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東文禮書院參訪記—附加文禮書院學生家長讀後感

時間:2015-12-15 12:30 | 來源:網絡| 作者: 吳小東

 文/吳小東老師(文禮書院)  

從泰順文禮書院回來幾天了,腦海中一直隐隐浮現着茂林修竹, 藍天白雲, 鼻孔裏,好像還呼吸着清新潔淨的空氣。那一群可愛的學子,還有,我們可親可敬的先生。

先生精神很好,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先生和同學們同步作息,每天早晚帶領同學們拜先師,行上下課禮,還和同學們一起就餐。餐前舉祭,由先生領祭,雖然簡潔,卻肅穆莊嚴。課間先生和同學們一起習武,雖然也是和同學們一起學的新套路,但一招一式,嫻熟勁整,形神兼備,堪爲表率。

先生每天都在辦公室兼書房辦公讀書,随時接待同學,答疑解惑。偶爾也會到教室巡視。适德國留學生季珊蓉來訪,先生侃侃而談,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中時有驚人之語。我有幸在座,深感先生之學,居安資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

書院學生目前分兩班,一是已背完30萬字的正式班,一是雖然也背了很多經,但還沒有達到30萬字的預備班。先生态度很明确,一天背不夠30萬字,一天不能成爲正式學生。預備班的學生全天讀經,與私塾學堂沒有區别。他們都渴望盡快完成規定背誦量,轉爲正式學生,但書院的氣氛不是單純背經,因此背書的效率不算很高。有位同學說,他很羨慕那些在私塾完成30萬字包本的孩子,這些孩子進了書院,如脫籠之鹄,任意高飛。

書院班的學生,每天早上溫經,溫經後自讀;上午解經;下午學外語;晚上習才藝。每天要寫日誌,交先生批閱。一天的學習生活很緊湊,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多數學生覺得時間不夠用。冬至前後,書院規定五點鐘起床,但還有個别學生,如台灣來的林子熙,仍然像往常一樣,四點就起床到教室讀書學習。先生也是如此,有人問他現在有什麽困難,他說:"最大的困難是我每天只有24小時。"

書院班學生目前主要工作是解經。解經是自學,自己看各家注解,方法是"移注法",就是對于不理解的經文或字詞,選擇相應注解抄在經文下面。義理上的疑難,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随時請教先生。在書院三天裏,我親見兩位學生到先生處執經叩問,先生爲之解答,娓娓不倦。



我曾懷疑這種自學式的"移注法"是否真的能理解經義,就和幾位學生讨論,發現他們對移注過的經典,理解基本順适,特别是孫子龍,他才十四歲,入書院不到兩個月,已解完《論語》,我請他講"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孰謂微生高直"等章,他講得很是得當。他的移注,也寫得工工整整,看上去賞心悅目。他從小讀經,沒有上過學。林子熙在解《詩經》,他先把經文抄在本子上,再把注解寫在下面。看着他字迹密密麻麻的本子,我肅然起敬。子熙隻上過小學一年級。

他們都很好學,先生屢次說他們"好教"。他們與現在的大學生相比,恐不啻天淵之别。沒有一個人無所事事混日子,都是忙碌而從容。我想這不隻是有先生在的緣故,最重要的是,他們有包本背誦30萬字經典的功底。大量讀經提升了他們的能力,磨煉了他們的心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最重要的經典,他們已經用最單純的方式吸收進來,最難的學習,他們已經走過,"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現在放開去理解,去學知識、才藝,不過是順理成章。在書院三天,親身接觸這些老實大量讀經出來的孩子,我所有的疑慮都消失了。他們不會理解嗎?不會閱讀嗎?不會認字寫字嗎?不會才藝嗎?沒有道德感嗎?沒有歷史文化情懷嗎?會厭惡讀經嗎?……都完全不是問題了。

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自然中流露出真誠。學生請教先生,到先生門外先深深一躬,進門走進先生再一躬,請益後鞠躬退出。先生下樓吃飯,總是健步如飛,年輕人都跟不上,問之,則曰:"同學都在等我,怕飯涼了。"同學之間,切切偲偲,其樂融融,老同學教新同學英文、梵文、武術、古琴等等,都認真負責,習以爲常。

和學生們在一起,最打動我的是他們心态的穩定與自信。他們沒有一般學生常見的空虛焦躁,而是看上去充實快樂,胸有成竹。他們一生的基礎已經打好,如今隻是按部就班順其自然地發用。他們真的如一江滿盈的春水,輕易推動着大小船隻自在航行。他們好像有無窮無盡的興趣、能力和耐心,足以克服一切困難,在學問的海洋中盡情遨遊。隻有到了此時,看着他們,才會知道,一個人在13歲之前老實大量讀經,把所有經典裝到肚子裏,是多麽幸福的事情!

