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吾本分,念茲在茲——讀南方週末《十字路口的读经村》一文有感

案:友人轉來9月5日《南方週末》報道梧桐山讀經村之文章,問我意見。回覆如下:呵呵,有媒體不時的報導,表示群眾願意看,也表示讀經的推廣已經引起社會關注了.現在尚未深入了解讀經理念,還沒讓孩子讀經的人,很可能將來是要後悔的. 

從媒體的報導看,群眾對讀經理念的了解,還很不夠,此不足怪,世間事本自如此.因為一般人總是現實的,有智慧的人總是少數.所謂智慧,是指能超脫於現實,而深度地長遠地鑑別事物的能力.這是一個遠離經典的時代,百年之共業,不是那麼容易改善的.

吾人所能做的,只是盡吾本分,念茲在茲,永續不停地宣導讀經教育理念,守先以待後而已.成效如何,非所計也,孔子所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如果中國有萬分之一的人讀經,從論語讀起,老實讀個一兩年,終身就受用不盡了,而十四萬人熟讀了論語,社會就祥和了.若有十萬分之一的人努力讀經,就有一萬四千人爭取進書院,二三十年之後,世界的文化人才就足夠了.

當然,現今的社會,連這樣小小的比例都遠遠不及,因為讀經風氣的推廣,對社會流行的時尚,是逆向的,所以,讀經不管開展到任何地步,吾人要做的,還是推廣推廣再推廣,一面作普及的推廣,一面作私塾的推廣.

佛家有所謂“業力強,則業力勝法力;法力強,則法力勝業力”的說法,仔細想來,世界的成敗禍福無非就是這兩種力量的拉鋸.

順業力走,已經碰壁了,若不回頭,將來還要碰得更嚴重;順法力走,一時似乎孤單無援,將來則是康莊大道水到渠成.

縱使一路上還有不少崎嶇,但教育的路上,面對的既然是一個個不同的生命,必定沒有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的道理,必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遇到問題,應該分清那是基本理念的問題呢?還是教學技術的問題?不要混為一談.也可以換句話說,遇到問題,要一面整體地看,一面個別地看.所謂整體地看,是要看哪一類型的教育問題出得大而多,哪一類型出得小而少?如果整體的問題大而多,那很可能關係到背後的教育理念問題了.至於個別地看,要深入地考察這個個體生命的成長歷程,是在哪個地方出問題,問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才能有效地改善,而且家長與教師要共同盡力,社會亦應支持之.
 
要改善一個生命狀況,那是很複雜的事,首先要有悲憫之情,而不是看到問題了,就欣喜若狂,把問題簡單地推給一方,而嘲笑之,或因噎廢食,而怪罪到教育理念.

當然,如果經過深入地探討後,發現理論有盲點,就應另就高明.但如果考察結果,發現理念是對的,則應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相信法力終將勝過業力.總之,教育的理念是首要的,實施時的現況是次要的.

吾人所考慮的不僅是眼前或起或伏的這個那個狀況,
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數十年數百年之後,乃至人生永恒的問題.奈時間未到,世人不悟何?呵呵
 
(注:《南方週末》之文見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9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