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象曰: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用鴻來代表風山漸的訊息。這隻鴻從初六爻棲息水草()的岸邊,接著到河中的石頭(),再返回到岸邊的小山頂(),再到平坦的樹枝上(),接著到達高處的陵地()。這代表這隻鴻應該是越飛越高,到了九五爻,應該是鴻飛於天了,因為第五爻為天位。到了上六爻,為何又回到平地()呢?

 

   上九爻語意:這隻鴻雁從高山的陵地又重新返回到陸面上來,「其羽可用為儀」,從前我們會用這些雁鳥或禽類的羽毛來裝飾,如君王裝飾在儀仗上或用來代表威信,而這過程所獲得的是非常吉祥的。有一些儀式或儀典,會用這樣的裝飾,來呈現出光輝與光彩。「不可亂也」,在進行這樣的國家大典中,程序一定要井然有序,也就是說,一切的亂象,在正式典禮之前,一定會採取預防措施,使得典禮進行時非常得當,因為事前有充分的準備,所以最後一定是吉祥的。

 

  易經表面的文字很容易懂,因為用的還是生活經驗上累積的文辭,只是有些因年代的久遠,較難與現代生活相連結,只要稍加解釋還是能了解,但這種文字上的含意只是屬於第一層,更重要的是內在有許多的引申義,這本超過3000年的易經,為何能流傳這麼久還是有人在研究,就是因為它能超越空間、時間與我們的現代生活連結。

 

一個簡單的問題問大家:如果以這隻鴻雁來代表一個人,鴻雁已經飛到高處,眼看可以一飛衝天了,為何還要下降到陸地?如果不能了解這內在的意涵,那麼漸卦就白讀了。這重點精髓是易經聖人很巧妙的安排,而這爻位的精隨可以用四個字來說明,就是「乘愿再來」。就是因為有那份悲心,他歷經了一些過程,已經有了很好的經驗,他已來到天上之爻位(因為五、六爻為天位),易經很注重「以貴下賤」,也就是說,今天已在一個高位,卻願意屈身下就,以易經來說,這種精神不管到哪裡都是大吉大利。所有的聖賢、諸佛菩薩今天能夠成就,就如易經的弦外之音,你今天這輩子不是自己把自己搞好就好,如果顧自己就好,自己吃飽就能一行白鷺翱翔上青天了,為什麼還要下降?要注意的是,爻辭中,鴻漸于陸後,所呈現的是他的羽毛,羽毛代表他的形體,中庸第33篇:「德輶如毛」,德性就像羽毛,不會為別人帶來負擔。譬如有時父母或老師教導孩子時,孩子會覺得好沉重,這是因他們的心性啟發還沒到能領悟的地步,如果能夠德輶如毛,這德性是很輕的,而且這羽毛是能夠呈現出光華的。就像今天你如果已經歷了一個過程,並且已來到天上之位,卻願意重返人間,你是能夠為後人留下典範的,這「羽」就是典範。我們能不能成為別人的典範?而且這種典範是能夠為別人帶來吉祥的。

 

人通常在神桌前跪在地上就只是會「求」,求:福、祿、壽、命、安、名、利、財、偶、愛、子、巧、智慧、世界大同……………,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求「道」,因為「心中有,回家有路」,其實,只要求得「道」,以上所求都能得到,因為每個人都能求之有道的話,世界就會太平。一個人如果求之有道,壽、祿對他來說不會是絕對,如:顏回求之有道,壽對他來說反而不重要;又如「君子愛財,取之有」。「心中有,回家有路」是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參學的8個字,心中真的找到道,才能夠有路回到真正的家,有些人身體回去了,心靈卻回不去。孟子:「求之有,得之有」,一個人的「求」,如果這個「到」今天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裡,則因為每個人有「命」的限制,主權不是在你,而不一定求的到。如:主任缺只有一個,每個人都想求,或大家都想考上公務員,這叫「求之有道」,努力當然很重要,但每個人福報不同,所求的能不能應在你身上,這背後有太多無法掌控的因素。所以今天所求的如果有太多變化因素,這「求」與「得」是無法相通的;孟子說,這天地間唯一求與得能夠相通的,就是「求德」,「德」就是德性,你今天立志要當一個好人,或聽到易經願意與人分享,只要願意做,所求一定能得到,因為這個主權全部是在你自己。同樣地,如果你立志要效法聖賢菩薩,這個「求」跟「得」會通,因為你會想要遵照他的行誼,講他們的話,最後你就會變成像他們的樣子。今天我們說「求」,「求道」最重要,因為有道,才會有路,今天若求的不是正道,那麼走的就不是正路,譬如,強盜的孩子也很聽爸爸的話,雖乖巧卻無道。聖人所講的話為何能成為經典,經者不變也,因為他告訴我們這個道,讓我們能夠抵達他的究竟。

