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典閱讀心得 (1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从“帝”到“天”:《易经》产生的宗教背景(上)

已有 5181 次阅读 2007-8-25 20:59 |个人分类:中国哲学讲座

——《周易》讲座(一)

《周易》包括《经》与《传》两大部分。《经》的部分,被称作《易经》;《传》的部分,被称作《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义理(意义和道理)的阐释。

《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即商朝之末、西周之初。要了解《易经》的形成,应该先了解商朝和西周的宗教信仰,因为《易经》是当时宗教活动的产物,它反映着由商朝的宗教信仰转化而来的西周的宗教信仰。

宗教的基本特征是对超人间力量(实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信仰;另外,宗教仪式、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当然也是宗教的必要特征。

商朝和西周的宗教所信仰的超人间力量,分别被称作“帝”和“天”——“帝”是商朝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天”是西周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

(一)殷之“帝”与“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浅談易經與宗教

        很多人把一些宗教等同于迷信,站在超越宗教的立场来看,几大宗教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宗教就相当于不同的上山的路,上山后在山顶上都是一样的。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佛教的“空”、基督教的“上帝”、易經中的“無極”  老子道德经要大家体道、悟道、行道,最终得道,与道合一;佛教要大家看到真理實相,熄灭自己的贪和瞋,最终心和虚空一樣寬廣無邊,包容一切,處于无善无惡,无是无非、无对无错的狀態而行于中道; 基督教的“上帝”指的就是虚空,虚空生现象界的所有妙有。我们是上帝的儿子,从虚空中来,死后回归主怀,再回到虚空,主要提倡博爱,最博大的爱就是心象虚空一样包容一切;易經中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两儀,無極就是能生萬物的虚空。


        所以,這幾個宗教在起點上都是一樣的,修行的最终目的也都相同,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他們上山的路不同而已。


        道德经的着眼点在于“道”的体,從终極點開始述说;佛教的着眼点在于“道”的相,从现象界出发,慢慢铺就一条修道的道路,终极点还是道体;基督教的着眼点在于“道”的用,终極點還是道体。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經密碼

 
易經密碼一:聖人用易經修道

當對於不知的未來有所期待,又不滿現狀,事業、金錢、身體陷入不順遂時,大多數的人開始會思考著!我的命運到底是如何?為什麼!我的命運會是這樣?算命成了許多人心中的慰藉,算命的經驗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有罷!

算命的方法千百種,但易經術被公認是最準的一種,因為它存在一種少為人知的秘密。孔子著易經,真正的用意是用來『修道』,不是用來「算命」。易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很明確的就是告訴後人,易經是孔子修道的方法。「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個可以為『道』而死的人,還會在乎命運嗎?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滅的尊者     2015-10-22 聯合報 文/林谷芳    

                              

東大寺賓頭盧尊者。 林谷芳/圖片提供

每個時節都有每個時節的風光,法顯時,固各盡風華,法隱時,則潛符密行。你真有心,在何時,也總能看到活生生的道人風光……

音樂會有解說,有導聆,現已成為常態,但回想三十年前,台北的國家音樂廳開館時,除允許古琴演奏使用麥克風外,其他樂器何止不准擴音,連舞台也不許有任何布置,理由無他,「就要讓音樂純粹」。

音樂純粹,源於音樂抽象;但音樂純粹,更因於西方美學對「純粹形式」的追求,古典的巴哈音樂有數學之美,所謂的現代音樂更就往純粹推進。於是,美術就是點、線、面、色彩、結構,舞蹈則還原為肢體的流動與結合,在西方美學具壓倒性優勢的當年,音樂廳只能純粹。

八○年代末期,我自己出來為中國音樂發聲,音樂會上因此有了我的美學解說。但說解說,還不如說相應,因為它完全可以是獨立自足的人文世界。而這樣的做法還不只出現在我製作參與的音樂會、戲曲演出裡,更具體而長期的實踐還落實在歷時二十幾年、兩百多場的〈茶與樂的對話〉中。

〈茶與樂的對話〉創自1991年,那年台灣茶界往訪韓國,受到當地茶人整套茶禮的隆重接待,迨至對方回訪,茶界才驚覺「禮失而求諸野」,自己竟無一套完整之禮來接待對方。紫藤廬周渝乃相商於我,茶與樂的結合於焉誕生,且讓韓國「一之庵」茶派的龍雲法師在活動後發出:「在日本見到茶道,在韓國見到茶禮,在台灣見到茶藝」的感嘆。

這活動我將之延續了二十多年,對話也加入了其他元素,如書畫、戲曲、舞蹈、曲藝等等,內容固因時因地調整,其中唯一不變的,則是我的禪家呼應,有人因此直言:「無論茶席、茶人、藝術家因時因地走馬燈地更換如流水盛宴,唯此無可替代」,在他們眼中,這活動其實該叫「禪茶樂的對話」。

但即便如此,節目單上我的角色卻永遠只寫個「主持」,而非「解說」,更非「導聆」,許多朋友常不解地問我,來此,更多為的是你的禪門家語,怎你就只是個「主持」?

原因無他,就為「賓頭盧」!

賓頭盧何許人也?其實,許多人接觸過他,卻不認得他!

