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290874.JPG   

 

淨小芳讀經教育第一期宣導員培訓學員

 

2011120日第一次看到《一場演講百年震撼》後開始接觸讀經教育;54日送13歲的女兒就讀陝西關中銘謙學堂;1126日至201257日,帶6個親朋好友的孩子進行週末免費讀經;201258日至2013119日,在銘謙學堂缺老師的情況下義務當讀經老師;2013316日至513日,籌辦王財貴教授全國巡迴公益演講寶雞站活動;201361日,組織成立全民讀經論語一百眉縣讀書會;2013620日至623日,參加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讀經教育第一期宣導員培訓201378日至815日,擔任論語一百夏令營營長助理;2013821日至今,擔任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教育發展部部長。

 

------------------------------------------------------------------------------------------------------------------------------------------

 

愛孩子,就來讀經吧!-----淨小芳

 

尊敬的季謙先生,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宣導員們:

 

大家上午好!

 

南寧,一個南國美麗之鄉;南寧,一個南疆安和之邦。南疆真正安寧呀,一定要讀經啊!我是一個很愛想像的人,一想像廣西的讀經之聲如廣西的山歌一樣,再配上人間極致的美景唱響世界,到那時可真就是“國士胸羅廿四史,村童背誦十三經”“讀經之聲遍聞城野,文化之國再造不遠”!每次想像人間這幅幅動人的和諧畫面時,我總是十分的激動,萬分的澎湃!

 

這兩天的學習,作為年齡較大卻只有三年讀經生活資歷的我呢,是最沾光的,讀經前輩的經驗給了我很多憤悱的動力,真是收穫頗豐,尤其是教授,每一場演講都讓人受益匪淺,謝謝教授,謝謝各位老師,謝謝大家!特別感謝承辦此次活動的覃丁老師和其他為此次會議緊張籌備的各位老師們!

 

關於讀經教育理念,教授在94年正式進行推廣之前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想清楚了,到今年,整整20年。廿載孜孜,念茲在茲。關於讀經教育理念,但凡大家能想到的,還沒想到的;能講到的,還沒講到的;能做到的,還沒做到的。教授都已經想到,講到,做到。越大量讀誦經典,越深入學習王財貴讀經教育理念,越發覺得教授是“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教授隻身一人,風塵僕僕,跑遍全球,上千場公益演講,掀起了全球華人讀經教育的風潮。可是兼善天下悲憫眾生的教授卻把他所宣導的理論體系沒有絲毫保留,上千場的演講視頻和文章都公益免費在互聯網,百度一下,儘管學習。我總結了一下發現,如果是教授一個人演講的話,都是不收費的,那我們宣導員培訓是收費的,大家知道為什麼嘛?因為宣導員培訓不僅有教授來講,也有其他老師來講,所以,我參加完第一屆宣導員培訓時我就在想啊,大家不遠千里而來,就為了來聽收錢的老師講不收錢的教授的讀經教育理念!然而,交錢聽的演講價值還是蠻高的,一是說明我們“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收費也擋不住我們宣導推廣讀經教育的熱忱;二是宣導員培訓活動讓大家從各個角度瞭解讀經教育,從各個層面宣導推廣讀經教育。三是不管公益還是收費,費用總有人要負擔,所以,我們自己出錢自己受益,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大家說是不是?

 

2013621日,聽說中心舉辦第一屆宣導員培訓時,我同學讓我與她同往,於是,我就去聽了收錢的老師講不收錢的教授的讀經教育理念。培訓時,有學員提出教授講的好像沒有的老師講的好,說好多人聽教授的演講打瞌睡。關於這個問題,初出茅廬的我,無畏無懼當眾引用《論語》中的話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我說:“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刃,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明。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我端木賜就像齊肩的圍牆,大家輕易地就能看到我的室家之好,夫子家的圍牆卻高達數仞,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裡面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但是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太少太少了。叔孫武叔那麼講,也是很自然的?那麼,有的人誤認為老師的室家之好比教授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更美好,皆因不得其門也。教授的演講給我們講的不僅僅只是讀經教育理念,更多的是教給我們一個上下、左右、內外、輕重、先後、本末整全的思考方式,讓我們獲得一個從理而思、從理而斷、從理而行的理性人生。讓我們迅速得其門,去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所以既然有孔子,我們就不拜子貢為師!這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因為這樣一段發言,大家就認識了我。第二屆宣導員培訓時呢我就被安排做老學員分享,最後一位發言,但是由於前面分享拖延了時間,只給了我一個小時,於是在結束時侯,我就誇下了海口:“我也能講三四個小時,因為我是讀經家長。”我想反正結束了,誇個海口也無所謂。沒想到這第三期宣導員培訓竟然被安排了三個半小時。對於一向比較沉默低調寡言內向的我來說,現在是後悔莫及,深深地體會到孔子的告誡:“慎言其餘,則寡尤”,果然是真實不虛呀!教授之讀經教育理念之牆高達數仞,該講的教授都講完了,所以還在向下挖地基的我總感覺自己理屈辭窮。會務組排課表時催了三次問我要提綱,看看其他老師所講的題目都很好,把該講的又都包括完了。於是,我左思右想,靈感一現,其他老師講讀經教育理論與實際操作,那我就講講讀經教育的成效吧。

 

可是,更悲慘的事情又發生了,53日下午,教授給全國讀經家長讀書會會長共學班座談,我給教授說要不要讓書院的孩子進行一個展示,教授說不必,要做百年企業的人不會象擺地攤的人一樣計較當天的收入。於是,我就又打消了講讀經教育成效的念頭,無論如何,我也不能將大家置於擺地攤的位置吧?因為從理上明白才本,是完整的明白、透徹的明白;從事上明白是末,是局部的明白、模糊的明白。那今天,就講講我步入讀經界三年的一些淺薄的感悟吧!

 