 

其實佛桌的擺設也是符合這個爻位的精神。每次在這裡(佛堂)上課,是有他的意義的。因為聖人設卦觀象,每個卦都會出現一個象字,也會出現好幾個爻,六個爻乾坤都有,大象、小象辭都說具體而成象,都是藉象來明理。易有理、氣、象,理:背後的道理;氣:一氣的循環;有成象,有成數,理、氣、象、數是具體而微地在我們周遭。

 

當一個人有所求,之後能夠有所提昇,有所領悟,接著就有機會去跨越,跨越什麼?就如這佛堂的擺設,與易經完全相通:

 

1、2-à眾生都是站或跪在地上求。

 

 

(下桌)

 

3、4-à人要跨越人位,進到天位,人,就是頂天、立地。要從地躍上人位,一定要跨越一個爐(香爐),這個爐就是歷練。人唯有在經過歷練之後才會珍惜生命,沒有歷練過的人生不是人生。西遊記取經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後才成功,8+1=9,凡9才會歸真,因為9是陽數(13579)之極,九九是為純陽之體,所以一定要接受歷練。就好像革卦之後接著是鼎卦,鼎,是要經過火侯煉過,才能「正位凝命」,一個人去正其位,凝命,所以要考驗過、鍛鍊過,才能從人位跨越到天位。

 

 

(上桌)

 

5、6-à到了天位後,我們所看到的擺在上桌的佛像,或在教堂的耶穌、瑪麗亞、廟宇的神像,有哪一尊是以背部朝著我們的?沒有!都是以正面來看眾生的。所以祂們在上了上桌之後,都會做一個動作─39卦蹇卦的「反身修德」,祂還是會反過來看著下面的人,因為祂是從下面上來的,要讓人們知道:祂有在看你喔、祂知道你們的感受喔、有什麼方法可以幫你解決困難喔……….,這就是漸卦最後一爻所說的,為何鴻要漸于陸,代表「乘愿再來」、「悲愿無限」。

 

所以,開這門課,是希望能拋磚引玉,引出每個人心中的那塊美玉,讓他能夠顯現出來,變成「可用為儀」,讓別人看到就能夠攝受,這就是一種「無言之教」。歷史上,周武王當初誓師伐紂時,兵力很少,在關鍵的一役牧野之戰中,與紂王的兵力相差非常懸殊,當時武王以儀仗誓師時,大家卻士氣高昂,有以一檔十之氣勢,沒有一個退卻,這就是因為「用為儀」,他們知道,他們是要來解救人的,這個就叫做「正義之師」,而六百多年的商朝就這樣瓦解了。當商朝滅後,武王重整天下,與謀臣們討論時發現,商紂因為無道,所以失去天下,而讓武王替天行道,有道是「有道為明君,無道為昏君」,一旦失去道,之後就會有人替天行道來取代我們,所以武王當時與哥哥姬發說:我們應該要將「道」具體呈現。

 

「道」如果落實在人間,有一個抽象的字可以將這概念表現出來,就是「德」,易經64卦中有多個地方提到德,君子最後呈現的就是德,所以易經到最後,就是要有君子之德。德再更進一步更具體就是「禮」,所以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周朝八百多年的國祚,算是歷史上年代久遠的王朝。而現在,我們漸失其道,「德」無法顯揚,以古代來說,現在就趨向稱為亂世。雖然還沒感到那麼嚴重,是因為現在想要維持的還是大有人在,否則,以古代標準來看,現在的情形叫做禮崩樂壞,傳統道德已經沒有了,拿出來說還會被笑:現在是什麼時代了,還在說這個?當這些都不見時,其實整個人心都沉淪了,這就是為什麼要開讀經班、易經班,是要讓人知道道的背後是什麼,從這個道裡去彰顯出人生的路來,這才是學經典一個最重要的環境。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將你聽到的、聽懂的告訴不知道的,也唯獨願意去分享、傳承,你自然會帶動更多人也帶動你自己朝向有道之路。老師在長青學苑的學生陳熹分析徐老師上課的重點就三個:傳承、分享、有道。

 