接觸過他?的確!台灣人喜歡到日本,大陸現在也有不少人喜歡上日本,而到日本,談文化,總不免要到京都奈良一遊,談京都奈良,又總不免要去看看東大寺這世界現存最大的木造建築、唐朝建物的典範遺存。

東大寺除主體建築外,引人矚目的,首先是山門的兩尊木造金剛力士,其極限的肌能,正是東方人體雄健美的極致;而大殿中,更有世界最大的銅塑佛像——盧舍那佛,殿中的廣目、多聞天王,其武將之姿亦冠絕古今。而在看完這些極品,禮拜出殿後,許多人也總會在殿門旁的一尊「達磨」像前留影,也總會隨著日本習俗,以手摩相應於自己病痛位置的「達磨」身子來祈福。

但這「達磨」其實不是達磨,他正是「賓頭盧」!所以我說,許多人接觸過他,卻不認得他。

但這像達磨的賓頭盧又是何許人也?

虛雲老和尚118歲時身影。 林谷芳/圖片提供

像達磨,其實不然,他原「鶴髮童顏,眉毛拖地」,是佛門十六羅漢之首,但關鍵並不在此,重要的是,佛經記載:世尊入滅時,要四位尊者常住人間,以續佛法,以接有緣,賓頭盧就是其中一位。

這一位,混跡人間,人莫之識,只在必要時,點化有緣,告訴世人:我還在,佛法,誠不我虛!

我還在!所以過去名山齋僧大會常有異跡,佛門就謂「賓頭盧來了!」

我還在!所以你又怎知在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中,就有一位是賓頭盧?也正如此,我「主持」節目,可以盡多生命情性、宗門風光,可以盡納人間起落、歷史興衰,但又焉知台下不會有賓頭盧在,且正冷冷地看著你林某人在那裡「夏蟲語冰」。

正如此,我說,許多人恐怕早就接觸過他,卻從不認得他;也正如此,我又焉敢用「導聆」一詞!

賓頭盧這樣的角色,禪門稱為「散聖」,《五燈會元》、《指月錄》都有「應化聖賢」一卷,寫的正是這樣的道人。這應化聖賢,其示現有些固莊嚴逼人,但更多卻「形裁腲脮,蹙額皤腹,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儘管散聖之散,原指「不在諸宗法系之內」,但這散字,讓我們想到的,常就是不依聖像的後者。

賓頭盧雖有師承,卻因含光混世,成為散聖的先行,唐之前,對他特別崇拜,以他為說法首座,之後此位才為文殊取代,可見地位之一斑。也因此,建於此時的日本寺院,都有賓頭盧之立。而禪門中,齋堂西單第一行第一座位也總空著,學人只從第二位坐起,這空著的位子就是留給賓頭盧的。

不過,禪門之外,後世的國人對他卻極為陌生。

陌生,不來自他異跡鮮少;陌生,主要因於本土散聖的出現,正如:

明州契此,後世稱布袋和尚,就不知師承。世人僅知他:「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他有入滅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多不識。」後世乃以他為彌勒化身,禪畫也以他為散聖代表。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覩人少,問路白雲頭」,正是雲水生涯的寫照。

布袋外,寒山拾得也是代表,雖不知其由來,直示的,卻正是無修無整、日用是道的宗門風光。

而雖有師承,卻更為尋常人眼中散聖代表的,則是俗稱濟顛的道濟和尚,他「浮沉市井,諸顯異,不可殫述」,在民間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宗門。所留固多民間傳說,可燈錄記載著他的辭世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固是大悟之語;一首據傳示寂後,人卻在天台又遇之,並受贈傳世的詩:「月帆飛過浙江東,回首樓台渺漠中;傳與諸山詩酒客,休將有限恨無窮;腳絣緊繫興無窮,拄杖挑雲入亂峰;欲識老僧行履處,天台南嶽舊家風」,依然起人遙思。

這些之外,另有振鐸而逝的普化,倒立而亡的隱峰,隨盆入流的妙普庵主,總之,歷代既不乏其人,賓頭盧乃只為其一。

只為其一,其實也不只因於本土散聖。世尊入滅,除賓頭盧外,也另外囑咐苦行第一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及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常住於世。但雖說四人,目犍連知名於救母,阿那律名列十大弟子,真於後世應化者,其實就迦葉與賓頭盧二人,而後人熟悉的,更就是等待未來佛彌勒降世以任脇侍的迦葉。迦葉在弟子中地位尊崇,以首座接繼位者,正理所當然,所以佛子相信他恆久入定於雞足山以待彌勒。這信仰,在佛門既廣為人知,談恆常住世,賓頭盧固只為其一,且還是那較不為人知的一位。

迦葉入定,以待彌勒,有此付囑,是佛陀悲心,而賓頭盧呢?從時間看,在一佛涅槃,另一佛尚未臨世之際,有此尊者,正好接引有緣,更屬悲心之細。恆常住世,固讓眾生不致只寄託於遙遠之未來;隨緣應化,尤讓眾生可以時時期待。以此,賓頭盧雖較不為人知,但其立也,卻比迦葉之定更有貼切的意義在。

然而,在一定時間內期待於賓頭盧,卻又在一定時間後讓賓頭盧只成為被期待之一,甚且還非主要的被期待者,則又為何?

