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參與讀經   進德修業---王财貴教授專訪

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認識「兒童讀經」,要從「四書」課講起。大一時,我聽從家族學姊的建議,從二選一的選修裏擇了「四書」。  這個決定我至今還一直覺得十分慶幸,很感謝那學姊。因爲,當時剛考完大學聯考,對讨厭古文排斥中國文化的我而言,這不啻是個超出運命的決定。

見到王财貴老師的第一堂課,很有趣,老師想盡辦法鼓勵我們退選?因爲學校排課排得很差,那天他只有一堂課。爲了我們這八個人,老師每個禮拜的這天都泡湯了。  誰知道我們這幾個也十分固執,大一新鮮人就有「等着看好戲」的心情,偏偏不肯退, 老師拿我們沒辄。後來的四書課,我們這群幸運的小鬼,拜訪孔廟,拜訪國樂老師,日子可惬意了。  凡是修老師的課,就一定聽到「兒童讀經」,老師當然也不忘給我們這幾個講講, 我一聽就感動,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有高遠理想的。 大學四年,受到老師深深的影響,他說的話對我而言都是真理,我的生命因此起了變化。 

進德修業——訪問王财貴教授

中師語文第九期

訪問老師的那一天,我在系辦找到已經忘了這碼事、正看着報紙的老師,老師常常忘掉一些沒有登記在行事曆上的日常瑣事,或許,是因爲太忙碌的緣故。老師請我們到語教中心去坐,近黃昏的夕陽從窗口探進,落在我的臉上,我伸手拉上窗簾,老師又把它拉開:「太陽才好!有陽光的屋子才有生氣。」然後很有興味地笑着,說:「把這段也寫進去!」,坐定之後,我們就開啓一段令人很有收獲的訪問。雖然我問了幾個很可笑的問題,問題的順序也很淩亂,但是老師的回答非常清楚明白,而且有其條理性在,所以我再三考慮後,還是決定就這麽原原本本老老實實地用A&A的方式寫。除了少數文句略有更動外,一切完全按照逐字稿。 

Q:像我們這樣的大學生可以做些什麽? 

A:我想在校園中提倡讀經的風氣,這其實也是一種讀書風氣。大學生最主要的還是讀書,讀書爲本,不可失其本。所以,如果家境還可以的人,可以供應他生活費的人,最好不要去當家教,去打工。如果認爲打工可以增進他的人生經驗,那他對于人生的想法就太狹隘、太淺疏了,他居然只想要過社會一般人的生活,只想到自營營生——那不是讀書人的本質所在,讀書人要有比這個社會的流行觀念更高的深心大願。如果不去學德慧術知,只爲了學怎樣生活,而去打工賺錢,那就違背了讀書人的本質。孔子說:「士志于道。」他居然爲了達到比較好的生活,滿足他的日用品所需,放下求道的本質,那不是本末倒置嗎!所以,年青人應該不要辜負了自己的才華。 

Q:那麽,關于社團呢? 

A:社團如果是「進德修業」,我就不反對。越能表現這種意義的,或是越以這個心態參加越好!如果你的意願在進德修業,但有一些社團不能夠進德修業,那麽,我們要選擇。其實,參加社團活動是進德修業的一個管道,卻不是最重要的,讀書是更直接,更有效率的。 而在讀書的這個活動裏面,應該多讀一些好書,至少,是好書先讀,好書擺在前面。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進道矣。」所以,要以讀好書作爲一個讀書人最首出、最重要,常常念茲在茲的責任,在學生生活中,要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沒有時間讀很多書的話,只讀好書也可以。 

Q:如果有人爲了讀書讀到三更半夜、廢寝忘食,這種人好嗎?  

A:不一定!那要看他爲何而讀書啊!因讀書而敗壞了身體也不好,生活是全體的,雖然是以讀書爲本,但他也要全盤考慮,不可以執一而廢百。如果因爲讀書而敗壞了身體,也不叫完美啊!  而且如果廢寝忘食是爲了分數的話,那更違反讀書的精神!讀書的本質是知書達禮。現代中國的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或許各有各的所長,但對于基本的人文素養,是嫌不夠的,相當不足的。 

比方說民國初年的時候,清華大學,清華大學雖是以理工爲主的學校,但清華大學的學生也相當重視人文,至少,他們希望自己有人文素養,對人文有所向往。人文素養是基本的涵養,專業是進一步的事,可以說,人文是任何一個學院,任何一個學科,基本的素養。即對于人生的見解,對于人類文化的休戚與共的關懷,這樣的教育應該是普遍的,不分科的。所以,他們請人文的學者,尤其是有關中國國學的學者開書單。起先請梁啓超去開,梁啓超的書單開了兩百多本,是連中文系研究所的學生都沒辦法讀完的。後來又請胡適開,開了将近兩千本─梁啓超就笑了,說,你開的書有的我都沒看過,怎麽要求一個讀理工科的學生看呢? 