我是2011年元月份看到《一場演講,百年震撼》,54日送孩子去學堂才正式進入讀經界,這個日子很巧合,但是過去我只知道五四青年節,有半天假期,僅此而已。卻不知道五四讓中國文化歷史有如此不可承載的滅頂之災,接觸讀經教育,讀了經典以後,才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自己所走過的路,老祖宗都已經明明白白總結好,放在經典裡,我們卻捨棄教誨,寧走彎路。於是我也更加慶倖自己在38歲的年齡還有機會將迷茫的雙眼進行徹底的清洗,正如教授所說“雙眼自將秋水洗啊,一生不受五四欺。”整整三年的時間,我從一名讀經家長到讀經老師,現在,我成為王財貴讀經教育推廣中心一名讀經教育推廣者。作為一名工薪階層,傾我所有,盡我所能地推廣讀經,親朋好友都覺得我不大正常,因為我一不算是有錢人,二不算是有能力的人,這樣來推廣讀經難免讓人深感不正常,當然,我很理解他們對我的不理解!但有時也還是難免懷疑自己的水準和能力,於是就問教授:“看到我這樣的人來推廣讀經,大家會不會就不來讀經了呀?”教授說:“不會呀,別人看到你就會想:這樣的人都來做讀經教育了,我們要是來做,一定會做的更好!”如果真的象教授所說的,看到連我這樣的人都讀經了,大家都來讀經,都來推廣讀經教育,那也算是我為讀經教育事業做的一點點貢獻吧。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想表達一個意思:讀經教育,真好!讓我如此沉醉其中,盡我最大的能力來推廣。正如教授所說:“天下有沒有一件事,既是為人,又是為己;既是為己,又是為人?若有,那或許就是教育這件事了。而教育之事,在當今時代中,依然是迷茫煩惱的淵藪,甚至是障人慧命的山頭。理想中的教育,應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應是”不急而速,不行而至,無為而成“的事,所以,我選擇了讀經的教育。讀經,不是我去教人,而是依託聖人去教人,我只是一個傳播者,一個媒介質,左手從古人接過經典,右手交給下一代。而這種工作,一方面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大業,但它同時又是我自己所喜好的事。何況當經典從左手流到右手之際,我既讓別人受益,也同時讓自己受益了,於是我的喜好就更廣大深沉了。我自己曾經做讀經的教學,但我能教幾個?所以,我也叫別人教,這叫做宣導,這叫做推廣。我曾拼命地宣導推廣,本來,我精神旺盛,不知道自己會老,但,終於我也老了。不過,可喜的是,我知道有許多朋友也和我一樣,甚至已經同時在做我做的事,乃至於若將終身焉。所以,我(2009年)在臺灣就開始以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的名義舉辦了“宣導員”的培訓,讓還沒做宣導的,可以嘗試宣導,讓早已開始宣導的更加規範化,不至歧出氾濫,而讓大家團隊化,增進宣導的總體功能。”每每想起教授這段語重心長的話語,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著這半年多,看到教授每天長達十七八個小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宣導推廣的場景與畫面。如此平庸的我,也能和教授一樣來做這樣的既讓自己受益,也同時讓別人受益的事,我的心裡每天都充滿了無比的幸福!

 

有這麼一段經歷讓我更加堅信了推廣讀經教育的信心!去年臘月29坐高鐵從北京回西安,七個多小時近一千三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望窗外,霧霾重重,真是“快車半日行千里,霧霾一路向長安。”當時我就有一種感慨:現在的父母說愛孩子只是一句空口號,一句標語性的口號,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我們仔細想想,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面臨食品危機、水危機、能源、安全等等各種各樣的危機。哪一個父母不是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哪個父母的心裡又不是愛孩子的?可是,做為父母,我們竟然連一口新鮮的空氣都不能給孩子時,愛,又從何談起?如今社會,你生產毒米,我生產毒油,他生產毒麵粉,毒奶粉、毒蔬菜、毒水,毒肉,民以食為天哪!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您有功夫,可以去調查一下僅僅食品一項中哪一樣還是安全的?佛家講“自他不二”“眾生同體”,這些惡雖然都不是我們親自做的,但是我們誰又能逃過這種種毒害呢,放眼眾生,無一倖免。《易經》坤卦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的家庭總會有意想不到的禎祥與福氣,積不善的家庭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不祥與災禍。經過三代聖人之手修訂的《易經》為什麼說積不善,而不是說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當一個人不做善事,不向善時,就已經流入了不善,而這些災禍不是只有作了惡時才會殃及其身。這句話告誡我們要時時向上時時向善。就好像環境保護似乎與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關係,當此一念,就已流入不善,我們就呼吸到了霧霾的餘殃啊。《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如果大家都覺得這個社會中的這些事情跟自己沒有關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應該做的事情不做,每一個人將自己置身事外。那我們也只有生活在許許多多的餘殃裡,生活在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災難裡吧?所以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清楚的頭腦。

 

那麼做為父母,我們更應該認真地反思一下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為什麼變成這等局面?從表面看,社會現象、社會關係繁瑣複雜,所以社會問題也千頭萬緒,但是再複雜的問題也有其根源,解決問題就必須從根源解決起,否則你總是在枝葉末稍的問題上著手,治標不治本。有這麼一則故事:前幾年愛爾蘭棉花年年減產,百姓經濟產生問題。後來請專家來研究,研究的結果就是讓百姓多養貓,養貓以後棉花增產了。大家就很奇怪說,棉花的產量跟養貓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棉花開花的時候授粉不夠,為什麼授粉不夠呢?因為蜜蜂減少了。蜜蜂數量的減少導致授粉的機會減少,所以棉花就減產了。為什麼蜜蜂會減少,因為老鼠太多,老鼠吃了蜜蜂,那要讓老鼠減少的方法就是讓很多人都養貓,所以養貓以後棉花就增產了。假如你只在說棉花為什麼會減產?趕快增產啊,那如果說增產就是要除草啊,澆水啊,施肥啊,這都不能解決因授粉不夠而減產的問題,你農夫再去努力,花再大力氣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沒有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我們遇到一個問題,首先要做的是一步一步地推敲,然後知道它的根源在哪裡,然後才能對症下藥,藥到才能病除,否則呀,可能連標都治不了,更別說治本。正所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按照這樣追根溯源的思路,我們來看看社會問題根源在哪裡?社會中的一切活動都與人息息相關,都是以人為主體展開的,人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然而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從生至死每天都在接受教育的影響,康得說“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是教育的產物”。王財貴教授講:每個人盡了本分,天下就太平了。也就是說每個人吉祥,社會就吉祥,每個人不祥,社會便不祥。現在的人們不能從理而思,從理而斷,從理而行了?一個人完整的人生價值是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統一。然而,現在的人們將人生的整全的價值偏頗為物質價值,又將物質價值窄化為金錢價值。人們都從利而思,從利而斷,從利而行,孟子說:上下交征利,則國危矣。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社會是人組成的,社會出了問題,一定是組成社會的人出了問題,人出了問題,那一定是教育人成為人的教育出了問題。

 

大家一定知道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事件吧?其實,李天一有一身的才藝,歌唱的好,琴彈的好,書法好像也寫的不錯,更優越的是他還有一個做將軍的父親。即便如此,也不能讓他獲得健康幸福的人生,卻讓他一步步走向墮落而無法挽回。李雙江所有的成功也沒抵上他對兒子教育的失敗。當這個事件發生後,千夫所指李雙江對孩子的寵愛導致孩子一生的不幸,我卻認為公眾對李雙江的指責,無非是五十歲在笑百步,我們同在教育的戰場上,我們只不過是後退了五十步的人在譏笑後退了一百步的人。無論有錢沒錢,無論有權沒權,當今社會有多少李雙江式的父母,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只是我們知名度不大而已。通過李天一事件,我們是不是應該警醒一下:孩子教育成功不全是社會的;可是一旦教育失敗就一定全都是父母的,這個債務一定是由父母來背!所有的成功都抵不上教育的失敗。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認為教育這件事情是國家的,社會的,教育部的,學校的,老師的!教育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必須用心去思考,用心去面對,用心去落實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教育這件事情與自己無關時,也就是別人怎麼走,我們就怎麼走,那麼無論您有錢沒錢,有權沒權都只能生存在教育的霧霾之中,也是無一倖免。

 

