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珂  

清華最年輕博士生的讀經之路    時間:2014-12-20 15:08 | 來源:網絡| 作者: 李永生

 
 

  (編按:李路珂,《超越課堂》一書的女主角,她是一位智力平平的普通女孩,在父母的"經典教育"和"超前教育"下,先後三次休學,花8年的時間連跳4級,輕鬆學完了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1996年,年僅15歲的她以657分的高分考進清華大學建築系,20歲又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的直博生,師從著名建築史專家傅熹年教授,成爲清華目前最年輕的女博士生。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學什麽比怎樣學重要得多——清華最年輕博士生的讀經之路
李路珂之父李永生
 
  《超越課堂》這本書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學什麽比怎樣學要重要的多!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我女兒李路珂從小學習的内容根本沒有以教材爲主,而是由我們自作主張,爲女兒另外選擇了許多其他非教材範圍的學習内容。我們認爲:學習的捷徑在于将最好的少年時光用于去讀那些流傳千古、相對穩定而又能夠反映中華民族基本精神的經典文學作品。這是将來進一步學習其他知識和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礎。而在無關緊要的文字上喋喋不休、浪費過多光陰隻會毀掉人的一生。并且由此而引發了其後讓女兒三次休學、兩次跳級等一系列所謂“無奈”的非常規的行爲,進而實現了女兒15歲考入清華、20歲攻讀博士的人生願望。

  我曾經對一些朋友說過:我們也不想超越課堂,我們也不想讓孩子休學,我何嘗不想學校能将孩子的學習内容全包下來,自己好全身心投入工作,但是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離我們的願望相差太遠,令人失望。其實,我的孩子并不比别人強多少,她與别人的區别隻是在于:當别人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讀、背一些無關緊要的最多隻能供翻翻而已的文字時,我讓孩子在選讀《論語》、《孟子》、《古文觀止》等經典作品。我認爲學什麽比怎樣學要重要的多!

  作爲一個普通家長,對于自己的孩子将來進入社會或進入較高一級的學校應當做些什麽樣的準備工作呢?應當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什麽、以及怎樣學呢?

  具體到這個問題,我想根據自己教育子女的一點體會以及輔導别人家的孩子慢慢積累起來的所謂經驗來談一點原則性的問題,不敢扯得太遠。因爲,學什麽怎樣學是随時代而變化、随各人愛好而不同的,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是,我們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将他們的學習内容初步歸納爲“語文”和“數學”兩個方面(或者叫做“文科”與“理科”兩個方面)。這裏說的語文和數學并非學校課程表上寫的那個語文和數學,而是指孩子基本素質的兩個方面,或者叫做起碼的知識結構——如果可以這麽說的話。

  在語文學習方面,我認爲學習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康人格,以及爲其他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學習奠定基礎。

  因此,語文的學習内容應當有相當比重的經典文學作品,它們有的,如中國古代詩文(其中以部分經書爲其傑出代表),能夠反映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而又流傳千古、相對穩定,适于精讀;有的,如中外優秀長篇小說(其中以知青文學以及後來能及時反映當代社會重大變革的長中篇小說最爲切近,可爲初讀選本),能夠讓小孩在閱讀中得到快樂、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并能提高分析鑒别各種社會現象的能力、從中找到值得學習和效法的榜樣、樹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适于泛讀。而現行教材的大多數篇目,只可當作閱讀材料用來配合,不必花費過多精力。

  在小孩精讀或者泛讀這些經典文學作品的時候,老師(或者父母)的作用就是幫助小孩選擇讀什麽樣的書,并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各種問題。

  關于泛讀。對于長篇小說一類的優秀課外讀物,父母千萬不要拿“你還小,看不懂”、“你莫浪費時間啦”等等,來吓唬小孩。須知小孩讀小說,可以不求甚解,可以只追求故事情節,可以暫不去研究語言,不去研究所謂藝術結構之類的東西。但是,文學作品的許多東西是靠潛移默化來起作用的,正是通過這種泛讀,讓小孩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提高了閱讀能力,不僅爲今後進一步研究文學現象打下了堅實基礎,而更重要的是從閱讀中初步了解了社會、了解了自己的父輩,懂得了怎樣做人、怎樣奮鬥!而過早的高要求除了敗壞小孩的閱讀興趣,别無益處。在閱讀長篇小說過程中,家長們可根據條件按照不同層次與小孩讨論人物、情節、性格及命運等。同時,小孩也可以從此學習做讀書筆記。開始可以寫下書名、作者、出版單位,接着寫這本書裏給你印象最深的人,寫完就是一篇讀書筆記。道理很簡單,因爲讀完一本書,裏面總有小孩喜歡的人,有時候甚至不止一個。于是,随着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讀書筆記裏自然就會記下長長的一串名單:柯碧舟、杜見春、孫少平、田曉霞、張廣泰、黃吉順、朱老忠、梁生寶、諸葛亮、關雲長、曹操、賈寶玉、林黛玉、瑪絲洛娃等等。這個人出身在什麽家庭、愛穿什麽衣服、講話時的神态舉止,心裏經常想些什麽,他在故事裏扮演了什麽令人感動的角色、有什麽動人事迹,後來又怎樣了等等。這樣,小孩的讀書筆記,就是一些簡單的人物傳記,今後學起作文來自然就不感到困難了。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家長或者老師的正确引導,孩子在分析各種社會現象、面對人生道路的各種選擇時就不會感到突如其來了。而這種分析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遠不是靠讀幾本作文輔導、看幾本休閑雜志所能解決的。

