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章解

 

主講人:王財貴先生

時間:2006年9月30日

地點:北京薊門飯店(四海讀經師資研習營)

記錄:王財貴先生錄音整理小組

校對:懷仁

修訂:王財貴(2015/09/25)

 

 

(在王財貴先生做了一場有關“兒童讀經”的演講後)

主持人:下面我們就請王老師來給我們現場解答我們在座的問題。有請王老師。(眾鼓掌)

王財貴教授(以下簡稱先生):好,謝謝!首先要聲明一下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解決,也都很容易解決,只要是“真”的問題,但如果是假的問題就不能夠解決。(眾笑)等下如果我說不能解決的,你問的就是一個“假問題”。(眾笑,先生笑)(眾鼓掌)好,我在這裡備詢。

學員:我是第一次來,剛才有人問我聽了幾天有沒有問題啊?我說我還是剛剛來瞭解讀經的一個學生吧,或許還提不出什麼問題,我今天就幫忙給念念大家提出的題目,如果問題讀得不好,請大家見諒!(眾鼓掌)

先生:不要緊,你問得不好,我答得好就好。(眾笑,眾鼓掌)

學員:好,有人問:“無友不如己者”,此句何解?

先生:這個也算是讀經教育範圍之內的問題嗎?或許可以算是,因為讀經教育無所不包。這是關於經典的內容,講到“解經”,請各位要有一個比較好的態度,對經典,要有的態度,就是要知道它是真真實實的,是指導真實人生的,所以我們不僅要去瞭解,最重要的是要去領悟。但是一提到瞭解,已經是不容易的;要提到領悟呢,那就更要有寬濶的心胸,不可只以自己的領悟為唯一。所以,凡是遇到有不同的解釋,都要靜下來商量商量。

“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從字面看起來,好像不太近乎平常的人情,所以就有各種的講法,刻意使它合乎人情。原來“無友不如己者”,若順著一般文法讀下來,首先,這個“無友”的“無”,是禁止的詞,是“不要”的意思,意思是不要存著以下的心理,什麼心理呢?這個“友”應該當動詞,“友”是交朋友。整個意思是:不要去交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這是順著文章讀下來,意思很明白啊。但是,孔子這樣講,好像不大近乎人情。有這樣質問:假如讓我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那麼,有一個某甲,他不如我,我不跟他交朋友。那我要跟誰交朋友呢?我要跟某乙交朋友,因為某乙比我好,某乙又對我說,“無友不如己者”,他也不能跟我交朋友。(眾笑,先生笑)那我不是就沒有朋友了?這樣推理和思考也說得通。

所以就有人就把“無友不如己者”那個“無”不當禁止之詞用,而解“無”字為“有無”的“無”,是形容詞或副詞。這樣“無友不如已者”就解成“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看人的優點,就會發現任何一個朋友都比我好,即使他在某一方面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或許很行,所以我們應該把任何人都當作是我學習的對象。就如同孔子曾說“見賢思齊焉”,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像這樣子以經解經,豈不更合乎聖人的意思,而且也合我們做人的“忠恕之道”,這樣解就比較通達人情。所以,這章就有人這樣解。(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作如此解。)

那據我看呢?第一種文法平順的解法:不要去交不如自己的人,像這樣解也未嘗不可。因為所謂要不要去交朋友,本來交朋友是一種自由,古人曾說:父子兄弟是天性,朋友君臣不是天性,所以父子兄弟是只能合不能分的,而朋友君臣是可分可合的。既然可分可合,你憑什麼來決定分合呢?是以“道義”為標準來決定分合!所謂“道義”,一切的真、善、美都是道義所在,“無友不如己者”,就是勸人不要去交真善美不如自己的朋友,這樣解我認為也是滿通的。

既然這句話可兩種解釋,本來解經,文句和義理能通,就可以供我們所用了,就可以了。但如果還要問到底要怎麼解才最合乎“聖人之情”呢?則可以進一步討論。譬如這一章,我認為第一種解釋是比較有深意的。剛才說朋友這一倫不是天生必然的,而你去交朋友的意思是你現在還沒有跟他做朋友,所以古人有“求友”這樣子的情懷,詩經《伐木》有詩句說“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古人又說“親師取友”,可見交朋友,是要去“求”的。那這裡說當你有想要交朋友的“想”的時候,你是“想”去交一些比你有“賢德”的人呢?還是你想去交一些不如你的人呢?大家一定是想要交比自己有“賢德”的吧?孔子曾說要“以友輔仁”,交朋友就是要讓自己在德性上有益處,所以“無友不如己者”,就是警告我們不要去交德性比自己還差的人,就是不要去交“小人”。我們一般常情也這樣看,不要跟“小人”做朋友,與“小人”為友是有害的。這樣解不是很有意義嗎?