于是梁又開了幾本「最低必讀書目」,大概三十幾本,包括四書、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左傳、老子、莊子、韓非、墨子,還有歷史的:史記、通鑒紀事本末─因爲資治通鑒太多了,文集:杜公部集、李太白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詩詞曲集各選幾種。這些書目開完,梁啓超還說:「不管學工學礦,如果連這些書都沒看過,真的不能稱作中國讀書人!」可見中國讀書人不管在哪一個科系,都要對中國文化有基礎的認識。 

五四時代的文化主張是人類史上最壞的示範!它爲了吸收别人的文化,而居然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其實,中國人如果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不會妨礙他放眼世界。而且,以自己的文化基礎作底,更能夠學習西方文化,甚至,可以說,有自我文化基礎的人才比較容易吸取别的文化的精華所在。一個具有兼容中西的雅量的人,縱使無法學盡中西文化的所有内容,但,他除了自己的所長之外,也較會有寬闊的胸襟尊重其它文化的成就。 

Q:所以老師要推廣讀經的風氣? 

A:是的,我現在在社會上推廣讀經,就是要彌補五四留下來的文化病态,而文化教養應從兒童開始。我們這一代的年青人,都沒有接受過兒童讀經的訓練,所以只好在大學的時候,做做補救,如果自覺自己的文化基礎不夠,更應該自我勵志。 

很多人會說:「我的語文能力不夠,怎麽讀?」其實,如果以爲語文能力不足就不能讀,那麽,不讀,它将越不夠!于是「語文能力不足就不能讀」這句話就造成大多數的人終生不讀。這是一個陷阱,我們不要被這個陷阱所誤了!面對「不懂就不能讀」這句話來作分析、檢讨,我們檢讨的結果,這一句話是錯的。懂,是因爲我們去接觸,才能懂的!因此我們就改成:正因爲我不懂,所以,我就更應該讀。讀了,我就有可能懂,而且是只有讀了,才可能懂。 

而一個人要開始去讀那些艱深的經典其實是很容易的,第一點,它是中文;第二點: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距離不遠;第三點是,既然是經典之作,講的是常理常道,或是人類心靈深處共通的智慧與情感。譬如杜甫的情感不離李白的情感;李白的情感也與我們相去不遠。假如他是一個很特殊、很刁鑽、很不合情理的感情,那麽,我們必定百思不解,永不能懂,于是不應該讀它,而杜甫、李白的作品之所以成爲經典,就是因爲他們的情感是親切的、本乎人性的,而我們當然也有這些情感,所以能起共鳴。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佛陀甚至耶稣他們所講的道理也都是人類深刻的心靈脈動應共震的道理,他們基本上是都是在指點我們的心靈生命,因此我們一定可以了解!只要多讀書,多去了解它,就可以提升我們自己的人生境界、開發我們的情感、領導我們的理想、鼓舞我們的志氣,這便是讀經的基本意義。 我們起先當然讀不懂。不懂也就這樣老實地去讀!讀多了就漸漸能夠懂!只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過去,讀不懂的字,或許不用查字典─有志氣的人才去查字典,因爲怕每個人都去查字典,他一查就懶得去讀,終于沒有把書讀完,這是很可惜的事!有很多大學生去選修一門課,有關專書的課,例如莊子啦,荀子啦,或是四書,居然上過這門課卻沒有把這本書讀過一遍,甚至連大學國文選都沒讀完,這是很令人遺憾的!所以,我們最少要把這些重要的書,在四年之内,或一輩子裏面,把它至少都讀過,甚至有些書應該讀個十遍百遍! 

我提倡五十遍讀書法,就是指,如果大學生能把他選的一本重要的書讀個五十遍,只要把那一本書讀過五十遍,他的語文能力很快就會提升,他也能從其中學到許多安身立命、爲人處事之道。有這麽一部書作爲基礎,「通一經而通群經」,他将來就比較容易閱讀别的書籍、了解别的經典,因爲經典都是大生命、大智慧,彼此是相通的。所以,我建議,大學生面對那麽多書,先選一本作爲他的主修,最少讀它五十遍,其它的書就作爲副修,有時間就多涉獵一點。不過至少要有一本書讀得很熟,融入在自己血液裏邊。這是最簡便,也是最快速成長自己的方法。 

至于懂不懂沒有關系,看到不認識的字,不要緊張;不懂的句子,也不要理它,讀完再說!讀了十遍八遍,再去查字典都來得及,讀過二十遍三十遍再看批注。那時候文句都熟了,前後就比較容易貫通,所謂「觸類旁通」,這時候就漸漸有讀書的樂趣了,回去再看古人的各種批注,互相參究,更能增強自己了解的深度。念到五十遍,批注也看了三五種,大概對于這本經典就有相當的功力了,那會奠定一輩子學問的基礎。 

Q:老師想要如何在校園推廣讀經風氣? 

