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信榮自學英文經驗談

 

賴信榮.jpg 

賴信榮2148556.jpg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同學:十二年前,我走上在家自學讀經這條路。今天在學習中文英文上頭的所有成果,皆要從那時候開始講起。我記得當初,爸爸媽媽在華山書院聽見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讀經理論」,當天回來,他們好像看到教育的希望,滿心喜悅,車上載滿著讀經的教材與CD。所以從那天開始,我就沒再踏入學校一天。如今十二年過去了,我已經二十歲,這十二年的自學經驗,確實為我往後的發展奠下最好的基礎。我是個二十歲的年輕人,生命閱歷不足,所學有限,今天的報告定會有錯謬不足處,還請在座各位師長同學給予我指正。

中文讀經轉英文讀經

我從八歲開始讀經,開始在家自學。一開始,父母亦想要中英並進,中文讀經之外,還希望能英文讀經。但在英文方面,總感覺進行得不順利,如何讀就是那幾課,如何背也只是那幾首十四行詩。父母看這情況,索性即把英文暫時放下。因為那時候我也剛開始讀經,所以中文經典還很多沒背。是以既然如此,那就專攻中文讀經。

直到我要升國中時,父母決定繼續自學。既然國中要自學,那英文就不應當再放著不管,所以父母開始正視英文這一塊。回想以往,英文都是媽媽帶我,媽媽備課辛勞,但收功甚少。既然此次要好好重整英文學習,所以決定採用易子而教,幫我從外頭請家教帶我英文讀經。這家教雖是從補習班請來,但來家裡帶我英文讀經所用的方法,不離讀經的方法。老師每週來家中一次,帶我讀新進度;老師按壓CD,而我則跟著讀唸。其他天數,我要把老師所教的不斷讀誦,等到下週老師再來,就可將這週所讀,背給老師;而老師則又繼續進新的下一課。所以,每週即如此老實踏實進行。不到一年,我就在讀經會考報考三段英文。

這是我第一次報考英文經典,所以我非常慎重,做足準備。考完結果是,三段皆過,分數亦皆不錯。因讀經會考的肯定,我對於英文讀經方法的信心遂建立起來。好像有了會考肯定,證明了我用的方法是正確的、是沒有問題的,可以繼續如此照做。所以,記得那時考完,我告訴媽媽說:可以不必再請家教,因為方法很簡單,如何操作CD、如何藉CD糾正自己的發音、如何以CD為老師,只須有心,人人皆可自己來。所以之後兩三年間,自己如法炮製,就把王教授英文經典的所有段數幾乎背完。

這段自學英文讀經的經歷,給了我一個啟示:讀經方法就是如此簡易,與知識的學習大異其趣。知識的學習,每天必教新的內容,老師每日授課也必須不斷備課,或要用新花招、新花樣來吸引學生。然而讀經並非如此,讀經跟天底下所有打地基的功夫一樣,不講新鮮,獨講求將乏味無趣的事情不斷做下去。

英文讀經轉讀原文書

至高一時,我報考了最後一次經典會考。那年我報考五十段,而那年滿段為五十二段,五十二段之上沒有更高的段數。報考五十段,通過四十九。當我考完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的讀經之路是否達到一個階段?是不是要轉換跑道?

因為,這四五年來的讀經歲月,每一年皆看著自己不斷讀新的進度,不斷增加段數,不斷複習已往背過的經典,然後報考通過,一切都很順利。所以我那時心裡頭自己如此想:不能老是待在這個自己長久習慣的讀經圈子,應當跨出去見見外頭的世面;讀經圈之外還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人,他們或許並非讀經而有所成就;而英文讀經不應當是學習英文的全部,英文讀經之外應當還有很多關於英文重要的學習,等待我去探索與經歷。

懷抱如此心念之下,我有機會了解到屬於英文理解這方面的學習,比如背單字。所以,我開始從英文的童話書、中英參照的故事讀本,乃至家裡能找到一切印有英文字樣的瓶瓶罐罐,全部收集起來,開始抄單字、查字典、背單字。兩三個月之後,我讀了第一本原文書。