書院的學習生活,就是這樣的渾樸單純,又蓬勃精誠。我想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切磋琢磨,日積月累,身心一定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他們躲在這裏,好像兩耳不聞窗外事,但一旦走入社會,或将是最優秀的。書院旁邊的山坡上,菉竹挺立,青翠的枝葉無聲地搖曳。

到書院的第二天,天朗氣清,先生得知我們要去看選定的書院新址,主動陪我們同去。先生似乎對新址的每一個山頭,每一道山谷都了如指掌,帶我們一一去看,如數家珍。新址是群山環抱中的一大片梯級斜坡,背山面水,一望空闊。伫立最高處,眺望連綿群山,不由想起王勃"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的名句。先生說這裏最"聚氣"。我想是的,這個地方,将聚集全天下飽讀詩書的孩子,他們在這裏讀書治學,韬光養晦,就是爲中華民族培養"元氣",爲人類的永續發展培養"元氣"!蔡孟曹先生曾說,"這塊地方,好像一直在等待我們,已等待了一千年",如今,先生終于來了,全天下飽讀詩書的孩子終于來了。



一百年前,國民政府廢止讀經,馬一浮先生力勸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設立通儒院,聚有讀經功底之學子,傳習中學,并習外語, 如此"十年、廿年之後,必有人材蔚然興起,此非一國之幸,亦世界文化溝通之先聲也"。然而蔡元培未置可否,此事随廢。一百年後,讀經風氣在先生多年不懈的推動下,已自民間漸漸恢複,如今又有了文禮書院之設立。書院初創,百事待舉,然一片蓬勃嘉祥之氣,盈貫其中,無數先賢的悲願,或将于此達成,中國文化複興和世界文化融合的希望,将于此紮根。伫立山頂,四顧蒼茫,默祝文禮書院新址早日破土動工,早日落成!
 
 
轉文禮書院林子歆林子熙爸爸讀吳小東老師《文禮書院參訪記》讀後感: 
 
這文章也許别人看來很普通,但我看了子熙從一個調皮搗蛋.沒定性的小孩,變成今天大陸吳小東老師提到的喜歡學習.解經的小孩,心裏蠻感動的。
 
幾年以前我常聽王教授跟校長(按:指台北大謙學堂張麗華老師)說,讀經的小孩是有福氣的,讀經的家庭是有福氣的,那時候因爲我對讀經教育不認同,心裏總懷疑王教授跟校長"鬼扯",胡亂講什麽福氣。因爲雖然孩子讀經幾年下來,在生活.學習是有明顯的提升,但是因爲當時我對讀經不夠認識,跟太太理念不同,家裏氣氛很不好,心裏總懷疑家裏孩子讀經那是什麽福氣,簡直是鬼扯。
 
後來因爲子歆子熙讀經幾年下來,不論是在生活上.學習上都有明顯的提升,成了家族中最爲長輩稱贊的小孩,家族的阻力逐漸沒有了,我也越來越認同讀經教育,不再反對當初太太送孩子去讀經,沒去體制内的學校上學,漸漸的家裏變和諧了,家庭全部的問題都沒有了,原來家庭本來就沒問題,原來問題就只有我,只要我不以世俗的眼光來反對讀經,家庭本來就沒問題。
 
現在我還真覺得我家是有福氣的,因爲子歆與子熙到文禮書院後,孩子持續的成長.提升,我跟太太幾乎每周假日都到處遊山玩水,因爲我們不用像一般體制内父母親,對孩子教育問題煩惱操心,孩子雖然遠在大陸文禮書院,心裏确覺得跟孩子更密切,我真覺得是這樣,也真的是這樣,但我想别人會覺得我"鬼扯",因爲别人會認爲孩子明明就不在身旁,怎會心裏更密切,簡直是鬼扯。就像當年王教授跟校長說讀經的小孩是有福氣,讀經的家庭是有福氣的,我認爲王教授跟校長是鬼扯一樣,原因是因爲我不懂讀經教育。
 
謝謝王教授跟校長,感恩。(轉自大謙臉書訊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