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 子 你 該 讀 資 治 通 鑑 了 !  王財貴 【讀經通訊第22期 2000年】

     曾國藩為訓勉子弟,作了一篇文章,開頭就說:「國藩志學不早」。其實他五歲開始讀書,十歲左右就背完了九經(五經加上公羊、穀梁、儀禮、禮記),從此以後優遊經史子集了。居然還自責「志學不早」! 

  不過比起其他人,曾國藩的讀書經歷確實有點「晚」了。且舉一代名人胡適之為例:胡適之四歲就背詩,五、六歲開始背古文,九歲就讀古典小說,十一歲點讀資治通鑑。十三歲就讀完左傳了。而沈剛伯(當代歷史學家)自敘說:「四歲時先祖父便教我識字,六歲正式背書寫字,先祖父安排的順序是:第一朱子小學集解、第二孝經、第三論語、第四孟子、第五大學、第六中庸、第七詩經、第八書經、第九易經,這九本書在兩年內背完,而且詩經、書經和四書是連注解都要背的。以後兩年(八歲到十歲)便讀完了左傳、國語、國策、周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資治通鑑和續資治通鑑。」

  這樣大氣魄的讀書法是很平常的。人人都如此的。而這樣的成績只不過奠下小小的基礎而已,所以胡適之說:「讀資治通鑑是我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步」。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會恍然大悟!為什麼近現代以來,中國一直出不了大人才!我認為十三歲之前沒讀過資治通鑑,這一輩子,縱使天資聰慧,充其量也不過成就一個「小聰明」罷了。所謂「暴殄天物」莫此為甚!而現在要開始讀資治通鑑只要先行讀經三年即可! 

  隨著「兒童讀經」風氣的展開。如果能照「三百讀經法」讀經--每天一百字,讀一百遍,達到百分百記憶一年可背完三萬字,識字量可達到三千以上,便可廣泛閱讀白話文書籍,一年可讀超過一千--讀經三年可背完九萬字經典,識字量超過五千。課外讀物超過三千本,即可嘗試閱讀古典小說,如封神榜、東周列國誌、秦漢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之類。看過三、五本古典小說的語文程度,可抵得上千本的白話文讀物。以後就可讀古文觀止(參考註解翻譯而讀)讀過古文觀止,即可正式讀資治通鑑了。——司馬光原文的資治通鑑,其中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可驚可嘆的人品,有君子小人的大是大非,有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本,有憂古憂民的情懷,有歷史興亡的勸戒。——千萬不要讀翻譯而改造過的白話本,因為原來的精髓醇醪,都被參了水了。 

  以我們教的台北華山書院讀經實驗班為例,這五、六年下來,已有兩個兒童讀完了資治通鑑。第一個是莊鴻宇,六年前小學三年級來讀經,到六年級就讀完資治通鑑、史記、漢書、後漢書。從此品學兼優,今年甄試考上了建國中學,第二個是余禮祥,三年前來讀經時,本是個過動的一年級小朋友,今年寒假居然可以開始讀資治通鑑,而且,四個月之內便全部讀畢一遍,暑假,再讀完了第二遍。(現在就讀新店市新和國小,正要升五年級。)另外還有莫沛儒小朋友,台北師院實小四年級,正在閱讀中。 

  你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嗎,其實,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也可以做到。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老師,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見識的鄙陋短淺,而障礙孩子的大好時機!電腦網路,十八歲以後學還來得及,而讀經、讀資治通鑑,空過了十三歲就難了。 

  原來古人讀經讀史並不偏廢,「體經用史」,有守有為,內聖外王,人格方能完整。我們期盼一、二十年之後,天下有棟樑之材。至少,立法院不再以打架來解決國家大事,則蒼生甚幸。

        ——二OOO年,七、十二於印尼雅加達飛福州機上 


  (附註: 讀資治通鑑,有胡三省的註解。北京中華書局用現代標點符號重新編排,共有一萬零二十三頁,台灣世界書局已有翻印,分為十六冊,裝璜精美。) 


【讀經通訊 ~~第二十二期~~ 】

王財貴老師在臺北華山書院讀經班  帶領週末讀經班學生讀經

孩 <wbr>子 <wbr>你 <wbr>該 <wbr>讀 <wbr>資 <wbr>治 <wbr>通 <wbr>鑑 <wbr>了 <wbr>!(2000年)

臺北華山書院。由王財貴老師任教的業餘讀經班的讀經兒童。

2008-06-16 華山書院聯誼中心相關問答。

王財貴:我前些年的確有過「十一歲讀資治通鑑」的宣導。不過,不必視為必要遵循的標準。因為十三歲之前還是以讀經為要,除非我所建議的經,包括中文外文都已背完了。否則,應該多背,以背為主。因為多背雖然少讀,好像遺憾,但放著將來才讀,還來得及,而且會讀得更好。即使十八歲能讀完資治通鑑,也是當世難能可貴的了。

曾國藩說:「書有宜精讀者,有宜略讀者。」

精讀要熟而背誦,略讀則是披閱。  

吾人所推薦的讀經本,即是應精讀者,其他一般知識類文學類的書,略讀即可。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中之佳者,及諸名儒之思想,如宋元、明儒學案,傳習錄等,則屬半精半略者,可以多看幾遍,並選段背誦。至於重要的哲學著作,如牟宗三先生的書,應全套十遍二十遍讀之,以期思考通透理性煥發。

至於諸多兒童書,隨意看看即可,如無空暇,不讀也可。

閱讀,或講解,令人從理解中吸收了知識,往往表現得比較聰明,大家都高興。

但請不要太早啟用孩子的聰明!我覺得還是讓他笨笨的好。因為一「聰明」,人往往樂於「自見」,孔子所謂「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就不能再「進趨高明」了。

須記得古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訓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