談這,就必須回到禪門的觀照與體踐。

散聖,基本是宗門特有的標舉,所以如此,正因佛性本具,你能照見本心,又何待於佛之降世?又遑論於衣缽師承?

正如此,散聖,舉「不在天地範圍間」,則為真正的超佛越祖;顯「人人皆可成佛」,則是真正的自性自悟。他讓學人何止不需期諸久遠,更直接能「與釋尊把臂,偕達磨同遊」。

正如此,尊者何止不滅,尊者原會新生。只要有眾生,就會有尊者!

不滅的尊者,是迦葉,是賓頭盧;新生的尊者是布袋,是寒山拾得,是隱峰普化,是妙普濟顛,他固直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門意旨,也在破眾生末法信仰的時間迷障。

末法,是指佛法住世有三階段:正法時期,學人親聞法教,證道者眾;像法時期,行者依教而修,多落知解;末法時期,則言道者夸夸,悟道者幾希。

談正像末,是佛法因緣觀之必然,正所謂「生住異滅」,佛法住世亦不離之。就此,佛教之不同於其他宗教,其了不得處之一,正在佛陀生前即明示了佛法住世亦有其終結。一個教主談自己的宗教必然不離生住異滅的因緣變化,這是何等的智慧與胸襟!但也正如此,方不違於自己所證的因緣法。所以說,末法之說原有所本。

基於此,在末法時期,眾生之解脫唯靠佛陀之救贖,除念佛皈依外,正別無他途。

然而,此一說,雖應和了信眾殷切的心理,雖使學人不致荒戲於人間,但這一說,也自有局限。

局限之一,是對何時為像,何時為末,若全依經中所述,必膠柱鼓瑟,但依論者所言,則又所述不一。而此不一,就導致對何法門適於眾生,何止各有所持,乃至於互不相讓。此外,許多信眾以其煩惱之不得解,以其對解脫之渴求,總以自己所處當世為末法時期,遂鄙夷於他法,原來寬廣深刻的佛法,就因此只被局限於祈禱皈依中。

局限之二,更就在將人只置於時代中看,當生命只能成為時代的依變數時,佛法那大雄的精神自然不存。

局限之三,或說更根本的局限,則是近乎否定或至少極度縮減了「佛性本具,人人皆可成佛的世尊悟道原點,更不用說那宗門直舉的自性自悟了。

而相對於此,散聖之舉,卻正在告訴你,即便濁世滔滔,亦可獨醒。那起落浮沉,原無以汙染離於生滅的本心。修行,何止是自性自悟之事,它的關鍵,正在生命當下的轉身,而非在時間系列中,你只能隨波而行,期諸未來。

正是這樣,道人又何止於歷史之散聖,當今之人也可能遇見,乃至於成為賓頭盧。

的確,每個時節都有每個時節的風光,法顯時,固各盡風華,法隱時,則潛符密行。你真有心,在何時,也總能看到活生生的道人風光。正如這些年的大陸,儘管前期有幾近滅佛的法難,近期有商業逐利的侵蝕,各地競辦俗務,幾無道貌,但你依然可以看到:

蘇州靈岩山寺已逾九秩的明學老和尚,在各地競將寺院作為旅遊景點時,卻以自己去留為籌,堅持入寺門票只要二元人民幣,以免阻斷窮困人家的向道之路。

峨嵋山世壽一百一十一歲的通永老和尚,在禪宗祖庭少林寺竟只成為江湖賣藝、以武炫技之處,而各地又競相以稗官野史、市井小說為本,來說自己名山歷史時,卻堅不同意以「峨嵋派」之名辦武術大會,因這是無中生有、離本求末的背佛之舉。

揚州高旻寺世壽一百零一歲的德林老和尚,終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便已不良於行,卻依然持此家風,也從不把佛法當人情,彰顯的正是以宗門鍛鍊自許的高旻家風。

這幾位長老僧臘都逾一甲子,換句話說,也都經過那無情的法難,但卻始終未改其志,遂讓世人在滔滔洪流中仍得以見到清楚的道人身影。

正因有這身影,你才更知所謂的正像末,關鍵只在行者之心;也正如此,宗門教學中,我總提醒學人,須直契祖師行儀,在此行儀中,你才真能體得天柱崇慧那亙古的名言:「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一朝風月,有時如燈錄中的叩應啐啄,祖師之被後人所識,就只此一事,再無其他,但真契得此一事,你也可就此翻轉。

