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包本一年的心路歷程—明明媽系列之四

 

    去年10月9日,在衆人的非議和疑惑之中,我排除了重重阻力,和明明一起坐上飛往廣州的航班,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明德堂求學。當時懷着唯一的信念——包本背書。
 
    我對于王教授的讀經講座,研讀不多,原因之一,我家先生擔心我對讀經教育過分癡迷,爲“息事寧人”,在家裏盡量收斂;原因之二,教授說他推廣讀經20年,講來講去主旨都沒有改變,所以我竊以爲,讀了幾個著名講座後,已經讀到了讀經教育的80%;原因之三,随着讀經典的增多,我以爲,王教授是象牟宗三、熊十力、唐君毅等大家看齊的新儒家,正如孩子讀經典要分先後次序,王教授和這些大師的著作,應該在讀完經典之後,細細的研讀和學習。
 
    所以,對教授講座的研讀太少,以至于孩子讀經一年多的時候,我還對“包本”這個詞幾乎沒什麽印象。第一次聽說包本,還是從明德堂,2013年初正是明德堂開始大規模包本錄像的初期。我一聽說,即無限嚮往。樸素的認爲,這就是讀經典背經典的終極狀態了。反正孩子是要讀經,既然讀就去追求最紮實的吧。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把身邊親朋的諸多問題擱置腦後,諸如,背了也會忘的。學校的功課能追上嗎?參加高考嗎?沒學歷怎麽找工作?甚至有來自明明的質問“不上課小提琴退步了怎麽辦?”……等等,統統被我擱置。包本,成爲當時最重要的目标。
 
       如今,一年過去了。明明在明德堂已經完成6本中文包本。離計劃的9本中文、4本英文的標準似乎只差一步之遙,假以時日,勝利在望。他的迅速成長,令我始料未及。要說這一年的感悟,很簡單,包本背誦,帶給孩子和我的收獲,不止是那沉甸甸的6本書,還有方方面面的成長,以及對讀經教育更堅定的信心。
 
    明明去明德堂之前,我就對他提出過包本《學庸論語》的要求,但他覺得太難了,做不到。他在沈陽讀《易經》的時候,也嘗試過連背,在艱難的啃了7個月之後,加班加點的讀,只能實現部分連背。背了後面忘前面。加上他剛到明德堂的時候,已經有18個人至少包背過一本書,其中有的同學進度非常快,已經有3個同學背下5本,3個同學背下4本。那時候,孩子是非常焦慮的,認爲包本遙不可及。加上念念不忘小提琴,擔心不上琴課被落下。總體上說,他對去明德堂内心非常抗拒。在這樣的狀態下,硬是被我生生按到了明德堂。
 
    到那裏後,他一邊想家,一邊掛念他的琴,經歷一個北方孩子初到南方生活的種種適應過程。同時,他也不斷在接受學堂整體氣氛的感染,慢慢適應讀書要求上的改變。總之,順利過渡。結果是,到明德堂1個月,確切說是27天,我們就聽說了他包本錄完《學庸論語》。
 
    對于他錄第一本書,我是非常激動的,這是里程碑式的進步。在QQ空間裏,我這樣寫到——“聽說明明《學庸論語》快錄像了,非常期待。這次錄像對我和明明意義非同尋常。我爲這個結果努力了大半年,期間經曆過痛苦的心理梳理和轉折。看似簡單的一個結果,實則萬水千山走過。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機緣,把一本書完完整整吸收消化。加油,明明!”同時,我對他接下來的讀書寄予很大的關注,當時留下這段文字——“《孟子》是最難背的,因爲很長,3萬4千字。但《孟子》的故事性也強,文字也容易懂,所以分篇背的時候,比論語還容易。但通本背,它就變成了最難的。背下《孟子》後,世上就沒有背不下來的書了,連我們通常認爲最難的《易經 》都如行雲流水。所以說,明明接下來面臨的是最艱苦挑戰,最硬的骨頭。加油!”
 