在這裡打岔說明一下:當時自己純是自我摸索,沒有人指引,所用的方法也不知正確與否。所以究竟是否須背單字?讀中英參照讀物到底好不好?後續會跟各位報告。

繼續我的故事:事實上,那時讀原文書,我有個動力來源是,覺得讀原文書很酷!就像小孩子,父母為他買了新鞋,隔天一定穿去學校炫耀同學;或是自己學會了某一招式,會了某個新玩意,明天一定去耍給同學看。所以讀原文書在我那時看來,我覺得很酷,因為這非常人能做的事情。那時我常坐火車到外地學習,習慣要帶本書在火車上讀,我就想如果今天我不是帶中文書而是原文書,旁邊的乘客會如何看我,跟我一起去的同學會如何以羨慕的眼光看我。所以一開始就是有如此虛榮心的作祟,推助我原文書閱讀的起步歲月。

一本一本原文書讀下,我開始發現許多非常棒的字句。作者精采的文字,可以啟迪我們思考,啟發我們以不同角度看事情,更能給予智慧與經驗。遇到這些字句,總覺劃線作記不夠意思,所以就想到創立網站。節錄作者的字句,自己學習加以翻譯,並配上自己的閱讀心得,然後po上網路。「每日英文學摘」即是在此時開始的。

因為創立網站,開始有產出的期盼,逼著我要不斷閱讀原文書,以認識更多名言佳句。也因為經營網站,我才有機會進入一個不得不使用英文的環境。那時候我網站使用的系統是WordPress,這是外國公司,且那時候還未有中文版。所以從網站的後台控制介面,到整個網站的一切設置,全部是英文,逼得自己就得使用英文,非以英文作工具不可。如果要幫網站的設計做改變,或哪邊出問題要尋求解答,這些答案全是英文寫的,所以沒有辦法,為了解決問題,只得逼自己去讀。我的英文能有突飛猛進的進步,能夠快速進入母語化,網站的經營使我進入不得不用英文的環境,可謂功不可沒。

幸遇魏老師

經營網站一段時日,我遇到魏邦老師。魏老師是在我學習英文這條路上非常關鍵的人物,我遇到老師等於是一隻小海龜在巨海之中攀上浮木。遇見老師,我的原文書閱讀始得走上軌道。老師以其豐富的經驗與閱歷,教我哪些書當看,哪些則不必讀,為我開列書單。所以我的閱讀才在此時開始有系統、有目標、有方向、有效率。

我與魏師EMAIL通信皆以英文,所以在此時開始英文寫作。偶而有機會回頭看自己之前寫的EMAIL,真是錯誤滿篇,但却明瞭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回想當初老師讀我的信,幾乎未曾跟我說過哪裡有錯,而是鼓勵我不斷的寫。

老師教我的一個觀念:寫久了自然會寫好,說久了自然會說好。一時上的錯誤,文法錯誤或表達錯誤,只要不斷的寫,不斷的說,我們終究會有自我糾正的能力。我們時常是缺乏「等待的心情」,常常想要馬上糾正,令其馬上改好。不僅對自己的學習如此,或許對待他人也是如此,常常想用嘴巴挑毛病。想一想,若給予他足夠的時間浸泡熟悉,或許一周二周三四周後,他自己修正了。不必我們說,他自己修正了。而這時的修正才是真正發自內心,會跟隨人一輩子。

有一日,魏老師跟我說道:「你現在什麼事都可以不用做,什麼書都可以不用讀。你只須做一件事:讀一本像樣的原文書!」老師所謂像樣的原文書,用老師的話來說就是brick book,磚頭書,在中文就是所謂大部頭的書籍。老師推薦我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老師接著說:「你唯有把羅素哲學史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讀完,你的英文能力才有看頭!」

我經老師如此一激勵,馬上從亞馬遜訂書。這類書只能上亞馬遜找,博客來是訂不到的,這種書在書櫃上是註定要灰塵滿佈的。當郵差把書一寄到,我馬上讀,一讀就是四個月。這段時間,我幾乎把所有事放下,只有此事最重要。四個月的閱讀過程,每讀完一章節,我會用英文寫記這章的大要,並把作者精采關鍵的文字節錄下來。如此邊讀邊寫的進行,四個月就過去了。當我結束後,我馬上去找老師,向老師報告我把這不可能的任務完成了。記得我那天跟老師如此說:「當我讀完羅素哲學史,再看之前那些書,我覺得它們寫得如何這麼淺白,內涵如何這麼淺顯,與羅素那般高深博厚,真是差太遠。」

