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盡心盡力 則天下太平——關於讀經教師自我進修學習的問題討論

(2014-06-09 06:25:50)
 
 

按:此文為2006年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上關於《帶讀經的老師需不需要瞭解及加強「幼兒及兒童身心發展」之「專業」素養?》一題之討論。此與近日網上讀經教師師資素質的討論亦相關。這類問題,并不僅僅是八年前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今日的問題;縱使文化復興有成,也將有類似的問題不斷出現——所以,這其實是人間永恆的教育問題。能否透徹思考教育的本末輕重,將導致能否對這一類問題全然了知。故此轉發八年前答覆,以供各位友人參考。
 
帶讀經的老師需不需要瞭解及加強「幼兒及兒童身心發展」之「專業」素養?
 
lmusic發帖:本來這個主題曾在讀經教育討論區請教過諸位,但似乎放錯位置了,只有一個簡單的回應。或許因在大家沸沸揚揚熱烈發表兒童讀經「成效」的時刻,並不在意我的疑慮與困擾吧…

不曉得各位讓孩子上讀經學園的家長覺得帶讀經的老師需不需要瞭解並加強「幼兒及兒童身心發展」的「專業」素養?還是覺得根本不必呢?我的意思是,我們是不是太一味地將孩子的「教育問題」賴給「聖人」(經典教化功能)?而忽略了現代社會裡,作為「師者」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對幼兒、兒童之身心發展的認知?亦即,我們需不需要思考一下,提倡讀經風氣及開啟讀經教育之餘,在師資的培育上是否應開始重視並提倡「經師們」對「幼兒及兒童身心發展」之專業知識?並提醒與勉勵其應兼具「人師」之風範與行舉?

王財貴先生回覆
lmusic 的相關帖文,前幾天就看到了,就想回了。但我回頭一想,想,還是先由朋友們回,尤其是從事讀經學園教學的園長和老師們來回,較為對題。但一連幾天,還是沒有人回。讓 lmusic 等急了,甚是失禮。

我想,這與讀經人的某種特質與習慣有關:

大體來說:讀經教育理論本來是先進的。但在現階段,一般人卻以保守的心在做。外面的人看讀經,也是貼以「保守」的標籤。
「保守」本來並不是壞事,「保守」者,企圖保住守住人類已經創造的文化精華之心志也。人類如果缺乏了保守的心意,則人心將日漸退回於野蠻,將日漸等同於禽獸。(中國近幾十年的上層社會,即坐此弊,而帶領全民族,走向亡國之路)
所以,保守是文化人的第一品質。

保守,表現在好的方面,即是克勤克儉,謙恭有禮,溫文儒雅,法古躬行,言必稱聖賢。這是社會安定詳和的最大力量。
但,只是保守,亦容易出現沉默少言,逆來順受,孤陋寡聞,固蔽自甘,謹守謙退而不敢奮發。若時代有所變動時,則不能主導時代,以絕大勢力而退居二線,最後無柰無辜的被時代所埋沒。

讀經人,往往有保守之善行,然亦不免保守之弊端。有其利必有其害,此人之常情,不可深怪。有其善而無其害者,唯有德者能之。

故讀經人默默自己教學者較多,能主動以其心得分享者,甚至有願發其誠意以影響週遭者,較少。

尤其要他寫文章,更為難得。

我知道許多人都來看本網,也都有好的心得,若發表了,必能夠協助推動讀經風氣,但他也不願發表。這是很奇怪的事,常令我非常失望。。
或許他覺得意見不成熟,或許他推托文章寫不好。其實,這就是保守心態的不當表現。

五四時代,保守的人還是居多的,但大家都不說話。於是整個議論空間讓給那些激進的留學生帶頭,領著一批無法無天,無祖無宗的人,大放厥辭。以致於造成文化失序,天地變色。

讀經界的人,若自謙沒有學問,文章不好,而不敢發言。我想,這裏有幾個層面要請這些朋友思考:
第一,如果只是說自己心得,則誠懇即是,誠即動人。這裏是不論學問,不論文章的。
第二,如自認學問不好,則應力求學問,如認為文章不好,則應力學文章。不可一味沉埋。
第三,一個心態健康,態度真誠的人。縱使有意進學,有意學作文章,也不是必要達到那種程度才能開始發表,其在求進之過程中,有多少就表現多少,孔子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也。故一個誠意的人,只要心存謙恭,不自以為是,自己交待並非真理,則總是可以隨時表現,提供參考。這次表現不好,下次再改,豈不美哉?

