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進的“窄門”——文禮書院學子讀《一個讀經少年的來信》有感

時間:2016-07-10 14:58 | 來源:文禮書院| 作者: 李懿貞

 



文禮書院主院選址地(今日荒林山野,他日學府巍峨……) 

編者按:日前一篇名爲《一個讀經少年的來信》的微信文章廣爲流傳,一時引發大衆對讀經教育的種種議論與關切。文禮書院助教老師把此文打印出來給書院諸生閱讀并請他們發表感言。前日起陸續刊發數篇文禮書院學子就《一個讀經少年的來信》一文之讀後感。

今日刊文爲書院學生李懿貞同學的回信。
 
惟生同學:
讀君之文章,經歷相似,有戚戚焉。我自七歲始讀經,這其中曲折,非一言兩語可盡,我也曾進弟子規學校多年,輾轉了四個私塾,隻是幸運一點,讀經九年之後,于十六歲(2013)進文禮書院,得遇明師,從此一切立定。今君與我同齡,已是有思想的人,但因求學求道無方向,尚在茫茫然尋覓中,又因昔日波折的經曆,内心早已懷疑一切,恐終将障礙自己的慧命,望能誠心聽取我們文禮諸生之建議,或可使君得有轉機。
 
在小學二年級下學期時,我母親聽了讀經理念,立即讓我退學,并選擇私塾就讀,當時那所私塾很強調《弟子規》的落實,還有一些佛教的内容和儀式,很像你所說的情況。但如今回看,知道那隻是個别學堂個别老師自己的意見。君言“在往生堂的手電筒光照中,發現了另一個國學經典世界,這個世界是生靈活現,熠熠生輝的”,所言不差,如今國學熱,人人皆想追求教育的改革,但盲人摸象,各執一詞,随自己意見走,無本無源,不能把握教育本質,始終是混亂的。我認爲隻有用季謙先生所推廣的理念教學,才算是真正的讀經私塾,才能讓學生深得經典熏陶,保證其思想中正。

君文給我直接的觀感,是始終沒能得到正确的引領,緻使迷茫漂泊,這也表明君未能充分了解讀經的真正意義。經典應是可以澤潤心靈土壤,讀經應是可以讓人活在幸福中的教育。在我的讀經曆程中,也經曆過無所适從的階段,在讀經七八年左右,學堂裏的大同學爲前途相繼離開,老師隻是讓我們重複背誦,并錄像,說是爲了去書院做準備,無人帶我們做其他學習,這确是冗長且枯燥的過程,那時我已十五六歲了,面對這樣的生活,我常感受到如法國文豪加缪所言的“荒謬之感”。但慶幸的是,我始終抱着不甘于卑陋凡下處的心志,咬着牙,最終進入了文禮書院,才了解讀經的整體規劃。開始解經以後,很快地就嗅到了真實學問之氣味,我和其他離開學堂的同學從此分道揚镳,他們去社會闖蕩,而我留在這裏與聖賢相伴,經典爲友。沒有走到這步的,或是個人慧命,或是家庭原因,人生中許多事是無可奈何的。我在這裏,時日既久,似乎有一種領悟,生命要從内在升起趨向光明之意願,才算度過了人生的夢覺之關。不然即使讀了幾十年書,總将還如程子所言:“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君所強烈反對的大量純讀經,其本身并非死讀書,更非“記問之學”,而是一個孩童或未曾讀經的少年,想要更上一層必要的文化積累,最好盡量多背,背到不能再背了,才開始理解,那些經典的意義将很快化爲自己的生命。我與君年紀相仿,彎路也走了許多,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你既已錄完中文二十萬字,我還是想建議你,能适時回頭,懸崖勒馬,不過是再用一年時間,将四本英文經典也包本下來,則日後不論中英文解經,那積累的功夫,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現在已經開始後悔當時沒有背更多,現在我每日還自動花一小時繼續背誦呢,此乃是一穩固積累,隻有這樣深厚的根底才是将來成器之必要前提,所謂厚積薄發。君所言的“念的遍數足夠多,即使一心二用都可以背過”,這正是孩童的自然,真是令人羨慕啊。反而年齡大的人會要求理解,但若無深厚的基礎,即使句句理解了,未來成大器的可能性是遠不如那“念咒”的孩童的。關于背誦的好處,我親身體會許多,尤其體現在學習英語上,以前所積累的經典句子常在解經時一下子像泉水一樣噴出來,不但我常常可想到許多好句,且默默中單詞量積累得很快。有了背誦基礎,要理解,真是源泉滾滾,不舍晝夜啊,當然,此非無本者所能體會。
恰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所描繪的: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此境界美極,簡直是大量讀經至解經時之描述。