我以前在中國鐵建中鐵二十局工作,是一個近2萬多人的國企,20年裡,我所遇到幸福的家庭是寥寥無幾,於是我就觀察發現有一個普遍規律,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送學校,我的孩子也送學校,別人的孩子學奧數,我的孩子也學奧數,別人的孩子學奧英,我的孩子也學奧英,別人孩子報了舞蹈,我的孩子也報舞蹈,別人的孩子彈琴,我的孩子也彈琴……從來不問為什麼?因為大家都這樣做嘛。但是現在的教育將孩子淪為分數機器,成績的奴隸。每個家庭都為孩子考試卷面的成績的高低或歡喜或憂慮。至於孩子的心靈、道德的成長,沒有多少家長花功夫去考慮。整天焦慮孩子數學學不好怎麼辦?英語學不好怎麼辦?舞蹈學不好怎麼辦?鋼琴彈不好怎麼辦?盲目跟風使家家焦慮不安。我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家長綜合焦慮症”。為了孩子學習成績的種種焦慮每天圍繞著每個家庭。我就這樣從女兒上幼稚園開始糾結到初中一年級13歲,焦慮了整整10年。2011年正月看到《一場演講百年震撼》,對於我這樣的綜合焦慮症患者,我覺得這真可謂是久病遇良醫,是手到病即除。5月份我知道天下還有讀經學堂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把孩子送進私塾全日制讀經,當時這個學堂只有三個孩子,一個6歲,一個7歲,一個9歲,我的女兒13歲,我家先生在我的影響下也同意但又問我:“為什麼都等不到一個學期上完再讓孩子去讀經?”我說:錯誤的事情結束的越早越好,正確的事情開始的越早越好!隨著孩子一天天讀經的長進,我們家庭也開始讀起了《論語》《老子》《易經》等經典,家庭關係也比以前喜悅祥和了,過去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日子也結束了。從這點我發現許多家庭的問題都來源於教育,家長本身失學,對教育沒有清楚的認識,對孩子又不知給予什麼樣的教育是正確的,眾多父母自我的教育和對孩子的教育都是盲目、忙碌、茫然是引起家庭矛盾的根本原因。所以教育的問題就象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失敗的教育就像蝴蝶引起家庭乃至於社會的龍捲風。但我們的家長又是何其努力地搧動著蝴蝶的翅膀,為孩子的教育煞費苦心,不辭辛勞,可以說是不計一切成本但是得到的是什麼呢?

 

2004之前我在中鐵二十局下屬的一個2千多人的分公司工作了10年,10年我經歷了兩任董事長,一個把孩子送往加拿大,五年時間,換了四所大學,最後,一所大學都沒有畢業,還是回到我們單位,因為父親的權利,幹起了工程。第二個董事長則不幸一些,高中畢業後孩子到英國留學,因糾紛在英國身亡。從此,我就比較關注出國教育問題,我們也可以看看什麼樣的人都讓孩子走上出國教育之路?這個問題不便在這裡多加評論!所以對於中國出國熱的現象,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我們姑且不談送孩子出國學習對不對,我們反方向地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把握教育方向、制訂教育制度的人都不敢把孩子送到自己設計的學校裡,我不知道,您還敢不敢?然而送到國外就心安了嗎?我看更加未必。所以現在,我們從各個層面都能發現教育有問題,但是我們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也只能在枝稍末節的問題上發發牢騷,發現問題,不能解決問題,但還怨聲載道。所以,我以上全部都是在發牢騷。

 

那麼,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王財貴教授卻說:“我不是來發牢騷的,我是來解決問題的。”那怎麼解決教育問題,也就是解決人的問題,解決社會的問題?讀經!西方有句諺語說:天地間沒有任何新鮮的事物,沒有任何特別的東西。講讀經教育,好像對於當前,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一百年來,乃至於對西方三百年的教育理念與實踐顯得非常特別。不過天下沒有什麼特別的事物,尤其是教育,最為平實,本來就不可以特別,如果給教育一些特別的、不一樣的、新鮮的、讓人耳目一新的想法與做法,只要在教育中耍花樣,哪怕是使盡聰明才智,統統是違反教育本質的胡作非為,因為“教育是按照人性開發人性的工程”,而普天之下,千古以來,人都是一樣的,沒什麼特別,沒有古代現代的差別,也不可以有東方西方的差別。天下所有的事,總起來看成是一個道理,就像朱子所說的“統體一太極”,從這個總體的道理,下放出來,有許多個別的事物,每個個別的事物,也都有它的道理,這叫“物物一太極”。人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以道理來運轉,人生也以道理而存在,要把人生過好,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按照做人的道理,這做人的道理就是“人性”。我們開發人的人性,教出合乎人性的人。

 

古人說:“天不變,地不變,道亦不變。”什麼是“道”?道是宇宙萬物所遵循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而然的客觀規律。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道是天的客觀規律,上天高明悠久,晝夜運行,日照雨潤,雷動風散,四季交替,生生不息。《易經》乾卦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道就是大地的客觀規律,大地博厚廣袤,生養萬物,容載百川,默默無聞。《易經》坤卦中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有天道,地有地道,那麼人有什麼樣的客觀規律,《中庸》中講:“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徳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是天下古今之人共同遵循的規律,一個人與生俱來就生活在這五種關係之中,哪一個人一生不是在這五種關係中互換角色?誰也獨創不出第六種關係。所以人道也是不變的,那人道不變,人性也不變。

 

那麼天不變,地不變,道也不變,而人性也不變,所以開發人性的辦法就不可以變,在天下古今共同遵循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開發合乎人性的人,讓人性中的光明朗現,順應道理為人處事,和睦吉祥地生活在天地之間。所以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那麼談到教育,我們就要對人性,對概括人性的文化,對記載文化的經典都要有全面瞭解。

 

什麼是人性?《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什麼是教育?《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大學》開篇第一句就概括了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是開發一個人內在的品德,是內聖,在親民是開發一個人外在的才學,是外王。內聖而外王皆安止於至善。人性中涵有“善”,教育中涵有“善”,教育目的在止於至“善”。剛才引用《易經》坤卦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那麼“善”是什麼意思?《說文解字》對善是這樣解:“善,吉也。”教育一個人向善,就是讓一個人吉祥圓滿一生。也就是說人的自然本性中有善也有不善,有光明,有黑暗,有智慧也有愚昧,然而內心本然之善就象光明的太陽,會給人帶來吉祥安樂的生命。但是人心之不善就象黑暗,給人帶來恐懼不安。那麼光明就象太陽、燈光,它是有發光體,而黑暗沒有發黑體,任何地方只要太陽一出,黑暗散盡。如果一個地方還在黑暗,一個人不善,不是他不善的黑暗太強,而是他善的光明太弱。所以教育就要盡其可能地開發一個人本性中本來具足的善,啟發內心的那輪光明的太陽,那不善的黑暗、內心的私欲自然就被光明所化解和驅散。所以以人性開導人性,以光明啟發光明,這就是教育。

 