這段經歷給我一個啟示:一如孟子所講「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讀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才培養出鑑別高下的眼力。我們學英文應當立乎大者。若只想要會話溝通,日常用語,事實上是把自己格局做小。目標應當立在深入文化,而非會話。事實告訴我們:有文化底蘊的人,會話必是一流!唐朝詩人王之渙有句詩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告訴我們:唯有站得高,才能見得遠。學習也是一樣:唯有進入艱深,方有水準可言。

跟隨杜老師

當我讀完羅素的哲學史,在原文書的閱讀上取得一些成果後,我發現自己有點自我膨脹,自我感覺良好,但我很慶幸在這時候有人願意拿棒子敲我,把我從自以為是中敲出來,讓我看清自身盲點,照見自我不足。而這一位,也即是我的另一位恩師,就是杜忠誥老師。

我們知道杜老師是個真性情的人。對於學生,老師只說真話,不講假話。因為唯有講真話,才能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真實情況,也才能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補強。老師曾說:「之所以罵你、講你、念你,換個角度想,正是為你指出可以改進的點而已。」

讀第一本原文書應該抱持的心態

我讀的第一本原文書是海明威《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花了一周就把它讀完,但是說實在的,讀完之後我什麼都不懂,我只知道海明威上咖啡廳很多次。雖然讀不大懂,但結束時却是滿心喜悅,因為長期以來,把原文書從頭到尾讀完,讓自己有讀原文書的能力,就是我的夢想。所以雖讀不懂,但確實是將夢想達到了。所以我沒有因為讀不懂而停下腳步,沒有因此阻礙我繼續前進。之後一本本讀下去,久而發現一件事,即對於書本內容能理解的地方越來越多,不能理解的部分則越來越少。這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我們不能等待能力有了才接受挑戰,我們應當在接受挑戰中鍛鍊能力!

在這裡,讀經幫我極大的忙。讀經教會我的一件事:不懂也可以進行。我們讀經,一本經典從頭到尾沒有懂過,但我們照樣可以念上百遍,乃至熟背。所以當我面對原文書,也是完全不懂的情況下,還可以繼續照讀照啃。這番能耐,不懂還可以熬頭苦幹的這番能耐,可以說是讀經給我的最大資產。

學習英文最好摒棄中英參照,唯有摒棄中英參照,才能真正浸入英語原文的世界。唯有進入純粹原文,不給自己依賴中文,才有可能激發出母語化的英文能力。就像人類生存的本能,處在沒有辦法、沒有選擇的環境下,自然會給自己開闢出一條路。學習,簡單講,就是「激發」而已。把自己投入一個不得不用英文的環境,能力便激發出來了!

打個比喻:騎單車要越快上手,就要越找脫離他人纏扶。中文參照,即是學英文上的他人纏扶。成就若要快,就要給自己有實際碰撞跌倒的機會。

到底須不須背單字?經過大量閱讀原文書之後,我發現背單字是不必要的。第一點原因:認字跟認人是很像的,只要常見面,自然會記得。所以,若我們花整天的時間學英文,其中花上半天在背單字,倒不如把那半天拿來再讓自己繼續閱讀,再讓自己有大量機會碰上單字,則單字自然即背起來了。第二個原因是,字義是活的,在此是這個意思,待會在別的地方出現又成另個意思,會隨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如此意思多變的單字,豈能背定呢!大家都知道 respect,意指「敬重」或「尊敬」,但事實上此字還有另外的意思叫「方面」,比如:in the respect of kung fu,在武術方面;in the respect of music,在音樂方面。曾幾何時我也沒想過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干的意思會同出一字。早期我即把respect跟「尊敬」背在一起,所以每看見respect,都很死的用「尊敬」來解,導致很多時候都與作者的意思扞格不入。最後一點不背單字的原因:無形之中,背單字即是把英文單字與中譯牢牢套住,致使看見字詞的第一念是中譯叫什麼,而非對於此字的真實理解體會。這就是為何我們使用英文時不能流暢流利,總比外國人慢一拍,背單字或許是個根本因素。所以,丟掉背單字的觀念吧! 大量閱讀,給自己有一再遇到單字的機會,這或許才是可長可久的辦法。

