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90823.JPG  

  吳小東  筆名空山、空山泠雨,曾任中學、高校教師,讀經教育實踐者,千人行書院(原名三人行家塾)創辦人。

 

 

二十年前,王財貴教授冒天下之大不韙,首倡兒童讀經,非議重重;二十年後,兒童讀經已逐漸為社會所接受,但圍繞王教授的爭議未見其減少,因為他現在不僅提倡讀經,而且提倡老實大量讀經。很多人習慣於用二分法評論王教授:“教授推動讀經當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唯讀經是不行的。

 

  有時候,真覺得教授有點,推動讀經那麼多年了,早已功成名就,為什麼不講些四平八穩的話,一來讓人抓不住把柄,二來也顯得自己寬大包容,偏提倡讓人一聽就覺得匪夷所思的老實大量?可是,轉念又想,難道教授不知道這些嗎?究竟是什麼樣的用心和考慮,讓他鍾情于老實大量  

 

     “老實大量的意思有二:一,讀真正的經,不讀低度的經或假的經,而且只是讀,不講解;二,越大量越好,越熟越好。按照這一理論,十三歲之前的兒童,每天只要老老實實地誦讀經典就好了,其他都不必做,至少不必太認真地去做。這當然是一般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怎麼能這麼簡單呢?簡直不可想像。*

 

    然而孔子說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對於一個與我們的普通經驗大相逕庭的說法,是需要一點警覺的:要麼是這種說法不對,持這種說法的人頭腦太過糊塗;要麼是這種說法對,普通人受蒙蔽太深而不能瞭解。老實大量讀經屬於哪一種呢? $k

 

    “老實大量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記憶力與理解力發展的不同規律。無論是中國古人自發的教育實踐還是西方現代科學的研究,都證明人在十三歲之前的學習以記憶為主,十三歲以後以理解為主。而且記憶力是隨著年齡遞減的,理解力是隨著年齡遞增的。記憶的黃金時期有限,一旦錯過終生無法彌補,而理解是一輩子的事情,越早期越不必著急。對於兒童的教育,最重要、最迫切、最應該用心的著力點是記憶,是趁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讓他盡可能多地吸收儲藏人類文化精華,以供一輩子的理解和運用,而不必在意他現在是否理解。

 

    這就是王財貴教授反復闡述的讀經原理之一,中國古人也直觀地意識到了並一直這樣教孩子,但沒有形成清晰系統的理論;西方古代也有樸素的讀經傳統,但由於近代以來科技主義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氾濫,他們的讀經傳統除了在宗教中有所保留外,也已經斷絕。王教授把中國古代教育重視讀經背誦的優秀傳統理論化,在以理解為唯一標準的西方現代教育思想風靡全球的今天,重新重視記憶,重視讀經背誦。這是王教授對教育的一個深刻洞見,迥異於時代潮流,但如果我們承認這確是人類學習成長的一條基本規律,就不能不承認老實大量讀經,有它顛撲不破的真理性。

 

     但一百年來源自西方的世界教育潮流,卻是以理解為標準,認為凡是兒童不能理解的,就沒有用,就不應該教他,教了兒童就會痛苦。於是兒童讀經就變成千夫所指的事情,被指為壓抑殘害兒童的兇手。經過王教授多年來不遺餘力的宣導推動,人們逐漸認識到經典的價值和兒童讀經的合理性,不再對兒童讀經抱有本能般的反感了。但畢竟以理解為標準的現代教育已經流行世界一百年,幾代人都是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要清除頭腦中現代教育思想的遺留,談何容易。就是從事讀經教育、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人,仍然會不自覺地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標準來評判取捨。

 

     比如有人批評王教授讓孩子直接讀《論語》,而不是從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開始,其理由是從三百千開始是循序漸進,比較簡單,孩子容易接受。這種見識還是以理解為標準,認為理解了孩子才能學得好。其實兒童的學習本來是以記憶為主,理解不理解對他是無所謂的。你帶著他直接讀《論語》,他也不會感到多麼困難,因為他不過跟著念而已。教《論語》,只要不強求理解,孩子也不痛苦;教《三字經》,如果定要孩子理解,孩子也會痛苦。但先教《論語》還是先教《三字經》,其教育意義卻大不相同,因為《論語》畢竟是經典而《三字經》不是。K