那麼,《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孟子》說: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舜所以為萬世法,是率性而已。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天命、人性是不容易得而聞的,所以不容易闡述清楚的,所以說人性之豐富性,深刻性、完整性之內涵是很難講清楚的,但是幾千年來人類活動的種種表現我們總是能夠總結概括出來的,那麼對人性中種種表現概括的越全面,也就越接近人性內涵的全面。那麼人類發展到現在,有哪些內涵的表現呢?就是文化。《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文”與“化”。文:錯畫也。內容光明多彩豐富。化:教行也。教行于上而化成於下。這個詞語可以追溯到《易經》,《易經》中的賁卦,山火賁,下離上艮。離的卦像是火,其義為明,艮的卦像是山,其義為止。兩個意象合起來,就有“光明多彩,蘊含安定”的意思。那麼賁卦的彖傳有一段這樣的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後一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簡約成“人文化成”四個字,“人文化成”又簡約成“文化”兩個字。意思就是說從天地萬物之鮮明,察其理則,體其次序,也就是體貼“剛柔四時的變化”,繼承天地之文明,開發出人類特有的文明,然後,用人類特有的文明,教化於天下。叫文化。那麼天地之文明,它只擺在那裡,本與人無關。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那麼有誰能將其安止于人心,然後化成天下?在坐的各位,您能嗎?不能。我能嗎?更不能。那麼《易經》頤卦彖傳中就講到:“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假如有人能夠觀乎天文,了悟人文,從心靈中證悟了高度的智慧,以深透到純淨高明的境界,就是所謂的聖人。而聖賢所了悟的道理原來是人心通於天心。而且每個人的心都是一樣的,都可以通於天心,只不過有的未嘗開發,所以有先覺後覺之分,孟子所謂“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本同然,所以先知聖人體悟了天道所開出的“人文”,以此為教,來教化人類化除心性中駁雜而歸於純淨。這才是“文化”一詞的本義!

 

就人類文化的全面性來講,人類自有文化以來,將近三千年的歷史,全世界的人類智慧加起來,只不過“儒釋道西”四家,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那麼東方文化有兩支,中國的,印度的,那印度的文化發展到佛學,佛學最高發展到大乘,大乘佛學已經全部被中國所吸收,乃至於被中國人所發揚,所以東方文化彙聚在中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人類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清代名臣張之洞就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是指近代西方的先進科技。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那牟宗三先生給我們指出了很方便瞭解中西文化的入路,他說:“中國文化屬於生命的學問,西方文化屬於知識的學問。”生命的學問用另外一個詞來代替,更容易跟知識相比,就是智慧的學問。所謂智慧就是人類高度的超越的心靈的表現。西方的學問屬於知識的學問,知識的學問屬於現實的,依照人類的認識心靈,也可以說這是比較低等的心靈所表現的學問,這個所謂低等,並不是輕視西方文化,而是人類心靈的兩個面向,這兩個面向應該講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比較高的,屬於智慧的,一個層次是比較低,屬於知識的。就是剛才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治身心,是品,在親民是應世事,是學。我們常常說要培養孩子品學兼優。教育應該注重一個人內在智慧的培養和外在知識的培養,也就是注重智慧和知識兩個層面的教育,如今卻被窄化為一個層面,只剩知識層面的教育,甚至將知識的層面窄化為科學的層面,又將科學的教育層面窄化為分數成績成敗的教育。本末先後次序的顛倒,讓教育陷入一片混亂局面,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深刻反省,否則,整個教育你怎麼努力,都效果很少,所以重新反省教育問題,要從人類的文化反省起來。人類文化根植於人性,或者說人類文化可以代表人性,所以人性我們不知道他有多少內容,但人類的文化已經表現的這些都是很可貴的,都是所謂智慧的結晶,都是人類理性的開發。

 

那這些智慧從哪裡獲取?中國的老祖先是非常智慧的,他們發明了文字,並用文章的語言記載了歷代聖賢總結出來的人類生存之道,而這種語言歷經數千年的歲月,其理其義亙古不變,這叫文言,那麼我們平時說話的語言,隨著時代不停地發生改變。這叫白話,因為有文言的記載,承載人類智慧的文化才得以傳承,這些智慧的文言文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到現在,我們稱之為經典,《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經:織縱絲也。具有先在性、導引性,及恒常性。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就是自古以來很尊貴的書。那我們來看一下經,本義是織成一匹布的直線,是織成一匹布的先導,小時候,經常看到姑媽姨媽老人們織布,每次正式織布之前,要先在織布機上排好分隔號,將其緊繃在織布機上,然後梭穿緯線,再織出五顏六色的布匹,織好後,做成床單、被套或者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所以經,是織縱絲也,它具有先在性、導引性、恒常性。

 

那麼,我們回想一下,我們說天不變,地不變,人性不變,文言不變,在現實生活中織布時經線不變,所以,人們便把經過千古變遷卻恒常不變的記載著文化和智慧的書也就稱之為經,它是恒常不變的。而記載知識的書呢是需要不停地增加和變動的,它和白話一樣是隨著時代潮流變化而不停地變化的,沒有固化的模式,它是由智慧的根本生髮出的枝葉花果,它一旦模式固化,就會被淘汰,大家想想從有電腦以來,電腦專業方面的書到現在變化了多少次,二十年前的電腦應用書籍現在給你還會看嗎?不會,因為沒用了。那麼我們再想想,一百年來,學校的教材教改了多少次了?這就是智慧的書知識的書的不同之處。那麼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所有知識份子公認的經書,經過人類長期的考驗,歷史的淘汰,而剩下來大家共認的是最高智慧的結晶,記載在經典裡。它所記載的是人類天經地義的常理常道,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寶典,當一個人掌握了這些天經地義的不變之智慧,便可以持經達變,以不變應萬變,織出幸福祥和的智慧人生。

 

剛才,我們分析了社會問題是組成社會的人所造成,人的問題是開發人的教育所造成的。我們大概也瞭解了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人性的全面性通過文化的全面性表現出來,文化又記載在經典裡,所以做好開發人性的教育就必須怎麼樣?讀最高智慧的書!當我們明白這樣的道理後就會發現其實沒有這個教育,那個教育,要做好教育只有兩個字“讀經”!讀這些有價值的書,直探人性本源,較輕便地吸收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較迅速地啟迪自己的理性,開拓見識,陶養性情。以上所講叫做教育的全幅性,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太極圖將它表示出來,太極圖中所有的黑色部分是坤,代表陰,代表地,代表本,代表先,代表靜……白色部分是乾,代表陽,代表天,代表末,代表後,代表動……黑裡有白,白裡有黑,黑白兩層相通相需。太極圖可以解釋盡任何事物的兩面,上下內外左右前後動靜本末先後。這幅圖就是我們所講的教育的全幅性,也就是人性的內涵的全面性。

 

那麼我們想要啟發人性的光明,怎麼來做好教育?這還得從老天賦予給人類的學習能力說起,原來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電腦資料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式的設計和應用。沒程式空有資料,則資料是死的,沒資料空有程式,程式卻是虛的。記憶是基礎,理解是發用,二者缺一不可。但是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的發展,三至六歲,其進展更為迅速,六至十三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20歲以後,心境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從0歲開始醞釀,113歲總是緩慢上升,13歲以後方有長足進展,18歲以後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為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這幅圖是經過訓練後的記憶力和自然發展的記憶力,以及經過訓練的理解力與自然發展的理解力的示意圖。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記憶力和理解力所呈現出的強弱走勢。

 