    接下來,明明用一個半月完成《孟子》,一個月完成《易經》。2014年春節,他帶着3本書的收獲回家。春節後返回學堂,無論新舊書,基本上是以2個月完成一本的速度推進。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這個過程,讓孩子自己非常欣喜,彷彿一夜之間,他對自己産生了很大的信心,這種來源于内在的信心是深度的自信。包本讓孩子知道,只要他付出時間,付出努力,那些艱澀的文字,就可以一一印入他的腦海。所以,縷縷聽明明提起他的同學,如何勤奮,如何早起,因爲他們已經從自己包本的經歷裏體會到,只要靠自身的努力,就能追趕進度。看到現在有4點不到就起床讀書的孩子,也就不足爲怪了。
 
    至此,讀經給明明的學習方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認爲用讀經方法學習,什麽都能學會。這次回家,我問他如果回初三準備參加中考,能追上學校進度嗎?他說他有信心,文科課程一個星期學完一門,理科兩個星期一門。也就是說,他可以脫離老師授課的進度,自學,一本本把學校的課程吃下來。聽起來,很像不知天高地厚。也許實踐起來,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是,不包本之前,孩子肯定沒有這樣的魄力。敢于誇下這樣的海口,說明孩子内心裏是有一定的判斷的。而我能夠寫出來,也是基於孩子有包本背誦的經歷,認爲他所言不虛。
 
    這點我和明明在體制的班主任老師也有交流,這位老師對孩子的信心比我還大。不僅認爲完全可能,還曾在班會上如是說。
 
    才藝,是我和明明在讀經路上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明明7歲學習小提琴,10歲才開始漸漸熱愛音樂, 13歲主動提出學鋼琴,爲的是磨練耳朵以克服拉琴走調。他的學琴,不是基于天賦異禀、也不是爲了從事專業,和衆多學琴的孩子一樣,緣起于盲從,并在因緣際會中堅持到如今,到難以割捨的地步純屬始料未及。小提琴老師對孩子的評價一語中的“在我所有的學生中,你不是學琴條件最好的,但是是最熱愛的”。於是,我們從沒懷疑過,老師的教導,在明明學琴路上的重要性。
 
    要不是去明德堂,永遠也不會面臨讀經和才藝的選擇。也只有在經歷選擇的時候,才會認真思考每一種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麽,是不是最恰如其分的當我提出中斷學琴的時候,從教多年的老師提出了質疑“他現在這個水平,沒有老師指導,單憑自己瞎練,不知道最終能練成什麽樣子,再回來讓我糾正可就難了”“所有學小提琴的,都是靠老師一首一首譜子摳出來的”。明明受老師影響,堅決不肯走,他說“如果我退步了,你怎麽補償?”。還記得當時,我百思不得其解,向馬老師求救,馬老師讓我問問孩子“你覺得拉琴,是表現力重要呢?還是技巧重要呢?”,明明回答“表現力重要。”我進一步問他“老師能教你的是什麽?”他回答“技巧”……最終成功把他帶到明德堂。其實他的内心是将信将疑的。
 
    說到這裏,我很感激明德堂。明明到明德堂這一年,得到了學堂的關照何止是讀書和生活,本來學堂不允許平時練琴,規定在雙周放假(後來改爲月放假)才能練。可是明明到學堂後不久,就給他破例了。他每天都能利用課餘時間練琴,放假更是從早練到晚。沒有老師幫忙校準琴弦,他就靠自己的耳朵聽,一天天下來,硬是把耳朵辨音的能力練出來了。沒有音樂欣賞,他就用mp3錄下自己拉的曲子,給自己和同學聽,聽出不舒服的節奏,回頭不斷重練。我聽說,學堂爲了鼓勵他,還讓他教别的孩子學琴,還給他各種機會展現他的才藝。
 
    這個國慶,利用他難得回家的機會,去上老師的琴課,老師非常贊歎和驚異,說孩子的琴技不僅沒有退步,還有所進步。在音準和基本功上,比他這一年上課的進步還要大。這次老師一次留給明明半年的課,想想我們真是劃算,一年才上兩回課。
 
    總結起來,才藝的學習,像其他科目的學習一樣,學習的興趣和自學的能力遠遠比老師的指導來得重要。一切科目,都可以通過“自學+老師適時的指點”來進行。不僅學琴如此,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看似技巧性強的科目,也是如此。這在“老師手把手教學生”盛行的如今,也算是颠覆性的體驗了,而這個體驗,以及這種能力的獲得,來自于孩子讀經和包本背誦。
 
       最讓我欣喜的,還是孩子思想的日漸成熟。在學業上,在同學、老師的問題上,他都有自己的主張。是啊,在父母身邊的孩子長不大。這一年獨自在外,鍛煉了孩子獨立處事的能力,還有經典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已經越來越感受到孩子獨特的氣質。溫柔敦厚,中正平和。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經典還原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又在誦讀經典中體悟爲人之道,在體悟中完成了自我的初步教育。生命就在不知不覺中充實飽滿,圓融中正。
 
       祝福孩子。
 
2014年10月10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