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第十八

看到此篇真的好高興,所以key in 下來與大家分享,學習和教育的總程序。古書中說過:「幼小螞蟻要不停地學習銜土的事情,然後才能夠築成大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看完後深深覺得與王教授所推廣的【讀經理念、讀經學習循序之安排,建國治民以教育為主,讓孩子先讀群經,才是真教育。】與古時天子、諸侯進行之教育規範竟然是一樣的。

學記第十八真的是教育家、家長,孩子所應深深了解教育的真正價值,是一篇有價值的教育論著,很高興能以此篇與大家分享,共勉之。

PS摘錄自三民書局//禮記//學記第十八。感恩三民書局。(因為沒經過三民書局同意就key in 下來傳送。深感不好意思。)

【題解】鄭玄<三禮目錄>說:本篇「名日『學記』者,以其記人學教之義」。朱熹<儀禮經傳通解>說:「此篇言古者學校教人、傳道、授受之次第,與其得興廢之所由,蓋兼大、小學言之。」清代學者俞正燮等以為本篇成於漢武帝置五經博士之時,陳澧<東塾讀書記>以為本篇與<大學>篇互為表裡,日本學者內義雄等贊成此說,並曾就此展開論述。考察本篇全文,係雜記古代教育制度、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一篇有價值的教育論著。

禮記  學記第十八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言叟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章旨】本章述化民成俗以學為重。

【語譯】深慮時能夠合法度,並能廣求行善謹行的人才,雖然足以做到小有聲譽,卻還不足以感動大眾。若能禮敬賢德之士,體恤疏遠之人,雖然足以感動大眾,卻仍不足以化育一般民眾。君子如果要教化民眾而形成良好的風俗,那一定要從發展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章旨】本章述建國治民以教育為先。

【語譯】玉不經過琢磨,不能成為珍貴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不會明白深奧的道理。因此,古代帝王建設國家,治理百姓,以發展教育為先務。<尚書.說命>說:「自始至終,都應經常想著學習。」就是這個意思啊!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章旨】本章述教學相長之理。

【語譯】雖有好菜,不吃,不會知道它的味道精美;雖有至善的道理,不學習,不會知道它美善在那裡。因此,經過學習,然後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經過教育他人,然後才能了解自己有困惑的所在。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後方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了解自己有困惑的所在,然後方能努力自強。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和學習各占學問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章旨】本章述學校之制及學習循序漸進內容漸次加深的安排。

【語譯】古代教育,在二十五家的閭有「塾」,五百家的黨有「庠」,一萬二千五佰家的遂有「序」,天子之都、諸侯之國有「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核一次。入學一年後考核標點經文的能力,辨別其志向邪正;入學三年後考核是否專心學業,樂於合群;入學五年後考核知識是否廣博,對師長是否親近;入學七年後考核是否具有卓越的學術見解,是否能擇取益友,合格者謂之「小成」;入學九年考核其是否能知曉事理,觸類旁通,卓然自立,臨事堅定,不違背師訓,合格者謂之「大成」。在這之後,方才能夠教化百姓,改良風俗,使附近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都來歸附。這就是學習和教育的總程序。古書中說過:「幼小螞蟻要不停地學習銜土的事情,然後才能夠築成大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 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章旨】本章述天子、諸侯進行教育的主要規範。

【語譯】大學開學時,身穿皮弁禮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聖先師,表示崇敬道藝。誦習<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詩歌,以誘發學子任官事上的初志。入學時,擊鼓名集學子,然後打開書篋,取出書籍,使他們以恭順之心從事學業。同時,用荼條及荊條鞭策學子,以整肅他們的威儀。在舉行褅祭之前,天子、諸侯不到大學視察,使學生能夠優游從容的順著自己的志向去學習。教師平時要多觀察而不一一叮嚀,使學子能夠自己有所心得。年幼的學生應當認真聽課而不隨便發問。因為學習不能踰越必要的順序。這七項,是教育的主要規範。古書中說:「凡是學習:做官,要先學習職事;做學者,要先堅定志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章旨】本章述正課教育與課餘學習都必須勤勉不懈學業方才可成。