然而,對多數學人,修行既為生命踐行之事,貫穿祖師「一生」的行儀乃更有參照作用,而就此,憨山德清與虛雲和尚的年譜註疏當年即曾深深觸動著年輕而向道的我。

憨山與虛雲一生有許多雷同處,兩者皆現老實修行的樣貌,皆曾中興曹溪道場,但憨山有詩僧的一面,虛雲則以清嚴貧寒與異跡著稱。不同於憨山已遠,虛雲向為近人樂道,他法相清癯如畫中之人,一生唯道是務,僧臘百年,既興五宗道場,又於法難高懸慧炬,平日少語,時時皆垂簾定中。儘管清末民初高僧輩出,但直以道人之姿廣被眾生乃至於直赴法難者,虛雲實乃一人,他一生「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正如此,談近世高僧,對其他人容有不同意見,舉虛雲,則諸方景從。僧臘破百,繼嗣五宗,虛雲足跡遍及海內外,但真尋,曹溪南華,雲居真如,雞足山祝聖此三寺則不能錯過。其中,南華寺是南禪祖庭,因虛雲中興;真如寺為其重建且圓寂處,亦自殊勝;且寺居山中,至今仍一方淨土,自耕自食,猶有家風,乃值得親遊。而祝聖寺呢?它一來是虛雲在雞足山重建的第一寺院,此外,又保留了虛雲當年的禪居。禪居簡樸,唯道為務,狹仄空間中現只放了虛雲照片,但這些照片卻彌足珍貴,恰可見證他後半生的行儀,其中令人深刻者有:虛雲逾百,猶自精神矍鑠,且終年一件百衲破衣,除定中照外,就是與僧眾一起幹活的照片。雖無異跡神通,所示亦少特意之處,但在斗室中見到這些照片,仍令人觸動不已。觸動,一是終年定中行持的如一;一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家風,尤其放在百歲老人身上;另一則是,歲月除令人益覺其道風山高水長外,幾乎不在他肉身留下痕跡。而這總會觸動你,還更因它是出現在一個活生生的道人身上。對我,他就是當年所讀年譜的實然映照。而儘管這活生生的道人與長久流傳、恆在定中的迦葉同居一山,儘管雞足山聖跡儼然,但在超聖寺,我想到的,竟不是道場應機主的迦葉,而是形跡與虛雲近乎完全不同的賓頭盧。也許,賓頭盧既示現無邊,成為道行清嚴的虛雲亦有可能,但在禪,活生生的道人既緣於那活脫脫的本心,則不入滅的尊者,又何止是經典與歷史中的這些行者,又何止於實然的虛雲與示現的賓頭盧!在禪,「魔焰熾盛,亦可全真」,即便文革,也依然有不動的道人;「千年闇室,一燈即明」,關鍵只在你的心燈明否?真行者,原須體得:尊者自來不滅!他何止示現於人間,更就在我們心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坤卦的德性

「厚德載物」出自《周易》的「象傳」,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是從卦象的角度對坤卦的「卦辭」進行解說,要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就要了解坤卦的組成和「卦辭」的內容。坤卦由兩個坤卦(三爻卦)組成,六爻皆陰,是地的象徵。所謂「地勢坤」,就是說坤的形象是大地。由兩個坤卦組成的卦象,不能解釋成有兩個大地重疊在一起,只能用「厚」來形容。另外,大地能承載萬物,養育萬物,所以「象傳」說,君子應當效法大地,以寬厚的德行,承載萬事萬物。

  那麼,「厚德」是指哪些德行呢?先看看坤卦的「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這段話要分幾個部分解讀。「坤,元亨,利牝馬之貞」的意思是,坤卦有元、亨之德,占問雌馬大吉大利。「牝馬」即雌馬,坤卦為純陰之卦,為大地,能在地上日夜賓士者莫如馬,雌性屬陰,故以雌馬為坤卦之象。雌馬性情柔順,與大地「順承天」的特性一樣,故貞問雌馬得坤卦預示大吉大利。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這句話的意思是,具備坤德的君子,不宜爭先領導眾人前行,否則會迷失方向,若能追隨具備乾德的領導人,就有利於建立自己的事業。這和《老子》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是一個道理。表明陰以陽為主,當后而順之則利。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直譯的意思是,往西南方會得到朋友的幫助,往東北方會失去朋友。安靜沉穩,謹守正道,可獲吉祥

雌馬有大地柔順之德 故能縱橫無疆

  接著,我們可以通過解釋「卦辭」的「彖傳」和「文言傳」更清晰地了解坤卦的「厚德」。

文章標籤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語》「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


厚德載福,要的就是幸福。有大德的人能承受較多的福分,更能帶來永久的幸福。大多數人用種種方法在追求幸福,例如用金錢的社交活動、官場權力、娛樂場所、宗 教、拜拜、誦經抄經、法會各式各樣方法數不完。這些方法也只能得到一時的紓解,不能帶來永久的幸福。因為我們為了追求幸福而用的方法,只是建立在我們自己 慾望的幸福,根本來說是很脆弱而不真實。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生命中真正的幸福,這個幸福是很自然不強求來的。了解自己,自然會流露德性,這也是奠 定德性的基礎。這個德性不是社會施加在我們身上或是塑造道德的德性,而是自然又簡單的了解自己的德性。不從了解自己來建立德性,光是行善助印經典做功德,唸經消冤業,拜佛懺悔都是欺罔的,絕對不是厚德著。不了解自己,不管你怎麼打坐,不管如何閉關修行,一點意義都沒有,都稱不上是厚德者。

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 的運動剛強勁道,君子應剛毅堅忍,憤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寬容萬物。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堅忍不拔。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和的態 度,對不同的思想持寬容的態待。《易傳》說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表示人要有堅忍的意志和寬和的態度,堅忍的意志和寬和的態度對人類文化起了主導的作 用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經的日常用法:《易經》沒有那麼神秘,它是科學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都受這64個哲理的左右。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64個哲理,就形成了64個感悟,64個感悟回答了人生64個怎麼辦。        64卦為我們的生活解惑,減壓,導航。


