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第3期 · 專題 | 他們是如何進文禮書院的?

時間:2017-07-11 14:05 | 來源:讀經雜誌| 作者: 子正

       編者按:第3期專題爲“新生”,記錄了文禮書院今年四月份入學的新生求學經歷,本次入學的7名新生,多數學堂讀經圈并不爲人熟知。本文原标題爲《新生 新生》:
 
  
2017年春新入學的七名學子
 
       2017年春,文禮書院的新生有七名,并不算多——入駐泰順竹里後,這已經第四批新生:2015年秋入學10人;2016年春最少,有2人;2016年秋最多,共17人。
 
       這七名新生,三名男生,四名女生,最大的24歲,最小的剛滿13周歲。他們來自:廣東珠海明德堂,廣東廣州正德學堂,海南舜謙學堂,山東黃河孔子學堂,遼寧葫蘆島合謙學堂,遼寧沈陽新謙學堂——一些學堂在讀經圈并不爲人熟知。
 
       開學禮上,七名新生辭親拜師,場面莊重,現場觀禮的觀衆無不動容。
 
       學生代表發言環節,去年秋入學的趙子路做了題爲“書院開啓了我的生命之門”的發言,她說:“自己的生命因着解經,因着先生用心良苦的指點,因着同學間的相觀相摩而日漸豁達開闊,原本混沌的生命被沖破,才會漸漸明白:原來我真實的生命應是這樣的,原來我真的踏上一條康莊大道——這種感受是十分喜悅的,因爲是那麽真切地覺察到我生命的成長。”
 
       進入文禮書院,這七名新生也會像半年前的趙子路一樣,開啓他們人生的“新生”。
 
  
2017年4月文禮書院招生的新生
  
 
      趙子路在上完大一之後退學,進入私塾全日制讀經。龍明宇的經歷和她相似,大一暑假,因爲參加“論語一百”而與讀經結緣,之後從大學退學,進入北京白羊溝的師範四班學習,後随師範班一起遷至泰順竹裏。畢業後,他在文禮書院的子弟學堂半工半讀一年時間,後到黃河孔子學堂英文讀經,終于在今年春天成功入學文禮。
 
      龍明宇是這批新生中年齡最大的,也是讀經之路最坎坷的一位。一般的學生基本是因爲父母的意志走上讀經之路的,而龍明宇則是一直靠自己堅持走在這條路上。這種立志向學,憤悱之心也正合文禮書院的教學之道。(詳見雜志專題文章《負重者龍明宇的飛翔》)
 
  
龍明宇
 
       另一位年齡較大的學生是來自台灣的林秉桦,今年18歲。秉桦的父親林大勝是台灣最早的一批讀經家長,早在王财貴教授在台灣推廣讀經之初,林大勝就了解到讀經教育,并決心:“我的孩子一定要在家自學讀經。”秉桦3歲時,就被送到讀經學園開始讀經,并且走遍台灣南北各個學園參訪,到進入小學的年齡時,林大勝爲秉桦申請了“在家自學”,繼續在家讀經。小學三年級時,秉桦因申請“在家自學”未獲通過,不得不進入體制學校,經過與學校的協商,秉桦可以在單獨的教室進行“在校讀經自學”,這樣持續了兩年的時間。
 
  
林秉桦
 
       林大勝就是如此堅定的一名父親,但是小時候的秉桦并不能完全理解:“他是一個‘大奇葩’,做什麽事情都跟别人不一樣。”秉桦在自己十六歲的一篇總結裏如此評價父親,“我爸對我們很嚴格,别的孩子能夠看電視、打計算機、喝飲料,我們不能,别的小孩在玩,我們在讀經,這就是我的童年。”雖然秉桦當時不理解,但在父親的堅持下,秉桦的讀經之路也在一直坎坷而曲折地進行着。他兩次來到大陸就讀私塾學堂,最終在明德堂完成了30萬經典的包本錄像。
 
       豐富的經歷讓秉桦在這一批新生中也顯得非常成熟,做事情踏實穩重。現在回憶起父親,秉桦更多的是感激:“ 我爸就是在妻兒老小都不贊同的情況下,苦苦支撐,走到今天。我爸爸頭發這麽白,也是爲了我們的讀經教育操勞、煩惱而來的。”
 
       這一批新生中,不乏如龍明宇、林秉桦一樣經歷豐富而曲折者,同樣來自明德堂施清華,今年16歲,全日制讀經五年時間,明德堂已經是她經歷的第四個學堂。清華家在杭州,是家裏第二個孩子,自小被家中老人嬌生慣養,所以特别調皮任性。後來家中多了一個小她八歲的弟弟,爸媽很是疼愛,這使她醋意大發,任性得更加厲害。一年夏天,清華媽媽讓她參加了一期力行弟子規的夏令營,結束後她受到影響,改了許多,但不久又恢複原樣。
 
