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談易經與宗教

        很多人把一些宗教等同于迷信,站在超越宗教的立场来看,几大宗教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宗教就相当于不同的上山的路,上山后在山顶上都是一样的。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佛教的“空”、基督教的“上帝”、易經中的“無極”  老子道德经要大家体道、悟道、行道,最终得道,与道合一;佛教要大家看到真理實相,熄灭自己的贪和瞋,最终心和虚空一樣寬廣無邊,包容一切,處于无善无惡,无是无非、无对无错的狀態而行于中道; 基督教的“上帝”指的就是虚空,虚空生现象界的所有妙有。我们是上帝的儿子,从虚空中来,死后回归主怀,再回到虚空,主要提倡博爱,最博大的爱就是心象虚空一样包容一切;易經中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两儀,無極就是能生萬物的虚空。


        所以,這幾個宗教在起點上都是一樣的,修行的最终目的也都相同,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他們上山的路不同而已。


        道德经的着眼点在于“道”的体,從终極點開始述说;佛教的着眼点在于“道”的相,从现象界出发,慢慢铺就一条修道的道路,终极点还是道体;基督教的着眼点在于“道”的用,终極點還是道体。


        幾大宗教的入世程度(在世间的积极程度)和创世人有很大的关系, 耶稣在悟道的时候很年轻,他看见了真理,非常機極熱切地想向大眾訴說,想帮大眾解脱。但由于對大眾的人性和愚痴程度理解不够透徹,由于積極入世的态度,最终被愚痴的大眾订在了十字架上;一方面是王子出生,大众更容易产生信服,佛陀对大众的人性和愚痴程度理解得应该清楚,所以他会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传道说法。包括禅宗后来的六祖慧能,也是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才出来弘扬佛法;而老子,由于年纪非常大,所以对大众的人性和愚痴程度看得非常清楚透彻,他知道,在大众愚痴无明的情况下,他出来传道的结果是什么?所以,最终選擇骑青牛默默无闻西出函谷关,耶稣当时的積極入世,以至不惜犧牲生命的傳道,造就了现在基督教的积极、热情、甚至有点偏执地傳遞博愛,帮助眾生解脱;佛教的“因缘具足”造就现在的佛教只度有缘人;老子的獨善其身,且直指目标,能了解理解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


        易经的中庸,通过一件事物的变化来判断另一件事物的發展,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一陰一陽的辩证觀念。通過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