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不漏教學法

時間:2014729上午

地點:蘇州樂謙學堂

主講:王財貴 

整理:楊蓉   校對:懷仁

修訂:王財貴(201482日)
(攝影:程雲楓)

 

方(哲萱)老師要我向各位講一講我近來提倡的一個新的教學法其實,如果說出來,你會發現這個新法也不是什麼特別的發明,其中也沒有什麼新的意思是因為有些學堂的堂主和老師,說他們在私塾裡,要長時間陪孩子讀經,並且要照顧孩子的生活細節,感覺很累,於是堂主很同情老師,老師自己也很同情自己,難免有些倦怠感。這相當出乎我的意料,才講了這個“新法”。本來,我以為教學是不會累的,尤其是教讀經,簡單說就是陪孩子讀書,而且陪孩子讀這種可以教學相長的書,一個好學的人自己如果想要讀書也要這樣讀。或許,不是你陪著孩子讀書,而是孩子陪著你讀書,又可以領薪水過生活,教讀經的老師可應是很幸福的一群啊,何以感覺累?

 

我想,為什麼會累,有兩種情況會讓人累:一種是體力的——體力耗得多就會累一種是心——不順暢也會累,而心不順暢的累遠比體力活動的累更累人,而且更不容易恢復。教學工作,不像農夫,不像苦力教學如果累,應不是筋骨勞動的累,而是心理負擔的累。心負擔的累是因為帶著孩子讀書陪著孩子讀書而累嗎?或許不是,而可能是心不順暢、不舒坦的累。

 

不順暢、不舒坦,首先可能是一個人對他的工作沒有什麼興趣,他把工作當做是應付──不得已要去面對它,不得已要去完成它如果這樣,我們就是在耗費我們的生命去做一件我們所不甘願的事,這種生活狀況,我稱為“賣血”。醫院有人要輸血,有人就去賣血,因為他沒有別的工作,只好去由人抽血血就是生命,他把生命賣掉,得到一點錢,去過“生活”──其實,不是過“生活”,而是過“死活”。他是不願意做這事的,但他不得已如果一個人去做工作的心情是這樣的,那他的心裡一定很空虛,很茫然,很無奈,這樣的活著,活得是很累很累的。所以如果教讀經的老師本來並不喜歡做這工作,只是為了找一份“職業”,於是他只是來應付,而“應付”的時間又那麼長,當然很累很累了。

 

但是一般來講,讀經老師首先應該對讀經教育稍微有了認識,而且是有些理想的人。如果憑著這種認識這種理想做教育,教讀經應該是不會太累人的。因為這是他喜愛的工作,跟他的生命是合一的。這時雖然也在燃燒自己,但他是心甘情願的,甚至一直覺得自己的力量還沒有用盡,希望儘量做得更好。像這樣精神昂揚,熱情洋溢,活力充沛,是不會感覺累的。

 

 如果說雖然我有熱情理想,我做我願意做的事,但是時間總是太長,事情總是很多,還是會累啊。我想,時間的長,如果是喜歡的事,便不覺長;而所謂事情的多,可能不是因為帶孩子讀經而感覺事情多,而是因為要“管孩子”──做“教室管理”而感覺“煩”心裡一“煩”,就感覺事多了。讀經,如果就單純地一直讀書,至少是比較不會累的,甚至是可喜可悅的。但是要去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要維持一個班級眾多學生的秩序是很累的。如果老師常常要“教室管理”,就是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要糾正他的姿勢、他的行為。如果老師又要教學又要管秩序,一心兩用當你在管秩序時就荒廢了教學教學效果差,學生更提不起興趣學生沒興趣,教室越難管理,惡性循環有些老師心理上怕學生,怕進教室,這可能是老師最大的累的來源。

 

那麼,可不可以讓老師幾乎不需要管秩序,也就是如何讓班級管理順當一點,可減輕老師大部份的煩累呢?我們可以這樣看:一般體制內的老師也要花費精神去做教室管理,所以“教室管理”是師範生必修的的一門重要科目。老師們雖然都修了教室管理的課,但並不見得每個老師都做得好有的是因為總體環境的關係譬如,十多年前,有一位美國來的教授跟我說,他們公立中小學的老師上一堂課,要花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時間來管秩序,才能勉強維持課堂的進行,這是美國“個性開放”的大環境造成的普遍現象。另外,教室管理容易不容易,也有教師個人的因素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教師的特質,他往講上一站,學生就依順聽從有些老師不具備這種特質,用盡手段還是束手無策,孩子東倒西歪、亂七八糟,老師不管也不行那時,老師的心靈和學生的心靈在拉鋸,所以很累。如何改善這種拉鋸式的教學管理,是教學藝術化的第一步。

 