第一感悟: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閒氣定----戒除浮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跟易經的數有關,但他好像也不是窺測天機,我覺得很奇特。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個人名叫劉子華(劉備的劉,孔子的子,中華的華),他法國留學,學天文。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太陽系。他怎麼研究呢?他用朱子“周本義”個圖,一個是河圖,一個是洛書,一個是“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圖”,一個是“文王後天八卦方位圖”。學易經的人一早就要學到這些圖,這是易經的基礎工夫河圖和洛書是用從一到十的數字排成兩個不同的結構,而伏羲的圖就是剛才說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乾、兌、離、震、是逆時針從上向左邊排下,巽、坎、艮、坤是順時針從上向右排下,合成一個圓圈。文王八卦方位呢?是採用《說卦傳》的第五章,所謂的“帝出乎震,齐乎巽”,震、巽、離、坤、兌、乾、坎、艮。跟剛才說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次序不一樣。而次序不一樣就有了變化,這四個圖的變化一加減乘除起來,那麼數目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劉子華發現這數字天文學的一些數字相吻合譬如他算出太陽系中太陽和九大行星的質量、軌道。但是,算來算去,總是還有一些不相合。他又再去推算。從數字中發現假如太陽系還有第十顆行星,這顆行星有多大,他的軌道如何,就可以與易圖的變化相合了。於是他就寫出這一篇論文,結論是太陽系還有第十顆行星。這論文一出來,沒有人敢判斷他的是非,最後國家天文學會開會,姑且讓他通過,因為他算都頭頭是道。經過十年之後,美國的航空母艦在大西洋用高倍望遠鏡捕捉到了這顆行星。(眾鼓掌)所以現在太陽系應該不是九大行星了,是十大行星。這叫數。雖然這個數不是拿來算一個人的命,但這個數有這麼神奇。很可惜,劉子華先生的學問並沒有多少人繼承,因為他發表的那個時代是我們國家苦難的時代,他本來可以留在外國,但他一定要回國報效祖國,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誰還理他呢?結果他就老死於家鄉,默默無聞,真是可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章解

 

主講人:王財貴先生

時間:2006年9月30日

地點:北京薊門飯店(四海讀經師資研習營)

記錄:王財貴先生錄音整理小組

校對:懷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柢有基方築室——季謙先生談“如何教孔子的仁”

   (鵝湖月刊社「四書講會」“如何教孔子的仁”發言稿)

時間:2014126

地點:鵝湖人文書院(新北市中和區)

發言人:王財貴

整理:語鴻

修訂:王財貴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詩宋詞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其中很多句子讓我們拍案叫絕,流傳千古。

  翻閱這些書籍時發現一個趣味的話題,唐詩宋詞中的很多詩詞絕句中蘊含著妙語之最,且意味無窮。      

最開心的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難找的人——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最害羞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經》沒有那麼神秘,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都受這64個哲理的左右。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64個哲理,就形成了64個感悟,回答了人生64個怎麼辦。

 

第一感悟: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閒氣定—-戒除浮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宮卦架構裡,每一卦都有一個世爻,一個應爻。 每一卦的世爻及應爻位置都是固定的:

  • 一世卦的世爻在第一爻,也就是初爻,因純卦在此爻變。
  • 二世卦的世爻在第二爻,一世卦之後此爻再變。
  • 三世卦在第三爻,二世卦之後此爻再變。
  • 四世卦在第四爻,三世卦之後此爻再變。
  • 五世卦在第五爻,四世卦之後此爻再變。
  • 遊魂卦是則是在第四爻,因五世爻之後,上爻並不再變,而往下回頭再變的是第四爻,故以第四爻為世爻。 
  • 歸魂卦則是以第三爻為世爻,因歸魂卦是在遊魂卦之後,下三爻,也就是下體(下面的八卦)全變,而第三爻居下體之上。 
  • 本宮卦則是以上爻為世,因上爻如本宮之德性一樣,為居靜不變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宮卦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相對論/唐捐VS. 楊佳嫻(五之一)讀中文系的人

讀中文一定要常注入自己淋漓的血氣,敏於去浸淫和承受,也敢於去批判或變形。那麼,千年有魅皆當代,一事能狂便少年,我們也就常能體會「觀古今於須臾」的大歡欣。

 

2015-06-01 09:04:46 聯合報 唐捐、楊佳嫻

   

楊佳嫻
台灣高雄人。台大中文所博士,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台北詩歌節協同策展人。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論述《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
圖/楊佳嫻提供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莊子》心得·心齋與坐忘  傅佩榮

 
 

当我们把各种外在有形的限制排除之后,第二步就要设法回归内在,因为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到的苦乐,都是由他的自我所造成,也是自我在感受这些苦乐的,为了回归内在,庄子提出了三个步骤:第一,要弄清楚什么叫“知”?“知”这个观念,我在拙著《细说老子》里已经讲得很清楚;庄子对“知”也作了补充说明。第二,从“知”回到“心”。“知”代表我与外在世界对立,我要去了解它。如何去知?就要靠心的作用。第三,提升到天人合一。

