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0 01:24:43 聯合報 盛治仁

最近有機會聆聽黑幼龍先生的演講,深感獲益良多。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主講人一連串的五個問題,請聽眾自行回答。

我是誰?我最引以為傲的事情為何?我最喜歡做什麼事?什麼事我做得最好?我最該做什麼?如果能夠定下心來,好好思索這些問題的答案,當能更加了解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取捨。

我們同時都擁有多重身分,究竟會寫下哪些,就透露了自我認定的優先順序。對自己人生的哪些事情感到

驕傲,哪些事情會引起自己的興趣,讓我們自我探索生活或工作上偏好的面向。最後兩個問題則讓自己思考自己最在行的事,究竟是什麼,以及自認人生應該投入哪個領域。我們會做的事,不見得真心喜歡;有熱情的事,往往現實環境又不見得給我們機會來從事。說老實話,工作了這麼久,其實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問題,許多的工作都是諸多外在因素和環境引導所造成,但是卻不是從對自己內在的檢視出發後的結果。所以當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特別覺得有趣且有啟發性,看到了自己從未想過的面向,也婉惜年輕時沒有機會被引導認真面對這些問題。

我們的教育環境,往往重視知識的傳遞,而較少理解或啟發式的教法,更遑論教育過程中,設計課程讓學生透過各種方法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缺點,以及興趣喜好。因為唯有這樣,才能讓人適才適性適所地發展。

學校教的東西,往往著重在能夠用考試的方式測出來的內容。但是考試能考的知識,跟未來出社會後所需要的能力和態度幾乎都不相關。畢竟英文數學或物理化學再好,也比不上了解自己的性向和能力更重要,但我們讓孩子們自我探索的時間和方法,還要大幅加強。在教育升學制度無法短期內改變的現實下,家庭要更加努力發揮這一方面的功能。

另外一個我聽完演講後的感受,則是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認識外在環境,想要改變外在環境,或改變別人,但是卻較少嘗試認識自己或改變自己。有許多時候,自我的改變才是真正改變的起點。坦白說個很丟臉的例子,自己喜歡看電視,卻經常要孩子不要看;自己持續滑手機,又要孩子不要碰。再多的言教,都比不上實際的身教。自己能改變,才可能去改變孩子。這個邏輯,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我想在夫妻相處或職場互動上,應該也都是可行的。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聯想,就是除了應該認識自己,還應該瞭解跟我們相處的他人眼中的自己又是如何,中間的落差有多大。這能夠幫助我們發展較和諧的人際關係並培養同理心,多從他人的角度看自己。

所以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我們可以再追問下列問題: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我有沒有能力和意願改變?真的要改變要如何做起?別人如何看我?和我自己認知的落差原因為何?我該如何作為來降低這個落差?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時,如何能夠先從他人的角度思考?

所有的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正如實際人生一樣。願意認識自己、誠實面對自己,是所有可能改變的第一步。改變自己,則是改變外在環境或他人最重要的啟動關鍵。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真是一門知易行難,又必須天天操練的功課。(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