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大腦學習關係

2011/11/08 16:45

    

或許孩子還不知為何要聽「好」音樂,但師長們是可以引導他們的,而不是完全投其所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學校有直笛團,代表學校有好的資源讓孩子有更好音樂素養,從聆聽鑒賞好音樂開始吧!任何在音樂傑出的大師級的人物都是從聆聽鑒賞開始,包括最近過世的帕伐洛帝,我們不給他現在多聆聽,還要待何時?好音樂帶動好心靈,就在一指撥放的抉擇。下附一文,請校長指導。


音樂與大腦學習關係

王寶星教授(幼兒提智專家、合唱曲作曲家、聲樂家、作家)

民國92年5月12日

談及莫札特旋風,或有人表懷疑,當然幼兒教育應全方位考量,其他智能與情意之教育亦是等同重要,但人類大腦的學習與記憶深受音波刺激而影響,則是不爭的事實。

我自幼學習音樂,也幾乎半輩子搞音樂,更專注於腦波與超記憶學習之研究,人類大腦學習工程研究更是我注目的領域。二十四年前協助劉修吉博士引進零歲教育的祕訣,井深大的〈零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高木貞敬〈育兒的大腦生理學〉,七田真〈右腦革命〉,二十一年前續又推介亞蕾斯的〈感覺統合理論與實踐〉並同步引進杜曼博士的〈教育的溫和革命──嬰幼兒的大腦提智教育〉,演講推廣已不下千場,二十年來始見大家開始討論,亦有持反駁立場者,實不勝唏噓!

音樂運用於教育,其實於中古世紀即頗有規制,若再上溯以神學修道而言,音樂被用來澄靜腦波而獲得超級記憶能力,則是更早之事,管窺之人妄言可止矣。

人類腦波通常醒著時約為每秒17-30Hz之貝塔波(Batawave),但其學習記憶能力僅25%─60%之間,如果有訓練的修道者或靜心(meditation)者,其大腦波長則可經常控制在6-16Hz之阿爾法(alphawave)以下,其記憶能力幾可達90~95%,且具有長久之記憶轉換功能,而音樂的種類/節奏/速度/強弱……與拍子,適可用來調整腦波之震盪頻率,若能配合以身體之鬆弛與能量釋放活動,則達成超記憶學習是輕而易舉的。諸君不見同齡之幼兒,若其一長期聆賞西洋古典音樂者,令一則常欣賞熱門音樂或流行音樂者,俟其長至成人則其氣質、思考力、學習力與應變能力均已有頗大差距?!

歐美之超級學習多注重靜心/身體鬆弛/音樂陶冶……。日本的超級學習則多出於瑜伽與禪修……。而中國者則奠基於道家煉丹/儒家打坐/亦夾有佛教之禪靜,尚無多見於教育學習,反歸於宗教生與玄學領域。

究其超記憶之腦波音樂特質,有下列條件:

a.古典音樂通常為巴洛克時期之音樂。

b.速度以Andante(行板)〈Adagio(緩板)〉Largo(最緩板)之間為佳,其中以每分鐘60拍之Adagio是為Alphawave的標準速度,較為好用。

c.拍子一定是4/4拍,否則為其倍數,不可使用3/4, 6/4,……等其他節拍。

d.樂器以弦樂/木管/大鍵琴……為佳,切莫選擇銅管(法國號尚可)與打擊樂器,以免反激盪腦波。

e.貝多芬浪漫派早期亦有可用者,浪漫派晚期/現代樂派以後則鮮少可用矣。

綜上所述,莫札特乃在巴洛克與浪漫樂派興起間的古典主義時期,其音樂弦樂器對仗工整,和弦完美,曲風典雅,故用之於學習音樂,為極佳之利器。

日本人於超級學習之研究,頗曾致力,但其曲目之選擇多數因循與道聽途說,不足為取,坊間所售誇大無稽為多,美國與加拿大亦曾投入大筆資金人力研究,惜未能有大成。保加利亞之羅扎諾夫博士則頗已窺見堂奧,其超記憶學習法(super-learning),二十年前即已廣為人知,英國引用其法亦已大有所成。如果我們能善加利用並結合一些好學理,要教育出許許多多超級天才並不難嘛,我不知教育部那些長官們,教改會那些專家,盡著墨於學科別與制度,就沒人懂得學習工程是甚麼!再等五十年後有個先知會來吧!

幼兒聽古典音樂還有人認為大可不必嗎?今天的社會,今天的人種,唉!古人說靡靡之音,錯了嗎?不無道理的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