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到“天”:《易经》产生的宗教背景(上)

已有 5181 次阅读 2007-8-25 20:59 |个人分类:中国哲学讲座

——《周易》讲座(一)

《周易》包括《经》与《传》两大部分。《经》的部分,被称作《易经》;《传》的部分,被称作《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义理(意义和道理)的阐释。

《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即商朝之末、西周之初。要了解《易经》的形成,应该先了解商朝和西周的宗教信仰,因为《易经》是当时宗教活动的产物,它反映着由商朝的宗教信仰转化而来的西周的宗教信仰。

宗教的基本特征是对超人间力量(实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信仰;另外,宗教仪式、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当然也是宗教的必要特征。

商朝和西周的宗教所信仰的超人间力量,分别被称作“帝”和“天”——“帝”是商朝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天”是西周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

(一)殷之“帝”与“卜”

1、原始宗教

商代的宗教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根据有关民族学和历史文献材料,特别是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中国原始社会的宗教曾经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征的阶段。

(1)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对象来加以崇拜。它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自然崇拜是在“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万物有灵观念是原始人最早形成的自然观,它是原始人想要认识自然而又迷惑不解的产物。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原始人以为自然的恩赐、自然的灾害,都是“灵”的作用。他们渴望自然界永远提供人们所需的饮食和一切有用的东西,企求自然界不要给他们降临灾难,而且认为自然界是能够理解和满足他们的愿望的,这就相应地产生了最初膜拜自然的宗教仪式。

这种宗教祭祀活动,到了仰韶文化时代(距今5--7千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大汶口文化莒县陵阳河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礼器--陶尊上,刻有反映日出的意字符号,可能是用来祭日出求丰收的。中国文字中,凡表示崇拜或祭祀的字,都从“示”。许慎《说文解字》云:示“从二,三垂日月星也”;“示,神事也”。可知祭祀最初是从崇拜日月星等自然物发展而来的。

除了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外,原始人还崇拜动植物。动物如马、蚕、猫、虎;植物如谷(按:古代所谓社、稷,社指土神,稷即是指谷神)。

总之,自然崇拜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物有关的。

(2)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探寻本氏族的起源时产生的。自然崇拜和人们对自己氏族祖先的探寻相结合,便产生了图腾崇拜。

“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有“亲属”和“标记”的含义。所谓图腾崇拜,就是氏族成员把某种自然物认作本氏族的祖先而加以崇拜。

图腾物类大多数为动物,其次为植物,少数也有其他物种。某一氏族以某一物类为图腾,那末,这一物类既是崇拜的对象,又是该氏族的名称或标记。对于本氏族的图腾物种,人们常加以特殊的爱护。

原始人相信,如果尊敬自己的图腾,就会得到它的庇护,并能获得它所固有的超人的品质与功能,进而世代嬗替的传给本氏族的子孙们。为此,他们往往在自己的村头或家宅前树立按想象而刻制的“图腾柱”作为标记,或者甚至在人身上纹身为标志,以表现图腾神经常同本族在一起,并庇护着大家。他们还经常进行祭祀图腾的活动。其主要形式是模拟图腾情状和动作的舞蹈、歌唱。

图腾崇拜有种种禁忌,其中最主要的是禁忌同一图腾者之间的通婚。可以说,图腾崇拜是氏族外婚制的标志。

图腾崇拜是世界各地上古史的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

例如,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有鸟、鱼、蛙等图象,可能就是当时一些氏族的图腾。在我国早期的典籍中,关于图腾崇拜的记载是相当广泛的。《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可能是商人先祖的图腾。几千年来,龙备受华夏民族的尊崇,在封建时代成为帝王的标志,考其渊源,也是从图腾崇拜演化出来的。夏后氏的祖先可能以龙为图腾。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

“现在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单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他们起初都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后来也许因受东方一个以鸟为图腾的商民族的压迫,一部分向西迁徙的,即后来的匈奴,一部分向南迁移的,即周初南方荆、楚、吴、越各蛮族。现在的苗族即其一部分的后裔。留在原地的一部分,虽一度被商人征服,政治势力暂时衰落,但其文化势力不但始终屹然未动,并且做了我国四千年文化的核心。东方商民族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贡献虽大,但我们的文化究以龙图腾团族(以下简称龙族)的诸夏为基础。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现在变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