我们先要了解“知”到底是好还是坏?庄子用了一个比喻说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经常到中央之帝这里来玩,中央之帝招待他们,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很感激,心想:每个人都有七窍,可以用来观察感知,但中央之帝叫“浑沌”,浑沌就是没有七窍,那多不方便!他既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就要感激他。因此南北二海之帝每天替中央之帝开一个窍,开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浑沌原来是没有区分的,是一种混同唯一的状态,是和谐圆满、没有分裂的。你一旦替他开了七窍,使他可以得到知识,一旦得到知识,他马上就丧失了“道”。这个“道”是最重要的,你为了追求知识的话,就可能丧失了“道”。所以,庄子强调一个人的研究态度。首先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举例来说,宇宙之外有没有上帝呢?这是存而不论的。因为你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所以不要去谈。其次是,“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你可以说,但不要去详细讨论。譬如,天文学是什么?地理学是什么?这是六合之内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个人见解,但不须与人商议。第三是,“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我们古代有很多圣王,他们怎么治理老百姓,你可以去商议,但是不要辩论,你一辩论,麻烦就来了。这些都值得我们参考。当你一步一步把知的范围限制在一个有效的情况之下,就能自我约束,不要太多不必要的知识。否则,你知道得愈多,离“道”愈远。“道”原来是整体,既然是整体,你就不应该把它区分。而你在“知”的时候,一定会造成区分的效果。所以庄子要设法回到内心的层次,第一步就是弄清楚“知”。

第二步是要找到“知的根源”,知的根源在于心。因此就出现一个特别的观念:“心斋”。心斋,代表你的心像吃素一样,不要想荤的事情。如何才是心斋?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庆赏爵禄”,就是说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别人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誉巧拙”,就是想别人会不会称赞我,说我技巧很高呢?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所以,心斋的意思,就是把功名利禄统统排除;把别人对你这种技术的称赞也都设法排除;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这个时候,你的雕刻已经没有主观的欲望成见,刻什么像什么,等于是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现出来。你没有一个自我,反而不受隔阂与限制了。这个心斋的比喻说明了:我们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回头,以致忽略了这个心本身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我们的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从虚到静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我们一般很容易扭曲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以我们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愿望来扭曲,因此我们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部分,专家学者也不例外。譬如,有一群人一起散步,撞头看见天上的月亮,第一个人说“月亮的光是从太阳光折射而来的”,因为这个人是天文学家。第二个人说“嫦娥奔月是多么的美”,这个人当然是文学家或诗人。第三个人说“月亮是上帝的另一种启示,让我们在夜晚也可以看到光明,不致迷路”,这个人显然是宗教家。每一个人看到月亮,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样就不能看到月亮的真相。当然,我们也很难说月亮的真相是什么?你一说是什么,就代表你已经设有立场;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又何必区分它是不是月亮呢?所以庄子设法让我们在“心斋”这个层次中,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到明。

另外有个方法叫“坐忘”。坐忘就是我坐这里休息,突然之间忘了我是谁。如何去描写这个情况呢?譬如,当你觉得你有脚时,表示你的鞋子有问题,你的鞋子可能太小了。当你中午吃完饭时,觉得你有个肚子,这表示你的腰带太紧了。所以你忘掉自己的脚,代表鞋子正好,忘记是非的话,代表内心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所以舒适的鞋子是不会让你感觉到的。如果说你戴着眼镜立刻发现自己戴着眼镜,就表示镜片很脏了。任何东西都一样,当你一眼就看到它的存在,代表着它有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就像鱼活在湖里面一样,它根本忘记自己是一条鱼,当它记起自己是一条鱼的时候,代表它已离开了水。你看沙滩上的鱼,一直在挣扎着,因为它发现自己是一条鱼,需要水。在水里游的鱼,常不觉得自己是条鱼,它觉得自己就像处在“道”里面,完全忘记自己是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翟璜智諫魏文侯和李克薦相