老天賦予了人類在0-1313歲的幼稚期,這個時期右腦思維發達,主要發展記憶力,並從強到弱,這個時期的兒童所呈現出的學習特點就是記憶、儲藏、醞釀。這個階段屬於給予教育階段,是孩子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這個時期最大的學習特點是重複,大量重複。我們教孩子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故事,你給孩子講十幾遍甚至幾十遍,你感覺到十分厭煩了,但他卻一點都不會感到厭煩而且會不停地纏著你給他講同一個故事。所以,反復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

 

那麼老天也賦予了人類13歲以後幾十的成熟期,這個時期左腦思維發達,主要發展理解力,並由弱變強,這個時期的特點就是理解、運用、表現。這個階段主要是逐漸形成自我教育階段。我們可以看出,記憶力是有限的,而理解力是無限的,記憶力是在人生初始時進行的,而且是越小記憶力越好,如果不能抓住記憶力的黃金時期進行儲藏,這段時機一旦錯過,永不再來。而理解力是在人一生當中貫穿的,而且只要你不癡呆,越老理解力越好。那老天同時也賦予了記憶力越好的人理解力就越好的特點。所以,根據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不同階段所呈現的特點,我們稱之為教育的全程性。

 

那麼人性內涵的全幅性和學習特點的全程性如何才能有機結合,以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我接觸讀經教育以後,有一天在家中生豆芽,以前也生豆芽,但一直都沒關心過這等事情,讀經後變得智慧了就發現這樣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常識:種子生髮是先長根的!所以我就在想在一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好培本的教育,這叫固本培元。等根發育好,根從土壤中吸收營養,來滋養嫩芽,嫩芽慢慢冒出土壤,然後進行光各作用又來滋養樹根。所以,先務本,則兩層皆得,本也得,末也得,也就是說智慧涵養好,就象把樹木的根系培植發達,知識的樹幹就會枝繁葉茂,樹就會長的健壯。失本,則兩層俱失,根本不存,枝葉何依?智慧涵養不好,就象樹木根系不發達,知識的樹幹很容易會枯枝敗葉,樹也會長的很弱小。但本末又原本相通相需。

 

P1290871.JPG  

 

 

所以《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認識事物的本末,知道做事情的先後,所謂崇本息末,守母存子。那如果一個孩子還在0-13歲記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理解力發展未到時機,卻硬要他理解,就像現今的科學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學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參考書和聯考的推波助瀾,造成80%以上的兒童青年數學,科學!因為有關理解力的推進,在兒童少年時期,是只能憑其天生的發展,而很難訓練的。天份高,早開竅的,只占少數,我國的科學教育是以高標準來要求一般的學生,所以有絕大多數的人產生學習的困難,而這困難,是不能勤以補拙的,是打他罵他,也沒有辦法的。沒有能力學習而硬逼著他學習,學生本人和全家人都為了數學科學教育,生活在恐懼痛苦中,長達六七年之久,由痛苦到放棄,一個個孩子就這樣一事無成。顛倒本末,混亂先後,就像把樹幹扡插進泥土裡,把樹根露在空氣中,這棵樹一定難以成活!這也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順應天理,贊天地之化育,在記憶力最好的時間,教給孩子需要記憶的智慧的學問,涵養好內聖之品德。在理解力發展的階段,孩子理解力逐漸增強,知識的學問他自己就慢慢去理解學會了,培養好外王之才學。這就叫品學兼優,德才兼備。所以從這張教育的全幅性和教育的全程性綜合圖,我們可以直觀的瞭解教授經常所說的: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在記憶力基金階段就教該記憶的、不記就來不及卻一輩子都有用的智慧,在理解發展時期,就讓他理解學習能理解的知識。也就是說教育是贊天地之化育,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教恰當的內容,以成就優質人才的工程。

 

從以上綜合來看,判斷一種教育是否正確,我們需要判斷它是否符合三個必須條件,也叫教育的三原則:一、教育時機,是不是把握了兒童記憶力強,學習能力強的關鍵時0-13歲?二教育內容,在兒記憶力最黃金階段,是不是教給他人類最高的智慧。三教育方法,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天性,做到大道至簡。

 

20105月我得到一張碟片《一場演講,百年震撼》,之後半年時間我看了6遍開場白,每次看到教授瀟灑地走上講臺說:“今天,我之所以來這裡就是要說明一件事情,請各位老師這一輩子務必要記住一件事: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教育是非常輕鬆愉快的事,要培養人才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每次看到這裡就看不下去了,原因是錄製現場簡陋、音響效果不好,沒見過世面的我也是第一次聽這樣的普通話,後來才得知這是臺灣普通話。就這樣沒智慧的一個舉動使自己與讀經教育失之交臂半年之久。自己都為教育煩惱得不得了了,聽到這樣的提示還不能看下去,現在很後悔自己當時的愚不可及!20111月的一天,家裡實在沒什麼可看了,第7次把這張碟片放進電腦,這次我看完了,看後我被震呆了,結合演講,我腦子迅速地閃現出我和女兒以及姐姐家孫女背《弟子規》的經過,08年接觸弟子規教女兒讀《弟子規》時,女兒堅決反對說:學校不考,老師不教,同學不學,我為什麼要學?這話和教授演講中講到讓五年級的女兒讀《論語》時所反對的話一模一樣。2008年冬天我讓姐姐每天給半歲的孫女讀一讀《弟子規》,姐姐就堅持讀了一年,每天一遍。孫女也不反對,不會說話時就聽,一歲半時,我讀弟子,她說規,我說聖人,她說訓,我說首孝,她說弟….. 2歲時,整篇《弟子規》從頭到尾都能背完了!那我讀《弟子規》的遍數不比女兒與孫女少,但到現在還是記不住。所以,孫女的表現恰恰證實了教授所講“兒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時候,越是全盤吸收,像海綿一樣吸收。”“有教就有,無教就沒有。”女兒的表現也證實了教授說“13歲以後沒救了”,我的表現也只能是教授所說“死馬當做活馬醫吧”。這段回憶也讓我更明白了教授說13歲以後沒救了的意思,這個沒救是說除了說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已錯過之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孩子13歲之後,他就不一定聽父母的了。你就是認為經典再好讓她來學,她也不一定會學。再老一些,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讀書精力時間都很少了。所以13歲之前,父母還好把控孩子的人生之路,教什麼他學什麼。不敢再讓孩子如我一般“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就這些最契合的震撼點,讓我明白了把握教育的時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則,《禮記學記》有雲:“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所以衡量讀經教育的第一個標準是及早讀經,越早越好,早到胎兒最好,但已經出生的人,今天開始最早,從現在做起,從聽到了知道了這一刻開始,及早讀。越早,孩子在不知道難易的情況下,就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為人生百年打下堅實的智慧基礎。等他成年後,亭台樓榭,是想蓋什麼蓋什麼,想蓋幾層蓋幾層。然而象我等之人,從聽到的這一天起是最早的,也要打打基礎,這樣打基礎的方法是同樣的,這叫“彌補”基礎。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蓄,終身不得。”一個人犯了七年的病,而他的病卻非要儲藏了三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你若從今天藏起,留待三年後就可用。如果不藏,便終身都得不到醫治。對於我們成人,也要及早儲藏,儘早讀經,不要等到七八十歲再後悔時,那可真的就來不及了。

 

現在隨著讀經教育的推廣,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家庭明白了讀經教育的理念,能夠把握天才的教育時機進行天才的教育,按照讀經教育理念進行備孕、胎教,全天24小時三架CD播放中英文經典以及經典音樂。這些孩子出生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相貌堂堂,目光炯炯,中正平和,氣宇不凡。十個月奠定好一生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努力推廣,讓天下每個孩子都能這樣從胎教開始進行教育,讓天下的孩子及早普及讀經教育,全民素質就在母親的肚子裡就得到整體提高,不用再害得我們下一代也這麼奔波勞累,再跑到南寧來推廣讀經教育!

