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人生感悟 (233)
- May 28 Sat 2011 17:54
30雜誌 北京女孩的ㄧ頁台灣
- May 20 Fri 2011 08:42
教育?教訓?
「校長大人,我有個不情之請,要拜託你幫忙。」。
「大家都是老同事,幹嘛這麼客氣?」
- May 10 Tue 2011 09:56
回饋社會無關年華 作者 洪蘭
回饋社會無關年華 作者 洪蘭 2007
人不管怎麼巧,終逃不過死亡,所以一生一定要做些對別人也有利的事才可。當生命消失時,至少要讓這副臭皮囊化作春泥更護花!
一位在國外進修的學生寄了張賀年卡來,信裡開玩笑說他被我們騙了,學問原來是臭的。
原來他在開刀房實習,用電刀劃開病人的脂肪組織時,會冒出臭的青煙,但是手術台上躺著卻是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某學術領域的大師。他說學問再大,仍是一副臭皮囊。雖是玩笑話,卻讓人深思,
- May 10 Tue 2011 09:54
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
「真正的美,如河流,愈深愈無聲。」 ~ 哈利法克斯
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其實共有兩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壯外,還有一位是奧倫。
- May 10 Tue 2011 09:51
有時候你贏了 但其實你輸了
不一會兒,兩個人都嚷得精疲力盡,說不出話來,這時前幾分鐘一直被迫採低姿態的先生忽然開口了,他感慨地對他所愛的老婆說:
「老婆,就算妳講得全都對,但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值得嗎?」
- May 09 Mon 2011 16:15
二十分鐘
人生的總結不過就這短短的十來分, 人生苦短,
不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 或是得到多麼大的榮耀,
都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 過去以後就會覺得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都會是自己寶貴的回憶,
當下看開一點, 會活得更自在。
- Apr 21 Thu 2011 12:13
三個真心笑容
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富翁快死了,死神來接他走,他問死神:「我死後會上天堂還是地獄?」死神跟他說:「地獄。」富翁很不服氣,他說:「怎麼會是地獄呢?我捐錢蓋了好幾座教堂,還捐很多錢給教會,怎麼會是下地獄,我不服氣!」「你不服氣嗎?那好,我給你一週的時間,如果你可以收集到三個真心笑容,我就讓你上天堂。」富翁很得意,他心想,要三個真心笑容還不簡單?
死神走後,富翁想了一下,要得到真心笑容,就從自己結髮四十年的老婆開始,會比較容易一點。
- Apr 14 Thu 2011 16:54
2010-12-9 自由時報 入棺體驗死亡 學生:活著真好
![]() |
仁德醫護專科管理學校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體驗「死亡」,上課學生先寫下遺囑。(記者彭健禮攝) |
![]() |
有的學生太融入情境,想起即將和親友離別,唸遺囑時悲從中來,泣不成聲。(記者彭健禮攝) |
![]() |
學生躺入棺木中,棺木將會闔上。(記者彭健禮攝) |
〔記者彭健禮/後龍報導〕「親愛的爸媽,我曾經很幸福,你們的照顧和用心我都懂,但我的時間不多了,很後悔經常和你們爭吵。」仁德醫專十名學生昨天體驗「死亡」課程,立下遺囑、躺入棺木中,不禁悲從中來,泣不成聲;學生們事後都說,活著真好,要更珍惜當下。
仁德醫專開辦殯葬實務教學並發展為學校特色,獲教育部補助五百萬元成立「生命禮儀實務教學中心」;教務主任胡冠華說,中心設有「死亡體驗」、「臨終關懷」、「悲傷輔導」、「多功能奠禮堂」等專業教室,提供生命關懷事業科學生完善的學習環境。
校方昨天安排十名學生接受「死亡體驗」課程,學生們換穿壽袍並預立遺囑、躺在棺木中,不少學生很融入悲傷的情境中,想到即將與親友離別,不禁泣不成聲。學生在結束後「歡喜重生」,彼此相擁安慰,心理諮商師羅玉雲立即提供心理輔導。
復健科三年級女學生陳怡瑄眼眶泛紅地說,參加「死亡體驗」課程後,讓她更珍惜生命,感恩周邊的人事物;蔡佩珊也說,躺在黑漆漆的棺木中,眼淚就止不住,深刻體驗到「活著真好」。
生命關懷事業科助理教授邱達能說,學生參與「死亡體驗」課程後,藉此學會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積極創造自我的生命價值。
- Apr 11 Mon 2011 09:23
世事難料 拍婚紗照時地震了
- Apr 02 Sat 2011 16:38
十六妙方
存好心 自然天天都開心
說好話 人人愛聽你講話
做好事 貴人會與你共事
當好人 頂天立地人中人
能樸實 淡中滋味才真實
- Mar 21 Mon 2011 15:04
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 富邦金控投資長 蔣國樑 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 在消費叢林裡,他又用什麼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
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 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樑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
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 告訴女兒,「下面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 Mar 04 Fri 2011 12:44
職位是短暫的,友誼是永遠的
職位是短暫的,友誼是永遠的
不要迷失在工作上
除非生活真的過不去。
- Jan 18 Tue 2011 10:45
印度智者的故事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
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 Nov 24 Wed 2010 09:35
何處是生命的源頭活水? 文/高瑋謙
何處是生命的源頭活水?
