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讀經有感~再感新儒家的寂寞 作者:張溶玲 

 

當前讀經風氣時興大開,兒童讀經班普及全台鄉里,並儼然已有受教育當局重視之勢,但令人憂心的現象是:「兒童」讀經大於「親子」讀經,其中又有出於「功 利」之心而令孩童讀經的父母!這些出於「功利」動機而令兒童讀經的家長,大多將「讀經」視為孩子蒙學期間「階段性」的記憶力訓練課業,少能將「讀經」視作 人生修為之志業,甚有多者還是「時有餘,方讀經」。

 

  如此不以讀經為正事,抱持有「多餘」時間才讀經的想法,則常因孩子學校正規課業因素而中綴讀經,此乃因「讀經」不是課程考試之必須,也不是升學成績評 量之依據。況且,單令兒童讀經,而己身並不著落實踐經典誦讀與體會的師長,如何能藉經典陶鑄文化生命,進而引領孩子走向文化心靈大道,實踐經典生命的道德 內涵?

 

  每當我聽到有人探詢讀經之事,一開口即問:「讀經有何好處?」、「讀經會讓孩子變聰明嗎?」、「讀經會讓孩子成績變好嗎?」、「孩子到讀經班就會變乖嗎?」......等諸如此類的「大哉問」時,心中便暗覺此人不為經典而來,如何能與經典浹洽相會?

來問者既意不在經典,則答者惟有嘆然不應。與孩子共同讀經的我,從不與人言說讀經定會讓孩子變聰明;不暗自期想讀經必將改變孩子的功課成績;亦不強調讀經的孩子品格必然好......等等。

 

  「讀經」是出於自覺、主動及自我生活實踐,是基於對經典文化的認同肯定及其精神價值的體察追尋,而非以「利益」為念的本心初衷。

 

  如果講起讀經就要先行宣說這些好處與功效爾爾,那麼,就怕自己會忘了古哲先賢,是如何用生命智慧留下文化經典的正心誠意,就怕自己無法那麼純粹地,自由而開放地研讀經典、體會經典......。

 

  「親子讀經」就只是自然而老實的讀,就只是日常讀,生活讀,持續讀。這一路親子讀經下來,我深知「讀經」與「修德」是不容分道而行的;我當然知道,研 讀經典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古文閱讀能力,而反覆唸誦的讀經方法,更能建立孩子的學習態度及讀書習慣;我又何嘗不知經典中有平常如生活的做人道理、有待人處事 的禮節、人性關懷、體貼他人的義理,可以幫助教導孩子的品格;而我更加了解,經典中有深奧如生存意義的精神思想,有正向人生的道德指引、安身立命、成就自 我與他人的價值意涵,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建立生命理想價值的人生,這才是讀經不可少的歷程,才是讀經的終極目標。而這此一了需要的是「身教」'所以,需要 的是「親子讀經」。親子讀經,親者以身示範'先將自己放心置於經典中,從而親身體驗到屬於自己的經典義理。那便是我曾說過的,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讀自己的論 語(經典)。親既能如此行之,而子者,方能有所受教、有所示意、有所典範而效學之。

 

  「難得讀經,讀經難得」。之所以選擇親子讀經,是因為親與子得能以人文經典相濡以沫,共薰品格生命的心靈成長,這是何等難得的人生體驗與親子相處之道 啊!為了這份「難得」,所以「讀經」;因為「讀經」'親子相契更「難得」。研讀經典、背誦經典不是競技比賽,卻是文化人生的體驗開始。能試著以「自身生活 感受」體會經典,讓經典還原到最原始的文字面貌,沒有意識型態,沒有偏見,沒有固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人生經歷」及「生命精神」去貼近經典文意, 並以《論語》為開始,如此,則人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孔子,人人生活都有一部自己的《論語》。古有云:「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讀經不就該如同生活一般,習慣 成自然,知行並驅,日復一日終身誦之。

 

  若讀經言必稱利,孔子何有悅樂?兩千多年來,那些不曾放棄過孔門教化的儒者,又何忍後世學子將讀誦經典衡諸於功名的秤盤,去計算前途分量之輕重無論是 先秦儒學、宋明儒學、現代新儒家,或是近時所謂的新新儒家,他們的思想方式、文化理想或主張似乎仍未在時代中獲致普世價值的認同,文化與心靈隨著時代之前 進推移或亦跟著遞逝消長。民國以來,現代新儒家先進學者的文化救亡之聲,曾經風起雲湧,喧騰一時,而今聞聽者有幾人?

當年被喻飄零的文化花果,當真能在現今的兒童讀經風潮開花結果嗎?

 

  「能背即止,是為點到為止;不息不止,方能嘆為觀止。會背了才正要開始!」這是我對孩子反覆敘說的讀經「心法」。讀經不是講求背誦能力,而是看重品格生命。然欲深入了解經典義理,則又必從背誦中開始。

 

  嘗見一些從事兒童讀經者,往往會背了或通過背誦測驗後就即停止,以為就此便完成該經典的讀誦之業;殊不知「會背了才正要開始」,才真正是與經典交心互 映的關鍵時刻;「不息不止」才正是實踐經典之於生命內涵的心志堅持。如若沒有進入此階段的生活實踐、生命涵養以及道德理想的追尋,則讀經必無益於文化人生 矣!

 

  吾投身於親子讀經之列,莫不時時以「道德實踐乃讀經之本」為念,並常以此環顧當前經典教育對人心之影響性,縱然每因偶遇一些功利心態者而有些寂寞的感 慨,但讀誦經典並進而體受經典義理對於人生遭過的感悟時,應當要有積極而正面的生命向度及價值取向之啟迪。因此,篤信「德不孤,必有鄰」便成了珍藏在潘朵 拉盒子裡的永恆之寶,而最終,必將會是~~在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將相遇......

 

本文節錄自讀經通訊第70期- 親子讀經有感~再感新儒家的寂寞 作者:張溶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