 

但是有人千里迢迢,苦口婆心,口沫橫飛在這裡講呀講,依然會有人半信半疑,一疑十年被磋跎!所以在這個時代,什麼時間接觸讀經,什麼時間開始讀經,你不得而知,所以,及早讀經好像多少有點福氣的成份在裡面,這點是自己不能自己把握的。但是“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就是你聽到讀經教育以後,你能夠自己把握的,所以教授推廣讀經20年,最多強調的是“老實大量”,這四個字被稱之為讀經秘笈。

 

那麼什麼是老實讀經?這個“老實”有兩種意思,第一個老實是使用的教材老實,就是使用真正的經典教材,讀真正的經典,不要讀次要的假的經典,根據歷史以來人類所公認的智慧高度,經典大概分成四個層次。第一級是最高級的人類永恆的智慧,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而且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智慧,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就是儒家的代表作品。第二級《易經》《詩經》《老子》《莊子》,第三級就是一些古文、唐詩、宋詞、元曲。第四級就是一些《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這些童蒙書。

 

第二個老實就是讀經典時要老老實實,不管中文、外文都老老實實:小朋友,跟我讀。就是只有讀,不要管懂不懂,只是讀,不做遊戲,遊戲歸遊戲,在遊戲的時候他自己去遊戲,讀經的時候不要一邊遊戲一邊讀,也不要說故事,也不要演習,也不要畫畫,也不要做動作,什麼都不要,就是讀經,那你會發現這個孩子一開始讀經,他的心靈非常靜定,這種靜定是人類很高的品質,所以一個孩子就能動能靜,這樣子才是完整的人格,所以老實讀,只是讀。

 

第三個標準:大量讀經,就是越大量越好,什麼叫大量,第一個讀的字數多,第二個讀的遍數多,字數要多遍數要多,就是第三個時間要多,所以說我們一天八個小時、九個小時、十個小時,這個叫大量讀經,越大量越好,因為時間快來不及了,只有十三年時間,有人到十一歲才知道要讀經,只有兩年時間,當然十三歲以上要讀也可以,比較辛苦了,效果比較差了,但是不讀永遠就沒有機會,所以縱使三十歲的人,也要及早讀從今天開始讀,他也要老實讀,就從《論語》開始讀,他也要大量讀,儘量用許多的時間來讀。大家說這樣會不會讀傻,我可以向你保證,這樣的孩子即使是看著傻傻的,那也是叫大智若愚。

 

第四個標準是快樂讀經,只要前面三個要領把握了,他就很快樂,但是前面三個要領你不把握,比如說你不及早讀,拖拖拉拉的到了很後面才讀,越不能快樂,如果你不老實讀,以為做做遊戲,他就會讀,結果不做遊戲就不讀,要他讀就不快樂,所以要老實讀才快樂,那麼讀了高度的經典,他越讀越快樂,因為越讀越簡單,所以他越來越快樂,如果從三字經開始讀起,人生越來越麻煩,是自討苦吃,所以要老實讀,讀真正高度的經,然後是只是讀,這樣就永遠快樂。

 

家長、老師如何才能做到這四個標準,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呢?這是一個對經典價值的認知和信心的問題,一個故事這樣比喻:有一個神仙讓你進一座寶山,寶山裡面應有盡有,你可以隨便拿你想要的,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你只能背你背得動的。有人進去看到了白菜大米,他說這個是很好的,就把白菜大米背了一身,背的很累也勉強背,他認為他賺到了。有人進去會多看一看,還有沒有別的東西,發現還有人民幣,他就背了一身的人民幣。那有人再看一看,哦,還有美金,背美金比較好,有人背黃金,有人背鑽石。同樣叫你入寶山,隨便你背,,那有人就說我背一公斤白菜,一公斤人民幣,一公斤美元,一公斤黃金,一公斤鑽石,他認為什麼都有挺好的。有人說我只能背五公斤,我就背五公斤鑽石,回來可以換別的東西,這個價值比喻很簡單,這些道理也都非常簡單,因為鑽石的價格比錢幣高,錢幣的價格比日常用品高。假如桌上放一堆鑽石,一堆人民幣,你選什麼,選黃金,這個大家都懂的。但是在智慧上面的價格,人們就不一定懂了。桌上擺了一本《論語》,一本語文課本,問你說,你要教你的孩子什麼?你會怎麼選擇?所以家長認識讀經教育越深入,就會讓孩子只背五斤鑽石,孩子也會輕鬆快樂!認識不深刻,就會讓孩子經典也讀,數學也學,書法也寫,鋼琴也彈,他是讓孩子背點白菜,背點大米,背人民幣,背點黃金,背點鑽石。孩子對所學的科目包括對讀經也感覺不到多少快樂。那家長沒有認識,就只背白菜,呵呵,看似好像也有收穫,但是等他背到家裡,都腐爛了,不能吃了。同樣的記憶年齡,花同樣的時間,下同樣的功夫,您給孩子選什麼樣的教材,教法,一定得慎思之,明辨之!

 

許多人會問那只背鑽石唯讀經典,別的功課、才藝怎麼辦?

 

2009年女兒彈了三年多的鋼琴,老師每週都佈置六七首新曲,女兒既無興趣也無快樂,彈的曲子更是既無思想又無感情,花了很多錢卻搞的人心煩意亂糾結不堪,於是我毅然中斷了女兒對鋼琴的學習。卻始終沒有找到為什麼學不好的原因,中斷後沒過多久,在《讀者》看到了一篇文章《鋼琴家不只是光鮮的手指》,這是一篇記者採訪鋼琴家傅聰關於學習鋼琴的文章,淺顯地解答了當時心中的困惑。女兒開始讀經,我也參加了學堂組織的家長讀書會,有一天讀到《論語》述而第七中子曰: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感歎老祖宗已經給我們總結好了為學的次第。想起此篇文章中傅雷對傅聰的成長要求: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再次在網上搜到此文,看過又覺傅雷培養兒子的胸襟和傅聰講他十七歲才開始全身心練琴的經歷,與教授在《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所講到關於十七八歲學才藝也不晚十分吻合。那近半年來,看到書院的孩子彈古琴,那麼難的古琴,就只是琴譜,讓我們看一眼,就會知難而退了。書院的孩子半年一共上了兩個上午的課,自已每星期練練,就彈的很好。看到書院的孩子學習古琴的速度和品質,讓我想起一個常用詞叫“心靈手巧”,這個詞我們平時說的太溜了,以至於都不注意它的內涵了。一個人只有心靈了,手自然就巧了,這個手包括:學習、處事、才藝、作文等等,心靈是乾涸的,身體一定是枯竭的,體態、眼神、手裡是流淌不出好的作品。大腦空空如也,何來智慧讓他作出傳世之作?孟子說:“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七八月的雨季,一場暴雨下來,地上的溝溝坎坎都被灌滿,但因其是無本之水,我可以站在這裡等它幹掉。但是呢,“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假如是山上的泉水,它是源源不絕,遇到溝坎,還繼續前進,匯入大海。這便是有本與無本的區別。先讀經,再學才藝,如有本之水,源泉滾滾,不僅來得及,還可學的更快更好,兩者可以兼得。但學了才藝,如七八月之間雨集,雖有所表現,但沒有智慧的基礎,就很快就乾涸了。不僅對讀經的幫助不大,且等他長大就來不及了,讀經、才藝兩層皆失,真是得不償失,你將悔不當初。所以還是那句話:崇本息末,守母存子,守住心靈的根本,才能啟迪身手之末稍。

