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舊文化裡,人的「名」與「字」,有很明顯的分際。周代男子幼年稱名,成年之後稱字,死後稱諡。(《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死諡,周道也。」)不過,時有古今,詞有差異。現代人自我介紹時,常會講:「我的名

 

字(name)叫李安,她的名字是叫林青霞」;而所謂「李安」、「林青霞」者,在古人看來,其實是姓名。彼等並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標的。
    三月之末,…,父執子之右手,咳而之。」根據上引《禮記˙內則》的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不佳,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取「名」。「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呼喚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鄭莊公名寤生,鄭獻公名蠆(字子尾;「蠆」音ㄔㄞˋ,蠍子),魯國孟孺子名彘(「彘」音ㄓˋ,豬也),齊桓公名小白,晉文公名重耳--通常這是為了表示親暱,或是為了求長命百歲的厭勝(閩南人為子女取名豬屎、臭頭,同出一理。)。

 

成年後,人須另取供平輩和晚輩稱呼的名,它就是所謂的「字」(《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一般說來,自稱、謙稱要稱「名」,親長對卑幼者也可稱名;尊稱、敬稱,必須稱「字」。平輩間,要稱字,否則即是不禮貌的行為(除非朋友間相熟到可以不拘禮法,但此不足為式)。此外,漢民族更有避諱的風俗,《左傳˙桓公六年》:「以諱事神」,也就是說:人亡歿之後,口頭不可再直呼死者之名,木主也不能直書其名。所以,若為日後祭祀著想,人理當在弱冠時取字。至於女子,也有字,《禮記˙曲禮上》言:「女子許嫁,笄而字。」倘未許聘,無婆家,則稱「待字閨中」。
    關於字的格式,《儀禮˙士冠禮》說:「伯某父,仲叔季,唯其所當。」它先表示當事人在昆仲中的次序(如為獨子則不用),其次再排上和名相配的字,最後再加上男子美稱的「父」。例如:因禱於尼丘而生,為記其事,故叔梁紇(殷商之後,姓,氏叔梁是字,是名)名其子為弱冠,字仲尼父其上有兄孟皮);之六世祖名,字孔父(子孫以其字為氏,後轉為姓)

後世簡省此法,或省略「父」字;或將「父」字改為「甫」。  

 

另有在字前加「子」(男子美稱)的格式,例如:曾參(參借作「驂」,車乘之側馬),字子輿;冉求,字子有;司馬耕,字子牛;公西赤,字子華。而將「子」加在字後,則是後世模仿先秦卿大夫之諡號,例如:張禹,字長子;張衡,字平子;吳道玄,字道子。至於將表行第的符號放到字後,例如:晏嬰,字平仲;田完,字敬仲;也是模仿先秦稱諡的格式。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呂蒙,字子明;杜如晦,字克明;韓愈,字退之;司馬光,字君實;朱熹,字元晦;連戰,字永平;…。都是要人在進退、光晦之間,謹守分際,拿捏時中。

 

二、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甚且「孔」還有「大」之意。以此類推,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杜甫,字子美;寇準,字平仲;歐陽脩,字永叔;曾鞏字「子固」;…。名、字也都是同樣的意義。

※廣義的同義互訓,還包括辨物統類‚連類相及ƒ因性指實。所謂

辨物統類,乃是:名與字是總名和別名的種、屬關係。如:孔鯉,字伯魚。

連類相及,乃是:名與字義類相近,因此而及彼。如:孫策,字伯符(策、符皆為信物,然形制不同);崔豹,字正能(豹、能皆為猛獸,然異種)。

因性指實,乃是:字根據名的本義,加以說明。如: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詳見蘇洵〈名二子說〉)。曹霑,字雪芹(《說文》:「霑,雨染也」;「雪,冰雨悅物者也」。以雪易沾附於物,而萬物喜雪,故將霑濡者指實為雪。又因蘇軾〈新春〉詩:「佳人旋貼釵頭勝,園父初挑雪底芹」,便綴「雪」以「芹」)。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蔡邕,字伯喈(典用《詩經˙大雅˙卷阿》:「雝雝喈喈。」;「邕」同「雝」);趙雲,字子龍(典用《易經˙乾卦˙文言》:「雲從龍,風從虎。」);陸羽,字鴻漸(典用《易經˙漸卦˙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白居易,字樂天(典用〈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易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王安石,字介甫;蔣中正,字介石(其典皆用《易經˙豫卦˙六二爻辭:「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宋端己,字恥夫(清人,其名典用孟浩然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錢穆,字賓四(民國國學大師,典用《尚書˙虞書˙舜典》:「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至於嵇康,字叔夜(典用《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其名字曲折義反,屬於概括經義,後學者未必能望文知義。

