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讀經與價值觀

 

20年前,一本《野火集》在臺灣轟動問世,隨即“龍旋風”迅速刮遍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

 

在《野火集》推出20周年版與《孩子,你慢慢來》推出10周年版之際,龍應台應邀來到上海書展,這個以犀利的文風被餘光中稱為“龍捲風”的批評家,再次重提讀經,點起了一把“野火”。

 

龍應台演講當日,正是颱風“麥莎”鋪天蓋地之時。和肆虐的颱風相比,“龍捲風”顯然不示弱。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三樓宴會廳被1000多位冒著狂風暴雨趕來的聽眾塞得滿滿當當。

 

講究規矩的龍應台要求拍照只能在演講的前5分鐘內,手機也不允許作響。“否則我將無法繼續我的演講。”有趣的是,當她試圖用一系列複雜的圖表說明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時,現代化的鐳射筆突然沒電了,一身套裝的龍應台只得在觀眾的建議中舉起了一把傳統的尖頭雨傘繼續她的“讀經之旅”。

 

龍應台坦言對目前關於是否要讀經的討論感到“文化上的震撼”。她覺得大陸和臺灣學者有著一定的文化錯位。在大陸的語境中,“經”簡縮為儒學的經,讀經的方式就是私塾時代被動的接受,“經”還與帝王的統治思想緊緊相連。由是,兩地文人在談“經”時,往往有著“雞同鴨講”的尷尬。

 

不過,經本身是純潔的、無辜的。在她看來,“經”在三千年前就是暢銷書。除了是暢銷書,經還是長銷書,經的“長銷”甚至可以用一兩千年來衡量。

 

龍應台強調,在辯論該不該讀經的時候,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應該知道“經”到底是什麼東西。現在的情況卻是,大陸讀經的歷史出現了斷痕,孩子們對經典古籍知之甚少。近人談論讀經和五四時期談論讀經並沒有站在“同一塊石頭上”。

 

 “雖然魯迅曾言‘不要讀中國書’,但他是在讀透了中國書、讀透中國文化後發出這樣的感歎的。現在一般人顯然還沒有達到魯迅先生那樣的高度。對傳統是擁抱、批判還是拋棄之前,先得去讀它,讀了之後,才由自己來決定如何對待。人云亦云的態度是比較糟糕的。”

 

演講中,龍應台形象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比作兩個籃子,讓聽眾將兩個字的詞彙丟入其中。聽眾紛紛將“仁義”、“感恩”、“忠孝”、“家庭”等詞彙丟入“傳統”的籃子,而將“開放”、“法制”、“民主”、“自由”、“競爭”等歸為現代。

 

龍應台卻用了美國密歇根大學發佈的世界價值觀比較研究來說明,人們歷經千年追求的價值觀,往往早已蘊含在先哲的思想之中。當國人流連於西方的現代化價值觀時,其實應該回頭望一望。因為“傳統不是需要常常打破或丟掉的盆,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厚土”。

 

在龍應台眼中,“討論是不是要讀經,其實是站在現代時空的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究竟是擁抱自己的傳統文化,還是擁抱全球的文化寶藏?中華的寶藏不是在你的背後,而是在眼前,是全球寶藏的一部分。我讀經,發現現代的東西就蘊藏在其中。它的現代、超前感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其實,現代的價值觀不是今天才有的東西,可能就在傳統文化中”。

 

河流有明流,有隱藏的暗流。中國文化的厚度一直就存在著,從來沒有消失過,只是一部分被隱藏著。面對席捲而來的全球化,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冒出來,更需要我們共同努力。”龍應台對未來充滿期待。

 

撰稿/陳冰(記者)施佳

 

龍應台小檔案:  

 

195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縣,祖籍湖南衡山。1974年畢業于成功大學外文系,之後赴美深造,獲得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在臺灣中央大學、淡江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任教。1985年出版《野火集》,紅遍全球華人社會。其後相繼有《人在歐洲》、《美麗的權利》、《看世紀末向你走來》、《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等多部作品問世。1999年出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2003年辭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