 

我把孩子送學堂後,心中只想著讀十年經典,讀到她大學畢業的年齡就行了,卻未曾給孩子制訂一個人生的全程規劃。所以親朋好友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我的孩子將來怎麼辦?我就說:讀經不但給孩子浸潤的是智慧,而且培養一個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做人的基本品德。當一個孩子有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他見到所有的知識都有學習的動力,又有了基本的做人品格,我是一點不發愁她沒有飯吃!但是我當時也只是想讓她當一個中醫或會計,因為讀經典時會讀到《黃帝內經》《傷寒論》《藥性賦》等中醫經典,再加上讀的那麼多經典,可以既醫人之身亦可醫人之心,我覺得當個醫生非常好。再次之,學個財務,我家先生可以教他,自考個會計專業是沒有問題的。把孩子送學堂一年後,20125月份,我才看到教授講的《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才知道一個人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全程的人生規劃。規劃大概是這樣的:

 

十年讀經階段,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十年講貫階段,融貫古今,會通中西,博覽群書,養成系統。十年歷練階段,行萬里路,遍訪明師,躬行實踐,經世濟用。


   也就是說先儲藏滿肚子的學問,所謂滿腹經綸,再做解經,進而掌握人類學問系統,這樣就可以培養三種人才:

第一種人才是思想家,思想家有很多種,我們所培養的這一種思想家,不是自己想一套來殘害世界,而是不僅會思考,還要有智慧,這種思想家是真正的哲學家,這種哲學家是聖賢式的哲學家,他要上達天德,啟發人性的光明,引領人類智慧的方向。

 

第二種人才是政治家,政治家不是權力鬥爭患得患失的政客,而是真正為國為民的仁德實踐者。有沒有地位,有沒有權力,不是他所關心的。孔子所謂「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大禹是天子,後稷是大臣,禹、稷都在朝,有治國平天下之功;顏回,既沒有身份,也沒有地位,而且居住在陋巷裡,過著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的生活,但是我們不可輕看顏回。“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讓他們換一換位置,他們的表現通通一樣!禹稷讓他處於陋巷,他也安然自得,讓顏回坐在天子位置,他也能夠治國平天下,這叫做政治家。他們不是來耍特權的,不是來貪污的,我們書院要培養一批像孔子所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人才。易經乾卦九五,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說在朝的大人、聖賢、君子;又有九二,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指在野的大人、聖賢、君子。假如在天地之間,在我們的國家民族中,在朝有聖賢,在野有聖賢,朝野聖賢相互利見,而且讓他們交換位置,通通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那我們百姓,我們蒼生,就得救了,我們就有依靠了。這叫政治家。

 

第三類人才是企業家。我們理想中的企業家,是有良心的,能為地球著想,具有開創性的國際性大生意人,他生意越大,對地球越有保護的作用,他生意越大,對於貧困地區越能有扶持的作用。他是受人歡迎,受人類尊敬的生意人。我們培養的這種生意人越來越多時,他們會互相扶持,互相聲援,形成商業的模範,讓世界上做生意的人,不再只有狼群的競爭,不再腦滿腸肥,窮到只剩下錢。而是能夠用他的才能智慧創造財富,然後分享給眾生的商人,當然,這種人必先要有滿腹詩書,才能眼光遠大。

 

所以,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他們將來所做的事,或許不一樣,但他的基礎都是一樣的。有了成人成才的基礎,乃至於他最終沒有成為大才--沒有成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企業家,貢獻一己才華,甚至可以成為各個行業的領袖人物。所以,凡事一定要有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立以後所生的“道”,通於三百六十行。他有本,自然接觸到哪一行,就能夠對哪一行有所貢獻。這樣子,我們就不用擔心他的命運如何。因為他所到之處,必定能夠逢凶化吉,必定能夠創造他的命運。我們看著這些人才一個個出現於世,就可以很安慰地告訴自己:“我們把教育做好了!”

 

我做個調查,想把孩子培養成聖賢式的哲學家的家長舉手?想把孩子培養成真正為國為民的政治家的家長舉手?想把孩子培養成有良心為地球著想的企業家的家長舉手?想把孩子培養成在各行各業有守有為的君子的家長舉手?

 

看來大家都比我強,比我優秀!看完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對照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我有了一個體悟: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如果是一個鍋,那孩子的成就可能只是一個碗,如果這個期待是一個碗,那孩子的成就可能只是一個杯子。如果這個期待是一個杯子,那孩子的成就可能只有成為一個酒盅了。一聽我就是個家庭主婦。

 

這時,我才知道我對孩子期待的層次太低了,她上了學堂一年內一直給她灌輸的前途也是當個醫生或者會計,當我明白父母有這樣一個期待一直給她重複,她的思想就會受到我所設計的格局的局限。那同時也思考了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最高目標都只是謀得一碗飯,因為現在的家長的見識局限了孩子的思想只停留在一個工作的飯碗裡!想到這裡我就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怕了。

 

冉求曰: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冉求說:夫子啊,不是我對您好所說的道有所不悅,實在是我的氣力有限做不到啊。孔子說:就象走路,力氣不足的人,走到哪裡走不動了,才知道他走到這裡力氣不足了,而今天你還沒有走就把終劃死在起點上了。從此,我再沒給孩子提過醫生和會計的事,不敢把孩子還沒有走的路畫死在某個短見的期待點上。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這條路孩子能走多遠,就讓他走多遠吧!但假如她向前走著走著只能走到醫生或者會計走不動了,做為家長我們也不會因為自己局限了孩子而抱憾終身。

 

這段經歷同時也讓我體會了教授一句對家長的諄諄教誨:要對教育的各方面意義有深入的瞭解,才可以作出明智的決定!如果父母不做點真功課,浮思雜感,所有的願望都是假的。

 