人生之中有很多的過程裡面,如果我們的視野無法提高,永遠只在藩籬的框架,你今天居於一個位置,就可能沒辦法再看到你的底下。漸卦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山中的木從幼苗到高聳雲天的大樹,它是要循序漸進的,人生的歷練何嘗不是如此?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以一個季節性的侯鳥為象徵,鴻雁,冬天時從北方飛來,氣候溫暖時,又從南方飛回去,所以古人若結婚或定盟約,一定會送鴻雁,代表我很誠信。相傳孔子去見老子時,也送了鴻雁,這對古人來說是很貴重的大禮,代表我很有誠心與誠信。

 

六四爻「得其桷」,九五「得所願」,在天位「得所願」可以說就是心想事成了,到了上九爻就是乘其愿,能夠得其愿又能乘其愿,最後一定是乘愿再來,你怎麼可能停在那裏從此都不來呢?所以不要說人生有沒有來世、輪迴,當你有缺憾時,這輩子你被當掉的地方,你一定會來重修,碰到某件事就暴跳如雷或沉淪憂鬱,這些都是還沒有完成的功課,你只要這輩子思惟模式沒有解套,則必定還會再來一次,直到能學會放得下、走得出,這門功課才算真正修過。

 

所以漸卦的六爻世界告訴我們,如何在進的過程當中能夠得其所願,及應該有的位置。初六爻告訴我們經驗不足,很多都要歷練;六二爻告訴我們,能夠在穩固如磐石的地方一步一腳印,今天就算要一步衝天,當你飛上去,一旦有立足點時,還是要非常小心謹慎,而且告訴我們,人生之中不是只有搞好飲食這件事,「飲食衎衎」:吃得好、睡得好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所以小象中立刻提醒要「不素飽」。「飲食衎衎」說吃得好、睡得好,每天胸無大志,但「不素飽」就提醒我們不要白白的光吃飽,吃飽了後還要運動、睡覺之外,在漸卦中更重要的是要能「居賢德善俗」,也就是居於賢德之位,用你的德性,到最後能夠移風易俗,這不就也是上九爻的寫照嗎?人已經居於一個高位了,今天還願意來改善、甚至讓別人變得更好,看到別人的需要,願意將自己的愛來呈現,所以六二爻才來提醒,不能只有三餐求飽,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有了生理需求後,我們應該要來提昇心靈的成長,不能一輩子停留在追求生理、感官功能需求而已。孟子:「從其小體者為小人,從其大體者為大人」,「從其小體」:追求感官功能的需求, 一般的社會層次就只在這個層面,如果我們還能追求形而上的道、心()靈功能的過程,這個才是符合易經聖人說的「不素飽」。飲食並不是不重要,水天需卦中也說飲食宴樂,但在飲食宴樂過程的背後是在等待,在儲備實力之後,等待更好的時機點。九三爻,要讓我們將視野打開,人生之路最怕在飛翔時離開群體,小象:「離群醜也」,離開群體之後,自己會走什麼不正確的路自己也不曉得。

 

易經聖人告訴我們,離開群體就有可能「醜」;乾卦也說「非離群也」,前提是這個群一定要是有德的團體,善良之人引導我們何從何去。九三這個爻告訴我們太自以為是,可能會發生不好的狀況;陽居陽爻之位,表面上看起來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因為自己主觀意識太強,沒辦法接受別人,結果「失其道」,道不見了,離開了這個道,一切亂象就叢生。六四爻告訴我們「或得其桷」,這樣才不會有什麼過失,在那個過程能夠「順以巽」,重點就是這三個字。位居第四爻,接近第五爻,在公司可以說是總經理了,是個位高權重的人,但是做事能夠保持低下的柔順,還能「巽」:柔和的微風,代表這風能夠無孔不入,最後能夠影響底下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將組織帶動起來,而不是只有高高在上。九五爻「鴻漸于陵」來到了高處,「三歲不孕」要等待時機,外來的這些打擊,只要是站得住腳的,最後回到你的基本盤,最後能夠勝出,能「得其所願」;在讀經典的過程裡,最後能夠得其所願的不多,因為很難堅持,為什麼最後能夠得其所願?因為「剩」者為王,走到最後剩下來的能夠成王。這個「王」不是指稱霸外界的王,儒家說內聖之後就外王,代表「王道」,所謂王道,不是只有站在個人的利益,而是能夠普及普羅大眾。「內聖外王」,可以說將你內部好的一面能夠擴及周遭,這樣才是真正「得其所願」。所以,如果所求之事不是只在個人區塊,而能將視野擴展,如此大的局面能夠有所得,你的小局面自然而然也會依附在其中,這就是求與得之間如何相通。

 

(志清  美雲  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