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諺語有句話:「英雄所見略同」,在教育孩子方面,釋迦牟尼佛和孔子有很多共同點。

佛陀教兒子羅睺羅

釋迦牟尼佛本是在迦毗羅衛釋迦族的悉達多太子。當他16歲時,他與耶輸陀羅公主結婚。當他29歲時,在耶輸陀羅公主生羅睺羅之後,他放棄了自己榮華富貴的生活,離開京城去尋求解脫之路。

在告別之前,太子想抱一下睡覺的兒子,但又怕吵醒耶輸陀羅公主,阻止出家的事。所以他對著兒子默默的說:「等到我成佛時,我會再回來看你的!」

佛陀離開家庭6年後,回到了京城。那時羅睺羅7歲了,他聽了母親的話,跑到父親身邊,要求繼承他的財產。

如果當年悉達多太子沒有離開京城,那羅睺羅就被傳了王位。但是,作為一個放棄一切生活的修行之人,佛陀無法給他的兒子什麼。

準備回答羅睺羅時,佛陀轉向弟子舍利弗說:「請收納他。」因此,羅睺羅不是繼承王位,而是繼承了父親的道路—解脫道路。

8歲時,羅睺羅說了一個謊,佛陀聽到後,便來看羅睺羅。根據當時的習俗,羅睺羅恭敬地拿出水盆為父親洗腳。佛陀問他:

「羅睺羅,你看到這個水盆剩下的水嗎?」

「是的,我看到了。」羅睺羅回答。

「這水能喝嗎?」佛陀問,羅睺羅答道:「不行,水已經髒了。」

佛陀告訴羅睺羅,投胎王孫之家,就是有福德之人,能出家是人生難逢的可貴機緣,就如同這盆清澈的水。但你隨口胡說,就像這盆已經髒掉的水,還能做什麼用呢?

羅睺羅去把髒水倒掉之後,佛陀又問他,「這盆水可以裝飯嗎?」羅睺羅趕緊回答,「不行裝飯,這盆子已經髒了。」

佛陀告訴羅睺羅:「信口胡言就像一個骯髒的容器,你的腦子能裝入殊勝的佛法嗎?」

佛陀又用腳去踢盆子,問羅睺羅:「盆子踢壞了,你會心疼嗎?」「不會,這只是一個盆子。」

「是,你也認為這是一個盆子而已。你身為修煉的人,卻不重威儀,胡說八道、以為好玩,那別人怎麼會尊重你呢?」

後來羅睺羅努力學習,開悟成為羅漢正果。

後來羅睺羅努力學習,修鍊精通和開悟羅漢正果。… (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孔子教兒子伯魚

 

孔子的妻子在生下兒子的那天,魯昭公賜給孔子一條鯉魚,所以他把兒子命名為鯉。

孔子儒家思想,希望恢復周公、文王時代的道德、禮樂。全國各地3,000名學生向他學習,兒子孔鯉也是其中之一。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孔子三千弟子之一的陳亢問孔鯉說:「你父親對你有什麼特別的教誨嗎?」

伯魚答回答沒有。

但他告訴陳亢,說一次遇到父親站在大堂,他速速走過庭院,表示恭謹。孔子把孔鯉叫住,「你學詩了嗎?」

孔鯉答道:「還沒有。」孔子就說:「不學詩,怎麼能心平氣和地和人講話呢?」

又有一天,父親又問孔鯉:「你學禮了嗎?」「沒有。

孔子又告誡孔鯉:「不學禮,怎麼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

陳亢告別孔鯉後,很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反而知道了三件:知道學詩的道理,又知道學禮的道理,還知道君子對自己的小孩也沒有特別偏私。」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孔子教育學生,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德之士,能做到這些之後,如果還有餘力,就多學詩書禮樂易等書(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英雄所見略同

西方諺語有句話:「英雄所見略同。」佛陀和孔子雖然境界不同、道路不同,但卻有很多共同點。只看教育孩子這方面,就有很多相似之處。

聖人留下的行使和哲理就是人類真正的知識寶庫 (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另外,以教育孩子,也應該讓孩子獨立,自我思考,自我行動,自我負責,父親只是引導和關心孩子以免選擇錯誤的道路。母親親切關心孩子,所以應該有一個威嚴的父親,有柔有綱,教育孩子才有效。因此,在《周子治家格言》中勸着:「親近孩子,久日推毀自己。」

第二,他們都嚴格,很早就教育孩子走上道德誠實、正直、善良道路。

第三,他們對待自己的兒子與其他弟子,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平等的。

第四,他們都面向孩子走上學道之路,但是並不強迫、不強求,而是順其自然,隨緣化度,隨根基教化。

羅睺羅後來得道,開悟羅漢正果。孔鯉雖然沒有突出的成就,但繼承了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採用在他的兒子孔伋(子思)身上。

子思繼承了祖父的事業,也是奉行儒家思想的文人之一,據傳《中庸》即是出自他的手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