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一回首 李素真 92.12.31中華副刊

不記得是那一年?那一天?只記得從我接觸到古典文學開始,就愛上了它。是它太美、太好、太豐富、太醇厚、太典雅、太磅礡,使人不能不為它著迷嗎?我不知,只知:我很早就愛上國文、歷史、地理、書法、國術、國樂、國舞(民族舞蹈)…..。

高中,劃撥購得一本本厚厚的中國歷代詩選、中國歷代詞選、古文觀止、昭明文選,都讓我相見恨晚!在準備聯考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歲月裡,我還是忍不住把玩展讀,它們是我的充實,是我的休閒,是我的夢幻。古聖先賢、文人俠士、英豪烈女,是我永恆的典範。而當我徜徉在師大國文系的校園,中國的線裝書籍,是我最美麗的芳香、最多情的伴侶。我讀多少,懂多少,那不重要,重要地是我知道:中國古典文學是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是我生世世都難窺探究竟的無窮。但我願努力追尋。


當國文老師,引領學子瞭解、賞析一篇篇古文、一首首詩、一闋闋詞,講述一個個故事,都是一種悸動,一份美麗的希望。雖然蘇東坡說:「書到今生讀已遲」,但他也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唯有讀書,讀古典,讀今華,能讓人不斷向上提升,充實光輝。而在「去中國化」甚囂塵上的今日,有人能重視中文、重視經典,願意讓它用較輕鬆故事的方式引出,這是一個道德勇氣,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啊!


誰不愛看故事?聽故事?而如同作者公孫策先生所說,這些常用名句,如果我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運用時必更順心得體,而且也會加深印象,倍覺親切。我更盼在看了他的白話解說故事之後,讀者能因此進入原典的世界,來審視領略真正中國祖先的睿智精華。

看到公孫策先生的序,提到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切感油然而生。一直有心推動詩歌吟唱的我,曾替朱熹這首詩譜了曲,收錄在策劃製作的「長安吟」和「風雅之歌」詩歌吟唱錄音帶哩。再看到書中提到:虞姬「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杜牧〈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都似重逢故人般。一般人熟悉岳飛〈滿江紅〉,但他的〈小重山〉「昨夜寒跫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是也忒多感慨、情懷在其中啊!我為岳飛、范仲淹、為李白、杜甫、為孔子、孟子…..為每位我景仰的人、為經史子集譜曲,我作曲的用意,不也是希望學生、民眾、巍峨廟堂和青青子衿,都能唱能背能愛詩詞曲文,能把中國古典融入生命、生活中嗎?「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朱柏廬)啊!「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鑑往知來,歷史故事可以讓人胸襟開闊,眼光深遠,不重蹈覆轍。避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句一回首,多少我熟悉或新知的故事;多少我曾講授或將可講授的典故,在這本《名句說故事》裡。名嘴,名筆,充滿愛國情懷的公孫策先生,以他數十年的工夫,以長年累月的時間,寫下這樣一本老少咸宜、師生可用的書,讓人歡喜,讓人敬佩。


「多行不義必自斃」、「覆巢之下無完卵」,如果去了中國的一切----
文學、文化、文字、歷史…..,那我們連「人」都不是了。(因「人」亦是中國文字呀!)但願:莫效貧兒,拋棄自家寶藏。且翻讀此書,讓它是一個起點或一番溫習。一句一回首,探索「有志者事竟成」、「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等等名句的背後由來,你會發現:論語、詩經、書經、孟子、荀子、史記、世說新語、三國演義…..等等,無論是十三經、無論是經史子集、無論是諸子百家,都是堆疊高聳屹立不搖的金字寶塔。如果想撼搖它,必是「蚽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如果善讀它們,熟習它們,運用它們,將是最大的福份。它們是安身立命的源頭活水。


人不能忘本,尋根探源,正是為了感恩知義。回首,是為了思源。探本溯源,才能安穩前進,不跌不撞,不怨不悔。《名句的故事》一句一回首,多少警言佳句在其中,多少漁樵興亡事在其中。這樣的書值得置諸案頭,存入胸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呀!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星期四永康黑森林二十點初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