四、景仰前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而藺相如為趙上卿,所以,司馬相如,字長卿。此外,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閻若璩,字百詩(應璩曾作〈百一詩〉諷諫大將軍曹爽);陳望曾,字省三(清代府城先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語見《論語˙學而》)…。以上數例,命名之理,皆出一轍。

 

五、崇奉宗教。漢代,道教興,佛教亦東傳中土;至晉代,人之名、字多道教色彩,南北朝以降,佛教色彩的名、字也增多。如:桓玄,字敬道;左思,字太沖;劉知幾,字子玄。楊津,字羅漢(北魏人;羅漢,arhat,修行得道者);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今日洋教也興,是以「瑪那」、「以琳」、「雅各」、「約翰」諸名亦屢見不鮮。

 

六、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七、原名變化。把名做些不規則的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秦檜,字會之;許恕,字如心(元朝人);胡適,字適之;…。多半是把「名」加個虛字,或變易字型,就成為「字」了。而聲韻學大師王力,字了一,其字(了一)反切,即為「力」;文字學家唐蘭,字立厂,其字(立厂)反切,為「蘭」。此取字法,既新奇又獨特。     其實,名字除了便於稱呼、記別外,還能顯現親屬關係。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係;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昆仲。唐代則以數字來表示,稱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話說回來,雖然現代人不再取字,但是當我們閱讀古人文章時,如能知道名字的區別,勢必對其生平、志向,有更透徹的了解。而想深入探討古人名字的關聯,可以覽讀清代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詁》(學術史上,王氏係對古人名字做大規模研究之先驅。),該書將古人名字詳加解釋,並徵引掌故,引起許多回響。俞樾《春秋名字解詁補義》、程廷祚《左傳人名辨異》,則是繼起之作,也值得參考。#

 

蘇軾、蘇轍兄弟命名之由

    蘇洵在〈名二子說〉一文中,說明他為二子命名的原由,原文如下: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

,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

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

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老子•11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蓋:車蓋,車蓬也;有覆蓋功能。軫:軸也。《左傳•昭公廿一年》:「扶伏而擊之,折軫。」《說文解字》:「軫,車後橫木。」 轍:車輪碾過之跡。《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重蹈覆轍」。軾:(動詞),古人靠著車前的橫木以表示尊敬。《淮南子•脩務》:「魏文侯過其閭而軾之。」    (名詞),古代車子前面可供憑依的橫木。《左傳•莊公十年》:「登軾而望之。」

 

「軾」是車前橫木,可供憑靠瞭望之用,論重要,自然不比車輪、車輻、車蓬、車軸,但缺少它,車子就不完整。《名二子說》文中,以「軾」爲子名,蘇洵是希望兒子成才,不要只作「外飾」的虛物;以「轍」爲次子名,則是希望兒子成為行進的標據,既爲國家立功,但又不會闖禍惹事。

思考:

1、伯夷、叔齊兩兄弟,叔齊是老三嗎?   2、歐陽脩是獨子,其字為何叫「永叔」呢?

3、蒲松齡,字留仙;其名字有關聯嗎?   4、連橫,其字是「武公」,抑或是「天縱」呢?

5、國父孫文,其字為「載之」,抑或是「逸仙」?

6、《水滸傳》第3940回,軍師吳用為救主,密謀劫囚,特命蕭讓偽造太師蔡京筆跡,後蓋金大堅仿刻之「翰林蔡京」篆文圖章,矯令江州蔡九知府(蔡京之子)押解宋江至汴京,並擬於官差人馬路經梁山時,將宋江搶回山寨。可是,此計卻敗洩,請問原因為何? 

 

()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回,淵水也。(《春秋名字解詁》)
回,如洄。淵,《說文》解釋為洄流的水。深淵中的水,常常形成洄流。德行科大哲顏回字子淵,回與淵意義正有相同之處。

(
)仲由,字「子路」。取由路之義也。(《春秋名字解詁》
)
「由」有經過、途徑、方法的意思。《孟子》〈離婁篇〉:「舍止路而不由,哀哉。」政事科大哲仲由字「子路」,有「經由道路」的意義。

(
)宰予,字「子我」。《爾雅》:「身,我也。」郭注曰:「今人亦自呼為身。」(《春秋名字解詁》
)
予也是我的意思,如同「余」。人們稱呼自己,多是指著自己的身子為「我」。言語科大哲的宰予,字「子我」,予和我的意義正好相同。

(
)端木賜,字「子貢」。《爾雅》:「貢,賜也。」字亦作贛。《說文》:「贛,賜也。」(《春秋名字解詁》
)
賜,上位者賞給下位者。貢,下位者進獻物品給上位者。賜與貢,都有「給予」的意思,但是給予的對象卻有所不同。子貢是孔門言語科的大哲,孔子形容他是朝廷祭祀的禮器──「瑚璉」,擅長國際外交,於廟堂上折衝往來,敦睦邦誼。代表國君出使他邦,貢獻有禮,不負使命,賞賜有加。