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文/高瑋謙
每個人自從呱呱墜地之後,便象徵了一個生命的開始。然後由懵懂無知,牙牙學語,漸至熟悉外境,成長茁壯,人生的旅程遂逐步往前推進。在你不斷地邁步向前的同時,可曾停下來認真省思過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在面對各種價值紛陳的花花世界時,是否曾令你感到徬徨無依、舉止失措?究竟何處是生命的源頭活水?何處是人生價值的依歸?以下就讓我們來進行一次生命的哲思吧!
一、你究竟是誰?
記得有一個故事是這樣描寫的:一位昏厥中的女人正掙扎於生死邊緣,突然間,她感覺自己被帶到了天庭,站在審判席前。
「你是誰?」一個聲音問她。
- Nov 09 Tue 2010 13:10
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那上國中的女兒,她同學都管叫她23號。
她的班上總共有50個人,而每次考試,女兒都排名23。
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
- Oct 14 Thu 2010 17:39
我們在追求甚麼?
我們在追求甚麼? |
|
在墨西哥海岸邊,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划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問他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甚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這些魚己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甚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幌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滿又忙碌呢! |
- Oct 13 Wed 2010 10:28
高材生 人情世故0分
現在的父母著重在孩子的成績要比第幾名啦、才藝方面要愈多愈好,但卻永遠不會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替別人著想,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論是成績、或是才藝方面都要比別人的孩子還要更好、不能輸人,但是
卻忽略了讓孩子能夠培養獨立自主、有禮貌的個性。這到底是誰的錯啊????
高材生 人情世故0分 【蔣碧君(國中教師)】
- Oct 12 Tue 2010 14:43
帝寶貴婦與賣菜阿嬤
帝寶貴婦與賣菜阿嬤
這陣子,有兩位女性的新聞讓我深受震撼。一位是帝寶貴婦陸勝文,她讓我們看見全球唯一一件五百萬元的名牌皮草長什麼樣子;另一位是賣菜阿嬤陳樹菊,她讓我們了解辛苦存到的一千萬元可以如何幫助別人。這兩個故事代表的不同價值與人生風景,值得所有人細細思量。
坦白說,我蠻感謝陸勝文的。如果不是她這麼大方,讓媒體記者進入盡情拍攝,我到現在還不知道帝寶豪宅的客廳、書房、餐廳、主臥室、衣帽間、衛浴間究竟是何模樣。拜她之賜,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假想了一下自己是帝寶主人那種無與倫比的奢華感覺。
陸勝文與先生──矽谷富豪曹小帆,擁有百億身價,因此,五億多的豪宅似乎只是合理配備。她一口氣秀出的五百萬Fendi皮草大衣、總價值七百多萬愛馬仕柏金包,都讓人瞠目結舌,瞬間理解,月入五萬元的上班族,需要工作二十年,才買得起這件皮草加上這堆包包。
- Oct 11 Mon 2010 11:35
父母的有效期限
父母的有效期限
- Oct 11 Mon 2010 09:24
她們這一家 作者:劉墉
她們這一家 作者:劉墉
在我唸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日文課班上突然出現了一位五十歲 左右的 太太。當她正襟危坐,擠在一群二、三十歲年輕人之間,跟著教授朗讀的時候,實在很有意思。起初我以為她只是排遺時間的旁聽生,後來看她也緊張兮兮地應付考試,才確定是正式的研究生。她從不缺席,筆記又寫得好,所以溜課的人都找她幫忙,我們稱她為 趙 太太,直 到畢業,才知道她就是趙小蘭的母親----朱木蘭女士。
> 我今天提到趙小蘭並不想強調她是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人,也不想討論 她的白宮學者、花旗銀行傲人的學經歷,而是希望讀者能了解一下趙小蘭的家庭生活。
>
> 因為我相信,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很難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就。最起碼趙小蘭今天立身華府高階層,那帶有適度衿持與華裔尊榮的氣質,必然來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我用「特殊」是絕不為過的,因為在美國的中國家庭能有她家那樣完整而嚴格訓練的的己經太少了,即使在中國,相信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