【語譯】大學的教學,四時按照時序各有禮、樂、詩、書等正課,休息時在自己居處又必須加強課外練習。不先練習調弦雜弄的技巧,便不能彈好琴瑟;不先學廣博譬喻的方法,便不能自如地學懂詩的賦、比、興;不先學習灑掃應對等雜務,便不能學好禮儀。不能先對道藝培養出興趣,便不能喜愛讀書。所以,君子們對待學習,貫穿於內心深處、修習正課、課餘休息以及遊樂之中。這樣去做,才能安心學習而親敬師長,樂於和同學融洽相處而信奉正理。所以即使離開師友也不會違反道義。<尚書.說命>說:「謙遜恭順而又時時勤勉不息,進修的益處將源源不斷而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 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章旨】本章述當今教者不稱其職致使學生不能成材。

【語譯】現今許多教師,只會照本宣科,提各種問題為難學生,自己的解釋常常自相矛盾,只求進度而不顧學生是否已經理解,教授別人不是用自己的誠心盡意,對所教授的學生不能根據他們的資質能力,這樣的教育在方法上悖於事理,在目的上也背謬乖戾。其結果,學生們必然會把讀書看成是件痛苦的事情,而憎惡師長,苦於學習的艱難而不知學習將有什麼益處,雖然完成學業,很快就會忘得一乾二淨。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章旨】本章述大學教育中如何掌握好時機使教育充分有效。

【語譯】大學教育中所運用的方法是:在邪念產生之前就加以禁止,這叫做「豫」;當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時及時加以教育,這叫做「時」;不超越必要的階段而依深淺不同逐步進行教育,這叫做「循」;讓學生在相互觀摩切磋中獲得收益,這叫做「摩」。這四項,是教育得以興盛的原因。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章旨】本章述不按教育的客觀法則施教,則教育必然失敗。

【語譯】在不良行為已經發生以後再用加以禁止,就會遭受抗拒而不能克制;過了適宜的時機再開始學習,即使很勤苦也難有成就;雜亂地學習而不循序漸進,就會使所學的東西雜亂而無條理;只是一個人苦讀苦思而沒有朋友互相交流切磋,就會使自己孤僻鄙陋而缺少見聞;結交上酒肉朋友,便會違背師長的教導;養成一些不良的嗜好,便會荒廢學業。這六項,是教育所以失敗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章旨】本章述教師對學生必須善於誘導。

【語譯】君子們既然了解到教育由於什麼原因而興盛,又了解到教育由於什麼原因而失敗,然後才能擔負起做教師的職責。所以,君子們進行教育,重在曉喻,重在引導而不是牽逼著學生,重在鼓勵學生而不是壓抑他們,重在啟發學生而不是告訴他們全部結論。重視引導而不是牽引學生亦步亦趨,師生關係便融洽親和;重視鼓勵而不是壓抑學生,學習便會輕鬆自如;重視啟發而不是灌輸全部結論,便會推動學生勤於思考。融洽親和、輕鬆自如而又能獨立思考,這才可以算得上是善於曉喻的了。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章旨】本章述教育者應當善於發揮受教育者的長處,並糾正其過失。

【語譯】受教育者容易產生四種失誤,教育者必須了解。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第一種失誤是貪多務得,第二種失誤是涉獵不廣,第三種失誤是見異思遷,第四種失誤是淺嘗輒止。這四種失誤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心性各不相同。了解到他們的心性,然後才能夠挽救他們的失誤。所謂教育,就是發揮他們的長處,同時糾正他們的過失。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章旨】本章述善於教育者當使受教者能夠繼承其志向。