總之,Imusic  此帖,我相信想回能回的人一定很多。只是大家想歸想,能歸能,心裏一縮,就回去了。很是可惜。

另外,如談到有關教育學理的問題,我們網上的討論也很薄弱。這也應了反對讀經的人,認為「讀經人只是一股熱情,毫無理論根據」的觀感。吾人如果真想要讀經更加普及,這是將來必須努力的方面。

我常在想:為何讀經的家長和老師不想談理論呢?是因為保守,故以實踐為重,不屑於空談?還是學問不及,不會談呢?如是後者,那是真不足,那是應該加強的。

當然,這個責任,首先要由我來背負。因為:第一,我自己都沒好好做出一點成績來。第二,在十幾年的推廣歲月裏,我只強調要信,要教。很少勸導老師家長要多讀書,要研究理論。

我當然知道,我這樣推廣的意向不夠全面,可能是造成當前狀況的一大主因。其實,我本來就知道會有這種情形發生,也可以說是半個有意如此的。因為:時有緩急,事有輕重。孟子所謂:「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處此禮崩樂壞,或視經典如蔽屣,或視經典如寇讎的時代裏,不管如何,先趕快讀經再說吧!所以,阿貓阿狗都可以當老師,都可以教讀經;阿毛阿花都應該來讀經。讀什麼經都可以,怎麼讀都沒關係。如果先設有門檻,恐怕能教的人就少了,而人才難免就被耽誤了。

教,總比不教好:讀,總比不讀好;讀熟,總比不熟好;讀多,總比讀少好。

現在,隱藏的問題出來了,Imusic 是個敏銳的人,或者,並不是只有他敏銳,而是他更不安於只是「保守」,他把問題挑破!

我認為:Imusic 的帖文,雖然用問題的方法寫,但他的問,是假的問。因為答案是很顯然的:

當然為人經師者,必要兼人師。尤其是讀經學園的老師,掌握了大部份學生教學的時間,兒童有兒童的心理,需要應對,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高的人文科學,學習它,是可以協助教學效果的,怎可不思研究精通兒童(幼兒)心理學呢?

不過,話說回來,這裏有另一個層次的問題需要綜合著思考,即:Imusic 之疑問,是出自於「恨鐵不成鋼」的見解。

我先講一個故事:今年四月八日,在北京,參加一個「讀經與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大陸正風風火火的政治宣導口號)」的座談會。會上,第一位發表的人是錢遜先生(錢穆先生之公子),他很憂心的提出了讀經發展所面對的三個難題,認為如果不解決的話,讀經推廣必定遇到瓶頸:第一:教什麼?第二,怎麼教?第三,誰來教?也就是:什麼是絕對好的沒有問題的教材?於是我們應慎重的重編天下人都能滿意的教材。又,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豈不是要他成為一個有德者,於是我們應求其品行真能於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只有死背是無用,反而有害的。又,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教師,於是我們先要訓練好一批理想的讀經教師團隊,才可以放心的推動讀經。

我是第三個發言。我發言的內容,大部份臨時起意,針對錢先生的問題而談。我的第一句話也就是:錢先生之見甚為深遠,但這是「恨鐵不成鋼」的見解。

接下去,我表示:

不過,在此連鐵都沒有的時候,又那煉得出鋼呢?又何必憂愁鋼之得成不成呢?所以,長江大河,泥沙雜下,如果經典有糟粕,那就連糟粕一起先吞下再說吧,畢竟營養多於糟粕,就好了。若待字斟句酌然後定案,天下老早都亡了。又,不管幾個人能成聖賢君子,先讀再說吧,其中必有聰慧者出,能自悟其道,以援天下,若不立即讀經,連此君子種子亦無矣。又,當前國民通通是阿貓阿狗,又那裏去訓練什麼堅強團隊?說阿貓阿狗都可以教讀經,乃是當前廢經百年之後不得已之策略,而若阿貓阿狗也可以教出人才,方是教育之大手段!

