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論語·先進》第三和第十三兩章,連起來讀,頗有意趣。第三章是著名的「四科十哲」弟子排行榜,第十三章是其中四位弟子陪在孔子身邊時的言行舉止情形。「四科十哲」是,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第十三章提到的四位弟子是:閔子騫、子路、冉有和子貢。這四位都是榜中人,分別來自德行(閔子騫)、政事(冉有、子路)、言語(子貢)。情形是,閔子誾誾如(中正的樣子),子路行行如(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侃侃如(和樂的樣子)。

四科十哲,遴選範圍並非孔子一生辦學的全部弟子,而只是曾經跟孔子周遊列國吃過苦歷過險的那一撥;第十三章提到四位弟子,大概也不是有意對十位得意弟子的表現進行比較,而是某一次師徒聚會情形的實錄。

 

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關於孔門弟子的文獻記載簡略不全,後人一般就把「四科十哲」當作孔門十大傑出弟子看待;循例,我們也不妨把四位弟子當作言行風格類型的代表。沒有提到的六位大弟子,顏淵、冉伯牛、宰我、子游、子夏,我們假設,風格都沒有閔子騫、子路、冉有和子貢鮮明。

師徒相處,中正容易使人感到無趣,剛強容易使人感到緊張。相比之下,和樂最令人嚮往。因此,這裡我們就來說一說《論語》中子貢跟隨孔子學習時的情形。

子貢是如何向孔子請教問題的

 

子貢向孔子請教問題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請教處世為人之道。按照《論語》編排順序,子貢問過「君子」、「政」「友」「士」「為仁」等問題。大概意思是,怎麼樣算是君子,從政應該從那些方面著手,如何與友人相處,怎麼樣做算是士,如何行使仁道。

第二種是二選一的「可否問」,即說出某種情況,請孔子予以評判。例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鄉人皆好之,何如?」

 

第三種是提出探討性的疑惑。例如,「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君子亦有惡乎?」

子貢提問,並非一問即止,必要時還會有連環問,打破沙鍋問到底;會說出自己的領悟,跟孔子互動。例如,問政的時候,孔子回答他「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便接著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子貢再接著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再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不但問出了基本答案,還問出了選項答案之間的主次輕重。有一次,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答:「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於是聯繫到《詩三百》,問:「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因此得到了孔子讚揚,稱其能鑑往知來,可以跟自己討論《詩三百》的問題了。

可見,子貢是很善於提問的。可以說,子貢是孔門最會提問的弟子,沒有之一。佐證之一是,為了回答子貢的提問,孔子創造了若干成語,說出了若干名言金句。為了回答子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的問題,孔子創造了「不恥下問」的成語;為了回答子貢「師與商也孰賢」的問題,孔子創造了「過猶不及」的成語;為了回答子貢「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的問題,說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名言;為了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問題,孔子說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金句。這兩個名言金句,毫無疑問,是儒家仁恕之道最完整準確的概括與表述。

 

子貢口才好,善於提問,應該是孔門眾弟子的共識。在衛國,衛靈公死後,政局出現了變化,弟子們都想知道孔子會不會繼續留在衛國,出任官職。同樣躋身「十哲」行列的冉有,不敢去問孔子,而要通過子貢去打聽。子貢果然不負眾望,拐了個彎,用了個歷史典故,刺探出了孔子的意向:離開,不干。

孔子如何批評與評價子貢

面對這樣一位善於提問請教問題的弟子,孔子是什麼樣的反應與態度呢?

《史記》中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辭」。這說法未免有誇張成分,但從《論語》中看,孔子的確有貶抑子貢的傾向。

子貢問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孔子回答說他是一種器具,一種祭祀典禮上盛放粟米的容器。我們知道,孔子是主張「君子不器」的,即君子追求的是形而上的價值,不是形而下的具體功用。

孔子有意拿顏回打擊子貢,問子貢,跟顏回相比,覺得自己怎麼樣。子貢說自己不敢跟顏回比較,顏回是「聞一知十」,自己只是「聞一知二」。孔子表示同意子貢的說法。

顏回一生貧窮,子貢從政成為宰相,經商成為巨富,事實已經證明,子貢的才能非顏回所及。孔子還在那裡發表感慨,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有子貢是得之僥倖的意思。