A:就組一個類似社團的組織,要不然就附屬在書法社或其它社團也可以。選出幾本書,大約一二十本,讓同學自己登記:要讀哪一本?多久可以讀十遍?多久可以讀五十遍?自己先預計。 

一個月調查一次,沒有按照進度的我們要多給他鼓勵,一個月聚會一次,如果有特殊問題的,能解決我們就幫他解決,其實,這個讀書會最主要還不是一種講課,因爲每個人所讀的不一樣──是自己的立志跟互相勉勵。這種聚會一個月一次,那一天就是中國文化之夜,或,中國經典之夜。可以分組讨論,讀相同書的人可以一起讨論,也可以請校内或校外的老師來跟我們講一節課,是很自由的。  如果能夠有一些同學如此讀書的話,他就漸漸會帶起校園裏面讀好書、讀經典的風氣,幾年之後,我們學校就會有人才出現!這其實是很簡單的,照現在大學生的程度,只要他去讀,應該多少都能夠懂,愈讀就愈懂,讀了五十遍他就幾乎是一個小小的專家。 

Q:我很好奇老師小時候是什麽樣子耶!  

A:小時候就是呆呆的啊!讀書讀得不錯,小學讀得不錯,大概都是全校第一名。但是爲了考初中,老師叫大家補習,讀得非常辛苦,我已經都會了,還要反複讀、還要反複考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十分遺憾,簡直是浪費!浪費了大好時光。當時老師叫我做什麽,我一定做什麽,而且一定做得很好。比如他如果叫我讀經,我就一定讀經,結果他只叫我讀那些課本然後考試考試考試。完了!每一次都考九十幾;每一次都考一百,還是要考!那我又是一個很聽話很用功的小孩子,太可惜!所以,我們小孩子的時間都這樣浪費掉了,學的那些東西都沒有用,犧牲了! 

Q:老師對這一生有什麽期許?  

A:喔!有啊,當然有!就是「進德修業」。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進德就包括了長遠的過程,講學也包括廣大的世界。但并沒有一個現實的期許,「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Q:老師也會以同樣的标準期許你的小孩嗎? 

A:當然啦!期許我的小孩、期許我的學生。凡是小孩達不到這個地步的,我就面有憂色;凡是學生達不到這個地步的,我就覺得是一種遺憾,我就感慨。嗯,深有感慨!但是呢,大部分還是達不到。他們不是以進德修業作爲生活的核心,他追求的不是生命的本質、本分,等于放棄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孟子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此之謂失其本。」所以,「學問,求其放心而已矣!」 

Q:那老師對現在大學生有什麽看法?  

A:沒有「道」!現在的大學生沒有志氣,能夠孜孜矻矻爲進德修業而努力,乃至于廢寝忘食的,不可多得,甚至千百中無一,所以令人憂心!文化前途茫茫!很少找到有志氣的。如果有用功的,但是沒有「志」,他所用的功往往沒有方向,也是浪費,「苗而不秀,秀而不實。」 

這段訪問就在老師:「苗而不秀,秀而不實。」的感歎中結束了,中國文化的傳承的确還需要許多像老師一般積極而有心的人來推動,讓我們也一起來努力吧,祝禱中國的明天會更好! 

日期:  2003/10/13   發言人:  王财貴  
主題:  Re:轉載:進德修業---王财貴教授專訪 中師語文第九期  
内文:

謝謝夢鴻先生把這訪談文轉載在此.其實我自己都已淡忘了這篇"佳作"---說它是"佳作",是因爲現在讀起來,如果把它當作别人的訪談,我也覺得很動人.當然一方面也是因爲文筆寫得不錯的緣故.

回想起來,采訪和記錄的學生名叫宋育錚,當時大概是中師院二年級或三年級.現在已經畢業,當了一年多的小學老師了,一年多來,她在班上認真教讀經,一路證實讀經之成果……最重要的發現是當老師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太輕鬆了,太有成就了.其次的發現是小孩子太高興了,進步太快了,全班太融洽了,家長太放心太感激了.她又與人爲善,樂于分享,校長也支持,幾乎全校都開始教讀經,并且影響到其它學校.總之,其效應和數年前的朱安邦老師以及近年的陳裕蘭老師完全一致.

(有關陳裕蘭老師的教學,請參考第三十四期讀經通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