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四顆糖果”的啟示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頗豐。近讀他“四顆糖果”的故事,感慨頗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 “我調查過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 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顆糖……”

  “四顆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傳為佳話,並為後來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於它蘊含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它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觸及了孩子的心靈聽起來缺乏力度,卻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它對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寬容孩子。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現象,對此要有一顆寬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對成年人的標準去“套”。然而現實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對犯了錯誤的孩子,總是懷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動不動就聲色俱厲地訓斥,命令孩子寫檢查,甚至對孩子採用罰站、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顯示師長的“威嚴”,就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殊不知,這樣做極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既不利於改正錯誤,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當然,寬容不是沒有原則,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從實際出發,依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讓孩子在充滿和諧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認知事理,從而自覺主動地改正錯誤。

  堅持正面教育。孩子需要表揚,做了錯事的孩子也不例外。正面教育可以激發孩子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幫助孩子解開思想上的疙瘩,促使孩子知錯就改。但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諳此道,目光總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甚至“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揀孩子的缺點、短處來教育孩子,這是很令孩子反感的。對孩子多些肯定少些批評,多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些獎勵少些懲罰,這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樹立的觀念。

  與孩子平等對話。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犯錯誤的孩子,那樣會在某種程度上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由此導致孩子喪失進取心,最終發展到破罐子破摔。近年來,這方面的教訓不時見諸報端,確實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覺。


善於和孩子交朋友,在平等溝通與交流中達到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