 

     又比如有人舉古代私塾一面讀經一面講解為例批評王教授老實讀經唯讀經不講解。古代私塾教育論著中,確實有重視講解的,但也有主張唯讀經的,而實際的私塾教學中,唯讀不講更為普遍,講解的還是少數。何況面對古人的說法,關鍵是我們怎麼來評判取捨。這涉及到我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與思考,古人所說所做,合理的當然要借鑒,不合理的則不足為訓。如果我們真的深明十三歲之前應該以記憶吸收為主,就不必汲汲於講解,更不必拿古人的相關論述來責難老實讀經。中國古代私塾教育其實非常龐雜,有相當的自發性、隨意性、多樣性,我們不能迷信,而需要有一雙慧眼來分辨。我們要把握古代私塾教育的大體和精華,它的大體和精華,只不過是讀經,讀真正的經,以讀為主,而且要求嚴格。 

 

    其他從古代私塾教育出發對於老實讀經的批評,也多與此類似。比如要不要吟誦,要不要屬對習詩作文,要不要力行禮儀如《弟子規》等等。王教授並不反對這些,你可以在教學中適當融入,靈活操作,但如果你背離了兒童讀經以記憶、吸收、醞釀為主軸的基本規律,追求理解、實用和表現,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而在以理解實用和快樂主義為導向的教育思想一統天下的今日,人們很容易滑向理解實用和膚淺的快樂主義。比如有的學堂大力推廣吟誦,認為非吟誦不足以讀經,不吟誦學生就不快樂,不僅以感情為主的詩詞歌賦要吟誦,連以哲理為主的經書也要吟誦,認為不吟誦就不能體會文章的精髓。其實,吟誦雖有意義,但其意義並沒有那麼重大,而經書畢竟篇幅很長,吟誦起來速度緩慢,很多孩子因此完不成整本經書的背誦。又如有的學堂提前讓孩子吟詩作文,乍看孩子頗有文采,家長也很喜歡,但聰明開得太早,孩子養成了理解的習慣,再讓他老實讀經就頗以為苦。又如有的學堂重視落實《弟子規》,天天在孩子言行舉止上下功夫,一兩年過去,一本《論語》還沒有讀完。這都是忘記了兒童學習成長的基本規律,忘記了經典的重要和記憶的重要,急於讓孩子理解、應用、表現,雖然是出於借鑒古代私塾教學經驗的良好願望,卻是不知不覺地向主流教育投降。

 

    正是有見於此,王教授才極力提倡老實讀經。因為經典的高明性和籠罩性,不能不讀;而且讀經的機會太難得了,稍縱即逝;讀經的時間太有限了,蹉跎不起。在今天,一個孩子要能夠讀經,不僅父母態度要一致,還要得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贊同,家庭中有一點點干擾,社會上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孩子可能就讀不了經。對這樣一個穿越重重阻礙來到學堂全日讀經的孩子,我們不該好好珍惜嗎?我們不應該讓他老老實實地把經讀好嗎?稍不留意,孩子讀經的時光就蹉跎了,讀經的機會就喪失了一一這個喪失是絕對的喪失,永不可再得!要理解運用,吟詩作文,落實德行,乃至琴棋書畫,有的是時間,有的是機會,都可以等待,都可以彌補,只有讀經,不能等待,無法彌補,而且,只有現在把經讀好了,其他的才能做得更好。因為讀經必竟是啊!這就只是一個本末先後的問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所以,王財貴教授反復強調的老實大量,是對教育基本規律的堅守,是方向的把握,是一個點醒,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經典的價值,不要忘記最適合兒童的學習方法是記憶,不要忘記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非常短暫。它並不是一個硬性的規定,它期待的只是盡其可能。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現實條件,來做他所認為的老實大量。但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忘了以經典為重、以讀經為重這一基本方向和原則。這就是王財貴教授一一這位很多人稱之為中國文化的貴人所念茲在茲的事,他的一點點苦心。如果我們都能體諒到他的這一份苦心,那麼關於讀經的困惑紛擾就會少一些吧。空山泠雨  北京千人行書院)

arrow
arrow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