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宋詩》卷348記錄了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詩,這首詩名為《題金山寺》,它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迴文詩: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所謂迴文詩,簡單來講,就是說這首詩,正讀倒讀都能成詩,我印象中有一篇《璇璣圖》,全文僅八百四十一字,但這幅圖玄妙的地方就在於縱、橫、斜……迭一字讀均可成詩,短短八百多字,竟然能讀出一千多首詩來,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蘇軾這首《題金山寺》,雖沒有那麼多種變化,卻自帶一絲韻味,咱們不妨倒過來讀一下: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兩相對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雖然這兩首詩所描寫的景物、場景大致相同,但是由於時間維度的不同,同樣的意象,表達出的意境卻完全不同。

這首詩順著讀是從夜晚到清晨,倒著讀就變成了從黎明到黃昏,同樣的景象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別有一番風味了,這恰恰就是迴文詩的精妙之處。

金山寺,位於今天的江蘇鎮江,蘇軾一生中曾十餘次路過鎮江,除去三次迫不得已的原因,他一共登上九次蘇軾先生在金山寺中,有兩個交好的朋友,一個是金山寺的圓通長老,另一個是金山寺的寶覺禪師,蘇軾先生曾留下《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和《與寶覺禪老三首之二》和《與圓通禪師四首》幾首作品,用來表達自己和兩位好友的深厚感情。蘇軾被貶謫黃州期間,心情一度非常低落,他在寫給金山寺禪師的信中提到自己生活貧苦,每天過著布衣蔬食的生活,這讓蘇軾先生產生了「但覺從前卻是錯爾」的感慨。

由此可見,在蘇軾先生的心中,金山於他有著極為特殊的寓意。

那裡既有和他交好的朋友,也是他心目中難得的世外桃源,當他在生活的苦難中苦苦掙扎的時候,金山於他而言,就是一處寧靜的心靈避風港。

從蘇軾先生留下的20首關於金山的山水遊行、交遊詩可以看出,在蘇軾先生的心目中,金山是堪比蓬萊的人間仙境:

無言卷石小,江左擬蓬萊——《過金山寺一首》。」

至於,為何在蘇軾先生的心目中,金山寺是像蓬萊一樣的仙島,這完全是由於在清光緒以前,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它還有「江心一朵美芙蓉」的美譽。

遠遠看去,金山這種獨立於江心,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氣魄,是多麼令人神往啊!

官場上屢屢失意,早已精疲力盡的蘇軾,在面對自己心目中的仙境時,不自覺地就流露出了一絲嚮往的意願。

蘇軾先生在《赤壁賦》中曾經感慨道:「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這金山恰好就是蘇軾心中,可以實現他「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皆無盡藏也的好去處」,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胸懷大志的蘇軾少年成名,正當他想一展才華的時候,卻屢遭貶謫,那樣的苦楚該是多麼令人惆悵。

或許,在我們的心中,蘇軾一直是一個豁達、樂觀的人,但這樣的他卻不是一開始就煉成的,這是他飽受人間的冷暖,才逐步領悟的人生真諦。蘇軾之所以這麼留戀金山,是因為這是他仕途不順時,尋求解脫之道的心靈淨土。那時的他,寄情於老莊哲學、佛理禪理,希望能藉此尋求超脫苦難的解脫之道。

藉由這首回文體的《題金山寺》,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軾先生本人對金山是十分喜愛的,甚至可能已經有了到此歸隱的念頭,所以蘇軾先生才會那般細緻地去觀察金山的山水人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唯有心中懷揣著最熾熱的愛,才能爆發出這樣一篇無論順讀,還是倒過來讀都充滿美感的千古名篇。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30/1689621.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題金山寺 蘇軾 迴文詩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