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心」的呼喚

2015-06-14 02:11:48 聯合報 余範英

   

近十年來,在全球化下,知識經濟發展加速,科技與資訊網絡的推進,文化交流頻繁。今日的一切都快到不及消化,往日的個人生活經驗進入新世代,簡訊把思念貼化為沒有溫度的文字,原本聽得到聲音看不見表情,現在可藉科技縮短地域送上影像。然這一切已喚不回,以往人倫中的每日晨昏定省,父母、子女、情人愛的擁抱,朋友間面對面的情感投入。

人與人的溝通與了解,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鍵盤上,科技引領下冷漠的各自低頭敲打,「心」的疏離在滋長中,已不再堅實,強調自由的個體,流失在功能進步的科技裡徬徨,造就了自顧自的一代。

全球化的進程下,文明衝擊每個人、每個家庭,在缺乏傳統倫理維繫,未曾重視身、心、靈生命教育與宗教情懷的國度裡,國民不知精神文明為何物。日愈嚴重的社會亂象油然而生,利益計較的新世界已將時空壓縮得你我無所適從—許多社會、國家因而遭受挑戰。急速競爭發展的負面效應已顯現,先進開發國家掌控資源、跨國企業壟斷市場、環境生態問題全球泛濫、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發展隨著國際金融擴張,常見牽一髮而動全局。

往日的民主真諦,自由、平等、博愛,在實踐的過程中扭曲失序,窮國愈窮富國愈富,各國皆有其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政治不安現象逐漸衍生出在地自覺運動。

這樣的世界是我們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嗎?該如何面對新環境重新站起來而不恐慌?

面對全球化帶來快速發展的宿命,與其飲鴆止渴、隨波逐流,抑或憂心忡忡、自怨自艾、推波助瀾、交相指責,不如正面檢視故有文化、社會秩序與生活步調,集結眾人智慧、改革創新,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承擔能量。

推動公民意識、探討生命的意涵,每個人應認識自我的存在價值,知曉人之為人與對宇宙生命的意義,從小我認知到大我關懷,提升衰退的精神文明似乎已成為這一代責無旁貸的重任。

身處在一個變動年代,往日的經驗已不足以應對未來,我們必須覺醒,走出社會瀰漫的內耗氛圍,太多的空轉、對立與激情,都必須沉澱下來。一個需要互助的年頭,每個人不能獨善其身、自求多福、不能僅滿足於眼前的小確幸,或迷戀於短暫的榮華富貴,珍惜我們既有的友善、溫文的人文特質。

面對芸芸眾生,以宗教家的精神,利己利他,彼此真誠相待。今天的社會,正需要鼓勵有志氣、有活力、正直,成為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對家庭,更能為社會分擔責任。

處於倡導知識經濟的世代,精英分子皆知曉審慎務實面對現實的迫切,更當深刻了解道德沉淪的困境,應勇於反省承擔並思索以何種生活態度,找到政治秩序中,屬於自己生命經驗的「善知識」,通過知識接納「不同個人」的「不同生命經驗」。走出午夜夢迴幽微感慨,在認知與意識的變貌態勢下,換位思考尋求共鳴諒解,推進體制改革與現代社會共處。同理心是平等包容的基本,絕不輕言放棄。(作者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周專欄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與聯合報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