浙南淨土 雨後竹里(現文禮書院過渡地——竹里鄉文化廣場)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我們學習,追求學問是爲天爵還是人爵?還是暫且爲人爵而修天爵?在更深遠的追求上,我們之所以讀書,是爲了長進自己的慧命。文禮書院的院訓是“志道樂學”,先生告訴我們:一個有志于道的人,志向應是立在“止于至善”處,立在“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處。人生在世,現實事業往往或是爲追求生存或是爲求名位,但這些追求與個人真正的生命皆是無關的。這樣說,并不是否認現實生活,因我們既身爲人,就有現實與理想兩層,現實中我們當然要飽食暖衣,但若隻爲生活而生活(for its own sake)便與禽獸毫無區别,君可曾想過孟子所言“人之異于禽獸之幾希”之幾希者在何處?我們之所以讀書的目的既不是爲了人爵,其過程也不是爲了修好天爵以求人爵,而唯是爲了求生命之光明,一種不容已的責任感,一種真實的生命感,有此真實感才不再是存在主義所謂“大街上的人”。如果沒有這點省察,是不能深入貼合經典的,試問我們是要讓自己的生命輕飄在虛空中,如羽毛一樣無所憑依,還是任重道遠,自願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此便是君所言的“生命的學問”之開端,我們讀經學子從幼年所積累的一切,皆是爲這一步做準備,難道這樣不符合人性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大量讀經是如此,解經是如此,做學問也是如此,且隻有修習聖賢經典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君若能将現實立在高遠的理想上,便不是爲生活過生活的俗人,也算對得起自己多年讀經努力,且與其擔心前途不如返回自家生命,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是也,且人生的價值理想乃是在自我生命不斷的奮鬥長進上所引生與實現。

從君文章中所說的“穿越到古代,與過去的偉大靈魂爲友”之句可看出,君是有對聖賢向往之情的人,不妨可了解一下文禮書院的規劃,此書院非如君所想象,定于一尊。這裏的學生皆是從小讀經的學子,入此書院的課程是如季謙先生的設計,先進行解經與大量閱讀,并學習多種古典語言,汲取各種文化之璀璨。這是讀經學子彙聚處,是開啓那沉澱已久的經典秘藏之處,這裏要培養将來能會通中西文化,承繼從先秦諸子至宋明儒與現代新儒家血脈之人,這既是個人的事,家庭的事,民族的事,更是世界的事。相信這也是你的深心大願所在,望君能理清思路,早日回歸自己的心願。


丙申夏,韓國大儒敬華先生及弟子來訪文禮書院。書院諸生向敬華先生行禮。
 
你說“最後三至五年的學習統歸牟宗三全集,擔心路越走越窄,甚至限制在一個學派裏”,我真覺得君是着實不了解牟先生了,牟先生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是歷代唯一理清包括中西所有學脈之人,真如孟子所謂“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這樣偉大的哲學家所做的學問是古今無兩的,此并非是限制在個人的意底牢結(Ideology)中,乃是生命的學問,人性的學問,書院的課程之所以要在解經博文後統歸于此,此是立于禮之必須。若隻是學問之博而無根,始終是飄渺空蕩的。牟先生的作品,可以啓發人的慧命,啓發人的真實感,所以我建議,君不論将來到了哪裏,做什麽學問,定要讀他的書。不藉助體系完整的書,吾人之思想脈絡是很難清晰的。而天下真理隻有一,真理之一不會妨礙見解之多,但見解之多終歸真理之一。吾人所學于牟先生者,主要是要學其思考的方法和憂患的意識,此乃是雖百世可知的人性之常,怎可說是個人學派,而會障礙你的心路?且“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若此學問有不妥處,一個好學的人總是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然,要知道大哲人的賢不賢,這是要經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後,才能判定的,故願君今後對前賢的學養與願力,不可言之如此輕易。

王财貴(季謙)先生在文禮書院辦公室
王财貴(季謙)先生在文禮書院辦公室
 
中華文化自五四而來受了不少摧殘,季謙先生推廣讀經20年,就是爲了能夠培養出一些有家國天下情懷,正知正見的年輕人,此乃是我們今日之使命,君若真的對聖賢有向往,勸早日尋回正途,能夠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不要一直迷茫輾轉在無知的苦海中。我們讀經學子所選擇的路途就如聖經中所言:

“Enter ye in at the strait gate:for wide is the gate,and broad is the way ,that leadeth to destruction,and many there be which go in thereast.Because stait is the gate ,and narrow is the way,which leadeth unto life,and few there be that find it. 

你們當進窄門,因爲引到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但引到生命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我們選擇了窄門,選擇了生命之門,套用佛教說的人生四難,我們可以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經教難聞,聖賢難成。如今我們已擁有這一切的可能,卻不能珍視愛重,這是平白地浪費自己慧命啊,可悲極了。故定要将自己視爲那個天将降大任的人,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對得起多年讀經之積澱。
 
   請君慎思之!
 
                                                      李懿貞敬上 孔元2567年(丙申)7月8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