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解讀習近平爲何高頻率參加與儒家相關活動
時間:2014-10-16 15:40 | 來源:光明網| 作者: 高晉茹
昨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應該說,這是立足中國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緻力中華複興,實現中國夢的最精準的判斷,最切實的方式。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篇中,引用古人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爲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
中國古人,特重歷史,原因何在?不是我們的古人喜歡老故事,而是古聖先賢們早就發現“人生代代都相似”,所以“前世不忘、後世之師”。當你對現實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感覺到困惑和迷惘之時,怎麽辦?回頭看,回頭一看,在歷史上,有很多相近、相似、甚至是相同的事件,能夠給我們提供足夠的借鑒、參考、或者啓迪。
比如說,近一年來,習總書記去曲阜孔子研究院參觀;在北師大教師節的講話,參與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年會的發言……作爲國家領導人,爲何一年内高頻率、高密度地參加與儒家文化有關的活動?引發社會上許多人的猜想,其實如果你明白中國歷史,你就會明白領導人的用心良苦和有效舉措。漢初,大儒叔孫通曾言:“夫儒者……可與守成。”儒家文化,不是社會動蕩時期大變革的文化,它不強調走捷徑,鄙視搞陰謀,強調大道直行,天下爲公。強調君仁臣義,父慈子孝,強調夫婦和順,朋友有信,這是和平年代治理社會有序發展的優質文化。
歷史上,重視儒家的朝代,和不以儒家治國的朝代,興亡存去上有很大區别。秦王朝橫掃六國,一統天下,雄視古今,千古一帝。本打算自始皇帝至二世三世,以緻于千秋萬世永續,但是秦王朝治國一味強調刑法,特别是刑罰。用法好不好?好!嚴刑峻法,獎懲分明,有效率,有依據,但是法太剛性,有時容易傷人,反過來也容易自傷。陳涉,吳廣爲何起義?《史記·陳涉世家》記得明明白白,“二世元年七月,發闾左藡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爲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失期,法皆斬。”多麽簡單的邏輯,做個順民?肯定被殺,造反,反不成被殺。但是反還有可能成呢!所以能不反嗎?那麽龐大的秦王朝,被一夥戍卒,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形成蝴蝶效應,不過幾十年,就嗚呼哀哉。而漢朝經董仲舒與漢武帝天人三策,“推明孔氏,罷黜百家”,向《春秋》學歷史,使兩漢相承近四百年。
在中國歷史上,更值得玩味的是元,清兩代,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爲何元朝“興也勃焉,亡也忽焉”?與其政權初設不重儒家密不可分,後來雖然恍然大悟,明白懂得但已經是“船到江心補漏遲”,不到百年,随風而逝。而大清帝國入關後,雖軍事上也很強勢,但文化上很快接受了儒家。康熙帝8歲時,四書五經,熟讀成誦,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清,則存268年。
中國史學是用儒家的觀點寫歷史、評價歷史。中國歷史上的大史學家包括左丘明、司馬遷、司馬光等等,都是大儒。儒家是用道理說話,而史學是用事實證明,就像議論文一樣,一個是論點,一個是論據;一個是以理言之,一個是以事實言之,文史之間、經史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印證。
所以,縱觀中國歷史,每當社會進入和平有序發展時期,以儒家文化爲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定回歸,這在歷史上幾經現象反複,已然固化爲規律。規律就是道,“人能弘道”沒有人能夠違背規律。盛世強國,首重儒家,關于儒家,請參閱我在“子曰師說”微信訂閱号中的文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重儒家》一文,有更詳明論述。
習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爲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爲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啓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很多事情都可以作爲今天的鏡鑒。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習總書記的話,對于一名緻力于國學社會傳播的知識分子而言,“于我心有戚戚焉”,當年董仲舒就極重《春秋》,他在《春秋繁露》一書中,引衛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他在《春秋繁露·玉英篇》中說道:“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董仲舒以五行生克看歷史循環,終不免有些迂腐和弄玄,最後險些被治罪殺身,但是歷史,以其真實的存在,爲我們治理現代中國,能提供豐富的營養與借鑒。司馬遷在孔子傳記:《史記·孔子世家》中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我們的今天,之所以出了那麽多貪官,有那麽多腐敗的事件,不正是因爲核心價值觀模糊,道德滑坡,禮崩樂壞,忽視了歷史上的警示與教訓嗎?優秀的領導人,一定會重視歷史,當年毛澤東:“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州風雲,筆下有雷聲。”中國古代“史掌官書以贊治”,最能體現史書價值的,正是宋朝宰相司馬光的生命之著《資治通鑒》!
董仲舒向漢武大帝獻言獻策時,主要就是以《春秋》歷史事件爲本,以儒家關于治平治亂的思想爲要,他上承孔子,孔子就非常注重歷史。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十分謹慎爲文者,隻有依據魯史而删述的《春秋》,《春秋》書成,自己也說,後世之人,知我以春秋,罪我以春秋,他在删述之際“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敢贊一詞”形成流傳至今的春秋筆法。
現在誰發微信,我們認同就“贊”一下,其實現在這個“贊”,就是典型的古爲今用,古語活用。前文說的“史掌官書以贊治”,《中庸》有語,“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知化育”,“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都有此意,我們不僅僅要知天地之化育,以古鑒今,還要贊天地之化育,古爲今用,以文化人。
我們今天,也要爲習總書記及時重視強調“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積累的偉大智慧……使之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偉大事業。”
(摘自《光明網》 2014年10月15日 責任編輯:高晉茹)
來自:http://ml.china.com.cn/html/renwu/ssrw/20141015/460359.html
來自:http://ml.china.com.cn/html/renwu/ssrw/20141015/460359.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