  
施清華
 
         在體制學校中,清華過得也并不開心,她也不喜歡整天做重複的試題,所以成績也并不理想。小學四年級上半學期,父母把她送到濟南的一家書院,以讀《道德經》爲主,另外學些才藝,她渾渾噩噩地讀了半年,不知何爲。後來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四處求學,又也經歷了幾家學堂,最後在明德堂完成了所有的包本。
 
         清華心思很細,坎坷的讀經經歷也讓她更加珍惜現有的學習環境,在書院裏她特别用功,看着很文靜的她身上有那麽一股拼勁。
 
        來自葫蘆島合謙學堂的孫佳慧,今年也16歲了。跟林秉桦相似,她也有一位對讀經教育信念非常堅定的父親。佳慧的父親孫秋霞幾乎也是面對着全家人的反對,在父親的引領下,七年求索,她們一家從東北到湖南、雲南,一路訪師求學,經歷了許多學堂,最終在合謙學堂完成了30萬經典的包本背誦。佳慧說:“原來我對自己有很多疑慮,焦急不安,還有壓力,不自信,到書院就全都沒了。”(詳見雜志專題文章《非典型讀經故事》)
 
  
孫佳慧
 
        肖述來自海南舜謙學堂,他看上去略顯内向,正如一直不爲人注意的海南讀經。回答問題時他會先思索一會兒,然後慢慢地道來。肖述從小就開始讀經,小學三年級開始全日制讀經,至今也已有七年的時間。
 
  
肖述
 
        他的父母肖開偉、周秋平早在2001年《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剛剛推出就看到了這場演講,立即就認同這種教育方式,但當時全國的學堂都寥寥可數,海南更是一片空白,肖述父母只是帶着他業餘讀經,一直到2010年才把他送到學堂全日制讀經,2012年自己開辦了舜謙學堂,肖述也回到家裏讀,踏實地讀了七年。肖述的入學文禮與其說是海南一匹黑馬的異軍突起,不如說是綿密用功後的水到渠成。
 
 
        包本錄像從文禮書院2012年正式成立,明确提出三十萬包本背誦的入學條件之後才爲讀經界重視。自2015年文禮書院正式入駐泰順縣竹里鄉後,越來越多學堂将包本作爲自己的一項教學指标,真正開始老實大量讀經。
 
        通過近年來的讀經教學實踐,一個年齡在十三歲以上的大孩子,通過兩到三年的老實大量全日制讀經,完成三十萬的包本背誦,被證明是可能的。2017年,當初那些以培養學生進文禮書院爲目標的學堂迎來了自己的收穫期。
 
       杜海若所在的廣州正德學堂正是于兩年前成立,她是學堂最早期的學生之一。她今年15歲,全日制讀經不到兩年的時間。進入學堂之前,海若在體制的小學中成績優異,是個曾在全年級排名第一的“學霸”。在家人的影響,尤其是媽媽的堅定支持下,她走上了全日制讀經之路。
 
  
杜海若
 
       正德學堂的堂主是海若的阿姨,海若的父母後來也都到學堂裏工作,參與學堂的還有她的舅舅、舅媽。而她的一個表弟和一個表妹目前也在學堂讀經——這已經是一個讀經家族。
 
       如今的海若還是一副乖乖女的樣子,坐在那裏顯得很安靜,話語樂觀輕快。但一提起媽媽,海若有點激動,禁不住地流出眼淚來——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長時間不在媽媽身邊。剛剛到學堂讀經時,海若的狀態也并不好,後來媽媽來到學堂,看到她的情況,嚴肅地對她說:“如果你不好好讀,我就走了(離開學堂)!”海若是獨生女,對媽媽非常依賴,如此一來,她立即提起精神來,很快進入了讀經的狀态。之後,她以大約兩三個月一本的速度,總共用了一年零九個月,便完成了30萬經典的包本。
 
       進入書院,15歲的她開始了真正的獨立生活。在周末和家裏通話時,她會主動跟爸媽講書院的情況,讓爸爸媽媽放心。
 
       13歲的林奕彤是這一批新生中年齡最小的,她完成30萬的包本背誦也僅用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因爲媽媽支持讀經,她從小就有讀經的經歷,小學三年級時還曾到私塾就讀一年,但因爲家人的反對,最終還是回到體制上完了小學。初中時,媽媽偷偷把她送到學堂,爸爸和姥姥都非常反對,僅僅一個星期之後就把她接回了家。這一次,父母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還不滿11周歲的她。她想了整整一天,鄭重地跟爸爸媽媽說出自己的決定:“我要上學堂。”
 
