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如群龍無首,諸德皆備
一位美國朋友轉了一個用機器伐木的短片給我,很感慨的說,當年他去阿拉斯加砍木頭,賺取學費,從早砍到晚,才砍一棵樹;現在機器一分鐘砍一棵,砍下後,立刻鋸成一般長的木頭,用特殊的卡車運送下山。一台機器可抵五百個人一天的工作量,而且操作輕鬆自在,跟他以前的汗流浹背不可同日而語。
他說現在連體育運動的轉播員都在試用機器人了,因為人免不了會主觀,國際比賽時,愛國心太強,會失去中立;國內比賽,又常會不自覺替他的球隊加油,但是機器人就沒有這個情緒上的問題,報導又精準又中立。他問:現在什麼都被機器取代了,還要人幹什麼?
這是好問題,我於是在「大腦與創造力」這門課上,放這個片子給學生看,問他們的想法。我以為學生會很踴躍回答,因為機器再厲害,畢竟是人創造出來的,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徒弟再厲害打不過師傅。人勝過機器就在人有常識和活性十足的大腦,機器雖然有統計學習(Statistical Learning)的能力,但不及人。我以為學生一定會想到廿一世紀不是跟人比力氣,是跟人比腦力的世紀,就像「法櫃奇兵」中,那個阿拉伯人揮著大刀殺過來,哈里遜福特沒辦法,聳聳肩,拿出手槍,雖然刀對槍不公平,但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用科技來對付傳統,一槍解除了危機。
我沒想到,課堂一片寂靜,學生都看著我沒有反應(不是像我們以前,至少是低著頭不敢看老師,他們是大大方方看著我,沒有反應)。我不禁想起楊振寧批評台灣學生的那段話。但是台灣學生不是懶,不是不聰明,更不是不用心,你只要看他們在國際創意比賽上,都能得到大獎就知道了。他們是不關心自己身外之事,加上現在社會鼓吹小確幸,學生覺得眼前好就行,對未來的事情沒興趣,他們的價值觀跟我們不同。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價值觀出現?我們同樣都在華人的社會長大,只是我們小時候看的書、聽的故事跟現在年輕人不同,我們不是聽《白雪公主》、《灰姑娘》長大的,我小時候聽的是《左伯桃與羊角哀》的故事,是日本人打來,爸媽揹著我們逃命的故事。父母告訴我們,沒有吃不了的苦,在逃難的過程中,人性最珍貴、最醜惡的面都會顯露出來。我姊姊生下來才一天,日本人就進城,我媽媽帶她逃到山裡去躲,姊姊發高燒,隔壁老伯來回步行四十華里下山去抓中藥回來煎,救了我姊姊一命。父母逃難的經驗使我們了解「覆巢之下無完卵」,對國家民族有使命感,別人的義舉、父母的感恩,養成我們的價值觀。
教育乃強國之道
看德國父母的“成績單” (筆者:李晶玉)
我和老公去德國旅遊,順便看望了在柏林生活的表姐。我們到表姐家時已是晚飯後,表姐戴著耳機在上網,表姐夫在看書,他們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凱文在做作業。這靜謐的氛圍讓我們不也大聲說話。
凱文禮貌地和我們打過招呼,又繼續在紙上寫什麼。我好奇地看著凱文,心想:德國孩子做作業怎麼不用作業本?看到我詫異的表情,表姐說:“凱文在給我們評分。”
“評分”?我不解地問:“孩子給父母評分?”
表姐點點頭,說:“是的,每逢月末,凱文都會根據這個月的實際生活情況,對我和他爸爸的行為進行評分。我們看到這份‘父母成績單’要簽署意見,再由凱文交給老師。”
這是一份怎麼樣的“父母成績單?”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等凱文填好後,表姐遞給了我。
本質與迷失
有個中年人,平時忙於工作,沒空陪他唯一的兒子為此感到內疚。
有一天他下定決心安排好某個周六下午保持絕對的空檔,買了兩張大聯盟賽的門票,來好好陪陪兒子!
時間到了,他和兒子快快樂樂開車出門,但很不幸地,居然碰上了大塞車!
眼看球賽已經開始,他們的車還塞在半路上動彈不得,兩人在車內便一直抱怨,生氣這個都是…這個交通……,
忽然,老爸想起來:「我安排今天有空,不是就是為了要和我兒子在一起嗎?現在我不是正和兒子在一起嗎?那我又何必在乎那場球賽呢?」
於是他開始放下生氣的情緒,和他的兒子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
此 video拍攝者是一瑞典人,他是位異人。
在2012年8-10月間一共3次爬上瑞士最有名的高山El Matterhorn
(高4477,5公 尺)。
為了拍製此片,他曾夜宿高2700公尺,攝氏零下12º C之處,在此處無城市燈光污染,天空無比的原美!