其實讀經的孩子讀的是聖賢書,私塾的教室秩序已經比一般的學校好多了,但是我們希望更好。怎樣才能更好?我們想:如果孩子的學習狀態好一些,教室就好管理一些如果孩子們都不需要管,那豈不是輕鬆自在了嗎?要狀態好,甚至不需要管,有兩種條件:一種是學生好學,他主動想學習。但這種情況是不多的,十個面沒有一個是主動好學的,所以需要第二種“善巧的夾持管理。怎麼夾持呢?就是不要讓他東倒西歪——不是姿勢上的不東倒西歪,是學習心理上的不東倒西歪。怎麼讓他的心理不東倒西歪?《莊子·達生篇有一句話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這個志就是意志,起心動念叫意,用心的方向叫志不分,有的人寫成“不紛”,起意用心不分散,不紛亂,就是專注於一件事情上,這叫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是說他的精神就會凝聚在一起,精神凝聚了,有如神明那樣的清澈通透。如果一個學生能夠好學,他全心都在學習上,就是用志不分,他便能凝歛其精神,他的心便“清明如神”,他學習的效果便“如有神助”。如果個個學生都主動好學,整個班級自然“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如果學生並不都是主動好學的,我們是否可以營造一個氛圍,讓他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本來,如果有一個孩子他的心不在學習上,就會出神,或東張西望,或者做些小動作,於是他的心越分散了,完全不在狀況中,而且這種狀態太過份了,也會産生“負能量”感染其他同學這時老師心裡便會不安,就要管他,想把他拉回來,於是老師在心理上和行動上跟他拉鋸。當你費心和他拉鋸的時候,別的孩子就被你閒置了,他們一時沒事情做,他們的心志也紛紛地離散了老師管東顧不了西,管西顧不了東,於是眼看著全班渙散了,解體了,教室不像教室了,老師不像老師了師心慌了,要用很大的精神和力氣,甚至要動怒,疾言厲色一番,才能把整個教室重新凝聚起來,這不是很累人嗎?所以我一直在想,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種方式,讓縱使沒有“教師特質”的教師,也能依著操作而達到不必管理的境界?

 

我想,如果能從一開始就營造一個不會渙散的氛圍,然後,接著一直維持著這片凝聚的氣息,不就成了?而讀經教育,是很容易做到這點的。其要領是:老師自己先“用志不分”。不要做太多的工作,不要講太多的話,以免分學生的心。你要知道,你所要做的,只有“讀經”一件事。什麼叫做“一件事”呢?從上課開始一直到下課之前這一個多小時,所關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讀經。你怎麼營造這種只有一件事的氛圍而且使之持續不斷呢?就是要做到:滴水不漏。“滴水不漏”就是所有的時間段沒有一刻讓老師、學生分心的機會,彷彿滿缸的水,沒有一處缺口,沒有一滴遺漏。從上課一開始,如果是老師帶讀,老師就說:小朋友,跟我念帶一句,他念一句,一句念完又一句又一句又一句,讓課堂上經聲不斷,直到下課。如果是齊讀,老師一上來,就說:小朋友,打開書,子曰:預備,齊課程就啟動了,一句接一句,唸完一段再頭,循環往復,讓課堂上經聲不斷,直到下課。這樣,不論老師和學生,就幾乎沒有分心的機會了。這樣,一個班級只要配備一個老師就夠了,不必兩個兩個老師管一個班,是很浪費的。這個老師坐在那,二三十個學生,哪個人心不在學習上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一個有教師特質的人,坐在那,全部學生的精神都集中在老師身上,老師跟孩子念書就好了,十幾二十幾個孩子,怎麼還須要兩三個老師呢?臺灣有個大謙學堂,堂主張麗華老師說:“很奇怪怎麼老師都覺得教學很難呢,而且一個班不能給太多學生,他們帶不動。”她說她一個人可以教一百個學生。當然一直沒有機會讓她試試,但她就有這個信心。我們希望每個老師都要有這個信心才好。你就是不能教到一百個學生,你也不可以說三個以上就管不了。你有了可以教一百個學生的自信,這樣你的精神便提起來,你的面貌儀態就會不一樣,神采奕奕,光輝照人,孟子所謂“睟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老師一進教室,整個教室就被他的精神所籠罩說精神能“籠罩”,不是虛無縹緲的空想,而是一種真實的感覺。

 