  關于精讀。在精讀古代經典作品時,本着“古爲今用”的原則,應從中選擇既有語言魅力又對人格培養産生重要影響的經典作品盡可能加以背誦(如《古文觀止》的部分作品);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泛讀一些重要的古代典籍(如《史記選》、《資治通鑒選》),并從中培養查閱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及自己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的初步能力。這種能力即所謂自學能力決定了将來進一步學習的成敗,這就是所謂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後期如以應試教育爲主,其成敗也取于前期培養出來的這種“素質”。

  早在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請錢穆作了系列講座。在講演中錢穆指出有7部書是“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論語》、《孟子》/孟子、《老子》/老子、《莊子》/莊子、《六祖壇經》/惠能、《近思錄》/朱熹,呂祖謙輯、《傳習錄》/王守仁。

  錢穆先生在這裏所推薦的"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對普通的中小學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至少論、孟、老、莊是很重要的。

  爲什麽近幾十年來孩子們反而難以接受到較全面、深入的中國古文化的教育呢?如果這些古代經典作品都放到大學中文系去學,從成才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是不是太晚了?何況不可能人人都讀中文系。這豈不給人留下文化壟斷之口籍,讓爲孩子交了血汗錢的老百姓去罵娘?常聽人們說,以前讀半年書或者一年書的人就叫做有文化了,現在讀五年至六年書好像還是文盲,真是想不通。雖然這種意見我不敢完全贊同,但學習内容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試問,一個社會如果長期地禁锢和壟斷文化難道有助于培養出一批偉大人物嗎?——盡管偉人們的産生不僅僅依賴教材和學校的培養。何況,從更爲普遍的意義上說,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也同樣需要吸取中華民族優秀曆史文化的營養。

  在數學學習方面,其目的在于培養基本的科學觀和邏輯思維。所以學習内容應當以教材爲本,根據具體情況輔以适當難度的訓練,例如基礎訓練、競賽教程等,但千萬不要成爲“題海”、“題王”、“題霸”、“密卷”等等的犧牲品。數學學習的主要方法,我概括爲:自學教材最重要;基本訓練要做好;聽課可以作參考。當然,連字都不認識的小孩不在此列。

  爲什麽?因爲人對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的學習,與人文科學比較起來,無需太多的社會閱曆作爲參考,就可以接受和掌握。它不像人文科學那樣,是螺旋向上、須經多次反複才得以理解和掌握的,一般人,隻要具備基本的是非标準和判斷能力,就足以學習和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所以說,數學教材的學習,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和讨論,達到快速超前的目的。 那種“你隻要聽好課,不看書也能做題目了”之類的訓誡,隻能教育出“跟在老師屁股後面跑”、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好學生”。

  總之,在以上所讨論的這些問題中,我認爲最主要的是解決好學什麽的問題,其次才是怎樣學的問題。解決好了學什麽,就是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否則,家長們(誠實的納稅人、國家的支柱)交了血汗錢給你學校,學了一堆價值不大的東西,畢業後進入到市場經濟的環境裏又無人雇請,這豈不是有謀财害命之嫌?

  教育是一門古老、神秘而又有趣的科學,我沒有也無緣專門從事教育研究,而僅僅以一個深感責任重大的父親的身份和一個将教育作爲部分謀生手段的匠人的身份,就學什麽、怎樣學作了一些大膽的思考和實踐,并且自以爲是成功的。

  以上有關教育的想法和看法來自我多年的切身體會,供研究教育、關心下一代的朋友們參考。

摘自《紅網》
http://www.rednet.com.cn 
arrow
arrow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