因為 Imusic 之問題,與錢先生,乃至於與社會上思想前進一步的人大略相似,所以我解答 Imusic 問題的意思也大略相似,以下謹綜合個人所見,提出以供參考討論:

第一:帶讀經的老師,瞭解並加強幼兒及兒童身心發展的專業素養,是很重要的,是對讀經教學大有幫助的。如果太一味地將孩子的「教育問題」賴給「聖人」(經典教化功能)?而忽略了現代社會裡,作為「師者」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對幼兒、兒童之身心發展的認知,這不是很好的正常現象。所以,提倡讀經風氣及開啟讀經教育之餘,在師資的培育上能開始重視並提倡「經師們」對「幼兒及兒童身心發展」之專業知識,不僅是值得思考的,乃是必要的。

第二:但,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子夏云:「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朱子注云:「言君子之道,非以其末為先而傳之,非以其本為後而倦教。但學者所至,自有深淺,如草木之有大小,其類固有別矣。若不量其淺深,不問其生熟,而概以高且遠者強而語之,則是誣之而已。君子之道,豈可如此?若夫始終本末一以貫之,則唯聖人為然,豈可責之門人小子乎?」現在,讀經是違逆時代主流的,也就是屬於非主流的。在此主流與非主流相對時,一般人比較不會去討論主流有何缺失,但如果非主流有所不足的話,很容易被一眼即看出,而備受質疑。我常想:要當非主流是比較艱難的。因此,我在對師範學生或體制內教師講讀經理論時,我都鼓勵支持的讀經人,一定也要兼通主流教育理論,一來才可以對讀經信心愈加堅定,二來免得讓人以為你是因「孤陋寡聞」,才「無知妄作」。譬如說,每個讀經老師,都要深入九年一貫的理論,一面可以知其所以必定失敗之因而不一味追從,一面可以以讀經輕巧方便救助之。

不過,這必須是教育本科出身,又有超越的智慧的人,才容易有此「始終本末一以貫之」的全面素養。以此標準來要求一個讀經學園的老師是應該的,但現實上是不切實際的。當然,雖不切實際,不可以因此永遠自我封閉。我建議在可能的時候,必須不忘自我充實。

第三,所以,此時,最好的方式應是:一面就這樣教下去,一面找機會自我補足。但切不可因為不通主流教育,不懂兒童心理,而竟然放棄讀經。或說先把心理學讀通了,再來教讀經。因為兒童是不能等了,民族生機是不能等了。此所謂輕重本末也。

第四:我曾見過,本來很認真,以大半的時間精力教讀經的人,教得很好,學生很受用。後來他為了拿園長資格,去受了幾年的幼稚教育課程,回來後,就向普通幼教傾斜了。我不知如此是好呢?是不好呢?有時候,人的直覺在大方向上是對的,這類比於智慧;但直覺總是不可靠的,所以須要有理智去建構理論以穩定之,這就是知識。但往往在思考研擬時,被瑣碎的分析所牽絆,以致於見樹不見林,宥於偏見而不能自拔。

能以智慧運用知識的人是不多的。所謂「若夫始終本末一以貫之,唯聖人為然。」

第五:所以,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以為:與其迷失於一百年來,已經證明其日漸沉淪的,已經證明其失敗的主流教育理論,倒不如呆呆的只一味教讀經,或許還有成功的希望。

第六:再說:所謂幼兒或兒童心理,一般尋常百姓,基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理,不必依靠心理學家,亦有相當的把握,有的人不必學即能八九不離十,甚至操作得得心應手,這是人性之常。讀書,只是多些例證,多些參考。影響不是很大的。君不見有許多心理學教授有精神病嗎?有些輔導專家最需要輔導嗎?知識只是輔佐性的學問,不是人生的主題。當然,根本既深了,有紅花綠葉,豈不更美?但培根乃最重要者。近一百年來,世界喪失了對人性根本智慧的體悟,一切以知識為標準,這些知識往往是無根的。譬如,心理學只能應用到一般社會大眾上,不能應用到孔子顏回身上。則這種心理學即是有問題的,依照這種心理學自修或教人,即把人教成庸俗了。所以有時我稱西方近代心理學叫:「庸俗的心理學」。故學了「幼兒心理學」,也要有智慧善用之,否則,把孩子都教成庸俗了。還請慎之慎之!