【語譯】擅長唱歌的人,能夠使人感動而都唱這首歌;擅長教育的人,能夠使人繼承他的志向。教育者如果能夠言語簡約而通達,含蓄而準確,罕用譬喻而能感人至深,這樣便可使學生繼承教師的志向了。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章旨】本章述擇師不可不慎的緣故。

【語譯】君子了解到有些人掌握學問很困難,有些人掌握學問較容易,由此得知人的資質材性優劣不同,然後方才能夠因其資質不拘一途地加以開導;能夠對求學者不拘一途地加以開導,然後才能為人師表;能夠為人師的人方能充任地方官長,能夠勝任地方長官者才能負起君長的職責。所以,成為教師,就是學習如何成為君長。因此,人們選擇教師便不能不特別慎重。古書上說:「夏、商、周三王以及虞、夏、商、周四代都以確立師道為最重要的事。」就是這個意思吧!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章旨】本章述師嚴而道尊即使天子也必須尊師

【語譯】求學之道,最難得的就是尊敬老師。老師受尊敬。然後道理才受到敬重,道理受到敬重,然後民眾方才會知道認真地學習。因此,國君不以對待臣下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臣子,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臣下在祭祀中充當「尸」的時候;二是臣下做國君老師的時候。按照大學的禮制,雖天子至尊,當老師向天子講授時,也不用行君臣之禮向北面禮拜,這就是因為要嚴守尊師之禮。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章旨】本章述教學中如何善於問答。

【語譯】善於教學的人,教師很清閒而效果反而加倍,學生並且將成績歸功於老師;不善於教學的人,教師很辛苦而功效卻要減半,而且學生將怨氣發在教師身上。善於提出問題的人,如同砍代堅硬的木頭一樣。先從容易砍代的地方開始,再到那些困難的節目部位,時間一長,自然會析分理解;不善於發問的人恰好與此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猶如撞鐘,輕輕撞則鳴聲小,重重撞則鳴聲大,等到一聲聲從容不迫地響完,才能餘韻悠揚;不善於答的人恰好與此相反。因此善於發問和回答是增進學業的方法。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章旨】本章述教師答學生問題當分別情況區別對待。

【語譯】只能記誦古書以備學生發問時重覆舊說的人,沒有資格做別人的老師。一定要在聽到學生提問以後能夠給予適當的回答啊!只有在學生心存疑難而又表達不出時,才能主動地給予詮釋疏解。如果給予講解而學生仍不能理解,那麼即使是暫時將這個問題擱置一邊那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章旨】本章從如何成為優秀的鑄劍者、使弓者,駕車者,可以悟知如何學習。

【語譯】優秀的鐵匠的孩子,在學習打鐵之前先要學習縫紉較軟的皮裘;優秀的弓匠的孩子,在學習調弓之前先要學習作柳箕;初學駕車的幼馬要繫在馬車後面隨行,以大馬駕車走在幼馬前面。君子觀察了這三種由易而難的學習步驟,便可以立志學習了。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章旨】本章述不經學習不能處理好政務,人倫關係不得到師教不能和諧親近。

【語譯】古代的學者,能夠比較事物的異同而觸類旁通。鼓並不屬於宮、商、角、徵、羽五聲中任何一聲,但五聲沒有鼓便不能和諧地奏鳴;水本身不屬於青、赤、黃、白、黑五色中任何一色,但五色沒有水的調和就不能彰明;學者本身不等於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中任何一官,但五官不經過學習便不可能處理好政務。老師在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中不屬於任何一服,但五服的人倫關係沒有老師的教誨便不可能真正親近和諧。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章旨】本章總述學習為眾事之本。

【語譯】君子說過:「至高的德性,不拘於一官之治;至大的事理,不限於一器之用;最有效的誠信,並不需要形式上的盟約;天時運行,萬物的生死榮衰不可能整齊劃一。」深入了解這四個方面的情形,便能夠以立志於學為安身立命之本了。夏、商、周三代王者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川而後祭大海。因前者為源,而後者為河川順流而下匯聚之處。先源而後委,這就叫做「務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