 

我猜測,孔子貶抑子貢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子貢有一些觀點跟孔子不同。子貢想要去掉政事報告儀式(告朔)上使用的鮮羊肉,孔子不同意,孔子認為禮儀比羊肉更重要。子貢喜歡將他人進行比較,加以評論,孔子說自己沒有空閒做這種事情。二是,孔子故意對子貢進行「挫折教育」,子貢自信、強大,經受得起孔子的各種模擬打擊。

當然,孔子是了解子貢的,對他的為人和才能絲毫沒有懷疑。有一次季康子向孔子了解子路、子貢、冉求三個弟子是否具備從政的能力,孔子全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關於子貢的是:「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達是豁達、通達的意思。

子貢替孔子辯護,讚頌孔子

 

從《論語》記載看,宰我的言語才能,沒有得到很好的施展,而子貢的言語才能則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遊說各國,「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這是國際大舞台上的展現;較小的方面,在孔子面臨他人質疑、貶低時,子貢曾多次憑藉其「利口巧辯」,為孔子辯護,對孔子進行歌頌。從維護孔子形象、宣揚孔子偉大的行動力度、實際效果上說,子貢堪稱孔門弟子第一人,厥功至偉。

孔子多次貶抑子貢,但子貢在推崇孔子時,是不遺餘力的。孔子說君子有三種道行,「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謙虛地說自己都沒有達到,子貢卻說是「夫子自道」,即三者說的就是孔子本人。

陳子禽懷疑孔子使用不當手段刺探各國政事秘密,向子貢求證。子貢以「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加上「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的反問,有力地予以駁斥。

有個太宰(歷代學者有宋國的、魯國的、吳國的、陳國的,不同猜測),問子貢,孔子是不是聖人,聖人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小技能。大概有質疑、鄙視的意思。子貢答以「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可謂義正詞嚴,威風凜凜。孔子得知後,自我解嘲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如果說孔子是名士兼書生氣質,吐詞溫文;子貢則是外交家兼代言人氣派,出語鏗鏘。

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從哪裡來的,有質疑孔子學歷的意思。結果,子貢把其實是自學成才的孔子說得比常春藤、985之類名校的畢業生流光溢彩一萬倍:「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不難想像,這位衛國大夫當時一定是石化在那裡,無言以對。

老師死後,有人稱讚弟子超過了老師。世上一定有很多的弟子,會心中竊喜,予以默認;如果是略有權勢的弟子,不但會笑納讚美,甚至會有意抹殺老師的存在。但是,既富且貴的子貢,不是這樣。孔子死後,叔孫武叔、陳子禽幾次毀謗孔子,前者甚至在朝廷上公開說,子貢的智慧已經超過了孔子。子貢都充分發揮他過人的修辭才能,巧妙設喻,進行反駁。子貢把自己比作矮牆小院,人人可以看見室家之好,而把孔子比作高牆大院,裡邊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他人根本無法窺見;把一般賢者比作丘陵,把孔子比作日月,無法超越;把孔子比作「不可階而升」的天。

古往今來,像子貢這樣,以富麗堂皇、形象生動的語言歌頌自己齎志以歿的老師的,能有幾人?

孔子主動跟子貢說話

子貢雖然比孔子小三十一歲,比顏淵還小一歲,不像子路,只小孔子九歲。但是,他跟孔子相處時,似乎比他們都更平和,更輕鬆。請看: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罕)

這種話,一般弟子是不敢說,也說不出來的。

子貢請教「君子也有討厭的人嗎」時,孔子回答之後,反過來問子貢「你也有討厭的人嗎」,子貢答以「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討厭偷竊他人成果以為自己很聰明的人,討厭不謙虛而自以為勇敢的人,討厭背後說人壞話還自以為正直的人)。孔子的反問,也有想聽聽子貢怎麼看的意思。

孔子有時也挺願意把子貢當作較為平等的談話對手,而不是學生。孔子跟子貢在一起時,曾幾次主動發起談話。請看: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

孔門子弟中,能享此殊榮者,除了子貢,也只有顏淵、子路兩個人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