所以,愛孩子,就來讀經吧,我們做為家長一定要做兩件事,一定要學習王財貴讀經教育理念,一定要讀經。先有理念,才知道為什麼讀經,理念越熟悉,越會老實大量讀經。那麼剛才講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我們做為失學的一代,給的孩子施行什麼樣身教和言教?大家考慮過沒有?如果不知道,我給大家支一招,就是裝著讀聖賢書,說錯了,是真的讀聖賢書,讀聖賢書時你就在做身教,雖然您的思想在跑毛,但是你裝著裝著就也讀進去一些,孩子就會效仿您讀聖賢之書的身教,讓聖賢之言成了對他的言教。既有父母讀書的身教又有聖賢智慧的言教,這叫“上所施下所效也”。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象彈簧,你弱他就強”,天才般的孩子對大人情緒的把握遠遠超過家長對孩子的把握,所以如果家長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時,家長就讓孩子的私欲所把握,慢慢孩子無法無天了。現在這樣的孩子多不多?一定是家長不知教育之道,誤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長要讀經典,學習王財貴讀經教育理念,你讀書有多認真,您的孩子就有多認真,正所謂“家長讀經,孩子安心。”您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送學堂,他一個星期或半個月才見家長一面,不會有什麼影響,孩子見你一面就知道您在上施什麼,您關注政治時局,他的關注就在政治時局,您關注賓士寶馬,他就關注點就在賓士寶馬上,您關注每天讀了多少對賢之書,他也就關注自己讀了多少聖賢之書,不信,您試試。

 

再者呢,讀書本來就是自我修養的一個提升,王財貴教授說:“只要一個人把任何一本經典讀一百遍,他必能從經典中提升其為學的能力,必定能從經典中領悟其為人處世之道,必定能變化其氣質,開闊其胸襟,啟發其智慧,並且這一百遍經典必將影響其一生!”大家對這句話信不信,不信,你等等!一等十年又磋跎。

 

有的孩子很小就管不住了,家長會說什麼“代溝”“叛逆”,其實這兩個詞是現代社會新生詞彙。過去社會沒有這個詞語,因為上千年來,爺爺讀什麼書,爸爸就讀什麼書,兒子也讀什麼書,孫子也就讀什麼書,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基本一致,是不存在什麼“代溝”,也不存在什麼“叛逆”。愛默生說:“兩個人如果同讀過一本書,他們之間就有了一條共同的紐帶。”做為一個家庭來說,同讀經典,汲取聖賢之智慧。同讀一本經典這是一條家庭幸福的紐帶,你會發現夫妻間,父子間共同語言越來越多,家庭越來越溫馨和睦。就象宋代名臣趙普講“半部論語治天下”,治得了天下《論語》用來治理一個家庭真可謂是割雞焉用牛刀。

 

讀經,一是給孩子做個好身教、言教,讓孩子順應天理成人成才,二是對自己道德修養的迅速提升,三是親子融洽,家庭祥和,一舉三得,何樂不為!

 

所以,愛孩子,就讀經吧!自己讀,讓孩子讀,影響周圍的人讀。推廣讀經教育是每一個人應該肩負起的使命與責任,廣義地說:社會變好,我們溫暖其中,我們的子孫後代從此幸福地生活著。狹義地說:做一點真正愛我們孩子的事吧!

 

提到推廣讀經,又讓我想起去年5月份教授要去西安演講,我非常激動,我想先從我身邊推廣起,於是我鼓起勇氣,跑去跟我們中鐵二十局董事長夫人聯繫,想通過她來協調我們單位主辦一場教授的演講,第二天她看了教授的簡介給我回復,說教授是講兒童讀經教育的,於是她以教授好像只適合給學校演講為由婉拒了我的建議,卻說如果象曾仕強這種可以給我們單位的員工講。我回家一夜未眠,反復對比其他人的演講與教授的演講的區別。其實自己早幾年也是很癡迷曾仕強、傅佩榮、錢文忠、于丹等在《百家講壇》的講座。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我反現並總結出聽他們演講時總有三分熱:熱血沸騰、熱情澎湃、熱淚盈眶。這三分熱度,最多保持到聽完演講後一至二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遺忘,過後對我們行動進行指導的東西更是少之又少了。

 

曾仕強教授能一直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在國學界譬如北辰,眾星拱之,他的演講內容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有三本書:《論語》、《老子》、《易經》,也就說他之所以大量引經據典來講家庭教育、講企業管理,恰恰因為曾仕強教授自己熟讀經典,了悟經典智慧,將自己生活體悟加以總結講給別人。而聽他對經典體悟的演講就像仰慕別人種植的果樹上結出的累累碩果,即便別人送你一兩個果實,也只是吃幾口嘗個新鮮而已,吃完了就沒有了。更象一個人精心地結了一張網,一出海就打了很多魚,打漁歸來,向大家炫耀說:你看我打了這麼多魚,這是什麼魚,這是什麼魚。而大家也就激動地羡慕著感受著這個人打了這麼多魚的喜悅。這叫臨淵羡魚,而赤手空拳的你無論多麼的羡慕,你是打不上魚的,所以你感觀別人收穫的喜悅會轉瞬即逝,灰飛煙滅,這叫做末。

 

而教授的演講,他是讓你深度清晰地瞭解什麼是人性,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教育,該怎麼做教育。讓你親自讀《論語》《老子》《易經》,就象吃飯要自己親自吃才能營養身體,睡覺要自己親自睡才能休息身體,拳要自己親自打才能鍛煉身體,經典也要自己親自讀才能讓智慧照亮你的生命,這些事情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別人無法替代。教授的演講是讓你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培植一棵參天大樹,自己的果樹時時收穫累累碩果。是教授你捕魚的技術,是叫你退而結網滿載而歸,而這些捕魚的技術將會使你終身受用。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叫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那麼經典教育是我們上一代以至於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所缺失的教育。家庭、企業、國家講持續發展,我們期望子孫繼承我們苦心經營的一切,可近百年來,我們卻撇開我們老祖宗精心總結給子孫後代的智慧結晶,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常感歎一代不如一代,但我們舍本求末,寧走遠路,也不聽祖先教誨。如今,王財貴教授讀經教育不正給我們補上幾代人在教育中所缺失的那一課嗎?

 

《禮記》中講“建國君民,教育為先。”兒童是會長大的,我們要教給他一輩子都有用的東西,這才叫“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所以重視兒童讀經教育,即是重視家庭的未來,社會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培養兒童受益長大成為人才,這豈不是家庭之幸、企業之幸,社會之幸,千秋萬代之幸。“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讀經,是教育的真正根本,守住了教育之本,就守住了人類幸福之本!兒童讀經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誰見識不到這點,輕視兒童,小看兒童讀經教育,他就只能是個擺地攤的!《大學》開篇就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那麼今天講來講去怎麼也講不出本末、先後,所以大家看經典中一句智慧,我讓我在這裡講了近三個小時。

 

我講這麼多,大家都聽累了吧?最後,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無盡藏尼對六祖慧能說:“麻煩你替我解釋一下涅盤經吧。”六祖慧能說:“對不起呀,無盡藏尼,我是不認識字的,請你把經義念出來,我可以略解其中的真理。”“連字都不認識怎麼理解其中的真理?”“真理是和文字無關的。文字是我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卻不是明月,賞月也不一定要透過手指呀。”六祖壇經說:文字象徵手指,手指指出真理,但一般人只顧看著手指,並沒有往手指指的方向深入看向其中的真理……所以,不管我這個手指是曲是直,是胖是瘦,都是想將您的視線引到王財貴讀經教育這輪真理的明月。那麼我講的正確之處,與大家共勉,不對之處,請大家多多包涵!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愛孩子,來讀經吧!讀經的孩子是有福的,讀經的家庭是有福的,讀經的社會是有福的,讀經的人類是有福的!

 

衷心地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讀誦經典,幸福生活;推廣讀經,圓夢中國!

 

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