(3)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就是对祖先亡灵的崇拜。它与图腾崇拜的根本区别在于:图腾崇拜的对象是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祖先崇拜的对象则是人。但是,两者共同把崇拜的对象视为自己集团的祖先。

祖先崇拜是在原始氏族制度发展到父权制阶段时出现的。

中国的父系氏族社会,可以龙山文化为代表。在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里,发现了陶祖和石祖。祖,就是男性生殖器造象,象征着生殖繁衍之神。“祖”字从“示”从“且”。“示”者,祭祀;“且”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字形象男阳。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所提供的资料,都说明,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

2、夏代的至上神崇拜

原始宗教所信仰和崇拜的神,乃是自然力的幻想。在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中,山川日月星辰诸神都是平等的。这是原始公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互助平等这种生产关系在宗教意识中的反映。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上有了统一的奴隶主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百神之长,即至上神。

至上神的观念在夏代已产生。《尚书.召诰》:“有夏服天命。”这是最早的君权神授的观点,说明夏朝统治者已开始利用宗教来统治人民。这样,“自发宗教”便发展到“人为宗教”阶段。

不过,在夏代,至上神并不叫“天”。“天”作为至上神的名称,是西周时才出现的。西周以前,“天”字并不具有至上神的含义。殷墟甲骨文和殷末金文中出现的一些“天”字,或是指“天”的本义----人的头顶,或是指某一地名,或国名,或族名,都没有至上神的含义。夏代的至上神叫什么,已不可得知。

3、商代对“帝”的崇拜

商代的至上神被称为“帝”,相对“下帝”(指商朝帝王,如“帝乙”、“帝甲”等)而言,则称作“上帝”。

《诗经.商颂》:“帝立子生商。”这说明,商族乃是视“帝”为其族祖的,而他们则自认为是“帝”的子孙。这意味着,“帝”具有至上神和宗祖神之双重意义;商族对“帝”的崇拜,同时亦是对其祖先的崇拜。可见,商代的宗教仍带有原始宗教的色彩。

4、殷商以“卜”问“帝”的宗教习俗

商族把“帝”看作万能的宇宙主宰,并视之为本族的保护神,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事先要向“帝”请示。然而,世人怎么能知道“帝”的意旨呢?当时是通过“卜筮”的办法。

卜筮是借助于龟、蓍来进行的。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卜筮》有云:

“俗信卜筮,谓卜者问天,筮者问地,著神龟灵,兆数报应,故舍人议而就卜筮,违可否而信吉凶。……子路问孔子曰:‘猪肩羊膊可以得兆,萑苇藁毛可以得数,何必以蓍、龟?’孔子曰:‘不然!盖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言耆也,龟之为言旧也,明狐疑之事当问耆旧也。’”

可见,卜是用龟甲以得其兆的办法来问天神(“帝“),筮则是用蓍草以得其数的办法来问地神。但卜、筮采用什么工具,其实并不是至关紧要的,其实质是临事为预知其吉凶而“问耆旧”。这个“耆旧”在商代宗教观念里,就是“帝”或“上帝”。从被考古发掘出来的殷墟甲骨文,其甲骨数量巨大的情况来看,殷商的神事显然主要是采用甲骨来占卜,依据被占的甲骨之兆(经火烤之后显示于甲骨表面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当然也不排除占卜的同时,还兼用蓍草来占筮。

当时朝廷专设有掌管卜筮之事的神职官员,如卜、史、巫、祝之类,他们所负责的就是沟通人神的工作,甲骨文便是他们卜问上帝的记录,如卜辞:“甲辰,帝其令雨?”又如:“王封(建)邑,帝若(诺)。”等等。总之,从帝王到平民,整个社会都盲目地信从“帝”——实际上是迷信那些卜、史、巫、祝之类的神职官员对甲骨之兆的神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6-6475.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周可真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