  
林奕彤
 
        初進入學堂時,因爲有前幾年的讀經基礎,奕彤的背書速度很快,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已經包本了七本中文經典,在包本20萬字經典中最後一本《詩歌詞曲選》時,奕彤有些迷茫和懈怠,堂主田春女嚴厲責罰了她,并以嚴令退學來警醒她。奕彤深受觸動,跪在老師身前,堅定地說:“老師,我一定要完成30萬字,我一定要去文禮書院進德修業,我一定要成爲一名會通中西的大人才,走遍天下去傳道授業,懇請老師不要讓我退學,我一定努力,一定更努力!”這次交談,讓師生之間的心拉得更近了。八個月後,奕彤成功完成了四本英文經典的包本,達到了30萬字的入學标準,并順利通過了複試,入學文禮書院。
 
       我們采訪奕彤時,她進入書院剛剛一個月的時間,她說:“來到書院,我覺得以前老師對我的嚴格都是對的,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奕彤剛滿十三周歲,個子卻有将近一米八高,原本就瘦削的她看上去更顯單薄,在談話中,我們明顯感受到這個女孩的簡單和善良。

 
 
        這七名新生入學後,書院的學生達到了五十人。
 
        這一批新生,具有相當的典型性,他們來自不同的學堂,分布非常平均,且多于近兩三年集中包本。
 
       從這次新生錄取開始,文禮書院特别重視了對包本錄像的檢查,據負責審核錄像的助教陳桂林老師介紹,收到的報名信息其實有十幾份,數名學生因爲包本錄像質量不合格而沒能通過複試。“我建議還是要在學堂背紮實了再到書院來。”陳桂林對記者說,“現在的新生還是卡着開學的時間完成包本,其實不急的,完全可以全部包完再申請,然後利用幾個月的時間再進行複習鞏固,這樣到書院裏更容易進入狀态。”
 
       文禮書院的春秋兩季開學在每年的四月和九月,而報名則在一月和七月,學堂往往會在學生還差一本的時候提前報名。按照正常進度來講,在開學前完成是沒問題的。但是一旦有了這個期限的壓力,很容易出現包本最後一本時延期的情況,進入書院後還是要先完成包本,才能進入書院正常的功課學習。“下一期我們會要求在報名時就完成所有的包本錄像,不然學生進到書院再背書,他自己也會感到難受。”陳桂林說。
 
  
新生共同切磋練拳
 
        提倡包本的初衷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磨煉心性,具備能夠靜定的能力,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反而會讓學生功利地背書,急功近利,效果适得其反。目前有些學堂已經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開始做二次包本,提升包本質量的工作。
 
        日前,一個學堂在“全球王财貴讀經學堂”QQ群中彙報了一位學生計劃在進入文禮書院前二次包本并已經用八天時間二次包本了《學庸論語》,季謙先生回複道:
 
        “此舉雖不要求人人如此,但确可當一典範。
 
       前幾天書院有一個同學寫日記引用到一句話,想要查明出處,正在翻書,恰好有另一位同學走過來,就問他那句話在哪裏,那同學随口就說,在《孟子》的哪一篇下的靠後的某一章裏,一查,果然是。昨日我問那位同學,如果要他把十二本書再重新包本錄像,每一本要複習幾天?他說有幾本是早上要求,下午就就可以錄,有幾本要複習兩天。
 
       他在私塾讀經,讀了七八年。每本書都要達三百遍才包本背,背過了,還滾讀三百遍以上。所以對經文如此之熟,一生受益。
 
       所以,如果年齡不很大,讀經不要急于兩年三年就完成三十萬字。我提倡十年讀經,其實最适中的是五年六年完成。
  
        只要經聲不斷,不必急着完成,不必急着到書院。”
 
  
課餘時間,師生互動
 
 
        文禮書院的新生入學程序和入學後的引導工作也在随着一批批的新生入學而逐漸完善。爲了能讓新生們順利融入書院生活,新生們要在開學前兩天來到書院報到,安頓好宿舍,熟悉環境。書院安排班委們爲新生們講解書院的班級管理制度、日常規範,他們一般的生活需求都可以順利解決。最後,舉辦新生的相見歡活動,讓新生老生相互認識。開學禮當天下午,新生們就正式開始了他們在書院的全新生活。
 
       在學堂裏,一般管理很嚴格,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完成包本錄像。而進入書院,則要進行自主學習,自我管理。這其中要有一個過渡,适當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爲了方便教學,書院根據學生入學時間和學力程度分了一班、二班、三班三個班級。這七名新生都分在三班。
 