(
)冉求,字「子有」。《邶風》〈谷風篇〉:「何有何亡,黽勉求之。」箋曰:「有,求多。亡,求有。」(《春秋名字解詁》
)
求是找尋、探索、設法得到的意思。有是豐足、富裕的意思。孔門弟子求什麼?求道、求德、求仁、求藝,因此擁有豐富的道德仁藝。孔子稱讚冉有「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多才多藝的冉有,在政治上自有一片可以揮灑的天空。

(
)卜商,字「子夏」。〈樂記〉曰:「夏,大也。」。秦商字子丕,則商亦大也。或曰:商,殷商也。夏,夏后氏也。(《春秋名字解詁》
)
夏,高大,而商也有大的意思。再者,商與夏都是三代的國號。孔門文學科大哲卜商,字子夏,以商與夏兩個朝代為名字,其中確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子夏好學「夏、商、周」三代的經典,能弘傳孔門《易》學、《詩》學於後世。

()閔損,字「子騫」。《小雅》〈天保篇〉:「不騫不崩」,《毛傳》云:「騫,虧也。」虧,亦損也。《漢書》〈晁錯傳〉:「內無邪辟之行,外無騫污之名。」顏師古注云:「騫,損也。」(《春秋名字解詁》)
損,減少、謙退的意思。騫,本意作虧。損與騫,含有減損、虧損的意義。閔子騫是孔門德行科的大哲,畢生以孝親齊家為樂,不食污君的俸祿,善於長養德行,孔子以「誾誾如也」稱讚他是一位方方正正,識大體的孝子。

()原憲,字「子思」。《說文》:「憲,敏也。」僖三十三年,《左傳》杜預注曰:「敏,審當於事也。」憲有審當於事之義,故字子思。(《春秋名字解詁》)
憲,敏捷、清楚、妥當的意思。為人處事,如何能做到「敏捷、清楚、妥當」?事前應多加思慮。孔子弟子原憲,為了修道志向,不計身體享受,不以貧寒為苦,是一位養志而忘身,貧而不病的君子。

(
)宓不齊,字「子賤」。不,語詞。不齊,齊也。賤與翦通。《爾雅》曰:「翦,齊也。」《說文》作前,曰:「齊斷也。」(《春秋名字解詁》
)
不齊,「不」是語中助辭,沒有意義。「不齊」,正是「齊」的意思。宓不齊為什麼以「子賤」為字?王引之說,賤與翦相通,《爾雅》云,翦,齊的意思。所以宓不齊字子賤,名與字都有「齊」的意義。宓不齊治理單父,因為懂得「父事、兄事、友事」單父的長輩、平輩,以地方上有德有望者為師。宓子賤每天在官府堂上操琴,不費辛勞就把單父治理得人人大悅。

(
)樊須,字「子遲」。須、古字通。《爾雅》:,待也。歸妹九四,遲歸有時。陸績注曰:遲,待也。(《春秋名字解詁》
)
須,等待。須和 古時候相通。 ,也是等待的意思。如《周易》歸妹卦九四爻辭:「遲歸有時」,陸績就以「待」注解「遲」。孔門弟子樊須,字子遲,須與遲都有「等待」的意義。樊遲小孔子三十六歲,時常隨侍孔子出門,為夫子駕御馬車,樊遲都能趁此隨侍夫子的機會,多加請益。

(
十一)南宮括,字「子容」。括者,包容之稱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贊:「秦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張晏云:「括,括囊也,言能包含天下。」《後漢書》〈蔡邕傳〉:「包括無外。」皆容受之義也。(《春秋名字解詁》
)
括有「包括、包容」的意思,而容也有容受的意思。南宮括,字子容,名與字都有包容、容受的意義。南容學《詩》,讀到「白圭之玷,尚可為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吟詠再三,深切體認謹言慎行的重要,所以「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孔子讚歎他是一位「尚德君子」,將姪女嫁給他為妻。

(
十二)曾參,字「子輿」。參讀為驂。《秦風》〈小戎篇〉箋云驂,兩騑也。名驂字子輿者,駕馬所以引車也。(《春秋名字解詁》
)
參,王引之認為要讀作「驂」,驂是古代在車旁駕車的兩匹馬。輿,車輛的意思。曾參,字子輿,有「以馬拉車」的意義。曾子是孔子晚期學生,深得孔子之道「一以貫之」的心髓,享有高壽,孔子歿後,幸有曾子繼續在魯國曲阜弘演大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