那孔子為什麼會講這樣的話來警告人呢?原來一般人有些時候會有一種想法:喜歡跟不如自己的人來往,很多人有這種想法喔!為什麼喜歡跟不如自己的人來往?因為你可以在他面前展現你的威風,輕易可以得到贊賞和奉承嘛!(眾笑)就如孟子所說:所識窮乏者得我——專門喜歡一些見識貧乏的粗俗的人,天天圍繞在自己身邊,也會很滿足,覺得好不榮耀!所以孔子在這章是教我們交朋友的存心,交朋友不要去交那些只會奉承你的人,不要交那些品德、才華都不如你的人,因為交朋友是為道義,不是要營造黨羽隨從。所以這個“無友”的“無”是“禁止”之辭,是“不要”的意思,就是不要去交,孔子是討論一個交友的基本原則,交朋友的“存心”,所以我認為第一解文句既通順,又得聖人之意。

但是呢,第二解以下,當然也都可以,就著你所認識的人,你現在的朋友,盡量發現別人的優點,原來這種存心也是好的。但是,如果這個朋友真的是一無是處,這個朋友真的是德性不好,那你還繼續跟他交往嗎?第二種解釋,好像我們非得從朋友的不好中發現他的優點,好像我們非得跟他一直交往下去不可,其實朋友是以道義相合,現在把這種關係解釋成像“父子兄弟”不可分了,這是不對的。尤其像“君臣”,更不必如此,所以自古儒家都教有志之士要“擇良木而棲”,從沒有說要從惡君那裡找到優點以便維持關係的。

從“無友不如己者”,我們也可以想到:不要侍奉那些沒有道義的領導、長官。這樣子的態度,才是一個有骨氣的“儒者之徒”。總之,“無友不如己者”是提醒我們的生命應該一直追求向上、奮發,期盼有人協助自己,大家一起往上走,所以要慎選朋友,“無有不如己者”,我們要“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我是這樣解釋的。(眾鼓掌)

順便提到一點,有很多人解經時,都替聖人擔心,看到有“不通”的句子,就想替聖人打圓場,這種態度也很可敬,但,聖人哪有那麼多的“不通”,需要我們後人去為他“維護”呢?到底是我們沒體貼聖人之意,還是聖人真講錯了?我想到有另外一章,情況更加明顯,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章。尤其在近代,有許多人怕聖人被誤會為不民主,所以把標點改為“民可,便由之;不可,使知之”來替聖人打圓場,說聖人也鼓吹“人民有知的權利”。其實不必如此,古今社會實況不同,聖人之用意很深,他在這裡不是討論現代的民主之道,而是指出永恒的政治事實,並且示意為政者在做決策時,必需謹慎,以負起政治責任。還有另一章更令許多人不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怕女性同胞認為孔子歧視女性,就下工夫做各種解釋,以安慰女姓同胞。有人說“唯女子”那個“女子”,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專指地位卑賤的女人。以為這樣可以讓孔子免於公憤。又曾見有人把“唯女子”那個“女子”解為“汝子”,那個“女”是加三點水的“汝”,“汝子”就是你的孩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是要提醒一個人:“你要知道,你的孩子跟其他的小孩都是很難教養的。”像這樣解釋好像也通人情啊!但是不合文法嘛!孔子怎會忽然管到人家的孩子身上?而且把“孩子”說成“小人”,真是匪夷所思。怎麼需要這樣解釋才算通人情呢?“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是女子與小人真的是難養,不好相處。(眾笑)那是世界本來就這樣。(眾鼓掌)各位女性同胞不要對孔子的這句話有一些不愉快的反應。因為孔子是有理由的,你繼續讀下去就知道了,難養是因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請問在座哪個女子沒有這種“氣質”?如果沒有,那恭喜你,你不在孔子批評的範圍之內,又何必憤恨不平呢?還有,讀書要仔細,不要光看到“女子”兩個字就氣不過,你認為孔子不通人情,認為孔子偏心只罵女子啊?其實孔子很通人情,孔子也不只是罵女子,因為孔子明明說“唯女子與小人”,“女子”是女子,“小人”就不是女子了,就是男子了啊。而男子中有多少小人呢?我看通通都是小人。(先生笑,眾笑,眾鼓掌)所以女性同胞不要反應太激烈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