      三班原則上不安排才藝和其他選修課程的學習,升班的必須條件是要能通過十二本經典的抽查背誦——從任意一處開始可以往下背誦。在課程安排上,着重注意基礎能力的培養:學長會帶領學習移注法的相關資料,幫助他們可以順利地自己進行解經。英文學習方面,每天晚上有一節英文能力課,由文禮國際學校資深的老師任課,老師從基本的語法體系、常規用法講起,并進行簡單的口語練習。
 
  
自學的學子
 
      這些訓練是新生們在學堂時幾乎從未經曆的,老師的課堂教學記錄中記載:“很多人都因爲覺得自己沒有系統地學過英語語法而覺得英語難。而即便是學過一些語法的,也覺得英語語法好複雜……其實只要把握住英語語法的幾個重點和主線,就可以對英語語法有個大概了解,可以掌握英語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剩下的就是在這個主幹上添加枝葉,使其更豐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新生們的狀態發生了明顯變化,老師的欣喜也溢于言表:“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越來越充分,看來大家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對本課堂越來越重視,很歡喜,希望能繼續保持這樣的好勢頭。”
 
       進入文禮書院,這些學生在各自的學堂都是佼佼者,身上帶着光環,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壓力。據一位新生透露,他感覺到在新生中有一種比較緊張的情緒,大家都崩得很緊。在解經時,大家有意無意地會比拼進度,相互之間不太會說自己解到哪裏,但都很關心别人的進度。陳桂林老師也談到一個現象:剛來時,大家都一直在教室裏座位上上課,很少走動,後來看到有的老生在教室外讀書,他們也開始自由地到走廊上學習。“我發現這樣還是不行,狀態容易散,就又要求大家回到教室裏。”陳桂林說,“新生剛入學,規矩還是要立起來的。緊了再鬆可以,鬆了再想緊就很難了。”
 
       陳桂林要求三班每個人制定自己未來一年的學習計劃。計劃中包括溫經和解經兩部分,背過的經典每天要重新讀一遍,這稱爲“溫經”,如此十二本書循環讀,稱爲“滾讀”。第一次計劃制定好之後,陳桂林發現每個人的計劃量都非常龐大,以一位學生的計劃爲例:5月份中文溫經《論語》120遍并重新錄像,英文溫經《仲夏夜之夢》50遍,中文解經解完《論語》;6月份中文溫經《孟子》100遍,英文溫經《莎翁十四行詩》50遍,中文解經解至《孟子.公孫醜上》……爲期一個月的“論語一百”夏令營,全日制讀經,正常的速度正好可以完成《論語》一百遍,而《孟子》是《論語》字數的兩倍——新生們有老實大量讀經的基礎,速度要快很多,但這依然是一個體量龐大的學習計劃。
 
       陳桂林利用一堂晚課的時間集體討論每個人的計劃,并請大家相互提建議。一位老生看到這個計劃後說:“按照我們的熟悉度,這是可以完成的,但是我進書院的體會是讀經要以體會爲主,速度還是慢一點爲好。”陳桂林也在黑闆上寫下了“溝通調研”“量力而行”“提升效率”幾個關鍵詞,引導大家向老生請教,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重新修改後,大家的計劃都更加細緻,并分解到了每一周。這個計劃還會在和先生小參時(編者按:書院裏先生和學生單獨談話稱“小參”)再修訂一次,最後確定,正式實行。
 
  
季謙先生和學子一起上早課
 

 
 
      整體來說,剛剛進入書院,新生們都勁頭十足。但進入文禮書院,其實只是讀經教育全程規劃中“十年講貫”的一個開始,志道樂學是文禮書院的院訓,如何能保持持續的學習動力?立志,無疑是必經的一個環節。
 
      入學後一段時間後,新生的狀態在一些起伏之後趨于平穩,從文禮書院成立時便擔任助教的陳桂林老師似乎已經早已料到了整個過程:“抛開背誦的30萬經典,他們只是普通的十幾歲孩子而已,書院的教育就是要給他們一個成長的空間,相信這些經典會最終融入到他們的生命中。先把自己的心收一收,想清楚自己要幹嘛,這非常重要。
 
     書院是求道的,來書院就是要和先生一起承擔這樣的道。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會讓你輕輕鬆鬆地度過,沒有經歷一番磨難,一番心智上的動蕩,學問是成不了的。”
 
      是啊,人的成長之路不就是克己複禮的過程嗎?爲道日損,去掉自己的私欲,去掉自己的雜念,不是這樣,怎麽能叫求道呢?不是這樣,如何開啓自己的新生呢?(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