2012-06-02 作者:张 弘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聶隱娘 

聶隱娘者,唐貞元中,魏博大將聶鋒之女也。年方十歲,有尼乞食於鋒捨,見隱娘悅之。云:「問押衙乞取此女教?」鋒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衙鐵櫃中盛,亦須偷去矣。」及夜,果失隱娘所向。鋒大驚駭,令人搜尋,曾無影響。父母每思之,相對涕泣而已。後五年,尼送隱娘歸。告鋒曰:「教已成矣,子卻領取。」尼欻亦不見。一家悲喜。問其所學,曰:「初但讀經唸咒,余無他也。」鋒不信,懇詰。隱娘曰:「真說又恐不信,如何?」鋒曰:「但真說之。」曰:「隱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幾里。及時,至大石穴之嵌空數十步,寂無居人,猿狖極多,松蘿益邃。已有二女,亦各十歲,皆聰明婉麗不食。能於峭壁上飛走,若捷猱登木,無有蹶失。尼與我藥一粒,兼令長執寶劍一口,長二尺許,鋒利,吹毛令剸,逐二女攀緣,漸覺身輕如風。一年後,刺猿狖。百無一失。後刺虎豹,皆決其首而歸。三年後能飛,使刺鷹隼,無不中。劍之刃漸減五寸。飛禽遇之,不知其來也。至四年,留二女守穴,挈我於都市,不知何處也。指其人者,一一數其過曰:「為我刺其首來,無使知覺。定其膽,若飛鳥之容易也。」受以羊角匕首,刀廣三寸。遂白日刺其人於都市,人莫能見。以首入囊,返主人捨,以藥化之為水。五年,又曰:「某大僚有罪,無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決其首來。」又攜匕首入室,度其門隙,無有障礙,伏之樑上。至瞑,持得其首而歸。尼大怒曰:「何太晚如是!」某云:「見前人戲弄一兒可愛,未忍便下手。」尼叱曰:「已後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後決之。」某拜謝。尼曰:「吾為汝開腦後藏匕首,而無所傷。」用即抽之,曰:「汝術已成,可歸家。」遂送還。雲後二十年,方可一見。鋒聞語甚懼,後遇夜即失蹤,及明而返。鋒已不敢詰之,因茲亦不甚憐愛。忽值磨鏡少年及門,女曰:「此人可與我為夫。白父,父不敢不從,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鏡,余無他能。父乃給衣食甚豐,外室而居。數年後,父卒。魏帥稍知其異,遂以金帛署為左右吏。如此又數年。至元和間,魏帥與陳許節度使劉昌裔不協,使隱娘賊其首。引娘辭帥之許。劉能神算,已知其來。召衙將,令來日早至城北,候一丈夫一女子,各跨白黑衛。至門,遇有鵲前噪夫,夫以弓彈之,不中,妻奪夫彈,一丸而斃鵲者。揖之云:「吾欲相見,故遠相祗迎也。」衙將受約束,遇之。」隱娘夫妻曰:「劉僕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願見劉公。」劉勞之。隱娘夫妻拜曰:「合負僕射萬死。」劉曰:「不然,各親其主,人之常事。魏今與許何異,顧請留此,勿相疑也。」隱娘謝曰:「僕射左右無人,願捨彼而就此,服公神明也。」知魏帥之不及劉。劉問其所須,曰:「每日只要錢二百文足矣。」乃依所請。忽不見二衛所之,劉使人尋之,不知所問。後潛收布囊中,見二紙衛,一黑一白。後月餘,白劉曰:「彼未知住,必使人繼至。今宵請剪髮,系之以紅綃,送於魏帥枕前,以表不回。」劉聽之。至四更卻返曰:「送其信了,後夜必使精精兒來殺某,及賊僕射之首。此時亦萬計殺之,乞不憂耳。」劉豁達大度,亦無畏色。是夜明燭,半宵之後,果有二幡子一紅一白,飄飄然如相擊於床四隅。良久,見一人自(「自」字原缺,據明抄本補)空而踣,身首異處。隱娘亦出曰:「精精兒已斃。」拽出於堂之下,以藥化為水,毛髮不存矣。隱娘曰:「後夜當使妙手空空兒繼至。空空兒之神術,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能從空虛之入冥,善無形而滅影。隱娘之藝,故不能造其境,此即系僕射之福耳。但以于闐玉周其頸,擁以衾,隱娘當化為蠛蠓,潛入僕射腸中聽伺,其餘無逃避處。」劉如言。至三更,瞑目未熟,果聞頸上鏗然,聲甚厲。隱娘自劉口中躍出。賀曰:「僕射無患矣。此人如俊鶻,一搏不中,即翩然遠逝,恥其不中。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後視其玉,果有匕首劃處,痕逾數分。自此劉轉厚禮之。自元和八年,劉自許入覲,隱娘不願從焉。云:「自此尋山水,訪至人,但乞一虛給與其夫。」劉如約。後漸不知所之。及劉薨於統軍,隱娘亦鞭驢而一至京師,柩前慟哭而去。開成年,昌裔子縱除陵州刺史,至蜀棧道,遇隱娘,貌若當時,甚喜相見,依前跨白衛如故。語縱曰:「郎君大災,不合適此。」出藥一粒,令縱吞之。雲來年火急拋官歸洛,方脫此禍。吾藥力只保一年患耳。縱亦不甚信,遺其繒彩,隱娘一無所受,但沉醉而去。後一年,縱不休官,果卒於陵州。自此無復有人見隱娘矣。

唐朝貞元年間,大元帥魏博有一員大將聶鋒,他有個女兒叫聶隱娘,聶鋒非常疼愛她。隱娘十歲那年,有位比丘尼師父來化緣,看見在門口玩耍的隱娘,十分喜愛,便向聶鋒要求:「大將軍我想討您這個女兒來傳授功夫,希望您能答應。」聶鋒不但不答應還大發雷霆!...師父見聶鋒執意不肯,也不再多作解釋只留下一句話就離開,這句話讓聶鋒很擔心,師父說:「就算將軍把女兒鎖在鐵櫃,她終究會被我帶走的。」,聶鋒為防範意外,加派許多護衛看守女兒。到了夜裡,不見什麼風吹草動,聶鋒以為安全了,趕緊到女兒房裡查看,結果......,隱娘真的不見了! 聶鋒簡直不敢相信會有這種怪事,下令所有人出府尋找隱娘,可是找過一天又一天,城裡城外都尋遍了就是沒有隱娘的蹤影。儘管夫妻倆傷心欲絕,也不得不接受女兒已經失蹤的事實。 