不知道經過多長的時間才有辦法製作一部4分鐘的短片,大自然有多美,這一生也許都沒機會看到,看看,真的很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i8ZuRgJ5s
▲3月24日在安徽齊雲山拍攝的油菜花田中的太極八卦圖。(圖/新華社提供)
3月24日在安徽齊雲山拍攝的油菜花田中的太極八卦圖。(圖/新華社提供)
從17世紀開始,麥田怪圈的爭論就一直不覺於耳,它常常出現在春天和夏天,完美的線條將成片的麥田進行分割,形成了讓人浮想聯翩的幾何圖案。 在今年的陽春三月,一向驚現于麥田裡的怪圈卻出現在了安徽休甯縣的齊雲山腳下,在連綿的油菜花地裡。一副巨型「太極八卦」圖橫空出世,圖案精美至極,令人歎為觀止。登齊雲山而上,這片金黃色的花海格外的吸引遊客的目光,前來賞花的人絡繹不絕,這特別的景觀也給遊客帶來了驚喜。
〔自由時報記者鄭鴻達、歐素美/報導〕多數人吃過冬瓜、西瓜、南瓜,「那北瓜呢?」北瓜是一種瓜肉像冬瓜、外型像西瓜、品種屬南瓜、俗名就叫北瓜的瓜類,苗栗南庄有民眾獲贈多顆北瓜,讓餐廳老闆及農業專家看得嘖嘖稱奇。
貌如西瓜 肉似冬瓜 又稱魚翅瓜
台中梨山福壽山農場植栽生產北瓜已多年,副場長楊正南表示,未大量種植及販售,主要是送人。據他了解,北瓜主要生長在加拿大及中國北方,因比較奇特,他取名「福壽北瓜」,並做了一首順口溜:「肉似東瓜、貌如西瓜、是種南瓜、名叫北瓜。」凡有掛上「福壽北瓜」牌子的北瓜,幾乎都是他送出去的,至今約有上千顆。
另民間傳說北瓜於唐朝時被進貢給閻王而消失於人間,外形像西瓜,果肉似冬瓜,跟南瓜一樣須煮熟食用,果肉呈絲條狀有如魚翅,也因此被稱為「魚翅瓜」,北瓜味甘,但台灣少有人種。
南庄鄉桂花巷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黎一章用鋸子費了好大工夫,才成功將北瓜鋸成兩半。他表示,新竹司馬庫斯的農產品盤商友人送他十來顆北瓜,當地農民已種植兩年多,友人說,此瓜從加拿大引進,其外皮比一般瓜類厚許多,一般小刀難以切開。
《論語》裡頭,孔子曾自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前兩句怎解,歷代爭訟不已,向無定論。我讀書不求甚解,對此爭論,一方面覺得頭大,二方面也覺得無味。可雖如此,我對此章末句,卻是深感興趣。簡言之,我很好奇,孔子到底有啥「大過」?
魯定公九年,五十出頭的孔子,先是擔任中都(魯邑名)宰,政績卓著,才一年,「四方皆則之」,不多久,升魯司空,再升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數月之後,就將魯國治理到路不拾遺、商賈不報虛價。就在孔子風生水起之際,「不知怎地」,一下子卻從政治的高峰摔落下來,踉蹌去職,黯然離魯,從此,展開他漫漫十餘年的周遊列國生涯。這顯然是孔子畢生極緊要、甚至也最緊要的一個大轉折,但是,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樁「大過」嗎?
在那當下,孔子恐怕沒太多的自覺。剛離魯時,他更像是個失意的政治流亡者。但凡失意者,難免會憤懣、會不平;孔子不至於此,但悵然的他,仍多有嗟嘆。那天,離開了曲阜,夜宿「屯」地,魯國的師己送行,不平地對孔子言道:先生,您是沒有過錯的呀!(「夫子則非罪!」),孔子慘然一笑,「吾歌,可乎?」(我用唱的,行嗎?),於是唱道,「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婦人的口舌,可以離間君臣,使賢臣出走,使國家敗亡),最後,又不無自嘲、故作輕鬆地唱了兩句,「優哉游哉,維以卒歲!」(我就逍遙散盪、湊和地打發日子吧!)
師己回到曲阜,據實將孔子的話轉告給魯國第一權臣、也是使孔子離魯的關鍵人物季桓子,季桓子聽罷,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季桓子聽得出來,孔子說的是群婢,矛頭當然是指向他;此番說詞,不過是孔子的婉轉罷了!真正的問題,又哪裡是因為那群美女呢?
外表看來,這事是導因於孔子大展長才之後,引起齊君戒懼,擔心魯國一旦強大,將成齊國威脅,於是送美女八十人、寶馬三十駟,刻意拉攏,藉以分化。這時,季桓子看了又看、想了再想,最後決定,請魯定公接受齊國這番 「心意」,遂偕同一道「往觀終日,怠於政事」。這時,子路沉不住氣,首先對孔子言道,「夫子可以行矣」;孔子還抱著一線希望,想再緩一緩;就看看魯君大祭之後,是否將該送給大夫的祭肉照常送達。結果,孔子失望了。
這時,孔子心中百味雜陳,在離魯的路上,不免要感慨時運不濟、受困於「主昏臣佞」之局!可能得反覆琢磨了一陣子,才意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季桓子的「往觀終日,怠於政事」,顯然只是一個政治動作,裝昏庸、當佞人,其真正目的,也就是要「攆」孔子走;季桓子不過是在齊國示好之際,趁勢與齊國唱唱雙簧、「裡應外合」罷了!這一切,其實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季桓子與齊國對他的戒懼,慢慢想來,也似乎都有跡可循。只是當時他身在局中,又那麼意氣風發,對於形勢之變化,對於整個局面的相互影響,憑良心說:失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