命更加完滿、和善。杜老師的一言一行、充滿智慧的表現,便是活生生的、在眼前的經典,甚至在更早時候就曾聽高瑋謙老師講解大學、論語,或許賴老師廣義的解經從那時候便已經開始了。至於什麼時候開始正式的、書本上的解經沒有一個標準,賴老師認為父母親對孩子、老師對學生、自己對自己的生命是有感覺的,能知道時候到了、該做什麼樣的事,能跟著最直接的感覺做出最恰當的決定。
5Q: 小時候讀書過程單純的賴老師對於現在中國推廣純讀經的風氣有什麼看法?
5A: 讀經自學是一條很長的路,就有如教育、有如人才的培養一樣不是速成的,需要時間慢慢醞釀,還需要親師生一同努力,且非專注在某一方向就能達成的,必備的條件及因緣俱足才能促合成一個造就人才的環境。以往自己學習的分配是有主從、有順序、有本末先後的,例如小時候讀經是主,拉二胡、寫書法便是輔,主要的事情佔了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輔助的事情則像點心、是點綴,再來除了學習之外也要生活,不能純粹到把自己封閉住了,所以在學習以及作息上的安排需要主副拿捏、彈性調整。
6Q: 賴老師與弟弟的興趣及專長南轅北轍,卻也能各自找到發展的方向。資質不同的孩子在經典教育發展下,要怎麼去落實因材施教、為孩子做不一樣的安排?
6A: 雖然弟弟對讀經背誦較不願意、也較頑皮,小時候母親可能要花更多心力陪伴弟弟,但也多虧了爸媽的一路堅持也走過了。弟弟在國中的時候喜歡上打籃球,父母很開明、給予很大的自由,只要求要把讀經的功課完成,就可以盡情地打球。熱愛籃球的他最多一天可以打上四個小時,賴老師常常看到弟弟練到滿身大汗,感嘆自己做不來,若是要自己寫作、學英文四小時一下就過了,但要賴老師籃球打四個小時真是做不到,所以人各興趣不同、發展也不同,但一樣的都是給予支持的父母。大約在四五年前弟弟對電影拍攝發展出興趣、並向對籃球的熱愛一樣投注相等的熱情在看電影、學習當導演的技能。雖然從職業、才能上來說不同,但是兩個人走過的路是一樣的,同樣的父母給予同樣的根基、同樣的空間讓兄弟倆自由發展。雖然在不同的領域內,但一樣有經典的背景,讀經讓我們發現人生的意義,技能是否比人強微不足道,心靈是廣大的、能夠更寬闊,追求價值、追求意義,能夠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貢獻更為重要。
7Q: 可否請賴老師給資質比較弱或是還沒有遇到伯樂、在學習的路上千辛萬苦克服困難的父母親及孩子們一點鼓勵?
7A: 好好把握現在、把握機緣,當下做該做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珍貴、難得的一生,機會都掌握在自己身上。賴老師覺得自己跟大家一樣都是從零開始,回想也會覺得若是從娘胎就開始讀經,現在的自己一定更不一樣。但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我們只要盡人事、不羨慕別人不跟別人比,不需他人的鼓勵、讚美或認同,只要做好自己的事,為自己的目標、努力負責即可。
8Q: 賴老師文筆非常好,可否與我們分享中文的寫作能力該怎麼訓練?
8A: 到了文禮書院後賴老師自覺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各地讀經的學生聚集在一起,還有很多文筆更好的人,但大家的共通點都是從小熟悉古文、朗朗上口,可掌握古文的韻律,下筆行文時自然會有文氣,這便是浸泡。因為讀多了,在寫作的時候會有一點樣子,當然還會有不足的地方,便要多讀、多寫,書看多了便會有些想法、多寫了能慢慢修正進步。英文寫作也是同理,要大量地閱讀原文,有了墨水自然會有想用英文寫寫東西的動力。總而言之學寫文章的方法便是要多閱讀經典作品、跟大師的文字相處久了,積累夠多的時後自然水到渠成。
9Q: 請問賴老師大概是什麼時候開始寫作?
9A: 最早對寫作的印象其實是痛苦的,為了應付在家自學的訪視,需要拿出功課給學校派來的老師檢視,所以母親便逼賴老師作文,但是當時的賴老師腦袋一片空白什麼都寫不出來。幾年後因為有點墨水了,開始有了寫作的慾望與動力,並且還時常自己將文章投稿到報紙上,雖然當時文章還不成熟、也沒有被錄用,但還是一直持續寫作,後來慢慢有了網站並在上面繼續寫作的耕耘,總之對賴老師來說經典讀多了而開始寫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0Q: 請問賴老師穩定讀經近二十年,一路走來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是否有遇到什麼重大的瓶頸,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10A: 碰到逆境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路走來不太受瓶頸所苦應要歸功於家裡打坐的習慣,打坐能幫助自己專注於當下,很多時候所謂的逆境及瓶頸其實已發生、是過去式,如果還一直糾結其中是沒有智慧的,現在此刻才是真實的,未來也不必多煩惱,因為未來也是此刻當下一步一步積累的,若抱持著這樣的心境,在遇到問題時就可以平靜地解決並繼續往下走,不受逆境所困。
11Q: 從小在家自學、在唯一的同學只有弟弟的環境中長大,是否會有同儕的需求?