第七:近世學校社會所謂「心理學」也者,只是西方式的心理學耳。八十七年前,中國五四諸名流,即無大智慧以曠觀人性,以兼通中西,以深入歷史,故只取西方之餘唾而遺害中國,將數十百年。今日吾人用西方,必須改「全盤西化」為「全盤化西」。在西方的心理學之外,之上,或之下,有沒有可以填補改善,或另起爐灶之處?如果此而不求,西方現有理論固有可觀,但終不能一頭栽進去,而以之為人性之全也。故如有「全面幼兒心理學」,吾願學之。如無,則吾取其可用者用之耳。譬如蒙特梭利,譬如皮亞傑,皆教育界中豪傑也,然,以我視之,亦偏才耳。若取其偏而善用其偏則可,若取其偏而用於全,則自我障礙了。八十幾年來,中國沒有出一個心理學家,研究心理學的人,都抄自西方,令人痛心!若如此,叫我們讀經老師何處去學「幼兒心理學」?

我這樣講,恐人誤會,再強調一次:我不是教人故意不長進,而是要人先有智慧,再求長進。

第八:說:「讀經教師不僅要成『經師』而要有『人師』之風範與行舉」,此乃不言而喻的。讀經教師實應時時以此標準自我提醒與勉勵,乃能合乎經教之原意。但此「人師」之意,比上來所說了解「幼兒心理學」是更上一層者,不可同日而語。

我相信凡是人,尤其當老師的人,都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教養。做人只要不太惡劣,即可以算是合格。因為一般人對學校的老師的人品,也沒有太多的要求。我想讀經班的老師有一般學校老師的標準也就可以了。因此,並沒有特別強調讀經教師的「人師」資格。

如果我們因為他是「經師」,就特別要求他也要做到「人師」;又,如果因為他教「教聖賢之書」,我們也要求他要有「聖賢之行」,這是有點太過了。雖然,每一個讀經老師都要自勉「讀聖賢書,行聖賢事」,但這只能是希望他「主觀的自修」,不應在外面「客觀的要求」。尤其在此時代中,八十幾年喪失文化教育的結果,我們目下只有這樣的社會風氣,只有這等的人才,我們又從何處求來那麼多「特立獨行」「有高度德行有深厚教養」的「人師」?所以,我主張,縱使一時沒有「人師」,我們也應該繼續教讀經,我們現在只能急著「盡量」的做,如救火然,能救多少算多少,等到這批孩子長大了,期待可當「人師」的人自然會多些。就比如雖然土地貧脊,明知長不出什麼好作物,但辛勤的農夫,還是要下種,先求一口飯吃,活下去,等待來年的收成。要不然,連一粒收成也沒有,將要挨餓。

我們是在這種艱困的環境下求得一線生機的。至於沃土膏壤,含笑豐收,誰其不願?

第九:總之,我是不唱高調的,我的「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的。有朝一日,有誰有能力倡起「德教」,我也服他,我也願以他為師。但不管有沒有「人師」,讀經總不可忘卻,這是首先要把握的。其他的,則愈全愈好,愈多愈佳,乃是題中必有之目。凡我讀經老師,亦應作如是觀,不可因為自己德性不足,就不教讀經;也不可因為教了讀經了,就把孩子交給聖賢,自己不思自修長進也。

第十:我亦宜自勵,一者,要寫出比較完整的教育理論。二者,要多鼓勵讀經老師做第二步的提升——除了信任讀經理論之外,要讀書了,兼備現代化的教育知識。

只是千萬要有智慧,讀了各種教育理論,要比對看看,要知其始終,要明其本末,以貫通用之。

昨晚,即再看到此帖,因為已半夜,所以一夜難眠,今早起早,即回以上之文,費五個小時,計約六千字。反反覆覆,其意至簡,只是一本末輕重,因應環境而已。因為此意雖簡,此理所關其大。這是讀經推廣以來,第二層序的問題,遲早會有人提出來的,遲早要詳細回答的。所以就一路寫來,辭繁不殺。看帖的朋友,請勿見怪,此中有至意至誠在焉。

