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437期  2011.11.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最近在電視及平面媒體上大打「讀經」運動廣告,由於廣告內容挑上民進黨:「你們比民進黨更守護台灣價值」,引發了民進黨發言人的反彈,回應的語氣很火辣。"

讀經運動居然會成為政治議題,這也可算是台灣奇蹟了。朋輩中不乏在臺灣或華人社群各角落帶領兒童讀經者,他們應該會在尷尬中帶著些欣慰,財貴兄的感懷一定更深了政治人物關懷讀經運動不是壞事,文化本來就是國家領導人應該關注的議題,我也相信馬總統的關懷是真誠的。如果非選舉期間,總統對《四書》有什麼表態,兩黨菁英對本土與儒家有什麼關係,彼此攻防交錯,這樣的議題能夠浮上臺面談談,未嘗不是好事一樁。我估計臺灣的政黨政治走到這個地步,許多議題已不是零和遊戲,共識是不難達成的。或許:根本不用共識,因為共識本來就擺在那邊,它只有強化或優質化的考量,不需要變成「達不達成」共識的問題。

一個簡單的理念由民間人士發心,再由一群知識分子(主要是中小學教師)響應,再由許多宗教(主要是佛、道與一貫道)及民間的力量,如地方型的社群組織及全國電子等「大老闆」全力拓展,理念變成了運動。我去年有機會在大馬待了一個暑假,看到彼邦的華人也在談讀經,談到臺灣的教材如何在地化的問題,我不能不強烈感覺到經典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才可以也才願意承擔起活化它的重責大任的。臺灣能替廣大的華人社會服務,能有機會和我們友鄰的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產生有意義的連結,我不能不感到臺灣的驕傲。

讀經此現象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如果我們將它當作「事件」,還原到發生的土壤上考察,我們不難發現它原本就是社會自力救濟的一種形式。國民黨談讀經,又不是什麼新聞!大陸時期不用再討論了,即使渡海以來,為了中華文化的解釋權所隱含的政治利益,它何曾片刻放棄讀經的想法,但它哪一次敢在選舉中,大剌剌地將它作為主導性的文宣?馬英九競選團隊所以要打讀經牌,不可能沒有作過評估。「讀經」顯然已不是在少數知識菁英或同仁刊物上的議題,它是個社會現象,而且是有社會動員力道的現象。EF

這個現象之所以有社會動員力道,我們不能不同情地考量社會的心理。有多少人期待他們的小孩在日益複雜的社會中,能有支持其人格成長的古典精神?有多少人覺得目前的教育體制缺少了一些模糊卻又極為可貴的內容?讀經從社會起,它變成了社會運動,因為社會面臨體制沒辦法解決或滿足的需求時,它需要尋求救濟,讀經運動就是社會救濟運動。秦檜與嚴嵩當然也讀四書五經,就像希特勒迷戀貝多芬,中南美洲所有的獨裁者都讀《新約》,我們一般不會懷疑《新約》或貝多芬的價值。讀經一個理念如果能說服極多的中小學教師、社區志工、佛寺道觀、還有資本家,參與人數是以

幾百萬計算時,你很難想像,它沒有社會的基礎。你更難想像:政治力量不會介入?

如果讀經當成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政治人物在日常的時間中討論此一議題,我不相信會有多大的爭議。如果此一運動要進入體制的層次,它變成政治公共領域的議題,不同立場的考量勢所難免,如目前爭議甚烈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時數問題即為顯例,在多元開放的社會裡,這種不同觀點的爭辯是不可少的。總統選舉的議題則不然,因為總統選舉具有強力動員以及強烈區隔的作用,放在臺灣這種藍綠對決的歷史社會結構底下,讀經的社會性議題很容易演變為認同的意識型態問題。讀經居然會有政治價值,成為強力動員的政治議題,關心經典的價值者在欣慰中不能不帶點辛酸,辛酸中不能不帶點期望:社會的常道還是回到社會的日常軌道上去運行,「讀經」最好擺在非選舉(尤其是非總統選舉)期間來談。我個人認為馬英九團隊選擇此議題的時間並不好,但很令人遺憾的,小英團隊的回應更令人驚愕。在野者沒有執政的負擔,一般是要有更高的視野與較不落伍的專業知識的。傅斯年渡海以後要台大學生上什麼國文通識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話語的意義在出土文獻中已有清楚的顯

示,政治人物不必牽涉行外的知識,這是起碼的常識。經典本來是要給臺灣加分的,它不偏袒任何人或任何政黨。2E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