11A: 對賴老師來說同儕是有也好、沒有也好,可能跟個性也有關係,因為覺得朋友多了外務與雜事會比較多,容易打亂自己的步調,反而偏好沒有人打擾,才更能專注在想做的事情上。
12Q: 想請問賴老師有感到讀經很痛苦的時候嗎?
12A: 雖然現在覺得很幸福,但小時侯曾經有覺得痛苦,以前每到週末表兄弟都會聚在外婆家,自己卻要把經典讀完、中午才能回外婆家,表兄弟都已經在玩耍了,而且表兄弟可以在外婆家過夜,自己卻得回家不能外宿,甚至回家了還要繼續讀經,心中難免會怨父母。但是現在想起來反而覺得幸福,感謝父母的堅持。因此我們需要先釐清所謂的痛苦是因為孩子的習性還是給孩子的負擔太沈重了?如若是因為習性則不用太多理會,因為那是孩子在和自己的習氣消磨,消磨久了習氣脫落了孩子的功力便會有長進;但若是父母太急切地把期望強壓在孩子身上,那可能就需要適時做一些減法,多給孩子一點空間。
13Q: 王教授所提倡的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最後快樂讀經在讀經界反而很少被提起,請問賴老師對於快樂讀經有什麼想法可以跟我們分享?
13A: 普遍原則上來說孩子還是習氣比較多,能用智慧感受生活是有少的,因為孩子想要吃、想要玩樂的習氣重,要求孩子快樂讀經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師長必得多花心思去磨練孩子、要堅持有信心,用智慧判斷做決定,隨順習性可能可以讓孩子好過一些,但未必能讓孩子成長,若是父母親與老師們一直隨順自己,我的成長必不如今日,若習性、挫折出現時能堅持完成便有挫折忍受力了。
14Q: 破除習性的看法為較東方的觀念,而西方則強調賞識教育,多給予正面的鼓勵,請問賴老師自己家裡怎麼在這兩者中取得平衡,除了嚴格的管教之外正面鼓勵的部分又是如何呈現的呢?
14A: 兩者皆有其道理,就像趕驢子也需要兩隻手,一隻在前面掛蘿蔔、一隻拿鞭子在後鞭策,才能讓驢子一直走下去,因此這兩方面缺一不可,父母親及老師們雖然要求嚴格,讓賴老師看到自己的不足,但鼓勵也能激發自己進步的動力。兩個取向都沒有錯,但難的是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方法也沒有一定,都擺在眼前任君挑選,應該感受孩子真正的需求。若孩子已經被大量稱讚,事實上不需要再更多的鼓勵,因為此時就算放再多的蘿蔔也無法讓驢子前進了,反而應該要鞭策才是。
15Q: 請問賴老師覺得什麼時候開始做寫字的練習比較適合呢?
15A: 因為賴老師自己沒有帶孩子的經驗,所以只能就自己的經驗給建議。建議不要太晚可能在五六歲左右開始,也不要為了讀經就不寫字,應該要及早開始訓練一些能力。讀經的孩子不能只會讀經也要懂得做事,很多技能都要學會,寫字便是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做家事、待人接物等都應該從生活中去學習,不要做一個書呆子。
臻霖老師補充:小學以前不管筆畫、筆順,讓孩子像畫畫一樣練習,主要希望孩子能親近文字、去感受文字的形狀。另外還要考慮孩子手部肌肉的發展,每個孩子的發展不一樣,要考慮發展差異因材施教。
16Q: 如果孩子讀經的興趣消滅時,以勞其筋骨(勞動、整理家務)來治孩子的習性適合嗎?
16A: 勞作也是一種修行,讀不下去的時候去勞作一下,讓孩子換換腦袋,有靜靜思考、內化的時間和機會,和讀經一樣也是對孩子有益的。
17Q: 請問賴老師從小學到高中各階段讀經的安排是重複同樣的書目還是一段時間一本經典?以及一天當中作息安排是否像體制學校一樣一小時休息一次?
17A: 賴老師以前是一本經典大約讀一百遍,背完了再讀下一本,但回頭看除了沒能從娘胎就開始讀經外還有一個缺憾,便是以前參加讀經會考只以包段為目標,無形中把自己的能力限制住了,若是當時就能以包本為方向會更好,因為包本的確是一種鍛鍊、一種考驗,人的能力會超越自己的想像,目標設得高遠真的可以達到、不要劃地自限。在書目的安排上一本或者同時兩本一起進行都可以,但要有主有從,一本為主要、另一本為輔,至於要大家齊讀或是自己分段讀,細節上的操作方法可請教讀經班、讀經學堂的老師。至於作息上的安排,平日大約4點起床、9點多便就寢,除了午睡以及勞動、練功運動的時間之外便是學習。
18Q: 曾有家人提出孩子讀經自學,沒有同儕的互動,會有人際交流的問題,請問賴老師的見解如何?
18A: 賴老師認為權衡輕重,讀經自學還是比同儕交流重要,而且讀經不等於就沒有同儕,例如賴老師以前在書法教室、上解經的課以及音樂課都還是有同學,更何況現在在讀經班學習也都有同學。人際關係交流的能力當然需要培養,但是要應該要先讀經把自己的基礎打好,先提升自己便可以交到好朋友,在自己水準未提升前結交泛泛之輩、便只能同流合污一生庸庸碌碌,還是希望大家勿因小失大,要有智慧判斷本末輕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