 我做演講也有這種心得,如果像這樣面對十幾個人的場合,我是一種心態像前幾天聽眾八百多人,就需有另外一種力度如果數萬人呢,又將要有另外一種精神。總之,面對越多人,整個神情要提得越高,才能籠罩全場假如你沒有籠罩全場,只對著前面這幾個說,後面就亂。所以老師的特質是不容易養成的,一個精神力不夠的人,平常就無精打采的人,你做什麼事也不行,當然也不能當老師。要做老師,就是要信念飽滿,精神昂揚,你要自覺你是來教孩子的,你是要帶領孩子生命成長的,你要念茲在茲有這樣的自我覺。如果你還不能夠像菩薩一樣,所謂“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諸佛菩薩隨眾生的因緣而感應親切靡不周,沒有不周到的,要不怎麼叫觀世音,怎麼說聞聲救苦呢?但他的有感斯應,救苦救難,卻不要跑來跑去,他永遠只是端坐在菩提座上,也唯有他永遠坐在那如如不動,才能應感四方無不周到恰好一個老師教學,能做到這樣不動聲色而應感全班,應該是最高品質了。但是這很難得的,這是個理想。所以我勸老師要走動走動,遊走於教室的桌椅之間,學生的行列之間,看到哪個孩子志氣分散了,神采萎靡了,不在學習上了,你就想辦法提醒一下。不用叫全班停下來,專門教訓這個孩子。他坐姿不端,你就拍拍他的背他出神了,你就點點他的桌子他做小動作,你就摸摸他的頭,大家依然繼續讀書,經聲依然不斷。中庸所謂“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一個越不大吼大叫的老師,有威嚴學生的心,很容易被威嚴的小提示所收拾,一個個孩子的心收起來了,全班的心聚起來了在這“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誦讀聲中,整個“氣場”便見一片厚實沉靜,和光明,這也是一種“師嚴然後道尊”的現象。每個孩子都是神,你以你的神帶領他的神,還有什麼不好管的呢?每個人的心篤定了,學習效果好了,老師的心靈反而受到很大的鼓舞這樣的教學,便不是你在耗散生命,而是你在回收宇宙的能量到了傍晚下課了,你還精神抖擻,怎麼會累呢?心態不一樣,效果就不一樣,這就叫“滴水不漏”教學法。

 

不要常停下來講廢話,語文教育就要讓他 一直一直。要讓他聰明,只要讓他動口舌,口舌一直動一直動。要提升他的記憶力,也只要讓他反再反要紮實文化教養,也只要讓他把一句句聖賢之言沉浸再沉浸要包本背誦,要進書院,要成人才,也只是趁他還小的時候帶著他督導他背誦再背誦。這是天下最簡單的事了,如果連這種事都不能做的話,還能做什麼事呢?但這也可以說這是天下最難的事,因為一般人不知道這樣簡單就有效,大家都拼命去做繁難而無效的工作,簡單的事,他反倒做不來了。

 

 個學堂的堂主和老師們說孩子總是東摸西摸、左顧右盼、兩個推來推去,有手上玩東西的,有折紙的,有畫圖的,老師管東顧不了西,管這邊那邊又出亂子,他們很累我就讓他們用這種教學法隔天,老師進教室二話不說,只說:小朋友!‘子曰,預備,齊!每節課就這樣,一直到下課。經過兩天,有個孩子跟他媽媽說:“我這兩天讀書越讀越高興,我現在讀很多呢!——孩子讀多了,充實了,他是快樂的你若讓他放鬆了,他這邊動一動,那邊動一動,心靈是紛亂的,浮躁的,空虛的他生命沒著落,他沒有安全感,他是快樂不起來的。所以我們老師要為孩子營造避風港,要為孩子營造一個靠山,老師就是他的靠山。

 

 

我們要對人性瞭解透澈一點,你不要懷疑只教他這樣“死讀書”會不會太嚴格了呢?你該管嚴格的時候就嚴格啊,這樣該放鬆的時候才可能放鬆啊!所以我建議大課時上課,大課時下課。譬如一上課一個半小時,一下課三十分鐘,讓上課下課都盡情盡興。上課了,一讀書,讀書的強度很大,老師和學生都不會無聊,心靜下來,雖然一個多小時,但感覺很快就下課了,就好像僧人入定一樣。我看過有一個和尚說他在年輕參加打七,有一次,坐下去幾分鐘,“噹”一聲,磬就響了,要下坐了,他醒過來,問旁邊的人“今天不坐香了嗎?”一炷香大約45分鐘到一個小時,是初學打坐的一次份量,旁邊的人說:“我們坐了一炷香啦。”“不是兩分鐘而已嗎?”這叫入定,這叫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你沒聽說讀經也有入定的效果嗎?

 

 你在教孩子讀經的時候,你心面應該想——我這樣教是愛孩子的,這經典就是給孩子最恰當的教育內容,唸讀背誦就是對孩子最適合的教育方法。你這樣的愛是很深的,孩子會感受到的。孩子是用他深沉的心靈和你的心靈相感應,而不是你表面上表現多麼呵護他多麼尊重他。教師應該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才有信心從事教學,這叫做“教育的心法”!在教學現場的老師要有籠罩全場的精神,所謂“全場”,包括空間的全場和時間的全場空間的全場就是這整個教室和所有學生時間的全場,就是這一節課一個多小時。你的精神要兩面完全籠罩,如果你萎靡了,學生就萎靡了你如果分散了,學生就分散了。總之,這個“滴水不漏教學法”,就是:第一,經聲不斷,第二,隨時提醒。記住:寧收勿散,寧拙勿巧。提供此法給各位老師試看看,應該有效。好,謝謝各位。(掌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