因為這問題不是「YES」或「NO」的問題,所以下語稍費斟酌。但也不一定能取得諒解,所以特別要在此向 Imusic 先生致歉,好像針對你的話,一一回駁。其實,不是的。孔子云: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或人以為管仲知禮而儉,孔子即以其不知禮不儉答之;子路與子貢以為管仲不仁,孔子卻答以如其仁如其仁。若有人說讀經教師唯唯教讀經即可,我必以為不可也。我雖不敢自比孔子,願學焉。故請勿誤會,否則,討論不能進行矣,希望我的語氣不致產生誤會也。

又此種問題,發自內部,即發自讀經的支持者,其心意必是關懷備甚的,故常會有一種反向的效應,即令人為求好心切,而因小失大,鄙棄讀經或讀經學園。孔子所謂:「好勇疾貧,亂也。疾之已甚,亂也。」不可不慎也,然亦不能諱疾忌醫焉。好在,讀經交流網乃一開放系統,而讀經朋友心態都頗為乾淨,且有相當雅量,任何問題皆可討論,且皆應討論也。

Imusic回覆:感謝季謙先生及諸位前輩的回應,特別是季謙先生,洋洋灑灑六千文,正反兼敘,有策警有期勉,猶使您一夜難眠者,更令小女子惶迫不安,好似吾來踢館而您坐陣以待。…蓋誠如您所言,吾乃關懷備甚而「憂」以發也。…因為這正是「讀經推廣以來,第二層序的問題」,但多少推動或帶讀經者能正視這個問題,並由「正視」而「正式」,使它成為讀經推廣的第二波動。蓋帶讀者雖可「一面就這樣教下去,一面找機會自我補足」,但哪個孩子或哪群孩子就該成為令其「教」、「學」相長者呢?吾人雖不必一切責成師,且主流者雖具「專業」卻未必具「素養」,然竊以為推廣至今已蔚為風潮之兒童讀經,難道不可完成其第一階段之任務(量)而開啟(推動)其第二階段之「質」乎?
 
王財貴先生回覆:「竊以為推廣至今已蔚為風潮之兒童讀經,難道不可完成其第一階段之任務(量)而開啟(推動)其第二階段之「質」乎?」

lmusic  之憂既深,其言亦中,甚是感佩。然此事在乎人人共同勉勵,互相扶持。

我雖亦有此願,但難免有心餘力絀之嘆。因為我不是教育部長官,我也無力開設學校,孟子所謂:「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我只能就力之所及,道德勸說而已。如你認為我的勸說有效,那我從今之後就加強勸說。

據我所知,有些學園,其主辦人都會鼓勵其中老師研讀如「零歲教育」「賞識教育」「卡爾威特」或七田真及鈴木鎮一的著作,甚至定期討論。

本網在去年,亦有人曾做此努力,介紹相關書籍,這件事可以再加強宣導,請大家多去參考。又請像  lmusic  這樣關懷此事的人,也可以在此推荐幾本您認為較重要較好的著作,供大家閱讀。其至發起讀書會或討論會,以倡起風氣。有心人站出來,大家協助大家,是我最大的期待。

退一步說,讀經學園應不致於把孩子當白老鼠。因為這裏有一個自然的機制:即:這是一個很自由的地方,又是一個可以叮囑得到的地方,孩子一有什麼不良情況,家長隨時即把孩子抽走了。所以,開設學園的人,不管基於文化的理由,還是經營的理由,往往是要很盡心盡力,才能維持得下去。我常聽主辦學園的園主,感嘆找不到老師,更難找到好老師。

要找到好老師,確實不是主觀的不願意,乃是客觀的不可能呀!但,讀經學園還得繼續辦下去,因為不能等。所以我才說:「一面就這樣教下去,一面找機會自我補足」,這不是主觀的想拖沓,乃是客觀的不得已呀。

這與九年一貫「雖然大家都知道有問題,但還得繼續辦下去」的情況不一樣。因為九年一貫主推者是國家,是教育部,他們有很大的能力,他們有很大的資金。他們只要教育觀念一改,就可由上到下推行無阻。而我們無能力,我們無資源。但我們正在做國家應做的事,此情是有點「僭越」的。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所以我們只有相互勉勵互相扶持了。

但,請勿灰心,我願意盡力做去,我相信所有學園的老師也都願意盡力做去。(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已經成立,執行單位正在規劃有關「讀經在家自學」教師的較長時間的研習會,到時,應會有這方面的課題,或者會請專家來指導。

人人皆盡其心,盡其力,天下即太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