 

五年後的某一天,那位帶走隱娘的比丘尼師父帶著隱娘回到將軍府。師父對聶鋒說:「我已經教給隱娘一身好功夫,現在該是把女兒還給將軍的時候了。」話才說完,人也不見了。一家人久別重逢,聶鋒夫婦欣喜若狂,高興得掉下淚來!對於隱娘失蹤五年的事情,聶鋒覺得這其中一定不尋常一再追問隱娘:「到底這五年來妳都在做些什麼呢?」,隱娘含混地回答父親說:「剛開始就是讀讀經文、唸唸咒語而已,沒學別的。」,聶鋒不太滿意女兒的答覆,總覺得女兒好像在隱瞞他們,隱娘經不起父母親窮問不捨只好老實作答:「坦白說,不是我不說實情,只怕女兒說出來爹娘不信,反當我說謊。」,聶鋒夫婦看隱娘鬆口,異口同聲對隱娘說:「乖女兒妳就告訴爹娘實話吧!」,隱娘點點頭,答應說出習藝的經過。.........  五年前,師父連夜把我帶離家後,不知道走了多遠的路,天亮時我們走到一處環境清幽的地方,在那兒有一個大石洞,附近沒人居住,倒是樹林多、猿猴很多。我一到石洞已經有兩個和我一般年齡的女孩等在那裡。她倆長得很秀淨伶俐,沒見吃什麼食物,竟然能夠在峭壁間飛來飛去,就好像猴子爬樹那樣的輕巧又萬無一失。師父交給我一顆藥丸要我吞下,又交給我一把長約二尺的寶劍,吩咐我跟著那二位小女孩一起練攀岩走壁的功夫。慢慢的,我的功夫進步許多,對付猿猴、虎、豹都不成問題。三年後,我能一劍刺中天上飛的老鷹,而二尺長的寶劍變短了五寸,劍變短了,功夫也精進了,飛禽走獸都不是我的對手。 第四年,師父帶我上街市走動,不過我不認得那是哪州哪縣?當時,師父指著一個從我們身旁擦肩而過的人並數落他犯下的罪行,還交給我一把羊角匕首,要我殺了他而且不能引起路人的注意。我照師父的話做,當街殺掉那個惡人,奇怪的是光天化日之下,沒有人看到我所做的事。我帶回惡人的首級交師父處理,師父取出特製的藥水一淋瞬間便把惡人的首級化作一灘水。  第五年,也就是不久前,師父對我說:「有個罪大惡極的大壞人,平日作威作福傷害無辜,不知害死多少人,衙門治不了他的罪!妳半夜潛進他的家裡把他解決掉,為民除害。」,於是我帶著羊角匕首輕而易舉從門縫閃進去,躲在樑上等待時機。一直到天快亮了才回到師父身邊。師父怪我回來得晚,我向師父稟告:「因為看到那個人和小孩玩在一起,一時不忍下手,所以耽擱一點時間。」,師父告誡我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要當機立斷才不會危及自己的安全。後來師父說:「我為妳開後腦,把羊角匕首藏在裡面,要用的時候直接從後腦抽出來。」完成師父交待的任務後,師父打算送我回家,她說:「妳的功夫已經學成了,回家去吧。二十年後我們再相見。」聶鋒聽完女兒一段奇異的經歷,直覺不可思議,心裡打了個寒顫,對隱娘也產生一股莫名的畏懼!  隱娘回家的當晚,又不見蹤影了,清晨時候才回來。這回聶鋒再不敢多問女兒。聶鋒對隱娘擁有奇特的法術與功夫充滿恐懼,漸漸的不再像從前那樣疼愛她。

 

有一天,一個專門為人磨鏡子的年輕人在聶府門前作生意,隱娘向父親表示希望嫁給那磨鏡的年輕人。聶鋒起初並不同意,隱娘是將軍的女兒自然要嫁給身份地位都相當的人才匹配,但是隱娘堅持自己的選擇,聶鋒也只能順從她的心意。隱娘的丈夫除了磨鏡子以外別的本事都不會,多虧聶鋒經常供應小夫妻倆人的吃住穿用,生活過得很舒服。幾年後,聶鋒過世,他的上司魏博大元帥聽說聶鋒有個女兒身懷絕技,便高薪聘請隱娘來幫他。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竇娥冤死,人為何要承受三年大旱?(圖) 

2014-12-10
 

先說一個「六月飛雪」的小故事:

當竇娥含冤被押赴法場,行刑之前,貪官問竇娥還有何話講?竇娥說:一、請賜我三尺白綾掛在百尺高桿之上,如果我是冤的,一腔熱血不會落地,而是濺在白綾之上;二、如果我是冤的,人頭落地便會大雪紛飛;三、如果我是冤的,我死後三年亢(大概的意思)旱。那貪官撇嘴搖頭連說「愚昧,荒唐」。心想「這六月酷暑怎會下雪?人只見血往下流,我倒要看看血怎麼往上飛的?哼……」於是命人拿來三尺白綾掛在高桿上。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