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功效在醫學上的佐證報導

 

辨識漢字 左腦神經網路主導   2003/1/8 自由時報 生活新聞版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人腦到底如何辨認文字?陽明大學與榮民總醫院組成的榮陽團隊昨日宣佈,透過超高磁場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觀察研究,發現人類對漢字的辨識,主要是由人腦左腦區域的神經網路聯合完成。

 

 另外,人腦要辨識常見的高頻率文字,所需動用的腦神經系統反而低於辨認低頻率文字所需的腦神經系統,而人腦對於文字的閱讀,還須透過「構音」系統,發音與閱讀有很大關聯,人類的失語症、失讀症,其實在學習音標時就已發生,其研究成就足以傲視全球。


 在前教育部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帶領下,榮陽團隊昨日於教育部舉行大學學術卓越計劃「人腦探索計劃:從基因到認知研究」成果發表會,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已確定人腦辨識中文漢字的腦神經運作狀況,中文字音、字形及字義的處理歷程,主要是由廣佈於大腦左下額葉、左上顳迴、左顳︱頂葉聯合及左顳︱枕聯合皮質等區域的神經網路聯合完成。


 研究團隊並發現,人腦對於閱讀頻率不同的文字,大腦辨認方式也不同,辨識較不常見的漢字時,「語音」擷取集中於左腦半球下額葉區,「空間」視覺的分析則牽動到上頂葉區,若要轉換「字型與語音」,須動用到左腦半球下頂葉及枕葉區,若需要更多的「專注力」的話,則須動用到前扣帶腦迴,至於要透過「構音」方式辨認文字,則須人腦的腦島區、輔助運動區及運動前區共同運作。


 但要辨識較常閱讀到的高頻字,人腦則只需要運用到左大腦半球後上顳葉,顯見如果人類常閱讀低頻字,變成閱讀頻率較高文字,人腦要動用的腦神經系統反而可以減少。


 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謝志俊指出,藉此可以確認,透過經常閱讀,人腦對文字的辨認可更精簡,藉此也可了解人類失讀症、失語症及閱讀障礙等病症的成因,以進行適當的腦部補救或訓練措施。 
 研究並發現,人腦對漢字與英文的辨認有很大差異﹔要辨認漢字,人腦必須多動用左腦半球下頂葉及枕葉區,也必須運用上頂葉區,主要是因為漢字分有音標、音旁等較多元的結構。 
 曾志朗強調,我國對人腦辨識漢字的研究,許多成就已領先國際,一旦了解病因,未來對於提升人類閱讀及學習效率,將可大有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