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誦讀利於小學生毅力的培養

時間:2014-12-26 14:51 | 來源:網絡| 作者: 楊愛華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著,極富哲理與文學精華,是古聖前賢留給子孫後代的一份珍貴財富。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不僅凝聚了先賢仁人的智慧,更濃縮了華夏的思想精髓。1994年,現任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王財貴先生,開始向海内外華人地區推廣他思索多年的一種教育方式,即利用13歲之前的兒童時期,大量誦讀經典書籍,簡稱“兒童讀經教育”。漢語是中國人的精神之家,最大限度地擁有漢語文化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需要,通過文化認同來解決身份認同的精神需求,已成爲“兒童讀經教育”的顯著價值和意義之一。經過了十幾年後,讀經的風氣已經遍及全球,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在讀經。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大陸地區,就有超過五千萬的兒童從中受益。全國上下參與誦讀的面越來越大,它所負載的一些文化信息就會慢慢地沉澱到心靈深處,也就會有利于使孩子“先天”地具有作爲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利于現代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雲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自主選編了《弟子規》、《論語》、《中華傳統美德誦讀本》等讀本,已進行了多年的誦讀實踐。在實踐中,發現誦讀活動除了使學生得到古代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作用以外,還能修正自己的行爲,磨煉自己的意志,對培養學生的毅力有着較好的促進作用。

  一、培養學生毅力的重要性

  毅力指堅韌性和持久性,是一種向外的控制力量,是人們爲了達到預定的目標,而自覺克服困難的一種意志品質。是人的一種“心理忍耐力”,是一個人完成學習、工作、事業的“持久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從童年起就要學會支配自己,命令自己,掌握自己,要迫使自己去做應該做的事情。”美國心理學家通過三十多年的時間對一批學生跟蹤調查,對成就最大的學生和沒有成就的學生進行比較,兩類學生差别最大的不是智商,而是他們的意志品質的不同。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出生到上學都處于長輩的溺愛與包辦之中,缺少吃苦的機會。家長使用的是保姆式的方法,從衣、食、住、行各方面統包到底。緻使現在的學生任性、缺乏意志、見異思遷,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大事者必須有毅力。意志品質在一個人學習做事、做人、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是最爲重要的,事情成敗的關鍵絕大部分源自于一個人意志品質中的堅持性。堅強的毅力并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實踐培養起來的。因此,培養學生的毅力對于學生的成長顯得尤爲重要。

  二、利用經典誦讀培養學生的毅力

  毅力的培養可以有很多的方式,重在從細節入手。自從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實踐中不斷地研究,發現經典誦讀活動對培養學生的毅力有着較好的促進作用。

  (一)在誦讀經典的内容上樹立學習榜樣

  在誦讀的經典詩文中不乏堅持不懈的楷模,老師在引導學生反複誦讀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爲學生樹立有毅力的榜樣。

  李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唐代大詩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傳說就是李白的故事,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麽難的事也能做成功。在《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教子學習要持之以恒的經典,爲了讓兒子明白學習不能半途而廢,貴在堅持的道理,不惜剪斷剛織了一半的布。再如“口而誦,心而維,朝于斯,夕于斯”,好的學習方法,不僅要大聲朗讀,用心思考,有恒心,日日夜夜都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再如五代時的梁灏在82歲時參加殿試,奪得了狀元。他之所以能中狀元也是因爲他堅持不懈的精神,爲了少年時立下的誓言,“不中狀元,決不罷休”向前這個目标,憑着恒心與毅力,最後取得了成功。

  小學生喜歡模仿,尤其喜歡模仿那些他們信賴和崇拜的人,在誦讀的過程中,樹立具有堅強毅力的榜樣,用榜樣們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自覺地克服困難,戰勝困難,明白“有志者,事競成”的道理,抵禦外界的幹擾,培養起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意志品質。

  (二)從誦讀過程和形式中培養學生的毅力

  良好的意志品質也只有從日常小事入手,日積月累,才能培養出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荀子的《勸學》中的經典詩句,更是說明了這個道理。誦讀本身是一種文學積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爲了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毅力,我們設計了一些輔助性的環節。目的在于既幫助學生加深對經典的理解,同時又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品質。

  1、每天誦讀10分鍾

  每天都安排10分鍾的誦讀。教師先給學生正音,然後采取自由讀、同桌互讀、全班讀的方式。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在各種誦讀形式中,潛移默化地吸收中華傳統的精髓,養成每日動口的習慣。

  2、每天抄寫一條經典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每天抄一條經典,目的在于鞏固學生的記憶,同時養成每日動手的習慣。

  3、每天與父母共同誦讀、探討

  每天在家養成與父母共同探讨所抄寫的經典内容的習慣,既讓學生加深對經典的理解,同時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4、每周一個關于經典的創作

  每個周末要求學生從本周所摘抄的經典中選取一條進行創作,可畫畫、可編故事,可以與吟誦、歌唱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5、每月進行一次四個小組的誦讀比賽

  利用競賽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誦讀活動。對誦讀出色的學生給予表彰,樹立身邊的誦讀榜樣,培養學生競争的意識。

  好習慣的養成就是毅力的培養過程。如果這五項看似簡單的動口、動手、動腦、創新、競争的習慣能養成,那麽孩子的毅力也能逐漸培養起來。從這樣誦讀、積累活動開展一段時間後,發現凡是能堅持每日誦讀、積累、讨論、每周創作的學生,如果再遇到困難時,表現會更堅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比原來有了較大的進步。尤其是上進心也要比原來強很多,養成了“見賢思齊”的習慣!大家在遇到挫折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孟子的經典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遇到再大的挫折或困難都把它當作是對自己的考驗。想想,曆史上的很多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不都是這樣嗎?

  古詩文作爲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凝聚着古人思想、生活、語言的精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讓學生大量的誦讀古詩文,既能使他們在美的意象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健全人格。通過幾年的誦讀訓練,學生最明顯的變化在于意志力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
 
[基金項目]本文爲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促進小學生自主發展的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果之一,課題批準号:FFB108119。
[作者簡介]楊愛華,女,雲南麗江人,小學高級教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教育研究。
 
——摘自《普洱學院學報》2013年8月第29卷第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