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 天命觀

 

    孟子書中有一段故事這麼講的: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王的一位大臣因為要到楚國旅行,臨走之前把一家妻小託付朋友照顧,等到回來後,竟發現妻子兒女遭到凍餓,這時該怎麼辦?」齊宣王馬上回答:「跟這個人絕交。」孟子又繼續說:「一個獄官不能管好他的屬下,又要怎麼辦?」王不假思索的說:「罷免他。」「那麼國家四周領土之內治理不好,又該如何?」宣王此時顧盼左右,而把話題扯到別地方去。

 

    這段對話所引伸出來的不只是道德倫理的問題,同時也是權責要相符的處世態度,更確切的說是如何來「自我反求」,與周遭的人做合理的良性的互動。而這些行為法則必須要有一個最原生的理由來撐持,同時要有一個最終極的關懷來面向,才能賦予它的「意義和價值」。這個原生的理由與終極的關懷就是「天道、天命」,而「道德倫理」便是永生不朽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中國的原始宗教是「天道」觀,而儒家思想的根源是「天命」,不明白天道,便無從了解中國的宗教,不知「天命」,便無法體認儒家思想。「宗教」是「本其宗旨而為教化」,以天為宗,以道為化,天是無所不包的「精神體」,也就是上帝;道是無所不存的「法則」,也就是真理。以上帝真理來作為「宗教」的內涵與接引,摒除駁雜偏頗的極端思想、行為模式,從而進入上帝的殿堂「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中國固有的天道觀,是以天地為蓆幕,以自然為取法,俯仰十方返於本心而自得的。易經的繫辭傳裡有這樣一段話:「古者包犧氏(亦作伏義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的演進是有一定程序的,繫辭傳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經是從變來看不變,而以變為主,所以講「太極」,「太極之理」是一切變動的法則,在這樣的法則支配下,由無形的理發展出流行的氣,再演變成物質的相,相的動向受氣的支配,氣的流行受理的制約。理雖然是不變的法則,但是氣卻有升降消長的流行,而相更是有天尊地卑、水濕人燥、山高澤潤、雷動風吹的不同,到了萬事萬物的階段,更有錯綜複雜的不同結果,因此吉凶大業也就造成了。吉凶是得失的相(象),大業是說天地萬物的大格局已經妥當,而造化的能事也就完成了。

 

    八卦的畫法是由下往上推演,先有初爻,次有二爻,再有三爻,每一爻的爻位可以是陰爻,也可以是陽爻,三個爻位有八種變化。陽屬動,陰屬靜,造化一定是始於動。北宋理學家周濂溪的太極圖說講「無極而太極」,(不講無極生太極,意思是看似有次第,其實無先後,也就是由體起用。)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伏義畫八卦,始於乾卦的第一晝,乾卦為天象,所以稱「一畫開天」。

 

    三陽爻積累的乾卦,只是一種詮釋「天道」的圖象,畢竟真實的「天道」在那裡?它的內涵是什麼?後來的易學專家恐怕也是人言人殊,大都不明究裡。而如果我們認定伏義一畫開天的「天」是指外在的世界「天」,這個天與我們自己有何干涉?如果是單指「身心世界」的天,那麼它與大自然又有什麼關連?我們說儒家思想(亦包含道家思想)的精微理想處就是「天人合一」內身心小世界與外身心大世界合而為一。而這兩個世界究竟關係如何?中庸首章開宗明義講「天命之謂性」,天命的天是外身心大世界的天,也就是上帝;而天所命的「性」就是內身心小世界的天。於是人的「自性」與「上帝」就有如「別相」與「總相」之間的關係,如果拿浮漚與大海水來做比喻,那麼浮漚是別相,大海水是總相,而其間是以「命」來連屬。然而大海水變成浮漚,以及浮漚反為大海水,並沒有什麼「意志」可言,人與天(上帝)的關係則不然,是有「意志」(或說是精神)來連屬的。因此我們認為生命體與非生命體是以精神意志來區分的,雖然生命與非生命區分的界限很模糊,好像一條漸層的色帶丘也就是說在這個形象的天地間,很難找出絕對的生命體與絕對的非生命體,因此儒家有民胞物與的胸懷,仁民愛物的器量,所謂「天下一家親」的「天、人、物同體」的境界是如此的美好與和諧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