學英文要不要學文法

在我學英文的過程中,有人問我:有沒有學文法?回想自己學英文整個歷程,我只是做了兩件事:讀經與讀原文書。從來未刻意學過文法,從來沒刻意騰出時間上文法課,或專門讀文法書籍,只是偶而於說與寫中給老師糾正隨機指點而已。

文法本身沒有問題,是我們的教法有問題!這裡就必須先認清楚「語文的本質」。語文是一項技能,不是一門知識或學問。知識的學習靠理解,需老師講解,一點一點累積,但是技能的磨練則純粹須要熟習,不斷給自己有機會去使用,不斷給自己有機會去操練。

學文法,不會因為老師給你講解了,就可以了事,便可以自在應用。事實上離實際應用還有一大段距離。老師所講解的僅是腦袋裏頭的知識概念,跟我們全體身心面對情境時的直下反應,是有一段差距的。所以,必要的大量浸泡工夫,斷不可少!因為這是培養直覺感受的唯一途徑。

文法一門,我雖然從未認真學過,但面臨文法考題時却沒什麼問題。我參加過一次多益考試。多益分兩部分,閱讀跟聽力。閱讀部分又細分三項,其中有一項是考文法。在這一部分,其出題方式是:一句話中抽掉一個字,給四個答案選項;這四個選項實是同一個字,只是不同時態或形式,在於考驗考生的文法理解程度。當我遇上這類題目,好像碰上自己的看家本領,很快速即可解決。我如何解題呢?我把這句話念四遍,依序把四個答案帶入,我念得若順便知這個答案是對的,但若讀來不順,怪怪的,感覺人家不會這樣說,就知道這是錯的。所以我不是用腦袋中的文法知識來解題,而是用我對於英文真實親切的感受。

所以,理想的文法教法應當是:先求個真實感受,再求講解與理解。這本末先後的順序須分清楚!應當先大量閱讀,等到培養出對於英文的真實感受後,有機會再讀些文法書籍,有機會應用英文再讓老師隨機糾正,從犯錯中領會用法。若把這先後順序顛倒的話,有可能會扼殺學習動力!到頭來,學英文沒有大量閱讀故事、大量吸收知識、接收資訊的那番樂趣,反到是不斷死記文法教條規則的痛苦經歷。究竟多少學子學習英文,最後抹殺了學習動力,這樣的教法應當負起不少責任!

打破分級概念

學習英文上,還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語文天地裡,沒有所謂樓梯,只有電梯。聰明人會善用電梯,一次坐上高樓之頂,一次見識最磅礡最壯麗的風景。學習有個奇妙的地方:學什麼自己就是什麼,讀什麼自己就是什麼。在這一點,古人其實要比我們聰明。

古人從小入私塾。學習一開始,就接觸四書五經,進入整個中華文化的精粹。一入私塾,便將天地間最高明的聖賢介紹給你做老師,此後經過長期接觸薰陶,久而久之即具有聖賢的氣質,聖賢的胸襟懷抱,乃至見地。這就是為何,古人於二十多歲,年紀輕輕,便能展現出一股成熟的氣象,既有雄厚的基礎,還有高深的思想與見識。

反觀今日的教育:大家都甘心歷階拾級,小學生讀小學的內容,中學生讀中學的內容,要等到進入最高學府博士班時,這套教育體制才肯把文化裏頭最精粹的內涵教給學生。老實講,這是浪費學子的生命,殘害慧命,更是違反人類學習語文的常理,忽視語文能力藉熟悉獲得的事實,所以成效不著,成就緩慢。

跟古人比,今人的語文教法確實有太多不妥。並非今人比古人笨,也並非古人比今人聰明。只是因為古人知教法,今人則給自己自以為是、莫名其妙的教育發明與教育體制所害。

再讓我重複上面講過的一句話:能力是由環境激發而來,是由環境塑造而成。不要等能力有了才接受挑戰,要在接受挑戰中提昇能力、鍛鍊能力。

最後,讓我以一句話為這次報告做個結語:老實的中文讀經,為我的英文讀經奠定基礎,而英文讀經進一步為我讀原文書奠定基礎。

感謝高老師、蔡老師,還有台中教育大學,以及在座各位師長,給我今日的機會來此以報告的方式做學習,也感恩父母、王教授、魏老師,以及杜老師,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的我。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